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5)
大钟寺等(7)
北京海淀大钟寺古钟博物馆⑤警钟长鸣
北京海淀大钟寺古钟博物馆⑤警钟长鸣
■警钟长鸣
第一单元 敬畏之心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既对大自然的馈赠
心怀敬畏,也对各种自然灾害深感警惕,由此而来的敬天尊祖仪式尽显神圣和庄严。黄钟大吕深沉悠远的钟声,与深入人心的虔诚敬畏之间,呈现出一种“神人以和、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心存所畏才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一路走来,正是以“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的敬畏之心,以“正心明道、怀德自重”的实干笃行,将人民始终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上古时期,小小陶铃是叩响神灵世界大门的神秘媒介,作为警钟之滥觞(làn shang),陶铃或铜铃常出现在原始祭祀活动中,古人借助钟铃之声搭建起与上天进行精神沟通的桥梁。
商周时期曾出现器座底部悬挂铜铃的青铜器,一般多为盛食器。这种青铜器所悬铜铃应该是具有特定功能的装饰品,在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过程中发出悦耳的声响,这铃声或被视为神灵祖先对人们祭祀活动的一种回应,从而增加整个仪式的神秘与敬畏之感。
从民族学的视角看,迄今我国很多地方在祭祀舞蹈中,仍然存在使用铜铃或在腰间佩戴腰铃的习俗。从羌族的铃铛舞、东北萨满祭祀舞、广西驱逐鬼疫、祈求平安的师公舞、湘鄂川贵土家族苗族地区的八宝铜铃舞等,仍然能管窥到人们借助钟铃展示敬畏自然和神灵的朴素情感。
坛庙用钟,有着召集、报时之意,并更进一步有敬畏、警醒之意。皇帝在大祀前要移居
北京海淀大钟寺古钟博物馆⑤警钟长鸣
■警钟长鸣
第一单元 敬畏之心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既对大自然的馈赠
心怀敬畏,也对各种自然灾害深感警惕,由此而来的敬天尊祖仪式尽显神圣和庄严。黄钟大吕深沉悠远的钟声,与深入人心的虔诚敬畏之间,呈现出一种“神人以和、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心存所畏才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一路走来,正是以“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的敬畏之心,以“正心明道、怀德自重”的实干笃行,将人民始终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上古时期,小小陶铃是叩响神灵世界大门的神秘媒介,作为警钟之滥觞(làn shang),陶铃或铜铃常出现在原始祭祀活动中,古人借助钟铃之声搭建起与上天进行精神沟通的桥梁。
商周时期曾出现器座底部悬挂铜铃的青铜器,一般多为盛食器。这种青铜器所悬铜铃应该是具有特定功能的装饰品,在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过程中发出悦耳的声响,这铃声或被视为神灵祖先对人们祭祀活动的一种回应,从而增加整个仪式的神秘与敬畏之感。
从民族学的视角看,迄今我国很多地方在祭祀舞蹈中,仍然存在使用铜铃或在腰间佩戴腰铃的习俗。从羌族的铃铛舞、东北萨满祭祀舞、广西驱逐鬼疫、祈求平安的师公舞、湘鄂川贵土家族苗族地区的八宝铜铃舞等,仍然能管窥到人们借助钟铃展示敬畏自然和神灵的朴素情感。
坛庙用钟,有着召集、报时之意,并更进一步有敬畏、警醒之意。皇帝在大祀前要移居
![](https://pages.c-ctrip.com/livestream/tripshoot/poi.png)
,虔诚斋戒。明朝规定,“大祀七日,前四日戒,后三日斋”。在祭祀礼仪中鸣响巨钟,音量大,传得远,从听觉感知上十分庄重,烘托出一种肃穆的气氛。
西周以降,国家倡行礼乐教化,历代王朝孜孜以求礼乐制度的完善、乐器的完备壮丽,以期感应神明、壮大声威。编钟是先秦以来历代宫廷雅乐必备的“编悬”乐器,被奉为“八音纲纪”。到了明清时期,编钟应用于礼乐规制最高的中和韶乐,是天地尊神和皇权至尊的象征。
第二单元 修齐之律
钟磬组合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从区分礼制等级的标志,到指挥军旅进退的号令;从晨钟暮鼓的报时器具,到令行禁止的律令载体,可以说,钟铃文化的礼法意蕴伴随着“修身”“明德”的律音回荡了千年之久。严以修身居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首位,足见其是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而这种政治品格的内容正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西周以前,礼与乐天然统一于祭祀活动中,至周代,礼与乐成为统治性文化结构的组成部分。周代的“礼”,不仅保持了自史前宗教仪式而来的为生存折福的社会功能,还新增了不同身份间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乐”成为以等级化的乐舞艺术推行“礼”的行为。礼乐制度即为二者配合使用的规定。《礼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錞(chún)于 铜钲
“击鼓鸣金”是指在古代战争中,配合行军打仗使用的一种军事礼仪。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战力求于遵守“礼”制,“凡师有钟鼓,无曰侵,轻日袭”。金鼓讲究和谐之音,行止有序,动静有节。两军交战时听到击鼓声则动,即发动进攻;鸣金则止,也就是收兵的信号。所击之鼓比较好理解,而所鸣之“金”,主要
是指钲、铎、锌于等青铜钟类响声器。
更钟
更钟在古代主要用于城市报时和时间管理。《尚书·尧典》谓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反映出颁授属民以节令时日,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事情。蔡邕(yōng)《独断》记叙汉代钟鼓报时制度云:“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
永乐铁更钟与北京
西周以降,国家倡行礼乐教化,历代王朝孜孜以求礼乐制度的完善、乐器的完备壮丽,以期感应神明、壮大声威。编钟是先秦以来历代宫廷雅乐必备的“编悬”乐器,被奉为“八音纲纪”。到了明清时期,编钟应用于礼乐规制最高的中和韶乐,是天地尊神和皇权至尊的象征。
第二单元 修齐之律
钟磬组合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从区分礼制等级的标志,到指挥军旅进退的号令;从晨钟暮鼓的报时器具,到令行禁止的律令载体,可以说,钟铃文化的礼法意蕴伴随着“修身”“明德”的律音回荡了千年之久。严以修身居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首位,足见其是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而这种政治品格的内容正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西周以前,礼与乐天然统一于祭祀活动中,至周代,礼与乐成为统治性文化结构的组成部分。周代的“礼”,不仅保持了自史前宗教仪式而来的为生存折福的社会功能,还新增了不同身份间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乐”成为以等级化的乐舞艺术推行“礼”的行为。礼乐制度即为二者配合使用的规定。《礼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錞(chún)于 铜钲
“击鼓鸣金”是指在古代战争中,配合行军打仗使用的一种军事礼仪。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战力求于遵守“礼”制,“凡师有钟鼓,无曰侵,轻日袭”。金鼓讲究和谐之音,行止有序,动静有节。两军交战时听到击鼓声则动,即发动进攻;鸣金则止,也就是收兵的信号。所击之鼓比较好理解,而所鸣之“金”,主要
是指钲、铎、锌于等青铜钟类响声器。
更钟
更钟在古代主要用于城市报时和时间管理。《尚书·尧典》谓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反映出颁授属民以节令时日,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事情。蔡邕(yōng)《独断》记叙汉代钟鼓报时制度云:“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
永乐铁更钟与北京
![](https://pages.c-ctrip.com/livestream/tripshoot/poi.png)
樵橹 (qiáo lǔ) 禁钟
樵橹,原指木制防御设施,后引申为军事防御瞭望用的高楼。楼内设置大钟,通过钟声传递军事防御信号,就如同今天的人防警报,令行禁止,大钟因此被称为“禁钟”。
风清气正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清廉”顾名思义,“清”字清清白白,意味着做事的简单纯粹;“廉”字干干净净,意味着行为的规范约束。
第三单元——教化之音
钟作为实用器具,通过声音信号传递信息;作
为象征符号,通过造型与音响塑造精神意象。钟声乃德音,古钟因其正直、崇高、圆满的象征意义而被融入了世人警醒律己的内涵。钟声能“做昏怠,肃教令,导幽滞,而和神人”。古钟及礼乐所代表的意向对人的行为举止进行引导与规范,提倡教化,形成节制,做到自律、敬人、崇德、至善。
自省图强
中国古代社会从具象的警钟提炼出的“警世钟”意涵,实质上就是钟铃教化引导之意的缩影。资料表明,唐宋文学作品中许多关于警钟的诗句,其含义就已经与现代意义上的警钟非常相近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抗击外辱、奋起图强的历史背景下,“警世钟”作为宣传新思想的书籍、杂志、报刊名而广为使用。
香港回归警示钟
“值此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之际,谨铸此钟,祭告列祖列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中国人民实现了收回香港主权的风愿,中华民族洗雪了近代百年所蒙受的耻辱,社会主义中国强大了,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警钟日报》于1904年在上海创刊。蔡元培曾担任主编,陈独秀、邹容等都为该报撰写过文章。该报以“抵制外侮,恢复国权”为宗旨,以作国民之“警钟”,唤起国人的注意。
澳门回归纪念钟
“霹雷涤荡新宇,东风横扫残云,百年昏睡,一旦苏醒。风风雨雨,摸索而进。改革开放,举国报奇。五十年翘首相期,至而今水到渠成。澳人治澳,一国两制。百年羞耻,一朝清洗。遥望台湾,几时踵港澳之后尘?统一大业,何日可大功而告成?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一仍香港回归之例,浇铸此钟,以庆世纪
盛典。”
澳门回归纪念钟及局部格文
现代(公元1999年)
华夏神州各地代表性警钟举例
城市 警钟 展陈地点
沈阳 勿忘国耻大钟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北京 警世钟、纪念钟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南京 和平大钟
![](https://pages.c-ctrip.com/livestream/tripshoot/poi.png)
深圳 中英街警世钟 深圳
![](https://pages.c-ctrip.com/livestream/tripshoot/poi.png)
天津 南开大学校钟 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
上海
![](https://pages.c-ctrip.com/livestream/tripshoot/poi.png)
大钟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长沙 文夕大火警世钟 长沙
长沙 文夕大火警世钟 长沙
![](https://pages.c-ctrip.com/livestream/tripshoot/poi.png)
家风家教
祠堂是祖先灵魂依附的场所和宗族精神生活
的公共空间,是为达到“慎终追远,敬宗收族”和“报本之孝,睦族之仁”追求的宗族终极目标象征物。每当祠内举行祭祖仪式,会鸣钟击鼓,起到宣告、召集作用,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对后世子孙的警醒与庇佑。
苏三祠古钟 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
“诚心恭扣三苏先生,遂舍财铸大钟一口,以为思圣之心,昕夕礼神之节云。”
绩溪胡氏宗祠铁钟,悬挂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江南第一祠”美誉的安徽省绩溪县龙川村的胡氏宗祠左厢木质钟架上。在祠堂里悬挂此“镇村之宝”,意在崇拜敬畏祖先、警醒后世子孙。
金声育人
古钟以其传递信息的实用功能和教化育人的人文内涵走进校园,与其厚重的钟体、悠扬的钟声所包含的博大宽广、厚重深沉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钟声天然具有教化启迪的意蕴,它能直驱心灵深处,令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深沉、文化的底蕴、教育的精髓。
金声木铎
“木铎”的历史悠久,是灿烂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木铎”的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最初作为警世、布政、宣教的辅助工具,根据朱熹的说法,“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木铎开始被赋予象征意义,见于《论语·八佾(yì)》,其中有“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记载,将“百代素王”“万世师表”的孔夫子比作“木铎”。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木铎的形制、纹
15天前发布IP:北京拍摄于202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