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等(4)
纽约纪行
表妹在纽约居住了十年,我在温哥华也居住了十年,尽管同在北半球,十年来却从未相见。从北美大陆最西边的温哥华飞到东边的纽约要五个半小时,跨越三个小时的时区(夏令时),算是回中国路程的一半。这样不远不近,真是尴尬的距离。于是我们心安理得地各自据守一方,十年不见。
十年后的某一天,表妹突然给我电话,说是决定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国定居跟初恋男友结婚。震惊之余我决定在她离开前去纽约看看,这段旅程因为仓促成行而注定充满了遗憾,然而能在他乡与表妹重逢却又令人心喜。说到底,哪有一段旅行会没有丝毫遗憾呢?身为过客,每在一个城市多停留一天便总会发现一点不同的风景。
提前一周订的机票,为了省钱在多伦多转机,中转候机时间长达四个小时,于是从多伦多起飞时便已是深夜。飞机穿行在浓郁的黑夜里,唯有机翼上那点忽明忽暗的灯光。直到接近城市时,看到星罗棋布的万家灯火在城区四散分布,星星点点的橘色亮光连接成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千万户人家网罗其间,颇有些壮观。于是心下想,这便是纽约了。
Day 1
于深夜到达肯尼迪机场,表妹从酒吧出来,带着微醺已然候在门外。我们大笑着,给了彼此一个迟到了十年的拥抱。
在纽约的第一天,决定跟着表妹在西村附近闲逛,各种走走停停吃吃喝喝,小意大利街边一家门面狭小味道却好的出奇的咖啡店,切尔西市场里新鲜的生蚝和龙虾,令人食指大动。
西村毗邻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 ),从1916年开始便居住着许多艺术家,因此被称为“小波西米亚”。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普通居民搬来这里居住,而今的西村少了些波西米亚精神,却多了些“雅痞”风格。我于五月造访时,街边遍开紫藤花,十分浪漫。这里有许多非常有特色的参观和小店,比如充满动物骨骼和化石的the evolution store,还有路边摊上售卖的各种美剧的剧本!果然非常“纽约”。
小意大利 Little Italy
小意大利离唐人街不远。早年间这里是意大利移民的聚居处,而今只有很少的意大利人住在这里,还有一些不错的意大利餐馆。
唐人街 Chinatown + 东哈莱姆 East Harlem
似乎跟别处的唐人街也没有太多不同之处,沿街的蔬果摊,广东人的干货铺,忙碌的中餐馆,主流的广东话渐渐为普通话所取代。然而纽约的唐人街毕竟位于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下城区,各种小店密密麻麻十分拥挤。在纽约旅行,吃腻了西餐,可以到唐人街的中餐馆来安慰一下思念家乡的肠胃。
另一个华人聚居区是位于曼哈顿上城区的East Harlem (东哈莱姆), 也有一些味道不错的中餐馆。
切尔西市场 Chelsea Market
漂亮的地下过道,cafe,面包店,餐馆,手工艺制品,一个有趣的地方。我们在oyster bar里大吃生蚝,而隔壁The Lobster Place, Inc.里既出售新鲜的海鲜,还有一个小小的foodcourt,比餐馆便宜还不用多给小费,因此总是大排长龙。里面还有一个sushi铺面,我们一边吃着寿司和鱼生,一边跟坐在旁边的老太太聊天。老太太说自己离婚已久独身多年,常常一个人来纽约度周末,尝试各种菜肴再喝点小酒,生活简单而美好。她与我们拥抱告别,甚至还请我们吃了一份美味的鲔鱼肚toro!
生蚝店里请我们拍照的同性情侣,慷慨且健谈的老太太,比美食更动人的是这些可爱的人们。
时代广场 Times Square
纽约——大概因为电视和网络上关于它的报道太多,我并没有怎么向往过。自从那年在奥斯卡前夜逛洛杉矶,看着工人们连夜在中国剧院外搭建舞台,那种游客散尽华丽幕布落下之后,连深夜霓虹也掩盖不住的疲态,便觉得再繁华的街道从本质上讲也不过如此。不知为何,一座没有历史和人文的城市总是很难打动我。
但是逛时代广场却是身为游客必须要完成的项目。就像去看呆头呆脑的自由女神像一样,好不好看是一回事,不得不去完成旅行计划中的各种名目又是另外一回事。是的,我有作为计划强迫症患者的自觉。于是,抵达纽约的第一天,表妹带我逛完西村、意大利街、唐人街,在切尔西市场里吃过生蚝后,便继续在时代广场走马观花顺带消食。
时代广场的规模,感觉比电视机上用广角镜头拍出来的样子显得更狭小拥挤一些。各种灯光LCD屏幕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但说穿了,也不过就是一条花哨的街道。相比之下,各种路人和街头艺人却更为有趣。毕竟,无论什么样的城市,人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墨西哥裔女孩操着口音厚重的英文,叫喊着“picture, picture...” 招揽游客与之拍照。一张照片十美金,还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这是属于她们的美国梦。
某日从百老汇看完歌剧出来,在时代广场上碰到拍电影的剧组,一个女孩子抱着吉他坐在街头的场景。也许只是一个一分钟左右的画面,却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我挤在人群中旁观,心下感慨。
抵达纽约的第二天,表妹带我去布鲁克林的Bedford,据说那里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有很多餐馆和酒吧。结果路痴表妹领着我走错了方向,眼见越来越多戴着黑色小帽穿着黑衣的犹太教男人和包着头巾裙子保守过膝的犹太女人,哪里有年轻时尚的感觉?最后招来出租车,在印度大叔的帮助下找到Bedford。两个人坐在路边喝酒聊天看路人,谈论彼此的生活——咖啡、红酒,和男人,十分惬意。
若是想要知道19世纪末的纽约是什么光景,那就要去藏身于布鲁克林的贝德福德-斯图文森区Bedford-Stuyvesant西南角逛逛。那里还完整地保留着800栋展现着维多利亚时期意大利风格、安妮女王风格、罗马复兴风格和文艺复兴风格的褐色砂石建筑和小公寓楼。铁锈红、棕色与赤褐的色调,配以雅致的凸窗、宽敞的门廊,还有可爱的小角楼,一副“19世纪晚期的纽约街景”便呈现在了眼前。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Bedford-Stuyvesant一直是与Harlem并驾齐驱的非洲裔黑人聚居区,在三分之二个世纪的时间里,这里也一直是全美最大、最富传奇色彩的非洲裔美国人的聚居区。虽然在六、七十年代时Bedford-Stuyvesant曾一度深陷于犯罪、毒品和贫困的滋扰,但经过近几十年来环境治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加勒比裔黑人、西班牙裔,以及白人也融入到了这个社区。经历过百年的社会变迁,随着老建筑复兴浪潮的兴起,这些古老的联排别墅间的主要街道变成了商业街。酒吧和餐馆林立,由于其较为合理的房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这里生活。
粗心如我,造访纽约之前完全不知道Bedford-Stuyvesant的存在。若非表妹执意要来这里泡吧喝酒,我也不会看到这些色彩艳丽的老式建筑。算是误打误撞的惊喜吧。
以下是贝德福德-斯图文森区(Bedford-Stuyvesant)的代表建筑,图片来自网络。
离开Bedford,我独自前往帝国大厦,表妹则去附近的梅西百货血拼。
不得不承认,登上帝国大厦顶层放眼纽约才对这座庞然大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一座座高楼,如乐高积木般层层堆积,高高低低,密密麻麻,我突然有种不真切的荒谬感。帝国大厦很高,俯瞰之下,宽敞的街道像是交织的缝隙,看不见路上任何的行人。然而正是那些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人们,历经百年建造起这座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除了在帝国大厦拍摄纽约的skyline,也建议登上其它几座大厦顶层来拍摄帝国大厦。这里是热门景点,尽量避免高峰期。
韩国城位于曼哈顿中城区,是一个以韩国人为主的商业区,有许多韩国餐馆。在纽约旅行时,如果吃腻了美式食品,不妨来这里尝尝地道的韩式料理。韩国城距离帝国大厦、梅西和麦迪逊广场花园等地标建筑很近,可以作为逛街后小憩的地点。
The Met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访客量最高的艺术博物馆,藏品超过两百万件。即便走马观花,这么大的博物馆也需要整整一天时间,更别提馆中常常举办各种主题展览,以及位于曼哈顿上城区的Bonnefort Cloister分馆。所以,在the Met留下遗憾是难免的,这是纽约这个城市值得再三造访的原因之一。
我们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刚好碰上王家卫的展览:“镜花水月”。他通过几部经典的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色戒》、《花样年华》等)中的服饰造型来展示时代的变迁。电视墙上播映的是《末代皇帝》的片段,这部电影曾于当年的奥斯卡获得九项大奖,包括最佳电影、导演、服装、原创配乐等。最大的遗憾是,这部电影并非中国制造。
因为时间关系,亚洲馆里我只看了高棉文化部分,柬埔寨正是我接下去要旅行的地方。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摄影的普及,博物馆里“禁止拍照”的管制已经逐渐削弱。不允许拍照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是展品上可能有light-sensitive 光敏感的材料,二是藏品的版权保护。然而在网络发达信息传播之广的今天,版权保护成了一句空话。至于光敏感材质么,不用闪光灯就好了。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已经将“禁止拍照”的调理改为“禁止使用闪光灯”。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油画区,有的工作人员可能会在你拍照时进行阻止,有的则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古根海姆博物馆则是严禁在油画区拍照。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扬·弗美尔(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Portrait of a Young Woman “一个年轻女人的肖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也是他的作品。
这个风格太明显,一看就知道是高更。
来了纽约怎么可能不去看百老汇歌剧?Majestic Theatre是百老汇最大的剧院之一,自1988年开始,《歌剧院魅影》便在这里上演,主要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这部歌剧却仍然长盛不衰。我们在网上订了打折票,座位比较靠前,得以看清楚演员们脸上的表情,也因此被歌剧刚开始悬疑的氛围(从天而降的吊灯和突然的枪响)所吓到!舞美非常厉害,不大的舞台上各个场景都安排的很紧凑却又大气,实在是值回票价。
百老汇歌剧是能买到打折票的,方法详见文末的TIPS。
代替双子塔的新世贸中心大楼,最高的那一座是一号楼,似乎也被称作“freedom tower”。没来得及去911纪念馆ground zero参观,只在不远处看看新建成的摩天大厦。庞大的工程尚未完全竣工,大风刮起漫天灰尘,使得路人频频皱眉。然而可以想见,竣工后的新世贸大楼将继续彰显着纽约这座城市的繁华。
新世贸中心大楼对面有一片小小的墓园,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下城区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安静的所在,真是令人意外。表妹宁愿忍受着街对面新世贸中心建筑工地的粉尘,一边抽烟一边与路人聊天,也不愿在安静的墓园里多呆一分钟。我于是独自抱着相机在曼哈顿下城区这方小小天地里闲逛。
后来才发现这片墓地属于圣保罗教堂,修建于1766年,记载着欧洲移民初次来到北美大陆的历史。2001年9月11日,双子塔崩塌时的漫天灰尘和残骸覆盖了整座墓园和教堂,这座古老的建筑在园里几棵大树的保护下幸免于难,仅有几块墓碑被损坏。教堂于2002年重开,作为恐怖袭击后人们悼念逝者的场所之一,它伫立于时间的长河一次又一次见证了人性中极善和极恶的一面。
曼哈顿还有好几处这样隐藏于城市里的古老墓地,可惜这次行程匆忙未能一一造访。
跟随浩浩荡荡的游客队伍搭乘渡轮前往自由女神像所在的小岛,尽职尽责完成身为第一次到访纽约游客的任务。从此以后再来纽约,可以坦荡地将此地从to visit list上删掉了。于是,用最快的速度逛完两座小岛,如释重负。相比于自由女神像,我更喜欢搭乘渡轮在海面上看着下曼哈顿渐渐远离。若是时间充裕,爬上自由女神像顶端远眺整个曼哈顿应该也不错。
在battery park买了票进入安检却被留下。才开始是因为要求手检胶卷而安保人员坚持低于800感光度的胶卷不会受X光影响,我不得不与他们争执了许久。而后是发现我的摄影包里有可疑物品,只好把所有东西一股脑倒了出来,这才看到是一支辣椒喷雾剂。这支喷雾剂是去年在泰国独自旅行时带在身上的,一直没派上用场便索性丢在摄影包里,海关安检时都被轻易放过,没想到却在自由女神像脚下被揪出来。我立刻表明立场抛弃喷雾剂,耽搁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得以在众人的目光下搭上了渡轮。
逛完自由女神像搭乘渡轮返回的途中会在埃利斯岛停留。从1892年到1954年期间,埃利斯岛是移民管理局的所在地,许多来自欧洲国家的移民均在这里踏上美国领土,接受身体检查和移民官的问询,从此开始在新大陆的生活。
游完自由女神像从渡轮下来,看了一场精彩的街头表演。类似的表演在纽约十分流行,许多有空旷场地的景点都能看到这些穿着相似的家伙表演类似体操平衡和街舞breaking的动作。街头表演的队伍里还有一个小孩,非常抢镜,谋杀掉我许多菲林。 还有拉丁裔少年被家人要求坐在长椅上画像,满脸的无可奈何和百无聊赖,于是自顾自地走神,身后众人的鼓掌和喧哗也不能惊扰他半分。正是这个年纪该有的不屑态度。
而后去中央公园附近与表妹会和,在错综复杂的时代广场地铁站迷失方向,于是抓住一个金发帅哥问路。对方真是又耐心又温柔,尽管他提供的路线没能带我到达目的地,我仍然因为他的态度而对纽约的好感猛增。
在纽约旅行除了必看百老汇歌剧,更不能忘记去听爵士现场。Eva Cortes是纽约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拉丁爵士歌手,我们在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Dizzy's Club Coca-Cola酒吧接连看了两场她的表演,从夕阳西下一直听到夜深,背景是中央公园的树林和曼哈顿的楼群。表妹最爱弹低音贝斯的帅哥,正好碰上他在楼梯间抽烟,趁着酒意,两个人相聊甚欢。
TIPS:拿着学生证在林肯中心听爵士有折扣。
位于布鲁克林的绿荫公墓修建于1838年,南北战争时期的烈士和一些纽约名人都安息在此。墓地的雕塑大多与宗教有关,圣母的抚慰和天使的陪伴是最常见的主题。通过墓碑的造型和雕塑的风格可以大致看出长眠于此的人故去的年代和家境状况,越是近代的墓碑越是简约,而富裕的家庭则偏爱造型复杂的雕塑并圈出一大块地作为家族墓园。
若是时间充裕,还可以仔细阅读墓碑上的墓志铭,或是简单的话语,或是抒情的诗句,有子女对长辈的追思,更有父母对子女早夭的哀恸。几百年来人们的生平故事也都埋藏在这里。
我想中央公园之所以声名在外,除了作为纽约这个庞然大物中心的绿洲之外,更重要的是许多经典电影电视剧曾在此处取景。跟其他北美洲的公园相比,中央公园其实算不上有太多特别之处,然而,嘿,这毕竟是纽约的中央公园!在逛累了第五大道后来此处散散步,小坐片刻,寻找几个电影和电视上曾看到过的场景,比如《Sex & the City》里Carrie在与Miranda争吵后与Mr. Big约会,就在中央公园的Loeb Boathouse,然后两个人神奇地掉入水中!回想当年的Mr. Big多么年轻,再看看如今他在《The Good Wife》里粗了一大圈的腰线,岁月果然是一把杀猪刀!中央公园或许相较于纽约别的景点有些逊色,然而却代表了一种情怀,令人想起在电脑上追美剧的时光。
中央公园与the plaza之间的街道上有许多马车供游客乘坐。下班时分,白领们从附近写字楼涌出,与街道上的游客和谐地挤在一起,竟然毫无违和感,也算得上是一道风景。
草草逛完中央公园便开始在曼哈顿的街道上晃悠。纽约实在是个适合街拍的城市,美丽的现代建筑和做百年前装扮的花俏马车,衣冠楚楚的行业精英与各色闲散的游客,拖着破旧行李与马分享自己午餐的流浪汉,各种矛盾和差异在这座城市和谐地存在,那么的理所当然。大约,这便是纽约的魅力。
于是我用黑白胶卷记录下了这组街景。
沿着第五大道闲逛,经过洛克菲勒中心,斜对面便是St. Patrick’s Cathedral。对于我这个atheist(无神论者)而言,这座新哥特式天主教教堂是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以来自纽约州和马萨诸塞州的白色大理石为建筑材料;窗户由沙特尔、伯明翰和波士顿的艺术家制作,大玫瑰窗是Charles Connick的主要作品之一;圣弥额尔和圣路易祭坛由Tiffany公司设计;圣以利沙伯祭坛由罗马的Paolo Medici设计。精致的比例、光线和色彩的美学运用,以及神秘主义的浪漫氛围,正是哥特式建筑的完美诠释。
记得曾经读过某西方记者评论社会主义国家热衷于修建各种大型广场并以此作为集权的震慑。当我看到眼前壮观瑰丽的教堂,亦觉得这是对宗教神权的彰显,令人不自觉地感受到自我的渺小,从而发自内心的臣服。由此可见,无论何种权威,本质却无有不同。
Birdland是纽约很有名的爵士俱乐部,除了音乐一流,他们家南方风味的菜肴味道也很不错。一边喝酒一边听现场爵士实在是最好的享受。
我在纽约期间正好碰上著名的爵士乐大师,Nat King Cole的弟弟,Natalie Cole的叔叔—— Freddy Cole在Birdland表演。Freddy Cole已经84岁了,却仍然弹得一手好钢琴,也仍然还在唱爵士。他的嗓音跟哥哥Nat King Cole很像,所以没能赶上听爵士大师Nat King Cole现场的我能听到Freddy Cole也已经觉得很知足。Freddy Cole是爵士黄金时代留下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每一场表演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演出,也标志着爵士乐黄金时代的结束。
三十几块美金的门票便可听到大师的爵士乐,住在纽约的人们多么幸福。
古根海姆正在装修,售票处的工作人员非常耐心的解释很多地方没有对外开放,我犹豫了片刻仍然决定进去看看,毕竟古根海姆的收藏本身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博物馆的藏品中有印象派、后印象派、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作品,其中印象派、后印象派作品主要来自收藏家Thannhauser的捐赠,他于二战时受到纳粹迫害,因此带着藏品远渡重洋造福了美国人民。所有藏画里,最爱的还是毕加索早期的作品。于是我独自坐在那副woman ironing前发呆了一个小时。
油画藏区不允许拍照,而其他的展览则可以随意。
当时正在展出的是伊朗裔艺术家Monir Shahroudy Farmanfarmaian自1974至2014年的代表作品。她的这些用镜子装置而成的抽象作品根植于伊斯兰宗教的审美,以严谨的数学几何学知识为基础,用传统的马赛克mosaic techniques手法营造出极简主义风格的各种形态。想来这位艺术家应该是理科学霸吧。
毕加索早期作品的色调比较灰暗和阴郁,我却非常喜欢,比如这副收藏在古根海姆的woman ironing。
AMNH是我在纽约的最后一个行程。从天文学到地球科学,从人类学到古生物、生物学,庞大而名目繁多的各种展览令人眼花缭乱。我在亚洲馆的中国区域逗留较长,细细阅读了其中关于Chang Ch’ien出使西域的经历,原谅我很长时间没领悟出Chang Ch’ien就是张骞,以粤语发音注释中文名字有时实在令人抓狂。还有东晋时法显和尚前往天竺和锡兰求取佛经的经历,他看到巍峨的巴米扬大佛,见证了彼时中亚佛教艺术的鼎盛,而后历经艰险辗转由耶婆提国(爪哇)返回,写作《佛国记》,成为研究昔日中亚、南亚风土人情和佛教历史的重要资料。展览里还有专门讲述中国科举和孝道的内容,我身边一众白人游客看得连连咋舌。
因时间有限我们在天文馆只是匆匆一瞥。AMNH实在是个学习自然历史知识的好去处,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求知者。博物馆对面就是中央公园,门口惊见复古风格的三轮车。
1947年,波伏娃结束了在美国的旅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常觉得就连美国人存在的时间都是抽象的。他们尊重过去,但只把它当成防腐处理过的纪念物;对美国人而言,统和活生生的过去与现在是个陌生概念。他们只想知道从时间河流切离出来的‘现在’……”
在纽约旅行,眼前所见皆是这个世界上最大都市的种种繁华,高耸的建筑、搜罗自其他国家的文物、最好的当代艺术、流行音乐的中心,每一个片段都事关“当下”。我曾以为自己只会喜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然而纽约却出乎意料地让我感到惊喜,因为它的包容和各种可能性的存在,像一幅四散的拼图,等待你一一发掘并拼凑出完整的形象。
直到这段旅行结束了半年,我才拖拖拉拉整理好图片和文字。此时,离开纽约归国的表妹已经闪婚,然而结婚对象另有其人。那位初恋男友突然出现又离开,仿佛只是一个引子,一个让表妹结束十年纽约漂泊的契机。人生际遇如此莫测,实在是令人唏嘘。于是表妹笑说,还是像New Yorker一样,活在当下就好。
TIPS
- 纽约的地铁四通八达,可以到达市中心绝大多数景点。如果你是自由行且英文不错,不妨在到达纽约当天买一张可使用一周的metro卡。
- 拿着学生证在林肯中心听爵士有折扣。Birdland和林肯中心的爵士演出非常受欢迎,建议查询官方网站进行预约以确定有位子。
- 百老汇歌剧根据每周日期的不同价格也有所差别,所以要提前做好功课。另外在TheaterMania或者BroadwayBox.com等网站上还能找到折扣码,在百老汇网站上购票时输入折扣码就能节约25-50%。我则是通过StubHub和TicketsNow这样的中间代理网站买到了打折票,不到100美金的第九排位置,连演员们的表情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门票是可以by donation的,字面意义上讲是你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官方价格其实是建议价格。然而,我仍然建议你按照官方价格支付,毕竟,维护如此庞大的一个博物馆的正常运作实在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花25美金在那里泡上一天也是值得的(学生票是12刀)。
- 如果你跟我一样搭乘地铁去肯尼迪机场,切记地铁在周末没有express快速线,因为增加停站所以速度比平时慢一些。
表妹在纽约居住了十年,我在温哥华也居住了十年,尽管同在北半球,十年来却从未相见。从北美大陆最西边的温哥华飞到东边的纽约要五个半小时,跨越三个小时的时区(夏令时),算是回中国路程的一半。这样不远不近,真是尴尬的距离。于是我们心安理得地各自据守一方,十年不见。
十年后的某一天,表妹突然给我电话,说是决定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国定居跟初恋男友结婚。震惊之余我决定在她离开前去纽约看看,这段旅程因为仓促成行而注定充满了遗憾,然而能在他乡与表妹重逢却又令人心喜。说到底,哪有一段旅行会没有丝毫遗憾呢?身为过客,每在一个城市多停留一天便总会发现一点不同的风景。
提前一周订的机票,为了省钱在多伦多转机,中转候机时间长达四个小时,于是从多伦多起飞时便已是深夜。飞机穿行在浓郁的黑夜里,唯有机翼上那点忽明忽暗的灯光。直到接近城市时,看到星罗棋布的万家灯火在城区四散分布,星星点点的橘色亮光连接成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千万户人家网罗其间,颇有些壮观。于是心下想,这便是纽约了。
Day 1
于深夜到达肯尼迪机场,表妹从酒吧出来,带着微醺已然候在门外。我们大笑着,给了彼此一个迟到了十年的拥抱。
在纽约的第一天,决定跟着表妹在西村附近闲逛,各种走走停停吃吃喝喝,小意大利街边一家门面狭小味道却好的出奇的咖啡店,切尔西市场里新鲜的生蚝和龙虾,令人食指大动。
西村毗邻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 ),从1916年开始便居住着许多艺术家,因此被称为“小波西米亚”。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普通居民搬来这里居住,而今的西村少了些波西米亚精神,却多了些“雅痞”风格。我于五月造访时,街边遍开紫藤花,十分浪漫。这里有许多非常有特色的参观和小店,比如充满动物骨骼和化石的the evolution store,还有路边摊上售卖的各种美剧的剧本!果然非常“纽约”。
小意大利 Little Italy
小意大利离唐人街不远。早年间这里是意大利移民的聚居处,而今只有很少的意大利人住在这里,还有一些不错的意大利餐馆。
唐人街 Chinatown + 东哈莱姆 East Harlem
似乎跟别处的唐人街也没有太多不同之处,沿街的蔬果摊,广东人的干货铺,忙碌的中餐馆,主流的广东话渐渐为普通话所取代。然而纽约的唐人街毕竟位于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下城区,各种小店密密麻麻十分拥挤。在纽约旅行,吃腻了西餐,可以到唐人街的中餐馆来安慰一下思念家乡的肠胃。
另一个华人聚居区是位于曼哈顿上城区的East Harlem (东哈莱姆), 也有一些味道不错的中餐馆。
切尔西市场 Chelsea Market
漂亮的地下过道,cafe,面包店,餐馆,手工艺制品,一个有趣的地方。我们在oyster bar里大吃生蚝,而隔壁The Lobster Place, Inc.里既出售新鲜的海鲜,还有一个小小的foodcourt,比餐馆便宜还不用多给小费,因此总是大排长龙。里面还有一个sushi铺面,我们一边吃着寿司和鱼生,一边跟坐在旁边的老太太聊天。老太太说自己离婚已久独身多年,常常一个人来纽约度周末,尝试各种菜肴再喝点小酒,生活简单而美好。她与我们拥抱告别,甚至还请我们吃了一份美味的鲔鱼肚toro!
生蚝店里请我们拍照的同性情侣,慷慨且健谈的老太太,比美食更动人的是这些可爱的人们。
时代广场 Times Square
纽约——大概因为电视和网络上关于它的报道太多,我并没有怎么向往过。自从那年在奥斯卡前夜逛洛杉矶,看着工人们连夜在中国剧院外搭建舞台,那种游客散尽华丽幕布落下之后,连深夜霓虹也掩盖不住的疲态,便觉得再繁华的街道从本质上讲也不过如此。不知为何,一座没有历史和人文的城市总是很难打动我。
但是逛时代广场却是身为游客必须要完成的项目。就像去看呆头呆脑的自由女神像一样,好不好看是一回事,不得不去完成旅行计划中的各种名目又是另外一回事。是的,我有作为计划强迫症患者的自觉。于是,抵达纽约的第一天,表妹带我逛完西村、意大利街、唐人街,在切尔西市场里吃过生蚝后,便继续在时代广场走马观花顺带消食。
时代广场的规模,感觉比电视机上用广角镜头拍出来的样子显得更狭小拥挤一些。各种灯光LCD屏幕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但说穿了,也不过就是一条花哨的街道。相比之下,各种路人和街头艺人却更为有趣。毕竟,无论什么样的城市,人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墨西哥裔女孩操着口音厚重的英文,叫喊着“picture, picture...” 招揽游客与之拍照。一张照片十美金,还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这是属于她们的美国梦。
某日从百老汇看完歌剧出来,在时代广场上碰到拍电影的剧组,一个女孩子抱着吉他坐在街头的场景。也许只是一个一分钟左右的画面,却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我挤在人群中旁观,心下感慨。
抵达纽约的第二天,表妹带我去布鲁克林的Bedford,据说那里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有很多餐馆和酒吧。结果路痴表妹领着我走错了方向,眼见越来越多戴着黑色小帽穿着黑衣的犹太教男人和包着头巾裙子保守过膝的犹太女人,哪里有年轻时尚的感觉?最后招来出租车,在印度大叔的帮助下找到Bedford。两个人坐在路边喝酒聊天看路人,谈论彼此的生活——咖啡、红酒,和男人,十分惬意。
若是想要知道19世纪末的纽约是什么光景,那就要去藏身于布鲁克林的贝德福德-斯图文森区Bedford-Stuyvesant西南角逛逛。那里还完整地保留着800栋展现着维多利亚时期意大利风格、安妮女王风格、罗马复兴风格和文艺复兴风格的褐色砂石建筑和小公寓楼。铁锈红、棕色与赤褐的色调,配以雅致的凸窗、宽敞的门廊,还有可爱的小角楼,一副“19世纪晚期的纽约街景”便呈现在了眼前。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Bedford-Stuyvesant一直是与Harlem并驾齐驱的非洲裔黑人聚居区,在三分之二个世纪的时间里,这里也一直是全美最大、最富传奇色彩的非洲裔美国人的聚居区。虽然在六、七十年代时Bedford-Stuyvesant曾一度深陷于犯罪、毒品和贫困的滋扰,但经过近几十年来环境治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加勒比裔黑人、西班牙裔,以及白人也融入到了这个社区。经历过百年的社会变迁,随着老建筑复兴浪潮的兴起,这些古老的联排别墅间的主要街道变成了商业街。酒吧和餐馆林立,由于其较为合理的房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这里生活。
粗心如我,造访纽约之前完全不知道Bedford-Stuyvesant的存在。若非表妹执意要来这里泡吧喝酒,我也不会看到这些色彩艳丽的老式建筑。算是误打误撞的惊喜吧。
以下是贝德福德-斯图文森区(Bedford-Stuyvesant)的代表建筑,图片来自网络。
离开Bedford,我独自前往帝国大厦,表妹则去附近的梅西百货血拼。
不得不承认,登上帝国大厦顶层放眼纽约才对这座庞然大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一座座高楼,如乐高积木般层层堆积,高高低低,密密麻麻,我突然有种不真切的荒谬感。帝国大厦很高,俯瞰之下,宽敞的街道像是交织的缝隙,看不见路上任何的行人。然而正是那些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人们,历经百年建造起这座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除了在帝国大厦拍摄纽约的skyline,也建议登上其它几座大厦顶层来拍摄帝国大厦。这里是热门景点,尽量避免高峰期。
韩国城位于曼哈顿中城区,是一个以韩国人为主的商业区,有许多韩国餐馆。在纽约旅行时,如果吃腻了美式食品,不妨来这里尝尝地道的韩式料理。韩国城距离帝国大厦、梅西和麦迪逊广场花园等地标建筑很近,可以作为逛街后小憩的地点。
The Met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访客量最高的艺术博物馆,藏品超过两百万件。即便走马观花,这么大的博物馆也需要整整一天时间,更别提馆中常常举办各种主题展览,以及位于曼哈顿上城区的Bonnefort Cloister分馆。所以,在the Met留下遗憾是难免的,这是纽约这个城市值得再三造访的原因之一。
我们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刚好碰上王家卫的展览:“镜花水月”。他通过几部经典的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色戒》、《花样年华》等)中的服饰造型来展示时代的变迁。电视墙上播映的是《末代皇帝》的片段,这部电影曾于当年的奥斯卡获得九项大奖,包括最佳电影、导演、服装、原创配乐等。最大的遗憾是,这部电影并非中国制造。
因为时间关系,亚洲馆里我只看了高棉文化部分,柬埔寨正是我接下去要旅行的地方。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摄影的普及,博物馆里“禁止拍照”的管制已经逐渐削弱。不允许拍照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是展品上可能有light-sensitive 光敏感的材料,二是藏品的版权保护。然而在网络发达信息传播之广的今天,版权保护成了一句空话。至于光敏感材质么,不用闪光灯就好了。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已经将“禁止拍照”的调理改为“禁止使用闪光灯”。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油画区,有的工作人员可能会在你拍照时进行阻止,有的则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古根海姆博物馆则是严禁在油画区拍照。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扬·弗美尔(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Portrait of a Young Woman “一个年轻女人的肖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也是他的作品。
这个风格太明显,一看就知道是高更。
来了纽约怎么可能不去看百老汇歌剧?Majestic Theatre是百老汇最大的剧院之一,自1988年开始,《歌剧院魅影》便在这里上演,主要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这部歌剧却仍然长盛不衰。我们在网上订了打折票,座位比较靠前,得以看清楚演员们脸上的表情,也因此被歌剧刚开始悬疑的氛围(从天而降的吊灯和突然的枪响)所吓到!舞美非常厉害,不大的舞台上各个场景都安排的很紧凑却又大气,实在是值回票价。
百老汇歌剧是能买到打折票的,方法详见文末的TIPS。
代替双子塔的新世贸中心大楼,最高的那一座是一号楼,似乎也被称作“freedom tower”。没来得及去911纪念馆ground zero参观,只在不远处看看新建成的摩天大厦。庞大的工程尚未完全竣工,大风刮起漫天灰尘,使得路人频频皱眉。然而可以想见,竣工后的新世贸大楼将继续彰显着纽约这座城市的繁华。
新世贸中心大楼对面有一片小小的墓园,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下城区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安静的所在,真是令人意外。表妹宁愿忍受着街对面新世贸中心建筑工地的粉尘,一边抽烟一边与路人聊天,也不愿在安静的墓园里多呆一分钟。我于是独自抱着相机在曼哈顿下城区这方小小天地里闲逛。
后来才发现这片墓地属于圣保罗教堂,修建于1766年,记载着欧洲移民初次来到北美大陆的历史。2001年9月11日,双子塔崩塌时的漫天灰尘和残骸覆盖了整座墓园和教堂,这座古老的建筑在园里几棵大树的保护下幸免于难,仅有几块墓碑被损坏。教堂于2002年重开,作为恐怖袭击后人们悼念逝者的场所之一,它伫立于时间的长河一次又一次见证了人性中极善和极恶的一面。
曼哈顿还有好几处这样隐藏于城市里的古老墓地,可惜这次行程匆忙未能一一造访。
跟随浩浩荡荡的游客队伍搭乘渡轮前往自由女神像所在的小岛,尽职尽责完成身为第一次到访纽约游客的任务。从此以后再来纽约,可以坦荡地将此地从to visit list上删掉了。于是,用最快的速度逛完两座小岛,如释重负。相比于自由女神像,我更喜欢搭乘渡轮在海面上看着下曼哈顿渐渐远离。若是时间充裕,爬上自由女神像顶端远眺整个曼哈顿应该也不错。
在battery park买了票进入安检却被留下。才开始是因为要求手检胶卷而安保人员坚持低于800感光度的胶卷不会受X光影响,我不得不与他们争执了许久。而后是发现我的摄影包里有可疑物品,只好把所有东西一股脑倒了出来,这才看到是一支辣椒喷雾剂。这支喷雾剂是去年在泰国独自旅行时带在身上的,一直没派上用场便索性丢在摄影包里,海关安检时都被轻易放过,没想到却在自由女神像脚下被揪出来。我立刻表明立场抛弃喷雾剂,耽搁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得以在众人的目光下搭上了渡轮。
逛完自由女神像搭乘渡轮返回的途中会在埃利斯岛停留。从1892年到1954年期间,埃利斯岛是移民管理局的所在地,许多来自欧洲国家的移民均在这里踏上美国领土,接受身体检查和移民官的问询,从此开始在新大陆的生活。
游完自由女神像从渡轮下来,看了一场精彩的街头表演。类似的表演在纽约十分流行,许多有空旷场地的景点都能看到这些穿着相似的家伙表演类似体操平衡和街舞breaking的动作。街头表演的队伍里还有一个小孩,非常抢镜,谋杀掉我许多菲林。 还有拉丁裔少年被家人要求坐在长椅上画像,满脸的无可奈何和百无聊赖,于是自顾自地走神,身后众人的鼓掌和喧哗也不能惊扰他半分。正是这个年纪该有的不屑态度。
而后去中央公园附近与表妹会和,在错综复杂的时代广场地铁站迷失方向,于是抓住一个金发帅哥问路。对方真是又耐心又温柔,尽管他提供的路线没能带我到达目的地,我仍然因为他的态度而对纽约的好感猛增。
在纽约旅行除了必看百老汇歌剧,更不能忘记去听爵士现场。Eva Cortes是纽约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拉丁爵士歌手,我们在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Dizzy's Club Coca-Cola酒吧接连看了两场她的表演,从夕阳西下一直听到夜深,背景是中央公园的树林和曼哈顿的楼群。表妹最爱弹低音贝斯的帅哥,正好碰上他在楼梯间抽烟,趁着酒意,两个人相聊甚欢。
TIPS:拿着学生证在林肯中心听爵士有折扣。
位于布鲁克林的绿荫公墓修建于1838年,南北战争时期的烈士和一些纽约名人都安息在此。墓地的雕塑大多与宗教有关,圣母的抚慰和天使的陪伴是最常见的主题。通过墓碑的造型和雕塑的风格可以大致看出长眠于此的人故去的年代和家境状况,越是近代的墓碑越是简约,而富裕的家庭则偏爱造型复杂的雕塑并圈出一大块地作为家族墓园。
若是时间充裕,还可以仔细阅读墓碑上的墓志铭,或是简单的话语,或是抒情的诗句,有子女对长辈的追思,更有父母对子女早夭的哀恸。几百年来人们的生平故事也都埋藏在这里。
我想中央公园之所以声名在外,除了作为纽约这个庞然大物中心的绿洲之外,更重要的是许多经典电影电视剧曾在此处取景。跟其他北美洲的公园相比,中央公园其实算不上有太多特别之处,然而,嘿,这毕竟是纽约的中央公园!在逛累了第五大道后来此处散散步,小坐片刻,寻找几个电影和电视上曾看到过的场景,比如《Sex & the City》里Carrie在与Miranda争吵后与Mr. Big约会,就在中央公园的Loeb Boathouse,然后两个人神奇地掉入水中!回想当年的Mr. Big多么年轻,再看看如今他在《The Good Wife》里粗了一大圈的腰线,岁月果然是一把杀猪刀!中央公园或许相较于纽约别的景点有些逊色,然而却代表了一种情怀,令人想起在电脑上追美剧的时光。
中央公园与the plaza之间的街道上有许多马车供游客乘坐。下班时分,白领们从附近写字楼涌出,与街道上的游客和谐地挤在一起,竟然毫无违和感,也算得上是一道风景。
草草逛完中央公园便开始在曼哈顿的街道上晃悠。纽约实在是个适合街拍的城市,美丽的现代建筑和做百年前装扮的花俏马车,衣冠楚楚的行业精英与各色闲散的游客,拖着破旧行李与马分享自己午餐的流浪汉,各种矛盾和差异在这座城市和谐地存在,那么的理所当然。大约,这便是纽约的魅力。
于是我用黑白胶卷记录下了这组街景。
沿着第五大道闲逛,经过洛克菲勒中心,斜对面便是St. Patrick’s Cathedral。对于我这个atheist(无神论者)而言,这座新哥特式天主教教堂是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以来自纽约州和马萨诸塞州的白色大理石为建筑材料;窗户由沙特尔、伯明翰和波士顿的艺术家制作,大玫瑰窗是Charles Connick的主要作品之一;圣弥额尔和圣路易祭坛由Tiffany公司设计;圣以利沙伯祭坛由罗马的Paolo Medici设计。精致的比例、光线和色彩的美学运用,以及神秘主义的浪漫氛围,正是哥特式建筑的完美诠释。
记得曾经读过某西方记者评论社会主义国家热衷于修建各种大型广场并以此作为集权的震慑。当我看到眼前壮观瑰丽的教堂,亦觉得这是对宗教神权的彰显,令人不自觉地感受到自我的渺小,从而发自内心的臣服。由此可见,无论何种权威,本质却无有不同。
Birdland是纽约很有名的爵士俱乐部,除了音乐一流,他们家南方风味的菜肴味道也很不错。一边喝酒一边听现场爵士实在是最好的享受。
我在纽约期间正好碰上著名的爵士乐大师,Nat King Cole的弟弟,Natalie Cole的叔叔—— Freddy Cole在Birdland表演。Freddy Cole已经84岁了,却仍然弹得一手好钢琴,也仍然还在唱爵士。他的嗓音跟哥哥Nat King Cole很像,所以没能赶上听爵士大师Nat King Cole现场的我能听到Freddy Cole也已经觉得很知足。Freddy Cole是爵士黄金时代留下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每一场表演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演出,也标志着爵士乐黄金时代的结束。
三十几块美金的门票便可听到大师的爵士乐,住在纽约的人们多么幸福。
古根海姆正在装修,售票处的工作人员非常耐心的解释很多地方没有对外开放,我犹豫了片刻仍然决定进去看看,毕竟古根海姆的收藏本身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博物馆的藏品中有印象派、后印象派、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作品,其中印象派、后印象派作品主要来自收藏家Thannhauser的捐赠,他于二战时受到纳粹迫害,因此带着藏品远渡重洋造福了美国人民。所有藏画里,最爱的还是毕加索早期的作品。于是我独自坐在那副woman ironing前发呆了一个小时。
油画藏区不允许拍照,而其他的展览则可以随意。
当时正在展出的是伊朗裔艺术家Monir Shahroudy Farmanfarmaian自1974至2014年的代表作品。她的这些用镜子装置而成的抽象作品根植于伊斯兰宗教的审美,以严谨的数学几何学知识为基础,用传统的马赛克mosaic techniques手法营造出极简主义风格的各种形态。想来这位艺术家应该是理科学霸吧。
毕加索早期作品的色调比较灰暗和阴郁,我却非常喜欢,比如这副收藏在古根海姆的woman ironing。
AMNH是我在纽约的最后一个行程。从天文学到地球科学,从人类学到古生物、生物学,庞大而名目繁多的各种展览令人眼花缭乱。我在亚洲馆的中国区域逗留较长,细细阅读了其中关于Chang Ch’ien出使西域的经历,原谅我很长时间没领悟出Chang Ch’ien就是张骞,以粤语发音注释中文名字有时实在令人抓狂。还有东晋时法显和尚前往天竺和锡兰求取佛经的经历,他看到巍峨的巴米扬大佛,见证了彼时中亚佛教艺术的鼎盛,而后历经艰险辗转由耶婆提国(爪哇)返回,写作《佛国记》,成为研究昔日中亚、南亚风土人情和佛教历史的重要资料。展览里还有专门讲述中国科举和孝道的内容,我身边一众白人游客看得连连咋舌。
因时间有限我们在天文馆只是匆匆一瞥。AMNH实在是个学习自然历史知识的好去处,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求知者。博物馆对面就是中央公园,门口惊见复古风格的三轮车。
1947年,波伏娃结束了在美国的旅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常觉得就连美国人存在的时间都是抽象的。他们尊重过去,但只把它当成防腐处理过的纪念物;对美国人而言,统和活生生的过去与现在是个陌生概念。他们只想知道从时间河流切离出来的‘现在’……”
在纽约旅行,眼前所见皆是这个世界上最大都市的种种繁华,高耸的建筑、搜罗自其他国家的文物、最好的当代艺术、流行音乐的中心,每一个片段都事关“当下”。我曾以为自己只会喜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然而纽约却出乎意料地让我感到惊喜,因为它的包容和各种可能性的存在,像一幅四散的拼图,等待你一一发掘并拼凑出完整的形象。
直到这段旅行结束了半年,我才拖拖拉拉整理好图片和文字。此时,离开纽约归国的表妹已经闪婚,然而结婚对象另有其人。那位初恋男友突然出现又离开,仿佛只是一个引子,一个让表妹结束十年纽约漂泊的契机。人生际遇如此莫测,实在是令人唏嘘。于是表妹笑说,还是像New Yorker一样,活在当下就好。
TIPS
- 纽约的地铁四通八达,可以到达市中心绝大多数景点。如果你是自由行且英文不错,不妨在到达纽约当天买一张可使用一周的metro卡。
- 拿着学生证在林肯中心听爵士有折扣。Birdland和林肯中心的爵士演出非常受欢迎,建议查询官方网站进行预约以确定有位子。
- 百老汇歌剧根据每周日期的不同价格也有所差别,所以要提前做好功课。另外在TheaterMania或者BroadwayBox.com等网站上还能找到折扣码,在百老汇网站上购票时输入折扣码就能节约25-50%。我则是通过StubHub和TicketsNow这样的中间代理网站买到了打折票,不到100美金的第九排位置,连演员们的表情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门票是可以by donation的,字面意义上讲是你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官方价格其实是建议价格。然而,我仍然建议你按照官方价格支付,毕竟,维护如此庞大的一个博物馆的正常运作实在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花25美金在那里泡上一天也是值得的(学生票是12刀)。
- 如果你跟我一样搭乘地铁去肯尼迪机场,切记地铁在周末没有express快速线,因为增加停站所以速度比平时慢一些。
2017-02-08发布拍摄于2018-01-30
签证
美国签证在线办理
个人旅游签证 | 商务签证 | 探亲访友签证
拒签全退(符合条件)
7*24小时服务
携程推荐
去App查看全部
![](https://pages.c-ctrip.com/livestream/more_5678a8.png)
![](https://pages.c-ctrip.com/livestream/tripshoot/tripshoot_topic_ic_close.png)
文中提及 (1)
签证
美国签证在线办理
个人旅游签证 | 商务签证 | 探亲访友签证
拒签全退(符合条件)
7*24小时服务
携程推荐
美国出境必备
![](https://dimg02.c-ctrip.com/images/1me6h12000cnnqtp3A840.png)
![](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i20l12000eirwaqgE184.png)
![](https://dimg02.c-ctrip.com/images/1me0o12000cnnqw13CDE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