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北京
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背后的故事
首都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成为一座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 和“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并跻身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博物馆行列。

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来摄取所需要的景象,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及汴河两岸风光,展示出当时各阶层人物生活和动态,包括经济状况、民情风俗、城乡关系,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提起《清明上河图》,大多数人自然而然地认为"清明"就是指的节气清明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它的画面上来看,它描绘的景色更接近秋景,与清明节的时间相差甚远。

这里"清明"一词,本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意为政治开明。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主题在于表现承平风物。考张择端行年,他于徽宗朝在翰林书画院供职,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证画家意在称颂盛世,讨最高统治者欢心。知道了这个背景,显然"清明"一词不是指节气。

《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简单的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同时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通过表现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的矛盾高潮,还有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

然而遗憾的是,我欲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张择端有心以画为谏,但宋徽宗迷恋精绘祥瑞和吉兆,他看出《清明上河图》的画中用意,不愿收藏,只在卷首题签后就将其赏赐出去,不免令人惋惜。#旅行幸福时刻 #好想出去玩啊 #一起露营吧
2022-05-082022-05-08
70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