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省韩信
4
0
0
说点什么...
发送
1/12
北京
蚕神庙等(2)
蚕神庙怀古
蛇年第一跑,俗称逛园子😀歇口气的当口,咱聊几句
蚕神庙


​京城皇家园林中,
北海公园
还有一处规制更大的先蚕坛,都是供皇帝老儿们祭拜这位点翔成金的肉虫子的。
​蚕,史称“天虫”,字如其形,几千年文化流传中一直没有变化,天虫当然就得天子拜啦🙏
​满清直到康乾盛世时期,生丝和丝绸的出口量仍然是世界第一,但到清末以后,日本的生丝质量和出口量远远超过中国,一定意义上,满清和近代中国的落败恰恰是从这只小小的虫子开始的。

​1850年,道光三十年,欧洲发生了家蚕孢子虫病,满清抓住了这个机遇,1870年--1874年,生丝出口达3784吨,从1887年开始,蚕丝在此超过茶叶成为清朝最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日本明治维新后,直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进入生丝生产,这个时期日本的生丝出口量相当于中国的七分之一。到1910年,日本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生丝出口国,总产量达到12460吨,出口总量9842吨,占世界出口总量的75%,生丝成为日本最为关键的出口商品,换取了大量外汇和黄金。

​究其原因,在于文化与信仰的差别。
国人不杀蚕蛹,倭人杀蚕蛹。
国人传统的缫丝技术,是把蚕蛹浸泡在热水中,人工抽取蚕丝再绕到丝筒上,据说到现在还是传统技艺保护。
日本从一开始就从英国引进的缫丝生产技术,将蚕直接放在烘箱中,将蚕杀死再进行缫丝。
做法不同结果也不同,国人的生丝粗细不匀,最大问题是丝线的断头多,甚至出口到国外的丝绸厂需要进行再次加工,而日式的做法就不存在这些问题,蚕丝质量更高。
再比如,养蚕是个很费人的活,养蚕人几乎要每天都要守在蚕的身边,而中国的南方养蚕最忙的季节也是水稻插秧最忙的季节,只能一边插秧一边养蚕,日本和中国的情况有些类似,但倭人的做法是使用药物让蚕的养殖时间和水稻的种植时间错开…

所以,明治维新之后的倭人之所以全面碾压满清乃至于现代华夏国人十四年全面抗战,既有现代科学技术认知的差距,更在于这屡屡重修的蚕神庙,还有不干正事只会磕头的皇帝老儿们😎😎😎
20天前发布IP:北京拍摄于2025-01-29
暂无评论
抢个沙发,给作者一点鼓励~
打开携程App,查看更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