anonymous
0
0
0
谈谈感受
说点什么...
发送
1/177
安顺等(5)
天龙屯堡
看不尽的遗风,尽在你不知道的屯堡
<strong>说说这次旅行</strong>
<strong>前言</strong>
前言: 时光流梭,转眼到了八月,逝去的烟火,难于忘怀的贵州安顺屯堡之旅。六月份就去的地方,现在才来交差,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走那些小众的地方,感觉那样的地方才没有过多的人为修葺和践踏,对于旅行,对于行走,我始终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我不会因为天气,交通,贫穷等等什么的会影响我对每一次旅行的排斥。总而言之,旅途嘛那怕遇到什么都是人生的经历,心中装满阳光,一路都是晴天。
<strong>历史渊源</strong>
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这一屯,屯出了悠悠600年的 “ 明代历史活化石 ”。 初进屯堡,你就会发现,来来往往的屯堡妇女们皆穿着一身宽衣大袖的右开襟长袍,宝蓝色的,开襟上绣着杂色的滚边。长袍外面又穿着较短的码裙,腰间系着色彩斑斓的丝绸腰带,腰带在身后结着坠子,微风拂过,飘逸翻飞,极有韵味。妇女们的的头上全都包着或青或白的帕子,帕子上再覆着一张色彩迥然的头巾。悄悄的露出的发型显得很是独特,头的两鬓梳了两绺在在耳畔,成凤头状,向额前微展发绺,重心则向后倾斜,头顶分两道发路,中间又再梳成独立的一绺,有人称其为“三把头”或“凤阳头”,也因此被误称为“风头苗”。我去的主要是平坝县的天龙屯堡,
<strong>我的行程</strong>
我是从昆明坐的高铁🚄到的平坝南站,时间大概是2个小时左右,到达平坝的时候是下午3点左右,出来高铁站,在门口坐了一个私家车,30元到的天龙镇,其实也可以去下面的汽车🚙站坐平坝到安顺的客车,到天龙镇下车,票价10元。我坐上了那个私家车,师傅说他是以前是当兵的,一听我是云南来的,他说他到过云南的宜良,那里的烤鸭很出名,的确如此,北方最出名的是北京烤鸭,南方最出名的就当属我们云南的宜良烧鸭了,有空来云南宜良九乡玩可以来尝尝,哈哈😄,扯远了。一路聊着天,十几公里的路途一转眼的时间就到了天龙镇,师傅还指引我,让我从旁边的小巷进去,说是会有检票,其实后面发现也没那么严,想出就出想进就进,谢过师傅后,就漫步进了天龙屯堡古镇。
<strong>平坝南站</strong>
<strong>天龙屯堡</strong>
天龙从元代起就是驿站和屯兵重地。从新建的牌楼进去,就进入天龙镇,转过弯,一处明代驿茶坊引人注目,一身"凤阳汉装"的妇女当炉烹茶,老式茶坊灶具和几条方凳、粗陶碗,让你领略真正的古茶坊韵味。茶坊后的演武堂里传来锣鼓声,是在为游客演地戏。一条小溪贯穿古镇,座座小桥,努力营造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沿溪多为石砌柜台的商户人家,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桥头闲聊。
就是从这个巷口进来的
到了提前订的屯堡客栈,客栈在古镇的中间,周围的房屋全都是石头的建筑,屯堡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至,从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走进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个石头世界。
放下背包,带上相机就出去溜达了,可能因为是淡季,游客很少,很有包场的气势,穿过一条条石板街道,感觉时光在倒流,身边经过穿着蓝色衣服的屯堡人,犹如真的置身在大明朝。
虽然整个镇区新老建筑杂陈,让人觉得遗憾,但跨过小桥钻入小巷还能看到军事机关重重的民居建筑概貌,其中的九道坎巷要穿过狭窄低矮、两边布置枪眼的过街门洞。街尽头是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小学,仍然保留着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镇北残存着一段古驿、一座古驿桥。
客栈出来的对面就是这个九道坎
站在巷口,左右眤望
穿过石头弄道,仿佛置身于迷宫里面,曲折蜿蜒,好有趣味
很有层次感的石板屋,石板错落有致,应该很能经得住风吹雨打的考验
透过房顶望远山,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信步来到了一个有着中西结合的佛堂前,可惜不能进去,只好在门口驻足叩首
这颗老树不知陪伴了这个房屋多少个春秋了。
对面的墙上绘画的是安顺地区屯堡的分布图,感觉要走完所有屯堡应该要好些日子啊,可以想像大明朝时期的繁荣
走着走着,都不知道在哪个方位了,来到演武堂门口,可惜天色已晚,地戏的表演要明天才有了。这个地戏也称(傩戏), 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一种民间戏曲。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很受屯堡人的欢迎。一个地戏队跳一部书称为一堂,据粗略统计,全省约有370多堂。主要分布在以安顺西秀区为中心,包括临近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清镇、长顺、广顺、贵阳等地的村寨中。安顺市所属的各区、县有300堂,仅西秀区就有192堂。因为它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属于农民称谓的"吹地灰"之属,故称之为"地戏"。屯堡地戏源于借“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初衷,而屯堡人怀乡恋土的心理情愫,以及演武增威、神灵护佑的需要,将这一千年古礼传承至今。
地戏以村寨为演出单位。一般是一个村寨演一堂戏,跳一部书。少数较大的村寨如詹官屯、吉昌屯、狗场屯、西屯、九溪等有两堂乃至三堂戏。演员都是地道的农民。从他们的家谱上看,祖上都是征南时的马上将军。他们都曾经为明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如今他们只能用地戏表演的征战场面来缅怀祖先的战绩了。一堂戏的演员20余人,由戏头或称“神头”负责全部书的排演和指导。
但是第二天中午,苦等了两个小时终于看到了这带着神秘色彩的地戏。
天色已晚,顺着路往客栈走,夜色如镜,徐徐的清风,走在这静静的古镇上,原来屯堡的夜也是如此的迷人啊
<strong>麻糍</strong>
在客栈下面的小广场上坐了一会,就回去睡觉了,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只听房子后面公鸡都已经开始打鸣,很久都没听过这种原生态闹铃的声音了。没过一会居然下起雨来了,雨淅淅沥沥一直下到9点左右,起来背上包,告别了客栈的老板,一个人打着伞,走在被雨水冲刷干净的石板路上。出镇外面去找吃的,看到一家面馆,看了看有一个辣鸡面,感觉应该是贵州特色的东西,开店的女主人也是一个屯堡人,穿着他们的衣服,一会面就来了,正吃着,一个中年妇女挑着东西在门口叫卖,出去一问,她说是当地的麻糍,2块钱买了一个,一口咬下去,外面裹着的是炒香的黑芝麻碎,里面是甜甜糯糯的,配上辣鸡面,简直美味惨了
<strong>天台山</strong>
小雨还在不停的下,真是让我领略了贵州什么叫“天无三日晴”,但是丝毫不影响我的心情,朝前走,别回头……
穿过一个还在修的亭子
没办法只能顺着路,从另一个方向往回走了
<strong>天龙屯堡</strong>
回到古镇上,想着还是去看看地戏好了,去到演武堂,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地戏的工作人员说让我等一下,看看还有没有人来,等了一个多小时。这期间我就拿着表演傩戏的道具各种耍帅,呵呵,可不要笑我喔
演武堂两侧的墙上,挂满了各种狰狞的面具,这些面具还是很有来头的,地戏面具俗称“脸子”。是用丁木和杨木刻制而成。用此两种木料,一是取材容易,二是木质细疤结少,便于用刀。随着人口激增山林减少,且独具特色饱熏民俗特征的面具随旅游发展而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品,大量用材的需要,工匠们更青睐易生易长的白杨。
一堂地戏面具的多少视剧中人物而定。少则几十面,多则上百面。演出内容的单一化──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使人物角色的分类主要以"将"为主。粗分可为“正将”和“反将”(或称“番将”)。由于地戏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在汉民族正统思想的支配下,总以汉人当政一方为正方,称“正将”以番邦为反方,称“反将”。
面具的用色比较讲究人物的性格特征。按雕刻艺人的话说“要跟书走”,书中对人物的描述是什么性格,就要用艺人们心目中性格化的颜色来表示。以单色论,一般红色代表忠勇(如薛仁贵),黑色代表刚烈(如张飞),蓝色代表果敢(如单雄信),绿色代表稳沉(如尉迟宝林),白色代表英武(如马超)。另外,书中对人物脸相的描述是什么颜色,或者内涵情节因素,用色上也必须“跟书走”。如脸若重枣的关羽用红色,性如烈火的黑炭头尉迟恭用黑色,脸似金妆的余化是金,,因与尉迟恭争当征东元帅举石狮累得吐血而病倒的秦叔宝,自然就要用黄色代表了。若单色加上对称的花纹,那就是反将了。
我还以为就要这么遗憾的走了,就在这时来了一群韩人,托他们的福,终于饱了眼福了。
地戏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歌唱,应声而舞。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不分行当,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其舞,实则为"打",是表现战斗场面的对打格斗。地戏演员从古代战争的骑马步战的厮打格杀中,经衍化而形成略具程式的套路。又加之是农民的艺术,与农村生活紧密相连,在套路的叫法上极富有农家生活情趣。有的村寨还使用铁质的真刀真枪搏杀,勇猛逼真,铿锵之声不绝于耳,看得令人心惊胆战。对打中,还吸收当地苗族舞蹈中的舞步和花灯中的“四方步”,在“转”和“旋”中战裙飘舞,使惨烈的场面透着刚劲的美。伴唱者手执彩帕纸扇,边伴唱边手舞足蹈,动作虽简单,却使格杀挂上了一条美的彩带。
一个地戏剧本就是一部书,就是讲唱一个完整的征战故事。不分场次,不分生旦净末丑的行当,由剧中人物边演边打讲唱完毕。由于它表现的内容是征南而来的屯兵熟悉的军旅生活,所表现的人物是屯堡村民所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封神将军等,故而几百年来在屯堡村寨中传承至今。
地戏剧本的内容比较单一。可以说是一部部屯堡人景仰、倾慕、效法的英雄人物的赞诗篇
看完地戏,我也依依不舍的要离开屯堡了,离开的时候在镇上的路边吃了贵州特色的羊肉粉,很是美味,顺便等到了安顺到平坝的客车。其实旅途并没有结束,而只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始,也许多年以后还会再来,走遍所有的安顺屯堡。安顺屯堡文化区有300多个屯堡村寨,目前屯堡文化保存较完整的旅游点主要是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九溪村,七眼桥镇"云峰八寨"中的本寨、云山屯,平坝县的天龙镇。安顺不止有愧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这些难于忘怀的明朝遗风……
<strong>平坝南站</strong>
2017-08-15发布拍摄于2018-04-23
暂无评论
抢个沙发,给作者一点鼓励~
打开携程App,查看更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