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武陟
嘉应观
雍正花5年修的小故宫,居然是一座龙王庙
一早便离开鹤壁,今天是返程的一天,顺路把前几天遗漏的部分给补上。河南一连下了几天的雨,终于有点消停的迹象,尽管依然还是阴天,但是能见度不错,路过新乡的时候,甚至可以清楚的看见远处的太行山脉。本来这次计划了郭亮村挂壁公路的探访,结果因为前几天的雨水而被迫放弃,现在看着太行山脉,虽也心痒痒,但也只能望山兴叹,留待下次吧。

补打卡第一站,便是嘉应观。嘉应观名头很大,就连它所在的乡镇,如今也是以观命名。嘉应观俗称黄河龙王庙,又名庙宫,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是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一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的黄淮诸河龙王庙,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一组严格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建造的清代官式建筑群,被民间称为“小故宫”。

可能是一个月时间,接连跑了山西和河南,所以对于嘉应观的古建筑来说,谈不上特别震撼,但是整体布局,以及珍珠红、金黄、琉璃的建筑色调,无一不显露着皇家的独特属性。穿过雍正手书门牌的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御碑亭,外形酷似清代皇冠,内立雍正撰文的大铜碑,这座大铜碑可能也是整个嘉应观的镇馆之宝。

大铜碑的碑座不是传统的赑屃,而是龙头、牛身、狮尾、鹰爪的瑞兽,造型相当别致。据说碑下有口井,水道直通黄河,往里投铜钱,就可听到叮咚的水声,根据水声大小就可判断黄河的水情。不过现在从地图看来,感觉这里离黄河还是有点太远了,不知道雍正年间的黄河,是不是就在观的旁边。

不过,雍正御笔亲书的铜碑,倒是记载了建观的史实:康熙末年,黄河四次在武陟境内决口。雍正元年,又决马营口,为治黄安民,雍正皇帝派河道总督率兵堵口、修坝,亲临河防搬石。口堵坝成时,为祭祀龙王,封赏治河功臣,雍正皇帝特下诏赦建嘉应观,并命河臣齐苏勒派御匠调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五省民工,大兴土木,历时四载,蔚成大观。

御碑亭后面是严殿,里面应该是治理黄河的相关展示,但是无奈殿中电子设备都是坏的,只留下一个空荡荡的大殿。

跨过严殿,就是嘉应观最重要的中大殿,里面中间着龙袍拿山河图的神像,我开始以为是雍正,后来看资料才知道,这里供奉的是武陟堵口首功大臣、嘉应观首任主持、雍正的皇叔牛纽。不过想来,即便牛纽贵为皇叔,又治河有功,但从庙观规制说,他也不应该供奉在中大殿,雍正也不可能拜牛纽才对,所以这些塑像大概率应该是后人供奉的。中大殿除了神像之外,一定不要吝惜抬头,因为天花彩绘的65幅龙凤图,也是嘉应观的一绝,近300年历史,保存完好。

除中大殿外,东西两配殿则供奉着十位历朝治河功臣,俗称十龙王。东殿奉祀的是西汉的贾让、东汉的王景、元朝的贾鲁、明朝的潘季驯和白英。其中贾让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王景实践治河三策黄河800年没有改道,居功至伟。西殿奉祀的是明朝的宋礼、刘天和,清朝的齐苏勒、稽曾筠和林则徐。

嘉应观最后一重建筑是禹王阁,也是整个嘉应观最高大的建筑。以前为表对大禹的尊重,文武百官要在此净手整理衣冠,然后恭恭敬敬的穿过去再对大禹进行朝拜。目测此殿的神像应该是近年重塑。

嘉应观中轴线以外的建筑,包括东西两院,过去应该都是治理黄河相关的办事机构,现在基本上都是关于兴利除害的治黄真经以及动人事迹的展示。说实话,没来嘉应观之前,只是听说过黄河泛滥,但是来了之后,才更能真正体会到黄河泛滥成灾的到底是有多严重。而嘉应观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记录了这段历史,更是传承着在敬畏中找规律、在困厄中找出路,勇敢面对、科学治理的治黄精神。

嘉应观的尾声,正好遇见了国庆节当地的民俗表演,一直以为舞狮子是南方人的最爱,没想到在北方也能看到这项民俗。整个表演伴随着欢乐的锣鼓,也是精彩纷呈,最让我感慨的是,参与舞狮子的都是当地的年轻人,看来这项非遗的传承在河南还是很不错的。

🏠名字 | 嘉应观
🎫门票 | 40元
⛳地址 | 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乡杨庄村南
🚗交通 | 自驾导航“嘉应观”即可

#人文历史趣发现 #城市人文手记 #小众发现社
2021-11-172021-11-17
78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