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周公馆等(2)
于周公馆,回溯红色岁月
#思南路周公馆
#追寻红色记忆
在上海

的繁茂绿荫间,隐匿着一座承载厚重历史的建筑——

。阳光明媚的一天,怀着敬仰与憧憬,我踏入这片红色圣地,开启一场与往昔岁月的深度对话。
刚步入周公馆,一座花园率先映入眼帘。花园里,百年雪松高耸入云,像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护着这座历史的殿堂。草坪如茵,喷水池潺潺流淌,水花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金色的微光。四周环绕着女贞、腊梅、玉兰、海棠花等,它们肆意舒展,为庭院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花园的一角,一尊周恩来总理的铜像格外引人注目。总理身着当年流行的“派力司”西服,手持呢帽,目光坚毅地望向远方,仿佛在思索国家未来的方向。铜像周围,摆放着几束鲜花,那是人们对总理深深的缅怀与敬意。
沿着花园小径,我来到了主楼前。这座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外观古朴典雅,爬满墙面的爬山虎,像是岁月的记录者,见证着周公馆的往昔。
走进一楼,朝南约40平方米的屋子,是周恩来的工作室兼卧室。屋内陈设极为简单,一张木床、一个衣柜、一张写字台和几把椅子,便是全部家当。办公桌上摆放着笔架、毛笔、墨水瓶等,仿佛能看到总理当年在这里日夜操劳,为革命事业奋笔疾书的身影。衣架上挂着的那件青黑色西服和礼帽,虽历经岁月,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气质,让人不禁联想到总理在各种场合中从容不迫、风度翩翩的模样。紧挨着的客厅,墙上挂着召开记者招待会使用的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形势图 。当年,周恩来总理多次在这里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向外界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传递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平民主而不懈努力的坚定决心。1946年夏天,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周恩来就在这间会客室,召开了一场有100多人参加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不少记者因空间有限,只能站在门窗外、阳台上。而中间约20平方米的房间,则是饭厅,是办事处工作人员吃饭的地方,周恩来、董必武也曾在这里与大家一起用餐,在艰苦的环境中,共同坚守着革命的信念。
沿着木质楼梯拾级而上,二楼是外事人员的工作室兼卧室,陈列着收音机、英文打字机、油印机和编辑出版的《新华周刊》等物品。这些物件默默诉说着当年工作人员在这里紧张忙碌工作的场景,他们通过这些工具,向外界传递着革命的声音,为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而努力。
继续登上三楼,正中一间约40平方米的房间,是办事处集体宿舍 ,这里承载着工作人员们同甘共苦的回忆。朝北的一间约12平方米,是董必武的工作室兼卧室。房间里的布置同样简洁,一张床、一张书桌、几把椅子,书桌上堆满了书籍和文件,不难想象董必武在这里为革命事业深思熟虑、谋划布局的画面。他坚持选择朝北条件稍差的房间,把更好的留给其他同志,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
参观完主楼,我来到一楼新开设的陈列馆。这里通过100余件文物、图片,生动地展现了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的设立背景、工作历程以及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位无声的讲述者,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周恩来国共和谈时期穿过的大衣、带有董必武英文签名的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收据、宋庆龄送给解放区救济总会上海办公处工作人员林仲的红绸缎被面等珍贵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革命先辈们崇高精神的象征。
走出周公馆,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座看似普通的花园洋房,却在1946 - 1947年国共谈判的关键时期,成为了中共代表团在上海的重要据点,见证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谈判与斗争,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和平民主、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
如今,周公馆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刚步入周公馆,一座花园率先映入眼帘。花园里,百年雪松高耸入云,像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护着这座历史的殿堂。草坪如茵,喷水池潺潺流淌,水花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金色的微光。四周环绕着女贞、腊梅、玉兰、海棠花等,它们肆意舒展,为庭院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花园的一角,一尊周恩来总理的铜像格外引人注目。总理身着当年流行的“派力司”西服,手持呢帽,目光坚毅地望向远方,仿佛在思索国家未来的方向。铜像周围,摆放着几束鲜花,那是人们对总理深深的缅怀与敬意。
沿着花园小径,我来到了主楼前。这座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外观古朴典雅,爬满墙面的爬山虎,像是岁月的记录者,见证着周公馆的往昔。
走进一楼,朝南约40平方米的屋子,是周恩来的工作室兼卧室。屋内陈设极为简单,一张木床、一个衣柜、一张写字台和几把椅子,便是全部家当。办公桌上摆放着笔架、毛笔、墨水瓶等,仿佛能看到总理当年在这里日夜操劳,为革命事业奋笔疾书的身影。衣架上挂着的那件青黑色西服和礼帽,虽历经岁月,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气质,让人不禁联想到总理在各种场合中从容不迫、风度翩翩的模样。紧挨着的客厅,墙上挂着召开记者招待会使用的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形势图 。当年,周恩来总理多次在这里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向外界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传递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平民主而不懈努力的坚定决心。1946年夏天,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周恩来就在这间会客室,召开了一场有100多人参加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不少记者因空间有限,只能站在门窗外、阳台上。而中间约20平方米的房间,则是饭厅,是办事处工作人员吃饭的地方,周恩来、董必武也曾在这里与大家一起用餐,在艰苦的环境中,共同坚守着革命的信念。
沿着木质楼梯拾级而上,二楼是外事人员的工作室兼卧室,陈列着收音机、英文打字机、油印机和编辑出版的《新华周刊》等物品。这些物件默默诉说着当年工作人员在这里紧张忙碌工作的场景,他们通过这些工具,向外界传递着革命的声音,为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而努力。
继续登上三楼,正中一间约40平方米的房间,是办事处集体宿舍 ,这里承载着工作人员们同甘共苦的回忆。朝北的一间约12平方米,是董必武的工作室兼卧室。房间里的布置同样简洁,一张床、一张书桌、几把椅子,书桌上堆满了书籍和文件,不难想象董必武在这里为革命事业深思熟虑、谋划布局的画面。他坚持选择朝北条件稍差的房间,把更好的留给其他同志,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
参观完主楼,我来到一楼新开设的陈列馆。这里通过100余件文物、图片,生动地展现了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的设立背景、工作历程以及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位无声的讲述者,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周恩来国共和谈时期穿过的大衣、带有董必武英文签名的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收据、宋庆龄送给解放区救济总会上海办公处工作人员林仲的红绸缎被面等珍贵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革命先辈们崇高精神的象征。
走出周公馆,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座看似普通的花园洋房,却在1946 - 1947年国共谈判的关键时期,成为了中共代表团在上海的重要据点,见证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谈判与斗争,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和平民主、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
如今,周公馆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21天前发布IP:上海拍摄于202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