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2)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等(5)
北京海淀大钟寺古钟博物馆⑦阅古钟林
北京海淀大钟寺古钟博物馆⑦阅古钟林
■阅古钟林
阅古钟林
中国古钟文化,焕彩于东亚,屹立于世界古钟
文化之林。历史上的中国古钟,不仅是演奏的乐器与报时的响器,更是政治的符号、礼乐的载体、宗教的法器。其发展之不息,内涵之宏富,影响之深广,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中国古钟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合瓦形的
乐钟到圆筒形的梵钟,中国古钟经历了前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两大古钟体系。中国古钟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宗教、音乐、军事、文学、民俗以及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大雄宝殿东配殿
The East Side Hall of The Main Hall
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硬山顶,面阔五间,前出廊。作为“阅古钟
林”展厅,介绍中国古钟的起源与演进历程。其中梵钟部分采用双排悬挂方式陈列,序列梳理清晰,给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
历代梵钟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起,佛道用钟开始广泛出现,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先秦乐钟的新的古钟类型。自此,中国古钟的形制、声韵等都因其应用范围的拓展和使用功能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变化。这种新的古钟类型不仅包括佛寺宫观使用的“佛道用钟”,还包括城市
北京海淀大钟寺古钟博物馆⑦阅古钟林
■阅古钟林
阅古钟林
中国古钟文化,焕彩于东亚,屹立于世界古钟
文化之林。历史上的中国古钟,不仅是演奏的乐器与报时的响器,更是政治的符号、礼乐的载体、宗教的法器。其发展之不息,内涵之宏富,影响之深广,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中国古钟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合瓦形的
乐钟到圆筒形的梵钟,中国古钟经历了前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两大古钟体系。中国古钟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宗教、音乐、军事、文学、民俗以及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大雄宝殿东配殿
The East Side Hall of The Main Hall
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硬山顶,面阔五间,前出廊。作为“阅古钟
林”展厅,介绍中国古钟的起源与演进历程。其中梵钟部分采用双排悬挂方式陈列,序列梳理清晰,给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
历代梵钟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起,佛道用钟开始广泛出现,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先秦乐钟的新的古钟类型。自此,中国古钟的形制、声韵等都因其应用范围的拓展和使用功能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变化。这种新的古钟类型不仅包括佛寺宫观使用的“佛道用钟”,还包括城市

报时的“更钟”,以及朝堂禁宫安置的“朝钟”等。这些钟虽然用途迥异,但其形制没有明显差别,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后,一直沿用至近代,学术界将这一新的古钟类型泛称为“梵钟”。梵钟的形制总体呈圆筒状,横截面为正圆形,与先秦乐钟的“合瓦形”造型有明显区别。梵钟自产生之后,不断发展,推陈出新,历久不衰,自成体系。其流传之广,用途之繁,范铸之精,传世之多,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古代钟类文物的主流,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色。经历了近
两千年的发展,以梵钟为代表的古钟文化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滚滚长河之中。
魏晋南北朝
公元265年—公元589年
滥觞之水 Appearing
随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梵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其形制,并开始使用,同时铸造技术也达到了一定水平。这一时期的梵钟存世数量极少,且形制较为单一。
南朝陈太建七年铜钟
现藏于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
隋唐
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南北异彩
隋唐时期,社会稳定,大型城市逐渐发展成熟,冶铸业的发展,佛教与道教的兴盛,促进了梵钟被广泛地用于宗教活动与社会生活之
中。梵钟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体量增大、用料考究、范铸精美、数量陡增等特点。同时,随着盛唐社会的开放,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梵钟的样式也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且在形制上开始出现明显的南北差异。
辽宋金元
公元916年—公元1368年
同源共流Unification
辽宋金元时期,中原地区政权更迭频繁,人口的大迁徙与民族的大融合,促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织与碰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南、北方地区梵钟的风格也开始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最显著的表现为北方梵钟受到了南方梵钟形制的影响,开始出现直筒型;而南方梵钟下部口沿改平口为波浪状花式口,则是受到了北方梵钟形制的影响。
明清
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宝光禅寺铜钟
明景泰(公元1450年—公元1456年)
现藏于
两千年的发展,以梵钟为代表的古钟文化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滚滚长河之中。
魏晋南北朝
公元265年—公元589年
滥觞之水 Appearing
随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梵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其形制,并开始使用,同时铸造技术也达到了一定水平。这一时期的梵钟存世数量极少,且形制较为单一。
南朝陈太建七年铜钟
现藏于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
隋唐
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南北异彩
隋唐时期,社会稳定,大型城市逐渐发展成熟,冶铸业的发展,佛教与道教的兴盛,促进了梵钟被广泛地用于宗教活动与社会生活之
中。梵钟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体量增大、用料考究、范铸精美、数量陡增等特点。同时,随着盛唐社会的开放,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梵钟的样式也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且在形制上开始出现明显的南北差异。
辽宋金元
公元916年—公元1368年
同源共流Unification
辽宋金元时期,中原地区政权更迭频繁,人口的大迁徙与民族的大融合,促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织与碰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南、北方地区梵钟的风格也开始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最显著的表现为北方梵钟受到了南方梵钟形制的影响,开始出现直筒型;而南方梵钟下部口沿改平口为波浪状花式口,则是受到了北方梵钟形制的影响。
明清
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宝光禅寺铜钟
明景泰(公元1450年—公元1456年)
现藏于

万类千化 Various Patterns
明清时期,随着国家的安定统一,佛教的全面兴盛与冶铸业的日臻完善,梵钟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梵钟形制继续呈现南北融合的趋势,造型设计规整严谨,却又不拘一格,装饰手法繁复多样,铸造工艺精湛考究。
钟铃起源
中国古代钟铃类文物起源较早,传说在黄帝时代人们已经发明和使用钟、铃,“鼓”、“伶伦”、“黄帝”等神话传说人物都曾被认为是钟、铃的创造者。考古资料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钟铃形状的陶器应为钟的雏形。
早期乐钟
中国古代乐钟发轫于夏代,成型于殷商,兴盛
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先秦乐钟除具有乐器的一般功能外,更是当时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先秦贵族将乐钟用于庙堂祭祀、婚冠丧葬、军事征战、宴享宾客等各种重大活动中,使乐钟具有了乐器和礼器的双重功能。西周时期形成了严格的乐钟使用制度,彰显着统治阶层权力和地位的高下。
约公元前21世纪一约公元前17世纪
上古回响Echo From Xia Dynasty
目前尚未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夏代乐钟,但根据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资料,可以推定,乐钟在夏代已初露端倪。近年来,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表明,夏代的钟铃类响器已开启合瓦形青铜乐钟形制的先河。
商周
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221年
藏礼于器Ritual Chime Bell
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乐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乐钟,其形制以合瓦形最为常见,功能则“礼”、“乐”兼具。同时,
铙、钲、錞于、句耀等乐器也被广泛用于各类社会活动之中,共同成为当时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
铙
出现于商代中晚期,延续至西周初期。铙口部
呈凹弧形,横截面呈阔叶形,两侧角尖锐,底
部有一中空管状的短柄,与体腔内相通,柄中
可置木段。河南等地出土的铙形体较小,多件
组合,又称“编铙”,是早期编钟的雏形;湖
南等南方地区出土的铙形体较大,多为单件出
土,通常饰有兽面纹、云纹和乳钉纹。铙是古
代军事活动中使用的军乐器。
甬钟
出现于西周初年,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甬钟上部长柄称为“甬”,甬上有环,用于悬挂。通常多件甬钟组合使用,其组合的数量因所有者的身份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镈钟
镈钟顶部为方形、圆形或兽形环钮,钟口较为
平直,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为重要礼
器和乐器,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享有。镈钟是
先秦高级贵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钮钟
钮钟因钟体顶部的悬钮而得名。出现于西周晚
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和甬钟一样,常常
多件组合使用。
秦公缚
春秋时期(公元前170年—公元前476年)1978年1月陕西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村出土,共3件,现藏于

。
錞(chún)于
盛行于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一般为椭圆形,肩宽窄腰,顶部有一平底盘,盘正中有桥形或兽形钮,多为虎形钮,主要用于战争或祭祀仪式中。
环钮錞于
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221年)
现藏于重庆市博物馆
秦汉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礼乐遗韵
Decline of the Musical Bell
秦统一中国,盛极一时的商周青铜文化逐渐走向衰落,随着先秦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青铜乐钟也逐渐归于沉寂。但先秦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却世代传承,乐钟的身影仍见于庙堂之上,及大型国家祀典之中。乐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音乐、艺术以及青铜铸造技术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句(gōu)鑃(diào)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地区,因钟体上的自铭而得名。
“其次”句鑃
春秋时期(公元前170年—公元前476年)
现藏于
錞(chún)于
盛行于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一般为椭圆形,肩宽窄腰,顶部有一平底盘,盘正中有桥形或兽形钮,多为虎形钮,主要用于战争或祭祀仪式中。
环钮錞于
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221年)
现藏于重庆市博物馆
秦汉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礼乐遗韵
Decline of the Musical Bell
秦统一中国,盛极一时的商周青铜文化逐渐走向衰落,随着先秦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青铜乐钟也逐渐归于沉寂。但先秦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却世代传承,乐钟的身影仍见于庙堂之上,及大型国家祀典之中。乐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音乐、艺术以及青铜铸造技术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句(gōu)鑃(diào)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地区,因钟体上的自铭而得名。
“其次”句鑃
春秋时期(公元前170年—公元前476年)
现藏于

#北京Citywalk
23天前发布IP:北京拍摄于202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