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nymous
0
0
0
说点什么...
发送
1/15
朝阳
情约川西

初见
10月3日,阴转晴
天津到成都,只有不到三个小时的飞行距离,却跨越了千山万水。想到即将开始的川西之行,兴奋,紧张,神往的心情交织着,无心他顾。直至走出双流机场,搭上前来接站的包车,踏踏实实地行驶在这片向往已久的大地上时,听着司机师傅亲切的四川话,我心想,这才是川西之行的真正开始。
今天的目标是乘车到达此次徒步行程的起点——日隆镇,在那里休整一夜后进山。听司机师傅说,今天要走10个小时。因为去年的大地震,经过卧龙到达日隆镇的道路至今未修通(那条路能节省4个小时路程),所以我们只有翻越夹金山,沿着红军当年长征的线路,赶往日隆镇。
好像连老天爷都知道了我们的行程,用一路连绵的细雨,来为我们接风洗尘。只是可怜我的背包被绑在车顶上,要不是事先把衣服都套了塑料袋,这一路我估摸着就很难有干衣服穿了。
绵绵细雨中,我们的车一路西行。雨中的西蜀之地,别有一番风韵。路过一处处乡间,那背着背篓,满目慈祥的老婆婆不再是电视屏幕上遥远的形象,而是就生动地出现在眼前,经过你的身边,那感觉是有一丝好奇,然后就是莫名的亲切和温暖。
雨中的四川,不经意地就展示着自己的容颜,虽不施粉黛,却清丽嫣然,微笑着直视你的双眼,动人心弦。
一路西行,渐渐地山越来越高,路也越来越难走。经常遇到正在施工的道路,泥水和坑洼让跑惯了高速公路的我们颇为不适,抓牢把手固定好身体以防被撞得头破血流,让我真正体验了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小小的包车开得如同越野车一般,司机师傅说他们长年在这样的路上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颠簸与泥泞,而只有底盘稍微高一点的车在这里才不容易托底出毛病,唯一没法改变的,平均每四个月,就要更换一次轮胎。而与此同时,车外,天气却逐渐好起来,金色的夕阳透过远处的云层撒向积雪的山顶,如同燃烧的火焰,绚烂而辉煌。路过的一个个村子,房屋是越来越多的藏式民居,偶尔还有身着藏装的姑娘和小伙好奇而友好地打量着我们这些陌生的面孔。这里,已经进入藏区了。司机师傅打开了音响,是藏族歌曲,豪迈而奔放。他很骄傲地跟我们说,他自己也有一半藏族血统,他的母亲就是藏族人。只是他说不来藏语,听还行。看着远处的绚烂夕阳,欢快的歌声一路飞扬,又看着司机年轻而英俊的面庞,我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觉得颠簸。深吸一口气,很明朗的感觉。
18:20,我们开始了翻越夹金山的路程。
车不时钻进缭绕的云雾中,在狭窄的山路上小心地前行;又不时从迷蒙的雾气中钻出,看到远处的雪山与壮美的峡谷。伙伴们纷纷惊叹起来,情不自禁拿起相机,在颠簸的车上记录下一个个匆忙却美丽的瞬间。那些照片也许并不完美,但现在想起,却是珍贵的回忆。随着前行,海拔在不断上升。听司机师傅说,今天要翻越的夹金山口海拔会达到4100米。我对身体状况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而且我们是乘车翻越,但是毕竟之前爬过的最高海拔只有不到三千米啊。真的是生命中的新高度。
正当我还在隐约为高反担心的时候,司机师傅说:“已经翻过山口了。”我一愣,不会吧,这么轻松?!一点高反都没有啊。夹金山,这座当年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就这样逐渐消失在沉沉的暮色中,逐渐远去。我不禁许下愿望,有机会一定要亲自用双脚走一走,好好看一看。
21:00,终于到达今天的目的地——日隆镇,海拔3200米。著名的高山向导——六哥早早地在家门口等候着我们。此刻空气清凛,天空晴朗,中秋的圆月格外明亮。想着千里之外还在为我担心的父母,即刻发去短信:“爸,妈,我已安全到达目的地,身体良好,无高原反应。天气晴朗,月明星稀,中秋节快乐!”
吃完六嫂预备的热气腾腾的饭菜,我和领队与六哥又商量了一下明天的具体行程。正准备回房休息的时候,忽然看到头顶上的俱乐部旗帜,那是今年年初领队来探路时留下的。于是也不禁拿起笔,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对我而言,这真的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天。
(未完待续) 画卷
10月4日,晴朗
高原的第一个晚上,并没有睡好。紧张、兴奋,夹杂着身体对渐渐稀薄的空气的反应,直到凌晨才终于睡得安稳了一些。清晨,天空明朗,窗外是藏式民居特有的石墙。整个日隆小镇,房屋错落有致地沿着山势高低排列,一种不一样的风情刹那间显现出来,让人几乎一见钟情。
想到今天就要进山了,我们的心情都很激动。我?只是表面上镇定,其实心里也很激动,或者说,冲动。
为什么冲动?当你期盼了一年的梦,那个你赋予了太多希望,寄托了太多的美好,为之经历了太多磨难的梦,终于就在你眼前,伸手就能触到,心里会有一种想哭的冲动,那不是悲伤,是感觉幸福的泪水。眼底泛起泪水,脸上却是镇定的微笑,梦想的实现,就在这一瞬间,那一刻,是最美的感觉。
在日隆镇里办理了进山登记的手续,我们乘旅行车到达了景区大门,这里徒步的起点。为了安全考虑,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我们只需要携带随身的饮水和小件装备,背包和宿营装备则由马队携带,由背夫协作我们全程。在这里我必须对这些朴实善良,不善言辞的小伙子们致以深深的谢意,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帮我们背包,更重要的是感谢他们对我们这些初上高原的菜鸟的照顾。
就在景区大门,我看见了,我们都看见了。多少次梦中见到的,多少次憧憬和期盼的——四姑娘山,就在那里。高山的积雪如同圣洁的白纱,在阳光的照耀下,是一种令人不敢直视的神圣与洁白。碧蓝的天空下,大姐二姐三姐欢快地微笑着,动人的灿烂,唯独幺妹躲在云间,偶尔偷看一眼,却始终不肯露出真容,却让人更加憧憬与期待。四姐妹就这样巍然在那里,什么样的语言都无法准确地形容她们令人震惊的美丽,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她们都显得那样苍白。
忽然感到,自己的语言是多么的无力。即便是相机,能记录下美妙的色彩,却依然无法记录那种心情,那种真正面对雪山的时候,心中的敬畏与震撼,以及心底的虔诚。
进入长坪沟景区,首先要走过一段3000多米长的木质人工栈道。这是通常意义上的旅游景区。但即便是这样,密林中的景色依然让我们感到震撼与迷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水。河水奔流而过,河面并不宽,但却气势逼人。雪山积雪的融水带着山的粗犷奔流而下,汇聚于此发出隆隆响声,从身旁不远处呼啸经过,我从未见过,前所未有的体验。郁郁葱葱的树林,我已经记不起太多珍贵树木的名字,然而一路下来,始终没有觉得视觉疲劳,他们就在那里,静静地绽放着生命。一路无言,忘记了身边过往的游人和伙伴,只是贪婪地凝望着,拿着小小的数码相机,偶尔拍一张,没有人物,只有风景。
我不敢拍得太多,因为实在不知道后面还会遇到多少让自己冲动与震撼的场面,要节省存储卡的空间。其实后来想想,确实应该多拍些的。当然,这是后话了。
栈道到头,就是马道了。休整片刻,我们沿着马道继续前行,直到今天的营地。所谓马道,就是泥泞异常的土路,长年走马踩出来的。为了节省体力,同行的女士们都直接骑马前行,我们则选择了步行。毕竟,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更喜欢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大地,也才不枉来一次高原啊。
沿着河水,逆流而上。
海拔在一点点增高,我们走得不快,依然在慢慢地适应着空气的变化。道路很泥泞,却丝毫没有影响心情,因为抬眼望见的,就是明朗的天空,飘过朵朵白云;圣洁的雪山,迷人的风情;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此刻已然安静流淌的河水。这里的河水有种蓝宝石般的颜色,在高原的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美得让人惊心动魄。这样的景色,除了伊甸园,我真的无法找出更确切的词来形容。
这一天,我们真的是在画卷中行走的。
以至于回到天津以后,一位做摄影记者的朋友看到我用小数码拍的照片,不禁夸奖我照的不错。我说其实你要是到那能照的更好的,我是完全凭感觉,而你是凭着经验、激情和直觉啊。连我这样缺乏美术细胞的人都能照出好照片,那么就只能有一个解释了,我到的地方,所见即如画卷一般,梦中的天堂。
16:30,终于来到了今天的营地——木骡子。这里是一片宽阔的平坦草场,远处的雪山披着金色的外衣,河水在草甸边静静流淌,几头牦牛悠闲地啃着草,间或抬起头来打量着我们这群陌生人。而牧场的小木屋,已经是炊烟袅袅,一派田园牧歌的动人景象,多少次出现在梦中而现在,就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我不得不承认,这里有种力量,让浮躁的内心归于宁静,忘却喧嚣的过往。眼底又一次泛起感动的泪水,虽然表面上依然平静。真想就这样永远留在这里,一生一世。
也许,这一年,我真的变得多愁善感了,虽然表面上依然是那么漠然。
身体感觉良好,除了轻微的头胀。海拔3800米。今天,我要创造生命中的宿营新高度。
(未完待续)坚持
10月5日,晴朗
也许是因为吃完晚饭马上就钻帐篷睡觉的缘故,夜晚,高原反应加重了。头晕,嗓子极干燥,然后是胃里翻江倒海,呕吐的感觉一次次袭来,感觉不太好。甚至都做好了心理准备,万一早晨起来依然如此,就直接下撤。我得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更不能拖累大家的行程。
基本是一个小时醒来一次。三点多醒来,想到外面透透气。于是一个人钻出了帐篷。
高原的夜,静静的,没有一丝风。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大得好像伸手就能摸到。月光洒遍草场,明亮异常,似有种轻柔的质感披在身上,让我忽然有了种身在宇宙中的奇妙感觉。静谧的草场,静谧的营地。
早晨七点醒来,精神好了许多,高反也消失了大半。挺高兴的,毕竟这一夜挺了过来,就有经验了。我的感觉,第一不能吃完饭马上就钻帐篷睡觉,应当适当活动后再休息。第二,睡觉时最好拿高的东西垫在脑袋下,半卧的姿势对抗高反的效果好。第三,如果还不放心,可以在入睡前吃点抗高反的药。当然,这条因人而异。
吃完早饭,又恢复了精气神,高反已经基本感觉不到了。今天的行程据说不远,爬升也不高,同样是适应高原徒步的好机会。女士们依然是骑兵部队,我们则继续山地徒步步兵的生涯。
适应了高原的阳光,直接而率性,让你无法拒绝;呼吸着高原的空气,纯净而清爽,令人心醉。你会用一种不同的眼光去欣赏眼前的风景。行走在如画的叉子沟内,依然为眼前见到的色彩震撼,却更多了一丝温柔和笑意。眼神舍不得从风景中出来哪怕片刻,直到脖子酸痛才意识到头已经抬得太久。道路依然泥泞难行,却无法阻挡缓慢却坚定的脚步,不断走过颤悠悠的独木桥、泥泞积水的小道,洁白的河滩和山体崩塌形成的面积巨大的乱石滩——听向导说,这些都是去年汶川地震时,山体受到影响行程的泥石流和滑坡体,乃至改变了河道的走向。沉醉于大自然的壮美与绚烂,但你不得不同样敬畏她的愤怒。在这幅广阔的画卷里,个人太渺小,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人类太渺小。
一直在走,有点气喘,头也有点发胀。好在今天的路程不长,我这样安慰自己,但是还是担心,因为明天才是真正的考验。
14:30,我们就到达了海拔4200米的叉子沟营地,也就是今天的宿营地。太阳正高挂当空,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大家几乎都选择了躺下晒太阳,我也不例外,而且真的是有些累了。任凭阳光照着身上,驱赶着山谷里的阵阵寒意,眯着眼睛,闭目养神,惬意无比。还真的就这么睡着了。
17:00,开始生火做饭了。此时高反开始加重,不愿多说话,不愿多使力气,吃饭时一口太快就让我把之前吃的面条都吐了出来,实在是有点焦头烂额。不过没想到吐完以后精神反倒好了很多,食欲也上来了,又吃了不少东西,聊天的劲头也恢复了,还去补拍了几张营地的照片。看来直到这时候,我才真正过了高原反应的适应关。幸运的是,我呕吐的倒霉相没被任何相机记录下来。
秉承昨夜的经验,吃晚饭后没有马上睡,而是稍微溜达了一小会。钻进帐篷,用冲锋衣把水囊、羽绒服都包起来,垫在脑袋下面,睡得很舒服。唯一没想到的是晚上跟随我们的马匹被我们放在帐篷外面的残羹剩饭吸引,不断朝我们小跑过来,甚至踢断了帐篷的防风绳,让我们惊醒了好几回。叫马蹄踩上一回可不是闹着玩的,因马匹偷吃东西而受伤,这说出去也不好听。难忘的是今天将是我生命中最高的宿营高度,挺过了今夜,高原经验就又增长了许多。准备好明天的行程,那才是此行中真正挑战自我的时刻。翻越
10月6日,晴转多云
凌晨两点半,我便再也睡不着了。迷迷糊糊的卧姿更难受,还不及醒着。来不及多想,赶紧起来收拾装备。外面一片漆黑的营地里,大家也逐渐醒了过来,都在收拾各自的东西,开始生火做饭。因为今天的行程很长,为了赶在天黑前出山,凌晨四点就必须出发。而且,今天的路马队无法跟随,所以必须由我们自己走,即使累也也没马可骑。
尽可能地吃饱,喝完了最后一罐功能饮料,系好冲锋衣,打亮头灯。头顶着漆黑的夜空,我们跟随向导,缓慢而坚定地走向了同样漆黑的大山。攀登,开始了。
而今天,将注定不同寻常。
头顶灯光与浓密的夜色无法抗衡,只能照到脚下不远。沿着小路我们一字前行,头灯照亮着自己脚下的路,也为后面的队员指引着方向,给每个人以希望,和方向。路,那样漫长。每走一步,都是新的高度,无论是海拔上的,还是人生中的。来不及感慨,唯一的信念就是走下去,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从痛苦中走向希望,从暮色中走向晨光。
你知道雪山日出是什么景象吗?我知道了,是亲眼所见。那光耀烧得天边通红,比晚霞更加绚烂多彩,慢慢地,渐渐地将圣洁的雪峰沐浴其中,任何人见到此景,都会抛却一切杂念,只剩下顶礼膜拜的冲动,向着雪山女神表达自己的敬畏与谦恭。真的,任何存留的照片都无法代替亲眼所见的震撼,它无法代替那种体验和情感。
在绚烂的朝阳下,我们依然在一步步前行。宁静,如圣地般宁静,只有不时而过的风声,催促着你的脚步。沉默,异常地沉默。面对你所见的,面对脚下的路,面对稀薄的空气,沉默是最好的语言。走过一道道山梁,移动着缓慢的脚步,路在脚下延伸。山谷中腾起轻雾,将我们笼罩其间,如同仙境一般。未曾想过停下,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行走和爬升,我们终于看到了那个垭口,那个梦中期待了一年的高度——4680.我们期待着在那里,能看见的另一个世界。
喘息片刻,相视一笑,无需多言,开始吧。
于是就向最后的那个大坡走去。
碎石路加松土路,走一步退半步。爬那段坡的艰难,我至今记忆犹新。陡峭的角度,一边要和怦怦跳的心脏斗争,一边要和脚下不断打滑的松土和碎石斗争,保证安全。这对我们这些初上高原的菜鸟不啻是个考验。那时候真是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啊,愣是一点点一点点挪上去,都是为了心中的那个梦。为了那个梦可以付出一切,无怨无悔。
2009年10月6日,上午8:50,我会永远铭记这个时刻。爬上最后一米,终于来到了梦想实现之地。这里,海拔4680米,空气稀薄,寒风凛冽,只有前人堆砌的玛尼堆默默注视着我们,五颜六色的经幡招展,还有一面鲜艳的国旗猎猎飘扬。垭口那边,两座高山夹起的山谷间,是一望无际的云海,浓密的云层,洁白得没有一丝杂质,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令人叹为观止。这是我们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地方。即使凛冽的寒风令我牙齿一直在打颤,即使裹紧了冲锋衣也无法与寒冷抗衡,内心不断诅咒着自己,不能镇定下来享受这片刻超然的安宁。但还是抽出冻僵了的手,拿起同样快要冻僵了的小数码相机,就着云海作为背景,留下了一张难忘的照片。
头发凌乱,嘴唇发紫,满脸胡茬,还有冻得打架的牙齿。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写照。也许很狼狈,但是回想起来,那真的是我这一年中最闪亮的时刻。人生的新高度,应该有个新开始,对吗?
停留了20分钟,我开始从垭口下撤。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登山者,都知道登顶只是成功了一半,得继续走完另一半,更为艰难。开始的一段完全是冰雪碎石路,很陡峭,也很难走,很多时候几乎是溜着石头下去的,险象环生。我一再提醒自己,要稳,不能阴沟里翻船。一个小时后,我们进入了云海。浓密的雾气让我们很难分清方向,甚至一度丢失了领队的方向,幸好向导赶上来为我们解决了问题。
迷雾蒙蒙,从晴空万里的垭口下降到云雾缭绕的云海中。阳光的温暖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阴冷潮湿的感觉。由于缺水,疲倦,已经涌上心头,但不能停下,否则阴冷的湿气很快就会刺入骨髓。依然漫长的路,支撑着自己的,依然是信念。
拼了老命,当总算到达临时营地的时候,领队已经到了一会了。在这里,我们和向导以及协作们告别,他们还要原路返回,到我们今天行程的起点去接他们的马。于是我们的合影中就有了这些朴实善良可爱的藏族汉子们的笑脸,作为我们此行美好的回忆,留做纪念。后记
写这个专题,我酝酿了很久。不同于之前那些小山小水的随笔,我总觉得,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回忆,然后倾注全部感情去写,便是对川西那片神奇美丽的土地的亵渎,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川西之行过去一段时间了,但那四天三夜,却一如电影般历历在目。当回忆起那些片段,眼底不时湿润,那是真实的感动;而川西,就是梦想和现实的交集。
说再见,因为一定会再相见。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次奔向那片令人魂牵梦绕的美丽高原,再次呼吸那里稀薄却令人沉醉的空气,朝拜远处巍峨连绵的雪山。细细地品味,从容地欣赏。当滤去激动,会发现更多细节的美丽,沉醉于此,流连忘返。我痴迷于那里的阳光穿过树木,照射在地上的斑斓;痴迷于那里的田园牧歌,小木屋里袅袅升起的炊烟;痴迷于碧蓝的奔流的河水,如梦如幻……我一定要再次启程,向西,向那片神奇的土地,向远方的圣洁的雪山。
一定会有机会的。
我梦中的川西。
(续完)
2016-04-21发布拍摄于2018-01-30
暂无评论
抢个沙发,给作者一点鼓励~
打开携程App,查看更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