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等(2)
陕甘地区砂岩地貌带上的洞窟探秘
砂岩是一种很特殊的沉积岩,是很容易受自然力的影响就改变的。若就地质年限而言,无论自然的水流刻蚀、人为的凿刻都能在很短时间内形成新的景观。砂岩是极易风化的。也只需千年左右甚至几十年,新的景观就有可能又被彻底消磨掉。
近期,我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南南北北的跑了一些砂岩景观。让人感慨的是,人生仅仅区区几十载,相对于以千年、百年为单位计算的地质年限,简直太短暂了。那些极短暂的几乎是地质史上一瞬间完成的变化,穷尽我们自以为很漫长的一生,也无法亲眼看见全部过程,只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演绎从前和将来的事情。
现将最近胡乱跑的一些地方罗列成集。
〔Ⅰ〕、商州崖穴探秘
一,前言
很久以来,一直想去看看陕西商州一带,那些传说中的崖壁洞穴。恰巧终南队有此探访安排,我们便趁势加入了这个行程。我们这辆车一组4人。所探访、观察的洞穴群共6处(其中3处较深入探访测量),另外我们这组还走访了老街2条,古戏楼1座。
二,传说
商州一带,据称有数百座崖壁洞穴。关于这些人工开凿的洞穴用途,迄今就我搜集到的资料大致主要有两种说法:
1,洞穴是有类于僰人悬棺的墓葬崖穴(某些考古学家的说法)
2,洞穴是“古代巴人”的居住场所(CCTV10《地理中国》的说法)
很遗憾,我们的探访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最终否定了这两种说法。或者说我们观察到事实无法支持这两说法,甚至与之相悖。当然,我也知道,写下这篇帖子,可能会惹来诸多争议甚至指责。在此俺有言在先:俺不想浪费时间去与任何人辩论,只想各玩各的,各说各的。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为何我们国内的人类考古学研究成果很难被国际上认可?难道全是西方学者的固执偏见所致吗?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在人为制造历史。难道我们自己没有错吗?
三,行程
我们的行程是从西安出发,沿高速公路一路东行。商州高速口下高速路,再沿307省道折回西行边走边玩。沿途崖壁洞穴区很多,但因这些崖洞都位于河流的北侧,我们只选择了3处易于涉水过河的地方实地探访。其他洞穴,也就只能隔水相望了。
四,探访
1,“巴人洞”
这里首先要否定的是这些洞穴是“崖墓”的说法。
①作为墓穴,很难想像在洞穴内的关键部位凿出透亮的窗口,使得整个洞穴显得很亮堂。更不会开凿出诸如厕所、厨房(炉灶)之类的设施,这是完全供“活人”使用的一比一大小的设施,而非缩小版的陪葬冥器。
②如果这些是平民墓穴,建造的数十立方米的巨大空间,似乎有点太庞大了些。要是这些是“贵族”墓穴,这个古时经济并不是太发达的地区“贵族”也可能显得多得离谱了。一般而言,除过帝王将相达官富豪的墓穴,大多岩崖墓穴都是很狭小,半人高,可纳棺入内长宽空间足矣。无必要耗费如此之大成本建造太大的洞穴。这些洞穴单元平面面积大约9~15平方米左右,而这恰是中原农耕文明的最简建房单元面积。明显是居人所用。
③那些被认为是搁置棺木的,悬在半空的木桩。据我们观察,实际上遗存的连接洞穴间的栈道桩。
④迄今为止,在我们到过的所有洞穴区,我们没找到任何殡葬用品、殡葬遗迹。残碑、梼材、七寸钉、陶片之类的东西一丁点儿残片也不曾发现。
⑤崖穴选址大都面南向阳,用风水先生的话讲是“阳气很重”。这不太符合人类对冥界的想像模式。
⑥古代民间墓葬区的洞穴排布多是零乱无序的。因为任何一个地区的人都不可能同时死去,墓穴当然无法同时规划、挖掘了。但这里的崖穴却排布得井井有条。
⑦在靠近杨斜镇的地区,崖穴孔略小且很少有“窗户”。也显得比较杂乱。我也曾一度认为那些可能是墓穴。但攀爬上崖壁,进入洞穴测量后,发现这些洞穴几乎是“巴人洞”另一个版本,只是稍稍缩小了一点点而已。缩小的原因,我认为是为了节省开凿成本。杨斜一带是个更坚硬花岗岩地貌,开凿难度更大,缩小开凿空间无疑是可以节省费用。
在这里,我们也否定了CCTV10《地理中国》的说法:所谓这些洞穴也许是“古代巴人”开凿并居住的。
我个人以为,CCTV10关于这些洞穴产生和用途的推测。是不严谨的。“巴人居所”是个伪命题。其理由如下:
①这些所谓的“巴人洞”是开凿在硬度最大砂岩——粗砂岩上的。古“巴人”是生活在铁器尚未广泛使用的青铜器时代的古人类,这些洞穴至少是需要铁器才能开凿的。如果用青铜器能开凿这些洞穴,恐怕人类的居住史乃至关于整个人类历史教科书就要重写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史也要重写了。我们现在已知的物理知识,青铜器是很难开凿这些硬度很高的粗砂岩的。更有甚者,当我们一路西进时,随着地貌的改变,我们发现在杨斜一带,很多洞穴开凿在硬度更高的花岗岩上。当然,我们可以假设,“古巴人”已经掌握了“火烧泼水”的石料开凿工艺。但如此一来,砂岩的开凿还是无法解释,此法对付花岗岩尚可。施法于粗砂岩,恐怕就效果不大了。再退一万步,就算那时的古“巴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但要用2千年前的铁去开凿这些洞穴,就当时而言,是非常奢侈的。如果古“巴人”真的富有到了那种程度,历史书可能要重写了。再退上一万万步,就算“巴人”非常耐心地用青铜器开凿出了这些洞穴,那么由于青铜器的特殊性质,那些刻痕中央就可能遗留有青铜磨损后产生的浅灰黑色铜锡合金的痕迹,很可惜,没有!
②开凿年代与自然风化程度所需时间极度矛盾。该地区的属于秦岭花岗岩与砂岩的过渡地貌带。从地质年代上讲,该地区地质变化是剧烈的,风化非常迅速。我们可以获得的已知信息,这里的洞穴内最后有人类活动是1930年代左右。即使如此,那时的裸露岩壁的石刻栈道不少已经风化的无法行走了,甚至几乎彻底无形了。倘若假设崖穴开凿于2~3千年前。恐怕洞穴很难保存得如此完好。当然,您也可以假设“古人类先开凿,后人不停修缮”的说法。但如此一来历经2千年的折腾,向阳靠窗一侧的崖壁墙,会越修越薄,最终岩洞会变成个崖上的大豁口,而非洞穴。即使如此,我们也还没考虑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对风化进程的加速。
③无可靠的史料可查。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现在能搜索到的资料。直至1700年前后,无这些岩洞的开凿可靠记载,而史料中工程量小于该工程的项目却找到不少。如此大的工程在明代以前资料中根本就找不到任何记载,是值得思考的。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洞穴根本就是清末以后开凿的。与那些2~3千年前的古代巴人没啥关系。充其量后可以说这些开凿洞穴的人中,也许会有“古代巴人”的后裔而已。
④洞穴内外的所有细节与千年以上的历史和当时人类掌握的技术不符。几乎没风化的洞内壁凿痕、50公分的圆形铁锅灶台、今天农村尚能见到的旧式门枢结构、极其规整统一四方镶木用石孔……,太多太多的信息,都指向距今最多不足3~4百年前后的时代。
⑤这是个居住率不高的临时住所。灶台的烟熏痕迹很薄,几乎无法察觉。只有个别洞内放置油灯的凿孔空发现很薄的烟熏痕迹。最易被尿酸等腐蚀性液体毁坏的厕坑的边缘楞角整齐分明,厕坑内壁平整,一切几乎都是全新的。不似古人类长期使用了的坑穴。更不大可能有千年的历史。
⑥这里不是一个永久性人类居所。这里无法找到我希望找到的永久性人类居所所必需的公共域,无法解决古人类的精神寄托问题,没有找到可供礼仪、祭祀、图腾的场所。这里都是些各自为阵的列车卧铺车厢式的简单居住单元。若以这里为居住中心,无论是农耕还是狩猎,生存成本都相对偏大了,附近不乏许多更佳的宜居区。这里缺少无论农耕还是狩猎文明都必须有的私有域晾晒场所。这里不符合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选择居住地的第一原则:水源易得性。
⑦…………算了,就此打住吧,我还能列出N条否定证据。
我真的很不理解,主流媒体为何要如此不负责任地把这里渲染成“古代巴人曾经居住”的洞穴。
这里的洞穴产生与宗教无关。
我们知道,各类林林总总的宗教石窟有很多是开凿在砂岩上的。但这里的崖洞应该与宗教无关。
首先,它不像各类宗教石窟历经很多年代分次开凿后,显现出的无序的密集性。相反这里的洞穴群。大都规划的如棋盘般整齐。明显是同一历史时期规划、开凿的。
其次,宗教洞窟多开凿在质地均匀的细砂岩上,而“巴人洞”开凿在粗砂岩地貌带上。这里的砂岩中夹杂着大量坚硬的大小不一的卵石,从花生粒大小到拳头大小,混杂于岩层中。这样的粗砂岩上是无法雕刻宗教石像的。
当然,这里我们也没看到任何宗教石窟(造像)的痕迹。哪怕是半成品、废弃品、残留品也不曾看见一星半点。
这里也许是早先村民储存粮食之类的地方。
准确地说,我比较支持“村民曾经在这里储存过东西(如粮食)”的说法。洞穴干燥向阳,野生动物不易到达等等。无疑,就储存而言,这是不错的地方。许多多层单元空间的每层高度低矮(低于1.4米),也很像储藏室。
然而,把这里定义为储存区,似乎也有问题。首先,选址距离宜耕农业区稍远了,就储存、取物而言,运输成本还是偏大了些。其次,整个地势险要的崖洞区只有一个狭窄的连贯栈道连接,农忙时无法运作很多户的同时储存、取物。
这些洞穴到底是干啥用的?
迄今为止,对于这个我以为的建造年代并不是太久远的人类临时居住区,我的观点更倾向于非官方非主流的民间传说:这是些“跑匪寨”、“避匪寨”。即村民为躲避土匪而建的临时居所。这一说法能扫清以上的各种疑问。附带着,俺还能找到其他相关证据,它与陕南的诸多避匪寨的选址有着共同点:易守难攻,不考虑长期居住,距离中心居住区(村寨)的距离小于1.5公里的男女老少的快速逃逸后躲藏的体能极限距离。同时,这些洞穴可能也曾被用作过储存粮食。
当然,这一说法也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洞穴区为何无法找到文字记载?
旧时,1939年活跃在陕南一带的悍匪王三春被处决前,陕南匪患成灾。官府无精力一一治理,便下令地方“建寨自救”。于是,那时便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建寨运动。那时,几乎陕南的各村寨都建了自己的避匪寨子。那个年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很不安定的时期,人心惶惶,修了寨子该谁去记载怕是谁也弄不清了,更何况这些寨子属于村民自己筹款“自建”的,不属于“体制内的”财政建设项目,无人记载也很正常。再者,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式的建寨运动中,被疏漏于记载的寨子应该属于正常。我们直接的体会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炼钢铁”运动中,“土钢铁炉”野火般地烧遍祖国大地。但现如今,正儿八经的史料又记载了几座“土钢铁炉”?
去年,在我们做的避匪寨专题走访中(见
) 。有些寨子我们事先根本就没办法事先知道,没任何资料可查,到了地方后,才从村民口中了解到某处有个啥样的寨子……
2,杨峪河洞穴区
很抱歉,俺无法知道这片崖岩洞的“官名”,于是只能以距它最近的地名杜撰了这个洞穴区的名字。
这片崖洞区规划的比那个所谓的“巴人洞”要整齐些。崖洞的内部结构与“巴人洞”大致相仿。在这里有两点与“巴人洞”区别比较大:
①洞穴间主要是由悬空木栈道连接的,虽然栈道早已不复存在,但崖壁上的凿孔还很清晰。“巴人洞”各崖洞间的主要连接方式是崖壁上凿出的栈沟,而非搭建木栈道。
②这里我找到了很少几处疑似“晾晒台”的狭小开敞向阳空间,虽然无法到达,只能远观,但能找到我一直在找的东西确实很不易。它是人类较长久居住的关键标志之一。当然,这些晾晒台也很有可能是岩体风化崩塌后原来的室内空间向外暴露的结果。无奈,间隔稍远,我们无法仔细观察。
3,寺沟口洞穴区
严格地讲,这里的地貌已经由砂岩过渡到了花岗岩。这一部分已经偏离了本帖的主题。但做为一个砂岩地貌的终结地带,我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因此没放过这里的崖洞探访。这是我曾经误判的洞穴区,起先由于远观,没细看,感觉洞穴口狭小,凿洞区凌乱。将其误以为是墓穴区。但当我们攀爬上崖壁,进入洞穴实测后,才发现这几乎是“巴人洞”的另一个版本。只是略略缩小了一点点,结构略略简单了一点点而已。
这片洞穴区开凿在非常坚硬的花岗岩上。开凿成本应该是很大的。缩小开凿空间、从简单元间结构无疑是为了节省开凿成本。花岗岩特殊的坚硬易碎岩性又使得洞穴区无法按棋盘式的规划了。这也许就是为何这片洞穴区与前面我们看到的其它洞穴区有所不同的原因。
〔Ⅱ〕、黑河大峡谷
这是位于陕甘交界的甘肃庆阳的一个正在被河流切割发育的河谷地带,估计距离形成壮丽的风景地貌带还有几百年的时间。那些将来的壮丽景色,我们这代人估计是看不上了。但峡谷地带现今的空旷与蛮荒,却给人带来了另一种视觉享受。有种走在埃及大金字下的感觉。这里完全是一片尚未被旅游者认知处女地。这个峡谷的支流侧谷也正在发育形成。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可以看见些许局部砂岩结构的窄谷、半开放式洞窟。不过更壮丽的景色,怕是要我们几百年之后的后代们才能看见了。另外,这个峡谷两侧的黄土沟壑地貌带上也有不少的人文题材片可以拍。
〔Ⅲ〕、黑老锅景区
这是一个被摄影爱好者拍滥了的自然景观景区。景观带是处于一个水流切割的很漂亮的半开放式地下自然洞窟带上。冬季最漂亮,呈冰窟形态。从地质年代的角度讲,这里应该属于新近形成的。相对于自然水流蚀刻能力而言,这些稀松的砂岩带上,水流刻槽是小菜一叠,更何况积水岩缝结冰膨胀开裂,融冰垮塌的综合作用。新的地貌形成的很快,消失的也不会慢,可谓来去匆匆。这样的景观几百上千年内就会变得面目全非。当然这类景观也会鲜见于记载了。不过现今,这里正是很非常漂亮时期,但不知是不是最漂亮的时期。至于几百上千年后的后代们能看见的是啥景色,这就很难说了,也许更壮观,也许远不如现在;据俺的推测,后者的可能性稍大一些。所以了,如果您没去过,还是抓紧时间今辈子看上一次吧。等到再过上两辈子,当我们再次了过后又再次地轮回到这个世上时,天知道它会变成啥样子了。
这里核心景区虽然不长,仅几百米,但却很上镜。
【友情提示】相关《路书》请百度“黑老锅”关键词,即可得到一大把。千万别再问俺如何到达这里了。拜托了!谢谢。
〔Ⅳ〕、北石窟收费景区
俺曾在这里拍了不少照片,回来一百度才发现,这是一处早已被从手机、卡片机到顶级相机等各种拍摄工具扫荡了无数次的景区。兴趣大减,照片删去一大半。最终想了想,为了说明前文中提及的“细砂岩地貌”和“宗教石窟造像”在这类岩石上雕刻出的细腻程度,以及这类石窟的无序密集程度,还是发两张片片吧。
〔Ⅴ〕、陕西彬县大佛石窟收费景区
还是发两句牢骚吧。也许是很不凑巧,只有俺们生活的时代才能发现这么怪诞的事。
这里原本是一个宗教信仰的场所,是靠香火钱供养起来的地方。却被人圈了地收起了门票。简直太奇怪了。嗯,收费也罢了,可这既然是“寺”却未见一个僧侣。未见僧侣也就罢了,但这无出家人看护的寺院却香火旺盛的异常。真不知道那些连僧侣们都未认知的佛像,宗教的意义何在啊?为何香火如此旺盛啊?拜托您,千万别告诉俺,收费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这些文物啊。要知道这些东西可是经历了很多个不曾收费就可以礼拜、观看的朝代遗留下来的。尤其是还经历了那个也没收费的万恶的旧社会的。收费只是近几十年才发明的。是有违佛教含义的。
哦,牢骚发够了,还是转入正题;这也是细砂岩地貌上的石窟……质地很均匀的细砂岩上,雕刻很细腻的宗教造像,
不早了,累了,发最后两张照片,洗洗睡了~~~
~~全帖完,谢谢浏览,祝好么梦,晚安~~
砂岩是一种很特殊的沉积岩,是很容易受自然力的影响就改变的。若就地质年限而言,无论自然的水流刻蚀、人为的凿刻都能在很短时间内形成新的景观。砂岩是极易风化的。也只需千年左右甚至几十年,新的景观就有可能又被彻底消磨掉。
近期,我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南南北北的跑了一些砂岩景观。让人感慨的是,人生仅仅区区几十载,相对于以千年、百年为单位计算的地质年限,简直太短暂了。那些极短暂的几乎是地质史上一瞬间完成的变化,穷尽我们自以为很漫长的一生,也无法亲眼看见全部过程,只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演绎从前和将来的事情。
现将最近胡乱跑的一些地方罗列成集。
〔Ⅰ〕、商州崖穴探秘
一,前言
很久以来,一直想去看看陕西商州一带,那些传说中的崖壁洞穴。恰巧终南队有此探访安排,我们便趁势加入了这个行程。我们这辆车一组4人。所探访、观察的洞穴群共6处(其中3处较深入探访测量),另外我们这组还走访了老街2条,古戏楼1座。
二,传说
商州一带,据称有数百座崖壁洞穴。关于这些人工开凿的洞穴用途,迄今就我搜集到的资料大致主要有两种说法:
1,洞穴是有类于僰人悬棺的墓葬崖穴(某些考古学家的说法)
2,洞穴是“古代巴人”的居住场所(CCTV10《地理中国》的说法)
很遗憾,我们的探访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最终否定了这两种说法。或者说我们观察到事实无法支持这两说法,甚至与之相悖。当然,我也知道,写下这篇帖子,可能会惹来诸多争议甚至指责。在此俺有言在先:俺不想浪费时间去与任何人辩论,只想各玩各的,各说各的。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为何我们国内的人类考古学研究成果很难被国际上认可?难道全是西方学者的固执偏见所致吗?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在人为制造历史。难道我们自己没有错吗?
三,行程
我们的行程是从西安出发,沿高速公路一路东行。商州高速口下高速路,再沿307省道折回西行边走边玩。沿途崖壁洞穴区很多,但因这些崖洞都位于河流的北侧,我们只选择了3处易于涉水过河的地方实地探访。其他洞穴,也就只能隔水相望了。
四,探访
1,“巴人洞”
这里首先要否定的是这些洞穴是“崖墓”的说法。
①作为墓穴,很难想像在洞穴内的关键部位凿出透亮的窗口,使得整个洞穴显得很亮堂。更不会开凿出诸如厕所、厨房(炉灶)之类的设施,这是完全供“活人”使用的一比一大小的设施,而非缩小版的陪葬冥器。
②如果这些是平民墓穴,建造的数十立方米的巨大空间,似乎有点太庞大了些。要是这些是“贵族”墓穴,这个古时经济并不是太发达的地区“贵族”也可能显得多得离谱了。一般而言,除过帝王将相达官富豪的墓穴,大多岩崖墓穴都是很狭小,半人高,可纳棺入内长宽空间足矣。无必要耗费如此之大成本建造太大的洞穴。这些洞穴单元平面面积大约9~15平方米左右,而这恰是中原农耕文明的最简建房单元面积。明显是居人所用。
③那些被认为是搁置棺木的,悬在半空的木桩。据我们观察,实际上遗存的连接洞穴间的栈道桩。
④迄今为止,在我们到过的所有洞穴区,我们没找到任何殡葬用品、殡葬遗迹。残碑、梼材、七寸钉、陶片之类的东西一丁点儿残片也不曾发现。
⑤崖穴选址大都面南向阳,用风水先生的话讲是“阳气很重”。这不太符合人类对冥界的想像模式。
⑥古代民间墓葬区的洞穴排布多是零乱无序的。因为任何一个地区的人都不可能同时死去,墓穴当然无法同时规划、挖掘了。但这里的崖穴却排布得井井有条。
⑦在靠近杨斜镇的地区,崖穴孔略小且很少有“窗户”。也显得比较杂乱。我也曾一度认为那些可能是墓穴。但攀爬上崖壁,进入洞穴测量后,发现这些洞穴几乎是“巴人洞”另一个版本,只是稍稍缩小了一点点而已。缩小的原因,我认为是为了节省开凿成本。杨斜一带是个更坚硬花岗岩地貌,开凿难度更大,缩小开凿空间无疑是可以节省费用。
在这里,我们也否定了CCTV10《地理中国》的说法:所谓这些洞穴也许是“古代巴人”开凿并居住的。
我个人以为,CCTV10关于这些洞穴产生和用途的推测。是不严谨的。“巴人居所”是个伪命题。其理由如下:
①这些所谓的“巴人洞”是开凿在硬度最大砂岩——粗砂岩上的。古“巴人”是生活在铁器尚未广泛使用的青铜器时代的古人类,这些洞穴至少是需要铁器才能开凿的。如果用青铜器能开凿这些洞穴,恐怕人类的居住史乃至关于整个人类历史教科书就要重写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史也要重写了。我们现在已知的物理知识,青铜器是很难开凿这些硬度很高的粗砂岩的。更有甚者,当我们一路西进时,随着地貌的改变,我们发现在杨斜一带,很多洞穴开凿在硬度更高的花岗岩上。当然,我们可以假设,“古巴人”已经掌握了“火烧泼水”的石料开凿工艺。但如此一来,砂岩的开凿还是无法解释,此法对付花岗岩尚可。施法于粗砂岩,恐怕就效果不大了。再退一万步,就算那时的古“巴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但要用2千年前的铁去开凿这些洞穴,就当时而言,是非常奢侈的。如果古“巴人”真的富有到了那种程度,历史书可能要重写了。再退上一万万步,就算“巴人”非常耐心地用青铜器开凿出了这些洞穴,那么由于青铜器的特殊性质,那些刻痕中央就可能遗留有青铜磨损后产生的浅灰黑色铜锡合金的痕迹,很可惜,没有!
②开凿年代与自然风化程度所需时间极度矛盾。该地区的属于秦岭花岗岩与砂岩的过渡地貌带。从地质年代上讲,该地区地质变化是剧烈的,风化非常迅速。我们可以获得的已知信息,这里的洞穴内最后有人类活动是1930年代左右。即使如此,那时的裸露岩壁的石刻栈道不少已经风化的无法行走了,甚至几乎彻底无形了。倘若假设崖穴开凿于2~3千年前。恐怕洞穴很难保存得如此完好。当然,您也可以假设“古人类先开凿,后人不停修缮”的说法。但如此一来历经2千年的折腾,向阳靠窗一侧的崖壁墙,会越修越薄,最终岩洞会变成个崖上的大豁口,而非洞穴。即使如此,我们也还没考虑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对风化进程的加速。
③无可靠的史料可查。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现在能搜索到的资料。直至1700年前后,无这些岩洞的开凿可靠记载,而史料中工程量小于该工程的项目却找到不少。如此大的工程在明代以前资料中根本就找不到任何记载,是值得思考的。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洞穴根本就是清末以后开凿的。与那些2~3千年前的古代巴人没啥关系。充其量后可以说这些开凿洞穴的人中,也许会有“古代巴人”的后裔而已。
④洞穴内外的所有细节与千年以上的历史和当时人类掌握的技术不符。几乎没风化的洞内壁凿痕、50公分的圆形铁锅灶台、今天农村尚能见到的旧式门枢结构、极其规整统一四方镶木用石孔……,太多太多的信息,都指向距今最多不足3~4百年前后的时代。
⑤这是个居住率不高的临时住所。灶台的烟熏痕迹很薄,几乎无法察觉。只有个别洞内放置油灯的凿孔空发现很薄的烟熏痕迹。最易被尿酸等腐蚀性液体毁坏的厕坑的边缘楞角整齐分明,厕坑内壁平整,一切几乎都是全新的。不似古人类长期使用了的坑穴。更不大可能有千年的历史。
⑥这里不是一个永久性人类居所。这里无法找到我希望找到的永久性人类居所所必需的公共域,无法解决古人类的精神寄托问题,没有找到可供礼仪、祭祀、图腾的场所。这里都是些各自为阵的列车卧铺车厢式的简单居住单元。若以这里为居住中心,无论是农耕还是狩猎,生存成本都相对偏大了,附近不乏许多更佳的宜居区。这里缺少无论农耕还是狩猎文明都必须有的私有域晾晒场所。这里不符合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选择居住地的第一原则:水源易得性。
⑦…………算了,就此打住吧,我还能列出N条否定证据。
我真的很不理解,主流媒体为何要如此不负责任地把这里渲染成“古代巴人曾经居住”的洞穴。
这里的洞穴产生与宗教无关。
我们知道,各类林林总总的宗教石窟有很多是开凿在砂岩上的。但这里的崖洞应该与宗教无关。
首先,它不像各类宗教石窟历经很多年代分次开凿后,显现出的无序的密集性。相反这里的洞穴群。大都规划的如棋盘般整齐。明显是同一历史时期规划、开凿的。
其次,宗教洞窟多开凿在质地均匀的细砂岩上,而“巴人洞”开凿在粗砂岩地貌带上。这里的砂岩中夹杂着大量坚硬的大小不一的卵石,从花生粒大小到拳头大小,混杂于岩层中。这样的粗砂岩上是无法雕刻宗教石像的。
当然,这里我们也没看到任何宗教石窟(造像)的痕迹。哪怕是半成品、废弃品、残留品也不曾看见一星半点。
这里也许是早先村民储存粮食之类的地方。
准确地说,我比较支持“村民曾经在这里储存过东西(如粮食)”的说法。洞穴干燥向阳,野生动物不易到达等等。无疑,就储存而言,这是不错的地方。许多多层单元空间的每层高度低矮(低于1.4米),也很像储藏室。
然而,把这里定义为储存区,似乎也有问题。首先,选址距离宜耕农业区稍远了,就储存、取物而言,运输成本还是偏大了些。其次,整个地势险要的崖洞区只有一个狭窄的连贯栈道连接,农忙时无法运作很多户的同时储存、取物。
这些洞穴到底是干啥用的?
迄今为止,对于这个我以为的建造年代并不是太久远的人类临时居住区,我的观点更倾向于非官方非主流的民间传说:这是些“跑匪寨”、“避匪寨”。即村民为躲避土匪而建的临时居所。这一说法能扫清以上的各种疑问。附带着,俺还能找到其他相关证据,它与陕南的诸多避匪寨的选址有着共同点:易守难攻,不考虑长期居住,距离中心居住区(村寨)的距离小于1.5公里的男女老少的快速逃逸后躲藏的体能极限距离。同时,这些洞穴可能也曾被用作过储存粮食。
当然,这一说法也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洞穴区为何无法找到文字记载?
旧时,1939年活跃在陕南一带的悍匪王三春被处决前,陕南匪患成灾。官府无精力一一治理,便下令地方“建寨自救”。于是,那时便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建寨运动。那时,几乎陕南的各村寨都建了自己的避匪寨子。那个年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很不安定的时期,人心惶惶,修了寨子该谁去记载怕是谁也弄不清了,更何况这些寨子属于村民自己筹款“自建”的,不属于“体制内的”财政建设项目,无人记载也很正常。再者,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式的建寨运动中,被疏漏于记载的寨子应该属于正常。我们直接的体会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炼钢铁”运动中,“土钢铁炉”野火般地烧遍祖国大地。但现如今,正儿八经的史料又记载了几座“土钢铁炉”?
去年,在我们做的避匪寨专题走访中(见
) 。有些寨子我们事先根本就没办法事先知道,没任何资料可查,到了地方后,才从村民口中了解到某处有个啥样的寨子……
2,杨峪河洞穴区
很抱歉,俺无法知道这片崖岩洞的“官名”,于是只能以距它最近的地名杜撰了这个洞穴区的名字。
这片崖洞区规划的比那个所谓的“巴人洞”要整齐些。崖洞的内部结构与“巴人洞”大致相仿。在这里有两点与“巴人洞”区别比较大:
①洞穴间主要是由悬空木栈道连接的,虽然栈道早已不复存在,但崖壁上的凿孔还很清晰。“巴人洞”各崖洞间的主要连接方式是崖壁上凿出的栈沟,而非搭建木栈道。
②这里我找到了很少几处疑似“晾晒台”的狭小开敞向阳空间,虽然无法到达,只能远观,但能找到我一直在找的东西确实很不易。它是人类较长久居住的关键标志之一。当然,这些晾晒台也很有可能是岩体风化崩塌后原来的室内空间向外暴露的结果。无奈,间隔稍远,我们无法仔细观察。
3,寺沟口洞穴区
严格地讲,这里的地貌已经由砂岩过渡到了花岗岩。这一部分已经偏离了本帖的主题。但做为一个砂岩地貌的终结地带,我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因此没放过这里的崖洞探访。这是我曾经误判的洞穴区,起先由于远观,没细看,感觉洞穴口狭小,凿洞区凌乱。将其误以为是墓穴区。但当我们攀爬上崖壁,进入洞穴实测后,才发现这几乎是“巴人洞”的另一个版本。只是略略缩小了一点点,结构略略简单了一点点而已。
这片洞穴区开凿在非常坚硬的花岗岩上。开凿成本应该是很大的。缩小开凿空间、从简单元间结构无疑是为了节省开凿成本。花岗岩特殊的坚硬易碎岩性又使得洞穴区无法按棋盘式的规划了。这也许就是为何这片洞穴区与前面我们看到的其它洞穴区有所不同的原因。
〔Ⅱ〕、黑河大峡谷
这是位于陕甘交界的甘肃庆阳的一个正在被河流切割发育的河谷地带,估计距离形成壮丽的风景地貌带还有几百年的时间。那些将来的壮丽景色,我们这代人估计是看不上了。但峡谷地带现今的空旷与蛮荒,却给人带来了另一种视觉享受。有种走在埃及大金字下的感觉。这里完全是一片尚未被旅游者认知处女地。这个峡谷的支流侧谷也正在发育形成。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可以看见些许局部砂岩结构的窄谷、半开放式洞窟。不过更壮丽的景色,怕是要我们几百年之后的后代们才能看见了。另外,这个峡谷两侧的黄土沟壑地貌带上也有不少的人文题材片可以拍。
〔Ⅲ〕、黑老锅景区
这是一个被摄影爱好者拍滥了的自然景观景区。景观带是处于一个水流切割的很漂亮的半开放式地下自然洞窟带上。冬季最漂亮,呈冰窟形态。从地质年代的角度讲,这里应该属于新近形成的。相对于自然水流蚀刻能力而言,这些稀松的砂岩带上,水流刻槽是小菜一叠,更何况积水岩缝结冰膨胀开裂,融冰垮塌的综合作用。新的地貌形成的很快,消失的也不会慢,可谓来去匆匆。这样的景观几百上千年内就会变得面目全非。当然这类景观也会鲜见于记载了。不过现今,这里正是很非常漂亮时期,但不知是不是最漂亮的时期。至于几百上千年后的后代们能看见的是啥景色,这就很难说了,也许更壮观,也许远不如现在;据俺的推测,后者的可能性稍大一些。所以了,如果您没去过,还是抓紧时间今辈子看上一次吧。等到再过上两辈子,当我们再次了过后又再次地轮回到这个世上时,天知道它会变成啥样子了。
这里核心景区虽然不长,仅几百米,但却很上镜。
【友情提示】相关《路书》请百度“黑老锅”关键词,即可得到一大把。千万别再问俺如何到达这里了。拜托了!谢谢。
〔Ⅳ〕、北石窟收费景区
俺曾在这里拍了不少照片,回来一百度才发现,这是一处早已被从手机、卡片机到顶级相机等各种拍摄工具扫荡了无数次的景区。兴趣大减,照片删去一大半。最终想了想,为了说明前文中提及的“细砂岩地貌”和“宗教石窟造像”在这类岩石上雕刻出的细腻程度,以及这类石窟的无序密集程度,还是发两张片片吧。
〔Ⅴ〕、陕西彬县大佛石窟收费景区
还是发两句牢骚吧。也许是很不凑巧,只有俺们生活的时代才能发现这么怪诞的事。
这里原本是一个宗教信仰的场所,是靠香火钱供养起来的地方。却被人圈了地收起了门票。简直太奇怪了。嗯,收费也罢了,可这既然是“寺”却未见一个僧侣。未见僧侣也就罢了,但这无出家人看护的寺院却香火旺盛的异常。真不知道那些连僧侣们都未认知的佛像,宗教的意义何在啊?为何香火如此旺盛啊?拜托您,千万别告诉俺,收费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这些文物啊。要知道这些东西可是经历了很多个不曾收费就可以礼拜、观看的朝代遗留下来的。尤其是还经历了那个也没收费的万恶的旧社会的。收费只是近几十年才发明的。是有违佛教含义的。
哦,牢骚发够了,还是转入正题;这也是细砂岩地貌上的石窟……质地很均匀的细砂岩上,雕刻很细腻的宗教造像,
不早了,累了,发最后两张照片,洗洗睡了~~~
~~全帖完,谢谢浏览,祝好么梦,晚安~~
2016-03-29发布拍摄于201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