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新昌
天姥山
李白根本没去过天姥山!出乎你意料了吗?|||真实的历史上,李白从未到过天姥山,这可能大大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来到天姥山的原因,大半是因为李白写的那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大多数,均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很多文人墨客甚至写文批判李白夸大其词。然而事实上,李白根本没来过天姥山,这首诗也根本不是游记诗,且不完全是寄情山水的诗,它表面上只是一篇从齐鲁到吴越之地临行前的梦游小记,从它的另一个题目 - 《别东鲁诸公》便可一窥究竟。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一首虚构诗,曾经将天姥山推至华夏第一名山,甚至成为道教第16福地?而又为什么,天姥山成为了曾经的中华名山中惟一一座日渐式微,直至今日无人问津的荒山呢?
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人而言,生活的路径是比较固定的。受教育,实习,上班,生儿育女,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如此的状态,幸福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极不确定的。田间务农,经商,踏入仕途,寄情山水,等等等等,都可以作为生活的选择,大多数人提到李白,第一印象都是一个怀才不遇的狂浪诗人,但这并不准确,李白曾经也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上苦苦挣扎。他曾两次踏入仕途,均告失败,他曾离年少时的梦想咫尺之遥,但最终擦肩而过。
25岁,李白第一次踏出蜀地。在此之前他早已初露才华,被身边人赞誉为天才少年。然而第一次进京以失败告终,他未能收到赏识。于是他多年游山玩水,结识朋友,寻访道义,终于在第二次进京时一飞冲天。他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帝王甚至亲自调羹送食。然而,他太不不羁,太放浪,只一两年便因了谗言,被千金遣散。瞬间的坠落,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的叹惋。他明白,他到达过顶峰,坠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寄情山水之于李白,到底是一种此路不通后的无奈之举,还是看破红尘之后的达观,如今已经无从知晓。唯一确定的是,44岁这年,游山玩水成为了李白余生唯一的选择。正是在这个时候,李白准备从齐鲁大地南下吴越,临行前写下了这篇《梦游天母吟留别》,表达对过去的一刀两断和对“天姥山”们的向往。
事实上,这篇《梦游天母吟留别》正是李白一生最真实也最完整的写照。诗的开头是轻快而充满希望的,预示着李白少年时的才华横溢与对仕途成功的期望。紧接着天气骤转,暗示第一次进京的失败。随后,仙人林立,丘峦两列,那是二次进京的一时辉煌。然而不过是大梦一场,一切灰飞烟灭,归于沉寂。晚年的李白只能放白鹿于青崖间,遍访名山。
2021-09-252021-09-25
2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