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
天长镇寻古,走进那千年的老县城
天长镇是井陉老县城,它位居太行群山腹地,滹沱河主要支流河的北岸,东距河北省会石家庄50多公里,西临冀晋两省交分界处仅数公里之遥,扼控固关、娘子关两大主要通道的东口,实乃晋冀两省通衢,更是京稷之地通往山陕诸省的哽嗓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有人曾对这儿的地势做过精僻的阐述:“绵河潆于前,陉山踞于后,固关之险控带西南,抱犊之雄延亘东北,上焉藩屏神京,下之保障民社,盖古岩邑也”。
卓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天长镇自古以来就是华北西部军事、经济、文化重镇。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井陉境内的测鱼、胡家滩、天长镇一带,已有人类活动。3000年前的商代,天长镇西北的山坡上就有人居住,冶河两岸逐渐成村。秦时(一说汉高祖时期),井陉开始设县,属冀州地。唐代在此设军事组织“天长镇”驻于此,五代称“天长军”,后晋改称“天威军”。
历史上,井陉县城几经易址。宋熙宁八年(1075年),井陉县衙迁到天长镇,从此天长镇成为井陉县治,直至1958年11月,井陉县政府迁往微水镇止,天长镇作为井陉县治的时间共883年。如今的天长镇以宋代古城为基础,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朝代,细数起来已有939年历史,是名符其实的井陉老县城。
天长镇卫星图
大约10年前,我曾到过天长镇,此次前来可算是故地重游。与一般人的游览路线不同,我们的游历从西城开始:
西门内,一带有西洋风格的老建筑,在天长镇,这样老建筑虽有百年历史,但绝对算不上老古董
天长镇城内村的最高权力 机关
天长镇的主要街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这条大街的两旁是接踵而至的老建筑。我们一路随意的走,随意的看,没有当地人的介绍,也不知道这些建筑建造于什么时代,只知道它们很古老,很古老,随便一座建筑就有上百年历史。
城隍庙,门口铁栏杆栏着,我们只能孔中窥豹般的隔着门拍照
城隍庙对面的影壁墙
蔡家巷,因巷内有蔡家大院而得名。蔡家大院是天长镇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大院(王家大院则带有一定的官方背景),与想象大相径庭,蔡家巷只有4尺多宽,仅容两人错身而过。
蔡家巷内又有三个胡同,每个胡同内再有两个小院,两个院一南一北,一阴一阳,其院门或对开或错落,各院落前后相接,即相自独立又互面一体,整个布局井井有条,堪称河北民居的典范。
时至今日,这些小院均还住有人家,出于礼貌,我们没有进去打扰主人,只是在院外“偷窥”一翻番,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而主人对此并不惊讶,显然,他们对我们这样的造访者已经习以为常了。
出蔡家大院,我们折回大街上,沿街继续东行
文庙,现为天长镇中学(正式名称井陉县第二中学),我们只是在门口一窥
老县衙,曾经的井陉县的政冶中心,此院现为一破产企业所在。原有的老建筑已怀复存在,里边最有看点的是日本侵华战争时修建的一5层楼高的日军炮楼,我们本想登炮楼一睹,可看门人忠于职首,说什么也不让进去,我们只得作罢。
老县衙院内的一座小楼,带有西洋风格,我们误以为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实际建于上世记80年代,这个小楼可说是天长镇内最年轻的建筑
老县衙对面的影壁墙,现在成了黑板报宣传栏
从老县衙出来,我们没有顺大街向东走,而是折向南门。
受地势影响,天长镇东西长,南北略窄,东西大街又靠近城南,所谓的南大街只有100来米长,宽不过六七米,用今天的标准衡量,这条街真不算“大”,但在过去,这已经是很宽大的街道了
南大街和东西大街路口处的井陉窑遗址碑
路口一角的太湖石
走在南大街上,明显能感觉到路两旁的院落院墙高大,门庭宽广,气势不凡,显的格外气派,迹象表明,能住在这儿的绝非一般人家。天长镇箸名的王家大院就坐落在南大街西侧,王家大院原本为郝家大院,始建于明朝末年,郝家后人因吸食大烟,致使家道中落,将这座宅邸出售。 后几易其主,抗日战争时成了伪县长王景岳的私宅。因此现在人称其为王家大院。据说王家大院至今还保持的还十分非常完好。只是我们走在路上,并不知晓哪个门内是所谓的王家大院,只能泛泛一看。
我们走在在南大街上
南大街上的几个宅院的大门
这个大门豪华气派,疑似王家大院
天长镇的南城门,我第一次来时,这个城门还非常残破,此时已修缮一新,但新修的城门洞怎么看也没有那种仓桑感
城门洞一侧摆放的石头构件
由于地位重要,天长镇的几个城门均建有瓮城,瓮城因其四周均为高大的城墙,中间的城池很深很小,如同水瓮而得名。它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战时,可将敌人放入瓮城,然后它军在高高的城墙上居高临下的从四面八方射杀之,从而达到瓮中抓鳖之效果。
从瓮城透过门洞看南大街
我们在瓮城里拍照
走出瓮城
拍照留念
高大雄伟的城门楼
坚固的城门洞
天长镇的南门为半圆形瓮城,瓮城的城墙为呈圆弧状
南门两侧的城墙高二丈有余,外墙全部由块石砌筑,中间夯土,城墙外30多米处有人工开凿的护城河。数百年风雨的侵蚀,天长镇的城墙已显残破,即便是保存最好的南城墙也有不少破损处,老乡们更在城墙上建上起了一间间房屋,这种现象在别处真的还没见过。
没有回城内,我们沿护城河向东走去,隔河相望的是天长镇的城墙,城墙主要用块石垒就,显的非常的坚固,但细一看,高大坚固的城墙却是分段建造的。不知为什么,不长的一段城墙上连续有几个封闭的“门洞",这一现象令我们百思不得其“姐"
天长镇城墙的东南角
天长镇关城的东南角有一高大建筑名观音阁,阁分三层,底层为高大的夯土基台,高约6米,外包青砖或规整的方石。台基之上是二层的挑檐式楼阁,整个观音阁建筑面积不大,但布局严谨,气势轩昂。天长镇观音阁为明代天长镇扩建时所建,清及民国间均有重修,基台下的门洞又叫小南门,门内的街道直通天长镇东门外的东关大街
观音阁的正面
观音阁基台上镶嵌的两个石匾
小南门一侧的石头神兽
从北侧看观音阁
小南门的门洞
小南门下,青石铺就的路面诉说着过去的仓桑
小南门里,东侧有登观音阁的路
同行的朋友在观音阁上游览
观音阁上看旁边的老屋
拾阶而下,告别观音阁
告别观音阁,我们沿城的外环路继续东行。此时与我们一河之隔的是天长镇古城的东关村,虽然没了城垣,但河的对岸依然是高大的石头堤岸,这应该是出于防洪的需要。
沿河东行不远是天长镇东关大桥,此桥为连续11孔的石拱桥,建于清朝,因孙中山曾从此桥走过,后人又称这座桥为逸仙桥,东关大桥是天长镇联通307国道的主要通道,对天长镇与外界的勾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关大桥建于乾隆年间,其造型优美,建筑坚固,虽历经300年风风雨雨及无数次洪水的冲击,仍毫发无损的屹立在绵河之上。而其两侧护栏石柱上的动物雕象更是一绝,这些动物或狮或虎,或猴或其它说不出名的动物,它们或大或小,有单个的,有母子相抱的,造型各异,神态百出。这些石雕文*革中虽遭一定的破坏,但仍大部分保持良好。近年,地方政府组织对损坏的雕象进行了修复,但新雕的动物造型做工明显粗糙
东关大桥的11个桥孔的上方都嵌有避水神兽,这些神兽造型也非常精彩
桥下,奔流不息的绵河水,河水拐弯处有分水石墩
看过东关大桥,我们沿东关大街走进东关村,东关村为天长傎的商业中心,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路过一个胡同口,我们发现不断有人走进这个不起眼的胡同,这里藏有什么?好奇心促使我们也跟了进去。呵呵,原来是个幼儿园,作为井陉县的老县城,井陉西部的经济、交通中心,天长镇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一个。
此时正是幼儿园入学的时间,家长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接孩子,看到这些祖国花朵,我们都笑了。他们是天长镇的未来,更是国家的未来。
继续西行,我们拐进一条无名的胡同,这个胡同里面也有一很不错的老宅院,我们不知道它过去是谁的府邸,今天的主人又是谁,只知道它是一个值的一看的小院
院门的门楼,造型奇特,雕工精美,虽已残破但仍能读出当年的风采
门两边的石狮,造型优美,底座更是别据一格
小院内景,其庭院深长,带有明显和山西风格。出于礼貌,我们没有进院,只在院门处拍了两张照片就离开发了这个小院
东关大街上的天长镇歌舞厅,天长镇最气派,最现代化的建筑
东关街继续西行就是天长镇古城的东门,天长镇的商业街到此为止。
天长镇东门处的城墙已经残,没有修缮过的城墙在夕阳的照耀下显的愈发的仓桑。门楼之上是否曾建有城门楼,我们不得而知。
东门外的商店
天长镇东门残破的城墙
东门也是连续两个门洞,两个门洞之间应该是一座瓮城,可出现我们眼前的是隔路相对的两座建筑,一个是钱庄,另一个不知所就。
看风格,这两座建筑应该是清末民初的。
幽深的门洞,俞发显出城墙的厚重
走进东门,登城的马道已不知踪影, 幸好东门北侧的城墙已塌成斜坡,我们可以沿斜坡登城
东门北侧,残破的城墙
从城墙上看天长镇,我们发现角落里藏有不少红砖的建筑,这些红砖建筑与周边的老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城墙上看下边的道路
从城墙上看东关的建筑群
下城墙,沿街继续西行,路边一幽深的胡同
现在我们来到了皆山书院,皆山书院是天长镇的代表性古建筑,取名四面皆山的含意。这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处观光点,皆山书院大门紧闭,我们只能在外边草草一观。
留下最后一张照片,我们告别了天长镇,也许,也许我们还会再来,因为好多地方我们都没能进去,传说中的总兵府更是没有见到,下一次来,我们可能又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可下一次会是哪里一天呢?不知道。
天长镇是井陉老县城,它位居太行群山腹地,滹沱河主要支流河的北岸,东距河北省会石家庄50多公里,西临冀晋两省交分界处仅数公里之遥,扼控固关、娘子关两大主要通道的东口,实乃晋冀两省通衢,更是京稷之地通往山陕诸省的哽嗓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有人曾对这儿的地势做过精僻的阐述:“绵河潆于前,陉山踞于后,固关之险控带西南,抱犊之雄延亘东北,上焉藩屏神京,下之保障民社,盖古岩邑也”。
卓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天长镇自古以来就是华北西部军事、经济、文化重镇。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井陉境内的测鱼、胡家滩、天长镇一带,已有人类活动。3000年前的商代,天长镇西北的山坡上就有人居住,冶河两岸逐渐成村。秦时(一说汉高祖时期),井陉开始设县,属冀州地。唐代在此设军事组织“天长镇”驻于此,五代称“天长军”,后晋改称“天威军”。
历史上,井陉县城几经易址。宋熙宁八年(1075年),井陉县衙迁到天长镇,从此天长镇成为井陉县治,直至1958年11月,井陉县政府迁往微水镇止,天长镇作为井陉县治的时间共883年。如今的天长镇以宋代古城为基础,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朝代,细数起来已有939年历史,是名符其实的井陉老县城。
天长镇卫星图
大约10年前,我曾到过天长镇,此次前来可算是故地重游。与一般人的游览路线不同,我们的游历从西城开始:
西门内,一带有西洋风格的老建筑,在天长镇,这样老建筑虽有百年历史,但绝对算不上老古董
天长镇城内村的最高权力 机关
天长镇的主要街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这条大街的两旁是接踵而至的老建筑。我们一路随意的走,随意的看,没有当地人的介绍,也不知道这些建筑建造于什么时代,只知道它们很古老,很古老,随便一座建筑就有上百年历史。
城隍庙,门口铁栏杆栏着,我们只能孔中窥豹般的隔着门拍照
城隍庙对面的影壁墙
蔡家巷,因巷内有蔡家大院而得名。蔡家大院是天长镇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大院(王家大院则带有一定的官方背景),与想象大相径庭,蔡家巷只有4尺多宽,仅容两人错身而过。
蔡家巷内又有三个胡同,每个胡同内再有两个小院,两个院一南一北,一阴一阳,其院门或对开或错落,各院落前后相接,即相自独立又互面一体,整个布局井井有条,堪称河北民居的典范。
时至今日,这些小院均还住有人家,出于礼貌,我们没有进去打扰主人,只是在院外“偷窥”一翻番,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而主人对此并不惊讶,显然,他们对我们这样的造访者已经习以为常了。
出蔡家大院,我们折回大街上,沿街继续东行
文庙,现为天长镇中学(正式名称井陉县第二中学),我们只是在门口一窥
老县衙,曾经的井陉县的政冶中心,此院现为一破产企业所在。原有的老建筑已怀复存在,里边最有看点的是日本侵华战争时修建的一5层楼高的日军炮楼,我们本想登炮楼一睹,可看门人忠于职首,说什么也不让进去,我们只得作罢。
老县衙院内的一座小楼,带有西洋风格,我们误以为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实际建于上世记80年代,这个小楼可说是天长镇内最年轻的建筑
老县衙对面的影壁墙,现在成了黑板报宣传栏
从老县衙出来,我们没有顺大街向东走,而是折向南门。
受地势影响,天长镇东西长,南北略窄,东西大街又靠近城南,所谓的南大街只有100来米长,宽不过六七米,用今天的标准衡量,这条街真不算“大”,但在过去,这已经是很宽大的街道了
南大街和东西大街路口处的井陉窑遗址碑
路口一角的太湖石
走在南大街上,明显能感觉到路两旁的院落院墙高大,门庭宽广,气势不凡,显的格外气派,迹象表明,能住在这儿的绝非一般人家。天长镇箸名的王家大院就坐落在南大街西侧,王家大院原本为郝家大院,始建于明朝末年,郝家后人因吸食大烟,致使家道中落,将这座宅邸出售。 后几易其主,抗日战争时成了伪县长王景岳的私宅。因此现在人称其为王家大院。据说王家大院至今还保持的还十分非常完好。只是我们走在路上,并不知晓哪个门内是所谓的王家大院,只能泛泛一看。
我们走在在南大街上
南大街上的几个宅院的大门
这个大门豪华气派,疑似王家大院
天长镇的南城门,我第一次来时,这个城门还非常残破,此时已修缮一新,但新修的城门洞怎么看也没有那种仓桑感
城门洞一侧摆放的石头构件
由于地位重要,天长镇的几个城门均建有瓮城,瓮城因其四周均为高大的城墙,中间的城池很深很小,如同水瓮而得名。它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战时,可将敌人放入瓮城,然后它军在高高的城墙上居高临下的从四面八方射杀之,从而达到瓮中抓鳖之效果。
从瓮城透过门洞看南大街
我们在瓮城里拍照
走出瓮城
拍照留念
高大雄伟的城门楼
坚固的城门洞
天长镇的南门为半圆形瓮城,瓮城的城墙为呈圆弧状
南门两侧的城墙高二丈有余,外墙全部由块石砌筑,中间夯土,城墙外30多米处有人工开凿的护城河。数百年风雨的侵蚀,天长镇的城墙已显残破,即便是保存最好的南城墙也有不少破损处,老乡们更在城墙上建上起了一间间房屋,这种现象在别处真的还没见过。
没有回城内,我们沿护城河向东走去,隔河相望的是天长镇的城墙,城墙主要用块石垒就,显的非常的坚固,但细一看,高大坚固的城墙却是分段建造的。不知为什么,不长的一段城墙上连续有几个封闭的“门洞",这一现象令我们百思不得其“姐"
天长镇城墙的东南角
天长镇关城的东南角有一高大建筑名观音阁,阁分三层,底层为高大的夯土基台,高约6米,外包青砖或规整的方石。台基之上是二层的挑檐式楼阁,整个观音阁建筑面积不大,但布局严谨,气势轩昂。天长镇观音阁为明代天长镇扩建时所建,清及民国间均有重修,基台下的门洞又叫小南门,门内的街道直通天长镇东门外的东关大街
观音阁的正面
观音阁基台上镶嵌的两个石匾
小南门一侧的石头神兽
从北侧看观音阁
小南门的门洞
小南门下,青石铺就的路面诉说着过去的仓桑
小南门里,东侧有登观音阁的路
同行的朋友在观音阁上游览
观音阁上看旁边的老屋
拾阶而下,告别观音阁
告别观音阁,我们沿城的外环路继续东行。此时与我们一河之隔的是天长镇古城的东关村,虽然没了城垣,但河的对岸依然是高大的石头堤岸,这应该是出于防洪的需要。
沿河东行不远是天长镇东关大桥,此桥为连续11孔的石拱桥,建于清朝,因孙中山曾从此桥走过,后人又称这座桥为逸仙桥,东关大桥是天长镇联通307国道的主要通道,对天长镇与外界的勾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关大桥建于乾隆年间,其造型优美,建筑坚固,虽历经300年风风雨雨及无数次洪水的冲击,仍毫发无损的屹立在绵河之上。而其两侧护栏石柱上的动物雕象更是一绝,这些动物或狮或虎,或猴或其它说不出名的动物,它们或大或小,有单个的,有母子相抱的,造型各异,神态百出。这些石雕文*革中虽遭一定的破坏,但仍大部分保持良好。近年,地方政府组织对损坏的雕象进行了修复,但新雕的动物造型做工明显粗糙
东关大桥的11个桥孔的上方都嵌有避水神兽,这些神兽造型也非常精彩
桥下,奔流不息的绵河水,河水拐弯处有分水石墩
看过东关大桥,我们沿东关大街走进东关村,东关村为天长傎的商业中心,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路过一个胡同口,我们发现不断有人走进这个不起眼的胡同,这里藏有什么?好奇心促使我们也跟了进去。呵呵,原来是个幼儿园,作为井陉县的老县城,井陉西部的经济、交通中心,天长镇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一个。
此时正是幼儿园入学的时间,家长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接孩子,看到这些祖国花朵,我们都笑了。他们是天长镇的未来,更是国家的未来。
继续西行,我们拐进一条无名的胡同,这个胡同里面也有一很不错的老宅院,我们不知道它过去是谁的府邸,今天的主人又是谁,只知道它是一个值的一看的小院
院门的门楼,造型奇特,雕工精美,虽已残破但仍能读出当年的风采
门两边的石狮,造型优美,底座更是别据一格
小院内景,其庭院深长,带有明显和山西风格。出于礼貌,我们没有进院,只在院门处拍了两张照片就离开发了这个小院
东关大街上的天长镇歌舞厅,天长镇最气派,最现代化的建筑
东关街继续西行就是天长镇古城的东门,天长镇的商业街到此为止。
天长镇东门处的城墙已经残,没有修缮过的城墙在夕阳的照耀下显的愈发的仓桑。门楼之上是否曾建有城门楼,我们不得而知。
东门外的商店
天长镇东门残破的城墙
东门也是连续两个门洞,两个门洞之间应该是一座瓮城,可出现我们眼前的是隔路相对的两座建筑,一个是钱庄,另一个不知所就。
看风格,这两座建筑应该是清末民初的。
幽深的门洞,俞发显出城墙的厚重
走进东门,登城的马道已不知踪影, 幸好东门北侧的城墙已塌成斜坡,我们可以沿斜坡登城
东门北侧,残破的城墙
从城墙上看天长镇,我们发现角落里藏有不少红砖的建筑,这些红砖建筑与周边的老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城墙上看下边的道路
从城墙上看东关的建筑群
下城墙,沿街继续西行,路边一幽深的胡同
现在我们来到了皆山书院,皆山书院是天长镇的代表性古建筑,取名四面皆山的含意。这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处观光点,皆山书院大门紧闭,我们只能在外边草草一观。
留下最后一张照片,我们告别了天长镇,也许,也许我们还会再来,因为好多地方我们都没能进去,传说中的总兵府更是没有见到,下一次来,我们可能又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可下一次会是哪里一天呢?不知道。
2016-03-30发布拍摄于201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