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视频
大同
云冈石窟
皇家风范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云冈石窟
皇家风范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云冈石窟

大同,古称平城,
位于山西北端内外长城之间,
处于农牧交界处,
扼据汉民族与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间的交通要道,
是北方门户,京之屏障,晋、冀、内蒙之咽喉,
是历代兵家之地,
也一直是中原与游牧民族的古战场。
赵灵王“胡服骑射”,
汉高祖刘邦率大军迎击匈奴的“白登之围”都发生在这里。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的武州山,
明代在武州山前后修建云冈堡,
故称云冈石窟。
石窟依山开凿,
自东而西绵延约1公里,
规模恢弘,气势雄浑。
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
造像5.1万余尊,造像最高17米,最小2厘米,
10米以上大像就有九尊。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东汉传入我国,
酝酿于魏晋,
勃兴于十六国,
鼎盛于南北朝,
成熟于隋唐,
复兴于宋辽金元。
北魏(386-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
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自398年道武帝(太祖)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大同)称帝,
至494年魏孝文帝再迁都洛阳,
平城作为北魏的首都和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历96年之久。
印度原始佛教出家人不拜皇帝、父母,
西来的胡僧也保持这一传统,
礼佛不拜皇帝。
这有悖于中国皇权和孝的思想,
所以既要利用佛教教化于民,
就要对西来佛教加以封建化改造。
北魏僧人法果提出皇帝就是当今如来活佛的新“理论”,
试途通过宣扬佛教教义以巩固政权,
同时也巧妙地解决了佛教和世俗政权统一的问题,
这是皇家开凿云冈石窟的思想基础。
北魏第五位皇帝拓跋濬即位后,
佛教以更大的势头发展起来。
在统治者的倡导下,
僧统师贤在武州山为五位皇祖开窟造像,
“令(佛)如帝身”。
有思想,有行动,云冈石窟的开凿水到渠成。
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
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
前后近70年的开凿,
“昙曜五窟”的横空出世,
是以皇家之实力,
第一次由一个民族来营造雕作,
异于其他早期的石窟,
是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直接比照印度的大型石窟建筑,
在东方首次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全石雕性质的佛教石窟群。
早期石窟亦称为昙曜五窟。
佛像即帝像,
同时又分别代表着北魏建朝以来的五位皇帝。
佛像造像面部表情多是庄严乃至呆板,
目的是通过宣扬佛教教义以巩固政权,
因此风格朴拙中带有些许生硬。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
亦称孝文时期石窟。
汉化趋势发展迅速,
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
晚期石窟是北魏迁都洛阳(494年)之后,
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
贵族和平民之风的凿窟造像。
来到云冈,
你会惊叹鲜卑这个剽悍的马背上的民族,
竟还有着如绣花般细致和如流水般柔肠。
只有强大的国力才能撑起这塑像雄伟的风骨,
只有精巧的手指才能将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贯通在流畅的点线之间。
那些大国工匠既有西域人,也有汉人,
他们都没有留下名字。
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石窟艺术,建筑艺术,音乐、歌舞、民俗等等,
在云冈石窟都有折射。
2021-12-082021-12-04
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