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公安
明代文学显"性灵",鄂境公安谒"三袁"
辛丑五月,孬张自岳阳返回宜昌,欲顺道前往位于荆江大堤南岸之公安县,探访四百多年前的长安村(今孟家溪镇),那里是明代文学流派一一“性灵派”代表人物三袁故里。
三袁者,明代晚期三位袁姓兄弟也。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春坊右庶子等职,著有《白苏斋类集》;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吴县知县、顺天府教授、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等职,著有《袁中郎全集》;袁中道:字小修,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南京吏部郎中等职,著有《珂雪斋集》。以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文学“性灵派”,世尊“公安派”,亦称“公安体”。
与妻搭乘私家车出发,途中向车主探问三袁故里状况,他告知:孟家溪镇现正大兴土木修建“三袁文化园”哩,景区现已关门。好在,孬张知道自三国时期刘备于此屯兵并将孱陵改名公安,其县名至今未变,应有“左公营”(刘备时谓左公)遗迹可寻。更何况,县城内现建有“三袁文化广场”可参观,应不虚此行。
次日清晨,与妻打的刻意置身于宛若“九曲回肠”之荆江南岸,凝眸自古形成“南高北低”的荆江大堤,敬畏年年岁岁不竭江流与地理河道之自然伟力,感叹公安县境分蓄洪区人们作出的牺性和蒙受的苦难……稍后,便怀揣虔诚,赶赴文化广场与公安三袁作一次四百年后的“约会”。
三袁文化广场,面积不大,设计倒挺雅致。松柏丛中,兄弟三袁塑像高耸,左右两厢与塑像后侧之碑林诗廊,拱成扇形放射状气场,彰显浓重的“性灵派”文化氛围。
倘徉其间,遥想中华文学史流派多矣,“公安派”何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之姿,享誉文坛呢?自此端老大简介始,至彼端老幺简介止,“公安派”内涵及其神韵可见一斑。
老大袁宗道,字伯修,27岁京城会试第一,官至五品;老二袁宏道,字中郎,官至吏部郎中,正五品。博学多才,为官勤勉,任吴县县令仅一年即大治。宰相申时行感曰:“两百年来无此县令”;老三袁中道,官至南京吏部郎中,正五品。性情奔放,纵情山水,足迹遍天下,其文学成就仅次于老二。民间流传曰:“一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
了解中国文学的都知道:古有先秦时期之繁荣,后有汉魏“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气象弥新;尔后,便是“唐宋八大家”;明代出了复古派“前七子”,即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新流派,成员为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此七子皆为进士,反对当下流行之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明嘉靖、隆庆年间,又出现了一个新文学派别,被称为“后七子”,代表人物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他们观念上与前七子无明显区别,竟还提倡“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
鉴于此,公安三袁从事文学创作,背道而行,反对承袭,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崇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以身体力行的创作实践和性灵作品赢得声誉,带来影响,开创文坛一代新风尚。
幸哉:公安三袁,享誉中华。
美矣:性灵文学,诗文永存。
#轻奢旅行
#窗外风景
#小众发现社
2021-08-022021-06-24
57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