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nymous
0
0
0
说点什么...
发送
1/22
竹溪等(2)
24小时游走“渝川陕鄂”(人文记录)
一年之前的初春3月,我约上一位朋友,开始了游走“渝川陕鄂”间的24小时闪击旅程。并零零碎碎地拍摄了一些照片,主要是记录沿途城镇的人文风情。但那时候‘陕南—鄂西北’汉水江畔的油菜花也尚未步入今年的黄金期!
3月6日晚间20点52分,乘坐重庆北—南通K570次快速列车出发,途径四川省广安、渠县、达州、宣汉、万源等地,于次日早晨7点08分到达陕西安康,随即转乘汽车前往湖北竹溪,欣赏汉白公路沿途的山地田园风光。
汉白公路,西起汉中,东至白河,建设于抗战时期的1942年,是沟通联系陕南与鄂西北之间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以前曾为316国道。2000年降级为省道308线(陕境)、305线(鄂境),但路况很不错,坐(驾)车欣赏沿途的山地田园美景最佳!
我们所乘坐的大巴车在此加油停歇,从安康到竹溪103KM,车程2小时10分钟,票价33元
竹溪县第二大镇、副中心——蒋家堰,该镇是汉白公路从陕西进入湖北后的第一座大镇,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商贸繁荣,是一座边贸物资集散中心
巴士客车经过约两小时的行驶,我们到达了位于鄂西北秦巴山区腹心的竹溪县,这里隶属十堰市,到武汉还有约7—8小时车程。竹溪县盛产茶叶,有“中国有机绿茶之乡”的称谓。
竹溪县的“鄂陕大道”
这座小城虽然地处于鄂省西部山区,但也挺繁华与热闹的。而从街边的这座“龙王垭酒吧”便可看出都市化的时尚潮流在这里也逐步兴盛。
县城的主干道——人民路,一条带有坡道的路。可见竹溪县城的地形处于丘陵缓坡之上。
行走在县城的南大桥上,过了桥就是县城里最繁华的钟鼓楼老街区
汉水支流堵河的小分支—竹溪河纵贯于县城,将县城分为了东、西两部分,西面则更热闹
此次行程的重点采风项目——竹溪钟鼓楼,竹溪城建历史的见证
穿过了这座门洞,就是竹溪县城的一条老街
而今,现代时尚的咖啡馆也开到了传统古老的钟鼓楼之上
穿越门洞的另一端看钟鼓楼
钟鼓楼内侧的竹溪县城老街,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人文风貌,据说有部分已列入了旧城改造规划
我们在竹溪县城午餐之后,便坐车前往竹溪的省际邻居——陕西平利县。其实我在去年国庆节的时候已经来过这里了,但当时没有拍摄位于县城北侧的一段老城墙,因而这次专程前来弥补上次的‘匆忙’。
平利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五峰塔,建于现代(摄于2008年国庆节)
位于平利县城滨河地段(汉水支流坝河)的“女娲文化石刻墙”。去年国庆节我们来的时候刚刚建设完成,尚未开放,而现在却是人流如织,大家在春日暖阳中感受着古老文化的熏陶。
平利还是传说中的‘女娲故里’,境内还有一座女娲山,与竹溪一样,平利也是汉江流域的茶叶主产区之一。
此行采风重点之平利县老城墙,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如今的老城墙内还有不少居住点。
平利县城今址白土营,迄今已历200余年。清嘉庆初,经略大臣额勒登保,率兵在鄂西、川北、陕南一带镇压白莲教义军,见古声口城地势“偏窄低洼,无险可凭”,遂于嘉庆7年(1802年)向清廷奏请移治于白土营(即今城)。嘉庆8年(1803年),清廷准旨,调任奎光任知县监修新城。遂依关堡旧基加固,筑城墙735丈5尺,设东、西、南3门(民国28年,增辟北门),南扩奎城,造庐设厩,为800兵丁栖身牧马之所。继任知县石珩接手竣工。嘉庆9年(1804年),加修书宝、祀典坛庙等,后建西瓮城,5道城门,城垛齐全,门上有楼;修主街1条,东西长245丈6尺7寸,计有大什字、小什字等小街道10余条,经两年修建基本完工。嘉庆10年(1805年),正式迁县治所于白土营。
而后又登上汉水江畔的水西门城墙上,该城墙环绕安康市区一周,有水西门、兴安门、大北门、小北门等
位于水西门城墙之内的“水西门夜市”,华灯初上,临街摆桌,好不热闹,这里将成为美食大排挡的天堂!
汉江向东,目标襄樊
(完)
注:3月7日晚上19点45分,在安康乘坐西安—贵阳的2335次列车返渝,次日凌晨6点到达沙坪坝车站,“渝川陕鄂”24小时闪击旅程圆满结束!
谢谢关注,这次旅行主要是对沿途部分城镇的人文风貌记录,自然风景拍得不多,呵呵!
2016-04-12发布拍摄于2018-01-30
暂无评论
抢个沙发,给作者一点鼓励~
打开携程App,查看更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