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nymous
0
0
0
评论一下~
说点什么...
发送
快捷回复:
种草了
1/192
武威等(2)
英雄的背影——夹墙山雪山攀登
英雄的背影——夹墙山雪山攀登
夹墙山属于祁连山冷龙岭山脉
整个冷龙岭山脉附近遍布很多四季雪峰和冰川
目前尚未进行商业开发和收费
距离银川和武威市区都不算太远
因而是户外雪山体验和攀登的最佳场所
又是一年新年,辞旧迎新
走出户外,走进自然,登高望远,抒怀祈福成为每年的习惯
选择夹墙山作为新年登高的目标既有欢喜也有挑战
喜欢雪山的静谧唯美纤尘不染
挑战自我,增强努力奋斗勇攀高峰的毅力和信念
雪山,是圣洁的地方
行走户外,在所有的风景中,雪山是最具魅力的
然而,雪山也是有风险,最具挑战性的
经历了雪山艰难困苦的跋涉与攀登
体味了雪山的酷寒与洁白
我们的心仿佛更加安宁平和充满活力
攀登雪山,心是骄傲的
在攀登的路上,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塑造更好的自己
当坚持成为习惯,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哪怕是苦和累,都成为生命里的光和热
本次由阳光户外组织并召集
线路: 银川—中卫—武威---丰乐---宁缠豁垭,全程约600公里
时间:三天半,放假前下午一点半出发,当晚八点多即到达宁缠豁垭
D1:早9:00重装爬山,约15:00到达4100米雪山营地扎营。近距离观赏雪山,看雪山日落
D2:早6:30看日照金山,攀登假墙山顶峰,约12:00登顶,登高望远,观赏雪山风光,祈福留念,12:30准时下撤,约15:00到达营地,收拾下撤,20:00左右到达武威市住宿、腐败、庆贺
D3:睡到自然醒。约9:00开始返程,15:00左右到达银川,行程结束
整个行程基本按此管控,顺畅圆满
由于进山道路崎岖难行,到达宁缠豁垭煤矿已是21点多了
天气极寒,夜空漆黑,繁星满天
车辆直接开进煤矿院落的一排平房
原以为这个寒冷的季节肯定没什么人了
大家打算在院落扎营
结果响声惊动了煤矿的守门人
在问明了情况后他打开空置的两间房子让我们宿营
并且说可以在他住宿的有炉火的屋子里住几人
意外的收获和惊喜,生活中总是会有善良和美好
我选择在空荡的屋子地面铺地席宿营
对于经常山中野外扎营来说,这已经是五星级的营地了
由于天晚且冰寒,加之一路奔波劳累
没有再烧水喝茶做饭,收拾停当即钻入睡袋
听着左右两边其他屋子驴友们的吃喝吵闹
在迷糊中渐渐睡去
心里一直惦记着一件事:拍星空
这次专门背了三脚架,为的就是拍雪山星空
今晚天空清澈无云,正适宜于拍摄
因而睡的一直不是很踏实,夜来醒了多次
当看到时间五点时,赶紧悄悄的爬起来
穿戴整齐,收拾好相机三脚架等装备,然后出门拍照
黎明前的夜空静谧安详,除了冷,一切是那么美好
站在煤矿的小院落里,借着星光
能隐约的看到前方的雪山和四周的山峰
向着不同的方向持续拍摄了近一个小时
返回房间开始烧水做饭冲奶茶
准备登山所需要的食品、水和物资
山里的天空亮的很晚
六点半天空才开始透点亮,八点半才看见旁边山头的阳光
由于天空寒冷色温低,没有等待中的日照金山景像
但这并不减弱我们向往雪山走进雪山的喜悦和勇气
招呼大家抓紧早餐并做好准备,九点准时出发
俺则进进出出,在叮咛队员的同时不时拍几张眼前风光
时光杳然,每一刻都是新的都是不同的
我知道,这随手的点滴记录,都会成为未来最美的记忆
宁缠豁垭雪山标志性的建筑:变电站
昨晚由于天黑未曾留意到
以至于继续向上约一公里到达垭口最高点开始下坡时才惊觉
后又返回才看到错过的宿营点
黑暗让人迷茫,失去目标和方向
但只要坚守心中的目标总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本次出行原计划召集12人,后报名13人
临行前由于各种因素退出俩人,最终11人成行
到达规定的时间,还有俩人在收拾磨蹭
其他人只好边走边等,好在天气晴好线路清晰
出发前每个人都意气风发,满心欢喜
也只有俺一个人带了大块头相机
所以,镜头中总是风景和他人俊俏的身影
本次出行挑选的队员都是有一定户外能力和经验的
装备齐全,经历丰富,户外时间久远
有的人甚至攀登过雀儿山、玉珠峰等六千米以上的雪山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经历和户外认知
属于户外“驴头”和“大神”级的驴友
这也使得这次夹墙山之行存在了很多不可操控性
当站在出发点的高坡上
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了我们行进的方向、路线、营地、攀登的山峰
以及注意的要点和事项后,每个人都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由于能够清晰地看见我们所要登顶的山峰
能看基本看到我们所要宿营的位
以及看起来似乎近在眼前的目标和路线
许多人在轻松之余也起了轻视之心
有人甚至说:中午12点前到营地,下午登顶并返回
根本不用在山上扎
我只说了句:绝不要轻视雪山;12点肯定到不了营地
刚说了出发,各位大神们立马按照各自的理解四处撒开
开始了夹墙山雪山攀登的前段重装行程
阳光明媚,天空晴好;老天关照,人品良好
满山的雪积累、溶化成了冰铺满山坡
这样的地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掉以轻心
我小心的绕着向沟底走去,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
其实,这段路程已经看过无数回
坡上沟底也已经走过几回
知道沿着沟底攀爬是距离最短最省劲的
可是,大虾们已经是坡顶、坡中满山遍爬了
行进中偶尔会看见几名队员的身影
不时的手台联系着,知道每个人都自在安全
也就不管那么多了,按照自己的路线和步骤前行
夹墙山一号峰,在前进方向的最左边
由于它的前厅深远积雪深厚
两侧延续的山梁又比较陡峭
至今没听说有人登过顶
也许夏季可以考虑体验和攀登
正是阳光初升时刻
行进中回身探望
由于是顺光方向
天空格外的清澈、湛蓝
朵朵白云像是仙女驾临飘荡漫游
脚下行走的山坡是一大片草垫
夏季时,这儿是绿草茵茵花朵摇曳积水遍地
与雪山的白遥遥相对美妙如诗
草垫的右侧就是雪山融水冲刷的沟壑
沟的对面是海拔相对比较低的山峰
水走捷径,因而,沿着沟爬是最近的距离
天气晴好,可以看见前方的队员三三两两的身影
我边走边观察地形、道路、风光,边拍摄
用双脚踏过征程,用镜头留住美丽
终于追上了两位对路线拿捏不定的队友
顺手留下了他们飒爽英姿的身影
并带领他们向沟底行进
回首,远远的能看见出发处的房舍
走了已经快一个小时了,似乎并未走出多远
高原徒步,不能走的太急太快,以免引起高反
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和要求
事实上,一般人也快不到哪儿去
逐渐向沟底下切
逐渐下到沟底
以面对的近处黑色石头山峰为中心
左右两侧是两个大的雪塬
雪塬上方,左右两边分别是夹墙山二峰和三峰
这些都是适合人们近距离接触和攀登的雪山
沟底,雪水已经冻成了冰
但依然可以听到冰底潺潺的流水
天寒地冻,生命并未停止自己的行程
阳光灿烂,静谧安逸
后面出发的两名队员沿着我们的方向追了过来
由于跑的太急,都要累成狗了
逐渐靠近雪山
阳光已经将雪山全部照亮
天空湛蓝,一切都显得那样宁静
重装行走,全身发热
驱散了寒冷,似乎感到了雪山的温馨
当拐进通往夹墙山二峰的沟里时
满沟的亮冰惊艳了眼帘
兴奋、触摸、开心的同时
也不得不考虑该怎样通过
好在每个人都准备了冰爪
生活中许多的东西都是相生相克的
光亮坚硬的冰让人寸步难行
但在冰爪面前就成了泥土般柔软
沿着冰面持续行进了几百米,速度很慢
需要翻过前方右侧积雪和石头交汇处的山梁,继续前行才能到达营地
为了避免沟底行走的冰雪困扰,也为了尽快到达营地
开始向着沟右侧的石头坡上攀登
这也是通往营地的必经之路
在沟口侧面一个石头垒彻的羊圈里看见一名队员在扎营
看时间才刚十二点左右,远远的问了情况
似乎就是出发前声言要一日登顶下返的队员
此时已经无力继续攀登到达营地了
轻视大自然终为大自然所唾弃
叮咛了几句继续前行
这一段拔高攀登的行程是艰难的
看似短短的两公里路却爬了近三个小时
远远的等待和关照着最后出发的两名队员
让他们能够看见俺的身影,知道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三点整,到达4100米的雪山营地
远远望去,沿着山脊爬上来的几名队员已经在左侧扎营
其实,标准的营地应该是山峰右侧
这也是明早登顶的出发地
估计到达营地位置每个人都很累了
那就各自为营吧,好在隔坡相望,过来也不算远
此处营地是一片平坦的岩石地
夏天来时,旁边的深潭一汪碧水正好作为水源
此刻水潭已经干枯,露出泥色的潭底
春来夏去秋往,雪山已经耗尽了它的水源
整个冬季,它在重新凝聚能量
只为春暖花开时节,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阳光明媚,天空晴好,朔风劲吹
看似温暖平静的山凹却冻的人手脚麻木
平时三五分钟即可搭好的帐篷整整折腾了大半个小
其间还差点被风吹走,追了几十米才追回来
一阵疾跑顿时感觉气喘如牛,就地躺在地上喘了几分钟
才过来继续搭帐,后来有微微的头痛
知道那是疾跑与搬石头起来蹲下造成的高反
扎好帐篷,用石头将帐篷四周压实
在旁边的雪地里挖了两塑料袋干净的积雪
放在帐篷的门厅作为今明天的水源
然后一头扎进帐篷里几乎再未出来
烧水喝茶做饭,灌满保温壶热水
本来还想着拍傍晚的落日以及晚上的星辰
可是每每拉开帐缝感觉实在太冷也就作罢
晚上头戴棉帽,冲锋衣羽绒服全部垫在身下,勉强挨过冷寒
自此对元旦期间的雪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尽管出发前强调了保暖衣物和睡袋的重要性
要求每个人必须准备1500克左右的羽绒或鹅绒睡袋
大家也都按要求准备了,但依然有人冻的睡不住
后面赶来的天空和小牛到达营地时已经四点半了
俩人搭了两个帐篷,一个用来放东西一个挤一起睡觉
可是冻的睡不着,只好起来披着睡袋
帐篷中烧着气炉泡茶聊天取暖
后来还听到因鞋湿进水的小牛有失温症状
直到脚心贴上暖贴,钻在睡袋里,烤着火才安稳
后来手台联系对面营地才知道
有一人因高反头疼厉害,下午五点连夜撤回
直到晚十一点才到达煤矿小屋
看来对冬季雪山攀登的寒冷还要有新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
主峰方向,感觉阳光似乎都带着寒气
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
不管人多么厉害,都会在自然面前低头
通过与更多的与自然的接触和交流
让我们更加懂得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让生命更美好
就户外而言,能够克服高寒与高海拔
到达雪山之巅,风餐夜宿,都是英雄
英雄只是人与人之间,人群里的英雄
在大自然面前,英雄只是一个背影
临睡前,与铁甲约定了早上六点半去登顶的时间
结果由于太冷,懒得连手机也未定时
当早上铁甲过来喊着要走时,还卷缩在睡袋里
赶忙起身穿戴整齐,连口水也顾不得喝
顺手塞了一个饼子一个苹果在冲顶包里
带上冰爪,带了半壶昨晚冲好的奶茶
借了小牛的冰镐赶忙向顶峰方向爬去
整个十一名队员,一人沟口扎营
一人因高反下山返回,四人有登顶意向
其他人都被夜晚的寒冷冻怕了不愿出帐篷
因此,只有铁甲和大君按时出发
我随后跟进,新新还在准备中
真是佩服号称“铁牛”的铁甲
由于不知道攀登路线
铁甲沿着右侧山一直爬到积雪与岩石交汇处
几乎高出正常路线一百米
看着一点点头灯灯光闪烁前行
既佩服也为他担心
远远的喊着他向自己靠拢
大君则在正常路线稍微偏右点前行
铁甲很快的下切并追了上来
天空逐渐放亮
赶紧招呼着给他留影拍照
其实,在这样的场景下
人也是风景,更灵动,充满活力
大君已经沿着冰岩汇合地段爬上第一段雪台
由于整体攀登路线为到垭口后沿山脊向左切上行
试试积雪比较瓷实,我与铁甲从雪面直接向左前行
左侧山峰,太阳正在山后升起
能感受到它逐渐发白的光亮
回首,已经爬出很远了
远山似乎还在沉睡
大君也向雪面左起切
并很快与铁甲汇合
天空放亮,满眼洁白
极度的冷寒中感觉整个世界都是静谧的
时间刚刚过去一小时
热身完成,意气风发,冲劲十足
大君招呼着说咱们加快点速度
到垭口看日出
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心想十点能到垭口就不错了
仅仅看表象,很多的东西都会让我们产生错觉
进而高估自己轻视对方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常失败的因素
常常困惑于相机记录的不真实感
左侧的黑色山岩就是与夹墙山二峰几乎平高的山峰
也是前进方向上看出去最高的山峰
夹墙山二峰主峰就在它的左方延伸线上
而相机记录的眼前的雪塬与山峰很平整
似乎分分钟就能到达山顶
其实,这一切都是错觉
仅到达垭口的这一段雪塬至少就需要两个小时
边向前行边观察,到底从哪儿登顶更合理更方便
天空澄亮,静谧唯美
早起集训的飞机天空划过
飞过的云烟在天空留下美妙的云迹
雪地清晰的足迹
每一步都是坚韧与毅力
都是生命中的骄傲
此时海拔已经四千五百多米
随后海拔表就冻的没有了显示
为了前方的目标奋力攀登
人是需要有目标、方向和陪伴的
当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在看到远远近近的同行者
就会有无限的动力和激情
不彳亍不犹豫,勇敢前行
山后阳光四射,像泉水般向外喷涌
雪山洁白静谧,依然寒气逼人
西面,阳光已经在山尖徜徉
阳光驱散满天的淡云
露出湛蓝的天空
将山岳衬托的更加伟岸凝重
前进中,铁甲领先向两座山峰之间的雪坡爬去
从那儿通向主峰的路稍短些
由于雪坡有六十度左右倾角
可以看出坡面有明显的亮冰及裂缝区域
存在着滑坠及陷落等危险
我们又没带保护绳
我与大君商量还是先接近垭口,然后左切
这样虽然稍微绕点路,但安全性比较高
户外,只有再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一切才有意义
否则,户外带来的不是美丽而是痛苦
雪盖很薄,每一脚下去都踏出很深的雪窝
每一步都很费力,前面趟雪的大君更是辛苦
本次出行,怕被紫外线晒伤,一直用开朗头巾蒙面
只在两个眼睛出挖出小洞
随着海拔的升高,行进中总觉得气不够用
我用一只手将口鼻处的头巾揪起来
边大口喘气边艰难的跋涉着
左侧,铁甲已经接近大雪坡
后面,晚出发的新新已经露头
大君也已经接近次峰脚下
这每一处破碎的面积较大的雪盖都意味着攀登者要在里面折腾很久
往往一脚踩下去深及大腿根无法前行
只好左右摇晃扩大面积,然后跪着爬着过去
我们所爬的雪坡倾角超过三十五度
远处铁甲所爬的雪坡超过六十度
看得出来,都用了洪荒之力在爬
铁甲已经爬上大雪坡
此刻看来似乎他已经接近顶点
其实,当我们爬上去后,才知道还有更大的雪坡
生活中,每一个目标都不是轻易能够实现的
随着太阳的升高,阳光洒在身后的山头上
整个雪域即刻呈现出一种圣洁的白
山下,群山连绵
此刻,海拔已经近四千七百米
这也是那些山峰敬仰的地方
前方,大君似乎步入云天
越往上气温越低,雪盖也越硬
有一段人踩上去几乎踩不破雪面
对于雪山攀登者来说这样反而更危险
每一步都有滑坠的危险
我们总是将冰镐深深的插进雪里
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镐尖触及冰面
然后双手扳着冰镐前行
使劲前踢,踏出少许雪窝,站稳脚步
然后抽镐再插,继续上行
这一段爬的触目惊心
雪盖很硬,雪层不厚
冰镐插下去三十公分左右就是冰面
我深怕冰镐撑不住身体的重量
或者雪层受力后整片下滑产生雪崩
小心翼翼、奋力的向上攀登
以期尽快通过
远远的看见大君做了雪面上
在下面喊了一句:快上,这地方怎么能休息呢
等到跟前才知道,原来他一脚踏进冰裂缝了
好在冰裂缝里已经填满了积雪
拔出脚来,小心的绕着前行
心里知道,这儿应该有很长的一段裂缝
千万别再塌陷或者滑坠
如果是夏季,这儿是不可能攀登的
身后,新新远远的跟了上来
可以看见新新身后雪坡上张着大嘴的冰裂缝
这个角度大体能真实的反映我们攀登的坡度
与正面拍摄出来的感觉有天壤之别
这也给我们以启示,生活中
许多的东西,看到的拍到的未必都是真实的
山脊延伸处,中间黑色山峰是夹墙山三峰
视觉上我们似乎已经高出对面山峰
那其实是错觉
换个方向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你就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
踏着前面的脚步,新新很快攀到近前
当我们爬上第一个大雪坡时,铁甲已经爬上第二层大雪坡了
此刻,大君已经爬的精疲力尽不想继续上爬了
跟我商量能否直接上头顶的次峰
目测到峰顶只有三十米上下的距离
考虑到我们已经接近顶峰,登顶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次峰与主峰几乎登高
爬到次峰也许从顶端能很快的过渡到顶峰
因而同意直接向次峰冲刺
但是,当爬到距离次峰顶端十几米的地方时
一则坡度太大,接近七十度
二则雪底有碎石,每一步都很滑
大君停了下来,说实在爬不上去了
我说那怎么办,快到顶了,不行再往左前方上切
就到铁甲上去的地方,距离顶峰不远了
正在商量着,铁甲从山顶冒出头来
说是爬上这个雪坡上面还有个大雪坡
估计还得一小时才能上去
说完自顾自大踏步的下山去了
这下大君彻底泄气了,说我们也下吧
看看时间已经十二点半了
预计下山还需要俩小时
今天的计划是下山并宿武威
那就下吧,山在那儿,还有机会
随后上来的新新追随铁甲的印记下山
大君准备原路返回
我向大君靠近
目标是横切到垭口上方拍照
靠近大君,随手拍了几张
雪山之侧,飒爽英姿
也许是耗尽了气力,也许是胆怯
大君不愿与我向垭口横切
他完全按照上来时的脚印亦步亦趋的返回
俺则不管三七二十一,独自向垭口方向横切过去
这样珍贵的时光,难得的机会,这样美的风光
一定要过去拍摄,山的对面,山的那边
把更多的不易到达和看到的美带给更多的人欣赏
带着这样的信念,义无反顾的前行
不时的停下身来,向身后拍一张
靠近垭口的坡面雪很厚也很软
每一步踩下去都深及大腿
这样虽然难行但却不用担心滑坠
反而充满了登山的乐趣
面对满眼风光,真是累并快乐着
整个山下阳光明媚
一切都沉侵在和暖之中
越靠近垭口,远方露出的山越多
条条白色长龙,背负青天,蜿蜒伸向远方
回首,整个夹墙山二峰主峰山梁伸向天尽头
与高天无碍的自由沟通和交流
沐浴着清新的空气,纯净的阳光
当踏上垭口的刹那是惊诧的
垭口的另一面又是一片广阔的天空
顺垭口而下是雪水冲刷的沟壑
中间隔着一片雾气弥漫的广阔地段
然后又横戈着一片连绵的头顶雪色的山脉
心中不免疑问?这祁连山到底有几条山脉
莫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而与垭口相连的西南面
则是高低起伏的大片山峰
这应该就是祁连山冷龙岭山脉
期间蕴藏藏着无数的冰川峡谷
滋养着祁连山两侧的山川
沿着山脊延伸处
可以清晰的看见夹墙山三峰
其实,它们都是附近海拔较高
四季积雪,冰川依附的山峰罢了
更远处,能看见三角形的5024卫峰
5024是附近山脉的最高峰
静静的躲在远处不肯以真面目示人
更远处,夹墙山5024所在的山脉
是否与对面延绵的山脉相连相接不得而知
但相信它们一定是互通信息交流无阻的
云有云的高度,山有山的语言
那也是无数依山而居的人们与山沟通交流的方式
此时此刻,满眼洁白,遍地晶莹
仿佛天庭俯瞰人间,壮美辽阔,心旷神怡
风霜冰刀,将山峰切割的棱角分明,刚毅无畏
对于雪山而言,那一庭院皑皑白雪就是生命的资本
昭示着自己的富足与威严
拍了又拍,把自己融入大山
是瞬间,也是永恒
从这儿仰看夹墙山二峰主峰山梁似乎不高也不险
从登山的规范来说,先爬上垭口,再沿山脊登顶是常规路线
在陌生的境地,也许少些自行其是的独行
就会多一份安全的保障和少一份前进的险阻
透过雪峰回望远处的山川
面对雪山,一切都匍匐在地
甘愿臣服这高这远这冰这寒
前面下撤的队友已经到了山下,只能看见很小的黑影
抓紧四周在拍摄几张赶紧下撤,免得落后太多
天空越高越净,颜色越深
白而淡蓝、蓝、深蓝、墨蓝……
也许黑,是白的最高形态,是净的最高表现……
最后看一眼,准备下撤
忍不住边下撤边拍
记录不同高度与视角下的夹墙雪山
随着自己高度的下降
山峰逐渐恢复了让人仰望的姿态
生活中,让我们感到高大艰难的东西
往往是因为我们站的不高经历的不多
这一段,山坡陡峭,积雪深厚
本来计划滑下去的
可是看见下方远远的一长条冰裂缝横戈在那儿
逐打消了下滑的念头
深怕一头栽进冰缝里造成伤害
给队友造成惊恐和不利影响
侧面的冰裂缝
下行期间,不小心滑了一跤
直溜溜的向下冲去
赶紧把冰镐扎进雪里
双手坠着冰镐,下滑了近二十米才停止
惊了一身汗
回身看看,一公分多厚的雪盖拉了长长的口子
惊叹与冰雪的厉害
那么薄的一层硬雪盖
尖尖的刀样的冰镐扎进去竟几乎能拉住一个人
真是感叹与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继续小心的下行,绕过下部的冰裂缝
绕过冰裂缝后开始坐在雪坡下滑
此时坡度不是很大,需冰镐反冲雪面才能下行
这样的下滑充满了乐趣
不是为了赶时间,真想慢慢滑下去
与前方队员下行线路汇合
须臾功夫,垭口已抛身后
远去的,还有那份洁白纯净湛蓝
距离前方的队员越来越近
那片雪塬,上来下去都不容易
高原高远,渐行渐远
雪山,见识了你的圣洁与美艳
灵魂已经被你所牵引
从此梦中,都是你的倩影
终于再也滑不动了
恋恋不舍中起身,亦步亦趋中下返
在光影交汇处映出淡淡的身影
那是另一个自己永远在生命深处追寻
阳光下显露,阴暗里躲藏
雪塬向远处延伸
更远处是连绵的群山
其实,此刻的雪塬,要比远处的山高出许多
因而,能够享受着洁白的呈现
尽管在雪中跋涉很艰难
但依然不停的拍摄
记录这点滴变化和风光
其实,拍摄也是短暂的休息
当端起相机摁下快门的瞬间
心是安静的,呼吸是缓慢的
那是很好的休息、调节和放松
回首,阳光刺烈,遮掩了雪的白
整个雪山和时空
似乎有种无奈的青灰色的弥漫
也许,在阳光的眼里,一切都是不足道的
支撑一路的冰镐
成为雪地的骄傲和道具
走下最后一个雪坡
能看见前方的队员和营地
随着雪的减少
整个山川正变的多彩
对面营地大部分人员已经下撤
我们营地人员都还在徜徉
等待登顶队员一起行动
结果是登顶队员撤到车前时
好些人还在山路上跋涉
两点整到达营地,累的呆坐了十分钟
尽管整个上午未吃东西,也不感觉到饿
把背上山顶又背下来的奶茶喝了,吃了两口饼
然后赶紧收拾东西
规整、装袋、收帐、打包,整整到三点才收拾完
时间已经不早,催促大家赶紧下山
几名队友抓紧这最后的时光拍照留影
简单的讲了下山的方向、路线和要领
也给大家说了,依据过去的经验
沿着沟下山要比从右面切向出山容易
可是,几个人还是坚持要从右面侧切爬高出山
因为看上去从右侧爬高一点直接就到公路上了
其实那只是假象,期间需要爬上爬下翻越好几个沟壕
而下沟再拔高时最耗费气力和体力的
俺坚持按自己选定的路线下山
只有一位队友跟了过来
天空有点阴沉,灰蒙蒙的
一脚踏进雪坡里,谨慎的大踏步的向下走去
穿过雪坡,尽可能行走在雪和碎石结合处
那样既避免了陷落雪窝,也避免了完全在乱石中的跃低爬高
不免跌倒
往下雪越来越少
一个劲的下降
接近沟底分叉口
看到了昨晚队员扎营的地方
是一个废弃的羊圈,还做了雪墙
应该是很好的避风场所
最后的一段雪坡
雪不厚,表面比较硬
体重加上负重也踩不进去
下到沟底,满沟的结冰无法通过
只好重新穿上冰爪,直接沿着冰面下行
倒也躲过了很多乱石险滩
体验冰上行走,其乐无穷
一路听见雪水在冰底汩汩流淌
冰面逐渐减少,收起冰爪
沿着两侧来回穿插前行
阴云在天空漫行
偶尔露出蓝色的云隙
伴着暮色,一种壮美的景色呈现
通过手台联系,知道从右面爬的队员还在后面
前方队员手台通知,不用再爬到沟上面煤矿
直接沿着沟从中铁十六局隧道施工处出去
煤矿的车直接下来顺道就出山了
这样就避免了最后的一点费力拔高了
在经历了一整天的登山跋涉,不再拔高就是最好的结局
回首,最后看一眼
隐匿了洁白,收敛了锋芒
雪山似乎进入了睡眠状态
到达沟口公路边时间不到六点半
前面已经到达了四名队员一辆车
开始挤在车里边取暖边聊天变等待
直到八点半,人员才全部到齐
然后直奔武威,腐败庆贺不一而足
睡到自然醒,自助早餐后返回银川
回味新年雪山之行
天好景美是最大的收获
安全顺畅,极寒的体验是难忘的记忆
雪山,见识了你的美艳
注定是去了还要再去的地方……
2017-03-07发布拍摄于2018-01-30
暂无评论
抢个沙发,给作者一点鼓励~
打开携程App,查看更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