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等(3)
古老的文明---------印度的誘惑
印度叫做“众神與信仰之國”,也叫做“嘈雜與貧困之國”。但是,如果那裡是天堂,我們的所在就是地獄嗎?如果那裡稱之為地獄,我們這裡就是天堂嗎?在印度你所見到的,會是天堂抑或地獄?要想知道答案?動身吧,印度在呼喚你。“歡迎!其實我即是你”。
恆河和亞穆納河沖積而成的這一地區,由於印度斯坦平原水資源豐富,從公元前雅利安人入侵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莫臥爾帝國的昌盛,英國的殖民主義都是從這裡開始。直至今天,這裡仍然是印度全國的政治中心,德里便在這裡。
18世紀70年代,德里成為印度帝國要地。進入20世紀,新德里作為首都再一次登上世界舞台而為世人所注目。在這裡,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城市與鄉村為一體,不斷變化的離奇的城市正在創造著明天的歷史,你怎能不駐足觀看呢?
印度門是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的印度士兵而於1931年正式建成。當時的印度以戰後獨立為條件協助英國作戰,然而大英帝國並未兌現自己的承諾,在付出巨大犧牲後印度卻並未獲得獨立。牆上刻著戰死的13500名士兵的名字。
印度的衛生環境非常差,隨處小便就像在中國隨地吐痰般不罕見,交通超混亂,在馬路上你可以見到所有你能想得到的交通工具;無論是機動車或人力車或畜力車。
[ ]
莫臥爾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把首都從阿格拉遷到德里,並以自己的名字把德里改名為沙賈汗巴德,也就是現在的舊德里。紅堡就是這裡的中心,它建於1639-1648年。如同其名,城牆全部為紅沙岩所建。
顧特卜塔(Qutb Minar),這是穆斯林統治者柯特卜為紀念戰勝印度教徒而建,為印度最古老高塔,塔高72.5米。離塔不遠處是用印度寺廟的石材建的印度最早清真寺。199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胡馬擁陵墓(Humayun’s Tomb)這是莫臥爾第二代帝王的墓,由其妻子建造於1565年。其規模雖較後期受其影響建造的泰姬陵稍小, 但也稱得上是印度伊斯蘭建築的杰作。
離開德里,乘車前往仰慕已久的泰姬陵所在地----阿格拉(Agra)。阿格拉距離德里200公里,公元16世紀中葉,莫臥爾帝國第三代皇帝遷都於此,在以後不到一個時紀的時間裡,阿格拉作為帝國的首都盛極一時。在這個洋溢著伊斯蘭教特色的千年古都中,遺留下了包括泰姬陵在內的大部份莫臥爾帝國時期建築杰作。
到達阿格拉的第二天,一大早去參觀了阿格拉堡,位於亞穆納河畔的阿格拉堡是阿克巴大帝於1565年建成,為莫臥爾帝國的權力中心。堡內建有多座宮殿,當年沙‧賈汗便是被囚禁於此的穆桑曼布爾鳩塔,從這裡看亞穆納河畔的泰姬陵,就像飄浮於水面上,沙‧賈汗就是每日在這裡遠眺泰姬陵,懷念著愛妃,直到1666年去世。
泰姬陵,與中國的萬里長城,高棉的吳哥窟,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埃及的金字塔,印尼的婆羅浮屠和希臘巴特農神殿並列為世界七大奇蹟。
泰姬陵是伊斯蘭建築的代表廟堂,有著「宮殿之冠」的雅稱,陵墓內部設計有通花大理石雙重隔門,使光線能夠射入,並以紅寶石和其它寶石精心裝飾,門框上以五彩寶石鑲嵌而成的可蘭經,極其典雅高貴。整座陵墓立於高5.5米、長95米的四方基座上,陵墓本身為56.7米四方形,中央一直徑17.5米的球型圓頂,四個角落也各立一小圓頂,勾畫出極具韻律感的輸廓。泰姬陵不僅從整體上看慰為壯觀,近處看精細的象牙般雕刻更加震撼人心。
泰姬陵兩側各有一座紅沙岩所建的清真寺,使泰姬陵整體達到極完美的平衡。
沙‧賈汗皇帝的愛妃泰姬於1631年因難產病逝,死前她請求沙‧賈汗答應她兩件事;一是為她造一座最漂亮的陵墓,另一件是沙‧賈汗不再續娶,沙‧賈汗都答應了她。為建泰姬陵,沙‧賈汗動用了全部財力,征集了附近幾個國家的能工巧匠,每天兩萬人次,歷22年建成。
後來沙‧賈汗被其子奪取了權力,軟禁於阿格拉堡中直到74歲時逝世,死後其女兒將之葬於泰姬的旁邊,為這段愛情畫上了句號。文學泰斗泰戈爾曾稱泰姬陵為“一滴愛的淚珠”。
[ ]
在旅途中,到處可以看到各式的廟宇,因為印度還稱作“宗教之國”。在印度,宗教不是在人們之外作為“形式”存在,而是深深根植於生活中,在人們的心靈內部支配著生與死。無論是有無信仰或是對宗教關心與否的人,到了印度之後都會發覺自己面對著“宗教與自己對這個世界來說是什麼”的問題。當你在印度轉悠一圈後便會發現,印度是個極端復雜的國家,你無論怎樣去評價它都是正確的。
[ ]
法塔赫布爾‧西克(Fatehpur‧Sikri)亦稱勝利堡,是位於阿格拉西南方39公里處的阿克巴大帝時遺址。這座都城建於1571年,約花了5年時間建成,城中央的山丘上用紅沙岩建起宮殿和清真寺,非常美麗壯觀。為了建造這個龐大的建築群,這裡曾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但僅僅過了十四年,因為缺水而不得不被放棄,成了棄都。
經過了四百多年的風雨,這座建築風格上體現出印度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相融的理念的美麗都城基本上沒受到任何破壞而保存了下來。直至今天,這座曾擁有巨大財富和無上權力的紅色故都靜靜地矗立在酷熱的印度大地上,向世人訴說著它如童話般的歷史。
[ ]
路上的風景。
印度的鄉村令人感覺舒服得多,記得剛走出德里機場的印象:濕熱的空氣里飄著一股酸臭氣息,馬路上尖土飛揚,各式車輛的喇叭聲此起彼落,而最多的就是稱為“Scooter”的摩的。街道兩旁,私搭亂建的窩棚,垃圾和污水散落其間,而所有這些,在其後所到過的城市或小鎮都一直伴隨著我,不怪得有人說;“印度是個行走在牛屎堆上的美麗國家”。
離開阿格拉,車子奔跑在印度斯坦大平原上,一望無際的田野,等待收獲的麥子的油菜仔,偶而幾個在田間勞作的穿著沙麗的婦女,一切都顯得那樣平靜,像是一幅平靜而彩色斑瀾的圖畫。
[ ]
經過大半天的車程,黃昏時到達了拉賈斯坦首府----齋普爾(Jaipur)這裡離德里266公里,是1728年由卡奇瓦哈國王齋‧辛格二世所建,因此城市就命名為齋普爾,而“普爾”則是城牆中的城市”之意,印度很多城市名稱中都有“普爾”。
齋普爾又名為粉紅之城(Pink City),1876年為迎接英國威爾斯王子到訪,把所有的建築全部刷為了粉紅色,使其顯得與其它城市截然不同,在藍天下看上去更加的富麗堂皇。
到齋普爾的當晚,我住酒店的隔壁正舉行一場婚禮,於是走進去看看,想不到熱情的主人卻邀請我做了他們的客人,我也就當然不仁的參加了這一盛會,品嚐了地道的印度食品,其中最難忘的是那些甜品,簡直甜得膩喉,而熱情的主人是一個勁叫我多吃,自那以後我見到印度甜點就怕怕。
當新娘子出現時,我是一個勁吞口水,心裡暗自琢磨,如果有來生,我一定聚個印度新娘:)當時也一個勁拍了N張新娘照。做為禮尚往來,第二天把婚禮照片專門刻了碟送給主人家,當是多謝主人家的盛情款待。
風宮,齋普爾的地標之一,辛格王於1799年在城市宮殿南邊面臨街道的後宮,興建了這棟五層樓高的紅沙巖牆面,宮殿正東是一條集市大街,其牆上經過細鏤雕空設計有953個嵌有白色框邊的小窗專供牆面後的王後,嬪妃從小格子窗觀看外面熙攘的街景而不虞被老百姓窺見。
城市宮殿(City Palace)是1728年由當時的瑪哈納二世(Maharaja Jai SinghⅡ)所規畫建設的,它融合了莫臥爾及拉賈斯坦建築的特色。王宮位於市中心,內有花園;天階及宮殿等,其中以樓高七層的餞德拉(Chander)宮最為突出。宮殿主體採用印度教門廊古樸渾厚的建築風格,宮頂門廊又展現伊斯蘭拱型穹頂的建築藝術,這獨具匠心的設計,把這座昔日帝王的寢宮裝點得即質樸端莊,又顯嫵媚綺麗。這座昔日皇宮如今仍然是印度王公的住所,其中一部份被改建為博物館,在這裡你可以真實地親身感受王公生活的奢華。宮殿中還有展示繪畫和攝影作品的美術館以及古代武器展示館和歷代王公乘坐的馬車等。
古老天文台(Jantar Mantar),為齋﹒辛格二世所建三座天文台中最大一座,(其餘兩座一在德里,一在瓦拉納西)也是現今仍在使用的天文台,當地學校老師也常帶學生來這裡當場教授天文知識,把歷史與天文相結合,真是最佳的教材。
漫步齋普爾。
以驍勇善戰、享有盛譽的拉杰普特族建造了齋普爾為他們的都城。這座只有三百年歷史的小城在印度算是很年輕的城市。薩瓦伊﹒齋﹒辛格二世之所以將都城從舊城之東的山城----琥珀堡移至齋普爾,就是因為其優越的戰略位置可以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從齋普爾向北行11公里處便是著名的琥珀堡(Amber Fort),這座16世紀建成的雄偉古堡是當時卡奇瓦哈家族的首都。城堡由多個宮殿所組成,其中一座為設計華麗的勝利間(Jai Mandir)頗具特色,整個建築十分精巧別致,門扉窗欞構以鏤花雕彩的藝術圖型,殿內牆壁都用玻璃嵌以幾何圖案,在陽光反射下,處處熠熠生輝,令人嘆為觀止,固又稱為鏡宮,這是有著濃郁伊斯蘭風格的拉賈斯坦獨有的建築式樣。從勝利間屋頂下看,流水環繞的庭院呈現出另一種幾何圖形。宮內通風極好,窗戶設計十分獨到,無論何時,強烈陽光都不會射入宮內,一切都是那樣美妙絕倫,讓人流連忘返。
越過阿吉梅爾山就是印度教的聖地,25座白色拱橋型建築環繞著綠色的聖湖,普世卡便座落在湖邊,傳說湖水是由創造天地的大神梵天(Brahma)手中的蓮花掉落地上後,湧出的聖水形成的。
一進入普世卡便感覺到被濃烈的宗教氣氛所包圍,來自各地的信徒絡繹不絕的走過拱橋,歡快的在聖湖中洗掉身心的污穢,然後去參拜最高神梵天。無論早晚,空氣中都飄蕩著祈禱的鐘聲,使人感覺到小城濃烈的宗教氣氛。據說便有大小寺廟五百間之多,而最為重要的建築便是建在城西邊的印度教寺院,供奉著印度十分珍貴的梵天神塑像。
安逸的小城水天一色,既是修行者的聖地,也是檻外人避世的安樂園,也見到西方人士在此學習印度音樂或瑜珈。雖然全城都遵守著素食的清規,但好味道的餐馆和小吃店依然林立。而拉贾斯坦的特色工藝品店更隨處可見,像我這樣沒什麼購物卻望的人,逛逛也是既养目又愉情。
[ ]
第二天六點半出門,為的便是欣賞信徒們的聖湖淋浴,看著人們在聖湖中一邊歡呼一邊淋浴的景象,無不被那種宗教情懷所震憾和打動。
信仰帶給人的幸福感是物質永遠無法企及的。
[ ]
在無邊無際的塔爾沙漠入口處有一座名叫焦得普爾(Jodhpur)的城市。這城市於1475年由當時的拉特爾人王公焦達作為馬瓦爾(Marwar)王國首都而建。在沙漠強烈陽光照射一,印度有名的梅黑闌格爾堡(Meheragarh Fort)便佇立在城中,這是到焦得普爾不能不去的地方。古堡建於地勢最高處,從這裡俯瞰全城,可以看到幾乎所有建築都是統一的藍色,在夕陽映射下,一片郁憂的藍色,讓人感覺到一種神秘與浪漫,所以焦得普爾也被稱為藍色之城(Blue City),與粉紅之城齋普爾形成鮮明對比。
拉賈斯坦邦是印度最具特色地方特色的邦,這裡是與伊斯蘭勢力誓死戰鬥的印度教戰士-----拉杰普族的根據地。邦名拉賈斯坦意為“拉杰普的土地”。
沙漠的黃昏,駱駝商旅在夕陽下踽踽而行,緩緩向前-----這就是拉加斯坦在(Rajastan)鏡頭下的魅力。拉加斯坦的祖先拉加普(Rajaput)族最早承襲了印度教文明,自古就是沙漠之子。莫臥爾族征服這塊土地後,同時也帶來了回教信息,它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考,印度教舊傳統與回教新文化在此融合,形成印度西部一股繽紛又充滿迷樣的色彩。正因如此,拉加斯坦不是只有干巴巴的沙漠,雄偉的宮殿和山野湖泊相輝映,穿梭其間的是五顏六色搶眼的紗麗女子,這塊土地上,沙漠的單調與大膽色調的鮮明形成極端的對比,人們的色彩與裝飾概念美麗異常,散發著拉加斯坦獨特且敏感的流行時尚
車子來到了距杰士梅爾50公里處的沙漠中的小村庫里,這裡有的只是沙丘上的民居,井邊打水的女人,駱駝和在此生和死的人們的生活......
杰士梅爾(Jaisalmer)地處塔爾沙漠腹地,距巴基斯坦僅100公里,沿途便可見到很多軍營和在公路上來往著的軍車。這是一個在12世紀由巴緹家族王公杰瑟梅爾作為東西貿易樞紐建造的城市國家。城市名字意為杰士的綠洲。
這座城市的魅力在於它並沒有在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失去原有的建築樣式,城內街道狹窄,機動車無法進入,因此保持了特別的清幽。市內民居全用黃色砂岩建造,每家的窗戶和牆面都刻有魚鱗狀花紋或其它圖案。建成於13世紀的這座城市還留下了很多的遺跡,讓人浮想連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城堡(Citadel),這座用黃色砂岩建造的城堡是杰士梅爾的象行,是拉賈斯坦邦最古老城堡之一。城堡內住有很多居民,讓人仍能領略到邊塞城市的風韻,城堡內還有皇宮和耆那教廟。杰士梅爾在朝陽或黃昏夕陽的映照下,整個城市呈現一片金黃,因此也被稱之為黃金之城(Gold City)。
[ ]
坐在城堡頂上,看著這座古老的城市,我禁不住沉思.......在這裡,每個城市都各俱特色,有著本身的個性、文化和傳統。反觀我們中國,所有城市千篇一律,很多古建築糟到無情催毀,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文化與傳統也丟失的更快,這難道不值得中國人反省嗎?
離開杰士梅爾,按原先計划又回到焦得普爾,本來已定了到從焦得布爾到孟買的火車票,在整個拉賈斯坦邦的行程之中,因為天氣炎熱,加上飲食的不太習慣,人感到一定的疲累。在印度,一般旅店是沒有空調的,而有空調的房間又因安裝的全是印度制造空調,噪音非常之大,讓人無法很好休息。再一個是,司機說孟買那邊會更熱一些,所以在回到焦得普爾後我做了改變把行程縮短,放棄孟買而直接坐上去瓦拉納西的火車。一個人的旅行,其最大的好處就是隨意,隨時調整自己的行程。去印度旅行,有個好身體還是很重要的。
回到焦得普爾,再次遇到婚禮,也再次被熱情的主人請做了客人,當然啦,也就再混了一頓純粹的印度美食。這個婚禮的主人明顯是當地旺族,其婚禮包下了當地一間很漂亮酒店,整間酒店裝飾得燈火輝煌,賓客盈千,有樂隊不停演奏,場面高雅而熱鬧。
第二天,去了離焦得普爾市區八公里的曼多爾遺址公園。這裡曾是馬爾瓦爾王國的首都。如今它已成為一座面積很大的遺址公園。這公園還是免費開放的,這樣規模的公園要在如今的中國,還不知要收費多少呢
印度的火車通車公里數為亞洲之冠,排世界第四位,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和加拿大。印度鐵路完全電腦定票,在各城市都設有電腦預定服務,而且全部實名制。由於需求緊張,特別是空調卡,一定得盡早預定。
印度首都德里東南約八百公里的恆河(Ganga)左岸,座落著一座有著3000年歷史的城鎮,它就是印度教最大的聖都----瓦拉納西(Varanasi)。「比歷史還悠久,比傳統更古老,瓦拉納西是一則比任何神話傳奇還要更早的傳奇。」馬克吐溫是如此形容瓦拉納西的。
西元前六世紀,釋加牟尼佛來到鹿野苑(Sarnath)宏揚佛法時,10公里外的瓦拉納西早就是個繁榮的貿易中心了。
幾千年來,經過流光歲月,改朝換代,瓦拉納西依然保有濃厚印度教傳統哲思與宗教儀式,猶如一座印度教文藝復興城市般佇立在恆河畔,忘了時間,也忘了年代。
來到這裡,應該放慢腳步,你可以像被奉為聖者的牛一樣,在沾滿了瓦拉納西氣息的大街或小路上悠閒地踱步。無論自己有否宗教信仰,先不要有判斷。穿梭在古巷的小販,三輪車,聖牛,修行者,乞討者......,或信步於河邊階梯,走過一個又一個河壇,目睹生命一具具流逝,火葬、水葬。慢慢咀嚼這塊土地上不同於你我來自的所謂現代文明國度,在這裡,我們這些旅游者也不過是一些點綴。
清晨岸邊,眼前的恆河超越了人類的一切,無聲地流淌。深紅的太陽將整個河面染成通紅。它慢慢昇起,先給在河中沐浴的人們,而後又將光明給以整個人類。它像是無始終的輪回,告訴著人們時間的流逝。
在為數臮多的佛教遺址中,有四個最為重要的地方,分別為;誕生之地藍毗尼、大徹大悟之地菩提伽耶、初轉輪法之地鹿野苑和涅槃之地拘施那迦。這些地方分別為佛祖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件大事發生之處。
初轉輪法之地鹿野苑位於瓦拉納西東北10公里處,在翠綠草地包圍的遺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達美克塔 (Dhamekh Stapa),塔高43米,下層石築,上層磚砌,建於公元6世紀,雖幾經摧殘,但僅存部份仍然雄偉壯觀。
鹿野苑中還有很多遺跡,其中有一座標誌笈多王朝藝術流派的傑作《最初說法佛像浮雕》。釋迦牟尼盤膝而坐,身後有一大光輪,輪邊飾華麗花帶,兩位飛天翱翔左右。基座刻有6位僧徒面對法輪之像。佛身披裟衣,貼身透體,毫無褶紋,雕刻精細,是古印度雕刻藝術的一大傑作。
如今的鹿野苑中寺院林立,有日本佛寺,中國佛寺,緬甸佛寺等,其中以佛教博物館最為可觀。
從瓦拉納西乘五小時火車後再轉乘四小時汽車,便來到了卡久拉荷 (Khajuraho)------一個開放成熟的文明。小城位於北方邦森林地帶,創建於昌德拉(Chandella)王朝,其20餘座建築分為東西群落,均屬婆羅門教和耆那教,其建築和雕刻和諧完美,展現出華麗的雕刻藝術,為印度藝術的傑作。神廟中聳動驚人的性愛雕刻畫面,加上聯合國文化遺產的光環,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爭相朝拜那性愛歡愉術的偉大詩歌。
久拉霍神廟分東、西兩個部份,主要的廟群在西部,需收費參觀,而東廟群是免費的。到達當地已是下午,先去參觀了東廟群和到村裡逛逛。
卡久拉荷距今有一千多年以上的歷史,有大量昌德拉王國繁盛時期留下的寺院、都市遺址。在印度史上,昌德拉王朝較其他朝代更懂得歌頌讚揚人性對生命熱情、肉體歡愉的一面,文獻指出,昌德拉國王本身就信仰譚崔(Tantra)。
印度Tantra練習是透過性愛享受,漸漸超越肉體一直到達三摩地境界,是一種透過肉體向上提昇的練法。簡單說來,就是非人們需要的那種情愛沖動,而是表現男女結合的深層秘密,渴望天人合一,揮灑生命力的那種特殊意境。因此那些性愛主題的雕刻只不過是具體表現Tantra修道的儀式,當然啦,有否修到走火入魔的就不得而知了。
離開卡久拉霍返回德里,也結束了我的印度之旅,但是,我還會再回印度------這個讓人著迷的國度。
全篇到此結束,謝謝你的觀賞!
印度叫做“众神與信仰之國”,也叫做“嘈雜與貧困之國”。但是,如果那裡是天堂,我們的所在就是地獄嗎?如果那裡稱之為地獄,我們這裡就是天堂嗎?在印度你所見到的,會是天堂抑或地獄?要想知道答案?動身吧,印度在呼喚你。“歡迎!其實我即是你”。
恆河和亞穆納河沖積而成的這一地區,由於印度斯坦平原水資源豐富,從公元前雅利安人入侵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莫臥爾帝國的昌盛,英國的殖民主義都是從這裡開始。直至今天,這裡仍然是印度全國的政治中心,德里便在這裡。
18世紀70年代,德里成為印度帝國要地。進入20世紀,新德里作為首都再一次登上世界舞台而為世人所注目。在這裡,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城市與鄉村為一體,不斷變化的離奇的城市正在創造著明天的歷史,你怎能不駐足觀看呢?
印度門是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的印度士兵而於1931年正式建成。當時的印度以戰後獨立為條件協助英國作戰,然而大英帝國並未兌現自己的承諾,在付出巨大犧牲後印度卻並未獲得獨立。牆上刻著戰死的13500名士兵的名字。
印度的衛生環境非常差,隨處小便就像在中國隨地吐痰般不罕見,交通超混亂,在馬路上你可以見到所有你能想得到的交通工具;無論是機動車或人力車或畜力車。
[ ]
莫臥爾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把首都從阿格拉遷到德里,並以自己的名字把德里改名為沙賈汗巴德,也就是現在的舊德里。紅堡就是這裡的中心,它建於1639-1648年。如同其名,城牆全部為紅沙岩所建。
顧特卜塔(Qutb Minar),這是穆斯林統治者柯特卜為紀念戰勝印度教徒而建,為印度最古老高塔,塔高72.5米。離塔不遠處是用印度寺廟的石材建的印度最早清真寺。199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胡馬擁陵墓(Humayun’s Tomb)這是莫臥爾第二代帝王的墓,由其妻子建造於1565年。其規模雖較後期受其影響建造的泰姬陵稍小, 但也稱得上是印度伊斯蘭建築的杰作。
離開德里,乘車前往仰慕已久的泰姬陵所在地----阿格拉(Agra)。阿格拉距離德里200公里,公元16世紀中葉,莫臥爾帝國第三代皇帝遷都於此,在以後不到一個時紀的時間裡,阿格拉作為帝國的首都盛極一時。在這個洋溢著伊斯蘭教特色的千年古都中,遺留下了包括泰姬陵在內的大部份莫臥爾帝國時期建築杰作。
到達阿格拉的第二天,一大早去參觀了阿格拉堡,位於亞穆納河畔的阿格拉堡是阿克巴大帝於1565年建成,為莫臥爾帝國的權力中心。堡內建有多座宮殿,當年沙‧賈汗便是被囚禁於此的穆桑曼布爾鳩塔,從這裡看亞穆納河畔的泰姬陵,就像飄浮於水面上,沙‧賈汗就是每日在這裡遠眺泰姬陵,懷念著愛妃,直到1666年去世。
泰姬陵,與中國的萬里長城,高棉的吳哥窟,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埃及的金字塔,印尼的婆羅浮屠和希臘巴特農神殿並列為世界七大奇蹟。
泰姬陵是伊斯蘭建築的代表廟堂,有著「宮殿之冠」的雅稱,陵墓內部設計有通花大理石雙重隔門,使光線能夠射入,並以紅寶石和其它寶石精心裝飾,門框上以五彩寶石鑲嵌而成的可蘭經,極其典雅高貴。整座陵墓立於高5.5米、長95米的四方基座上,陵墓本身為56.7米四方形,中央一直徑17.5米的球型圓頂,四個角落也各立一小圓頂,勾畫出極具韻律感的輸廓。泰姬陵不僅從整體上看慰為壯觀,近處看精細的象牙般雕刻更加震撼人心。
泰姬陵兩側各有一座紅沙岩所建的清真寺,使泰姬陵整體達到極完美的平衡。
沙‧賈汗皇帝的愛妃泰姬於1631年因難產病逝,死前她請求沙‧賈汗答應她兩件事;一是為她造一座最漂亮的陵墓,另一件是沙‧賈汗不再續娶,沙‧賈汗都答應了她。為建泰姬陵,沙‧賈汗動用了全部財力,征集了附近幾個國家的能工巧匠,每天兩萬人次,歷22年建成。
後來沙‧賈汗被其子奪取了權力,軟禁於阿格拉堡中直到74歲時逝世,死後其女兒將之葬於泰姬的旁邊,為這段愛情畫上了句號。文學泰斗泰戈爾曾稱泰姬陵為“一滴愛的淚珠”。
[ ]
在旅途中,到處可以看到各式的廟宇,因為印度還稱作“宗教之國”。在印度,宗教不是在人們之外作為“形式”存在,而是深深根植於生活中,在人們的心靈內部支配著生與死。無論是有無信仰或是對宗教關心與否的人,到了印度之後都會發覺自己面對著“宗教與自己對這個世界來說是什麼”的問題。當你在印度轉悠一圈後便會發現,印度是個極端復雜的國家,你無論怎樣去評價它都是正確的。
[ ]
法塔赫布爾‧西克(Fatehpur‧Sikri)亦稱勝利堡,是位於阿格拉西南方39公里處的阿克巴大帝時遺址。這座都城建於1571年,約花了5年時間建成,城中央的山丘上用紅沙岩建起宮殿和清真寺,非常美麗壯觀。為了建造這個龐大的建築群,這裡曾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但僅僅過了十四年,因為缺水而不得不被放棄,成了棄都。
經過了四百多年的風雨,這座建築風格上體現出印度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相融的理念的美麗都城基本上沒受到任何破壞而保存了下來。直至今天,這座曾擁有巨大財富和無上權力的紅色故都靜靜地矗立在酷熱的印度大地上,向世人訴說著它如童話般的歷史。
[ ]
路上的風景。
印度的鄉村令人感覺舒服得多,記得剛走出德里機場的印象:濕熱的空氣里飄著一股酸臭氣息,馬路上尖土飛揚,各式車輛的喇叭聲此起彼落,而最多的就是稱為“Scooter”的摩的。街道兩旁,私搭亂建的窩棚,垃圾和污水散落其間,而所有這些,在其後所到過的城市或小鎮都一直伴隨著我,不怪得有人說;“印度是個行走在牛屎堆上的美麗國家”。
離開阿格拉,車子奔跑在印度斯坦大平原上,一望無際的田野,等待收獲的麥子的油菜仔,偶而幾個在田間勞作的穿著沙麗的婦女,一切都顯得那樣平靜,像是一幅平靜而彩色斑瀾的圖畫。
[ ]
經過大半天的車程,黃昏時到達了拉賈斯坦首府----齋普爾(Jaipur)這裡離德里266公里,是1728年由卡奇瓦哈國王齋‧辛格二世所建,因此城市就命名為齋普爾,而“普爾”則是城牆中的城市”之意,印度很多城市名稱中都有“普爾”。
齋普爾又名為粉紅之城(Pink City),1876年為迎接英國威爾斯王子到訪,把所有的建築全部刷為了粉紅色,使其顯得與其它城市截然不同,在藍天下看上去更加的富麗堂皇。
到齋普爾的當晚,我住酒店的隔壁正舉行一場婚禮,於是走進去看看,想不到熱情的主人卻邀請我做了他們的客人,我也就當然不仁的參加了這一盛會,品嚐了地道的印度食品,其中最難忘的是那些甜品,簡直甜得膩喉,而熱情的主人是一個勁叫我多吃,自那以後我見到印度甜點就怕怕。
當新娘子出現時,我是一個勁吞口水,心裡暗自琢磨,如果有來生,我一定聚個印度新娘:)當時也一個勁拍了N張新娘照。做為禮尚往來,第二天把婚禮照片專門刻了碟送給主人家,當是多謝主人家的盛情款待。
風宮,齋普爾的地標之一,辛格王於1799年在城市宮殿南邊面臨街道的後宮,興建了這棟五層樓高的紅沙巖牆面,宮殿正東是一條集市大街,其牆上經過細鏤雕空設計有953個嵌有白色框邊的小窗專供牆面後的王後,嬪妃從小格子窗觀看外面熙攘的街景而不虞被老百姓窺見。
城市宮殿(City Palace)是1728年由當時的瑪哈納二世(Maharaja Jai SinghⅡ)所規畫建設的,它融合了莫臥爾及拉賈斯坦建築的特色。王宮位於市中心,內有花園;天階及宮殿等,其中以樓高七層的餞德拉(Chander)宮最為突出。宮殿主體採用印度教門廊古樸渾厚的建築風格,宮頂門廊又展現伊斯蘭拱型穹頂的建築藝術,這獨具匠心的設計,把這座昔日帝王的寢宮裝點得即質樸端莊,又顯嫵媚綺麗。這座昔日皇宮如今仍然是印度王公的住所,其中一部份被改建為博物館,在這裡你可以真實地親身感受王公生活的奢華。宮殿中還有展示繪畫和攝影作品的美術館以及古代武器展示館和歷代王公乘坐的馬車等。
古老天文台(Jantar Mantar),為齋﹒辛格二世所建三座天文台中最大一座,(其餘兩座一在德里,一在瓦拉納西)也是現今仍在使用的天文台,當地學校老師也常帶學生來這裡當場教授天文知識,把歷史與天文相結合,真是最佳的教材。
漫步齋普爾。
以驍勇善戰、享有盛譽的拉杰普特族建造了齋普爾為他們的都城。這座只有三百年歷史的小城在印度算是很年輕的城市。薩瓦伊﹒齋﹒辛格二世之所以將都城從舊城之東的山城----琥珀堡移至齋普爾,就是因為其優越的戰略位置可以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從齋普爾向北行11公里處便是著名的琥珀堡(Amber Fort),這座16世紀建成的雄偉古堡是當時卡奇瓦哈家族的首都。城堡由多個宮殿所組成,其中一座為設計華麗的勝利間(Jai Mandir)頗具特色,整個建築十分精巧別致,門扉窗欞構以鏤花雕彩的藝術圖型,殿內牆壁都用玻璃嵌以幾何圖案,在陽光反射下,處處熠熠生輝,令人嘆為觀止,固又稱為鏡宮,這是有著濃郁伊斯蘭風格的拉賈斯坦獨有的建築式樣。從勝利間屋頂下看,流水環繞的庭院呈現出另一種幾何圖形。宮內通風極好,窗戶設計十分獨到,無論何時,強烈陽光都不會射入宮內,一切都是那樣美妙絕倫,讓人流連忘返。
越過阿吉梅爾山就是印度教的聖地,25座白色拱橋型建築環繞著綠色的聖湖,普世卡便座落在湖邊,傳說湖水是由創造天地的大神梵天(Brahma)手中的蓮花掉落地上後,湧出的聖水形成的。
一進入普世卡便感覺到被濃烈的宗教氣氛所包圍,來自各地的信徒絡繹不絕的走過拱橋,歡快的在聖湖中洗掉身心的污穢,然後去參拜最高神梵天。無論早晚,空氣中都飄蕩著祈禱的鐘聲,使人感覺到小城濃烈的宗教氣氛。據說便有大小寺廟五百間之多,而最為重要的建築便是建在城西邊的印度教寺院,供奉著印度十分珍貴的梵天神塑像。
安逸的小城水天一色,既是修行者的聖地,也是檻外人避世的安樂園,也見到西方人士在此學習印度音樂或瑜珈。雖然全城都遵守著素食的清規,但好味道的餐馆和小吃店依然林立。而拉贾斯坦的特色工藝品店更隨處可見,像我這樣沒什麼購物卻望的人,逛逛也是既养目又愉情。
[ ]
第二天六點半出門,為的便是欣賞信徒們的聖湖淋浴,看著人們在聖湖中一邊歡呼一邊淋浴的景象,無不被那種宗教情懷所震憾和打動。
信仰帶給人的幸福感是物質永遠無法企及的。
[ ]
在無邊無際的塔爾沙漠入口處有一座名叫焦得普爾(Jodhpur)的城市。這城市於1475年由當時的拉特爾人王公焦達作為馬瓦爾(Marwar)王國首都而建。在沙漠強烈陽光照射一,印度有名的梅黑闌格爾堡(Meheragarh Fort)便佇立在城中,這是到焦得普爾不能不去的地方。古堡建於地勢最高處,從這裡俯瞰全城,可以看到幾乎所有建築都是統一的藍色,在夕陽映射下,一片郁憂的藍色,讓人感覺到一種神秘與浪漫,所以焦得普爾也被稱為藍色之城(Blue City),與粉紅之城齋普爾形成鮮明對比。
拉賈斯坦邦是印度最具特色地方特色的邦,這裡是與伊斯蘭勢力誓死戰鬥的印度教戰士-----拉杰普族的根據地。邦名拉賈斯坦意為“拉杰普的土地”。
沙漠的黃昏,駱駝商旅在夕陽下踽踽而行,緩緩向前-----這就是拉加斯坦在(Rajastan)鏡頭下的魅力。拉加斯坦的祖先拉加普(Rajaput)族最早承襲了印度教文明,自古就是沙漠之子。莫臥爾族征服這塊土地後,同時也帶來了回教信息,它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考,印度教舊傳統與回教新文化在此融合,形成印度西部一股繽紛又充滿迷樣的色彩。正因如此,拉加斯坦不是只有干巴巴的沙漠,雄偉的宮殿和山野湖泊相輝映,穿梭其間的是五顏六色搶眼的紗麗女子,這塊土地上,沙漠的單調與大膽色調的鮮明形成極端的對比,人們的色彩與裝飾概念美麗異常,散發著拉加斯坦獨特且敏感的流行時尚
車子來到了距杰士梅爾50公里處的沙漠中的小村庫里,這裡有的只是沙丘上的民居,井邊打水的女人,駱駝和在此生和死的人們的生活......
杰士梅爾(Jaisalmer)地處塔爾沙漠腹地,距巴基斯坦僅100公里,沿途便可見到很多軍營和在公路上來往著的軍車。這是一個在12世紀由巴緹家族王公杰瑟梅爾作為東西貿易樞紐建造的城市國家。城市名字意為杰士的綠洲。
這座城市的魅力在於它並沒有在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失去原有的建築樣式,城內街道狹窄,機動車無法進入,因此保持了特別的清幽。市內民居全用黃色砂岩建造,每家的窗戶和牆面都刻有魚鱗狀花紋或其它圖案。建成於13世紀的這座城市還留下了很多的遺跡,讓人浮想連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城堡(Citadel),這座用黃色砂岩建造的城堡是杰士梅爾的象行,是拉賈斯坦邦最古老城堡之一。城堡內住有很多居民,讓人仍能領略到邊塞城市的風韻,城堡內還有皇宮和耆那教廟。杰士梅爾在朝陽或黃昏夕陽的映照下,整個城市呈現一片金黃,因此也被稱之為黃金之城(Gold City)。
[ ]
坐在城堡頂上,看著這座古老的城市,我禁不住沉思.......在這裡,每個城市都各俱特色,有著本身的個性、文化和傳統。反觀我們中國,所有城市千篇一律,很多古建築糟到無情催毀,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文化與傳統也丟失的更快,這難道不值得中國人反省嗎?
離開杰士梅爾,按原先計划又回到焦得普爾,本來已定了到從焦得布爾到孟買的火車票,在整個拉賈斯坦邦的行程之中,因為天氣炎熱,加上飲食的不太習慣,人感到一定的疲累。在印度,一般旅店是沒有空調的,而有空調的房間又因安裝的全是印度制造空調,噪音非常之大,讓人無法很好休息。再一個是,司機說孟買那邊會更熱一些,所以在回到焦得普爾後我做了改變把行程縮短,放棄孟買而直接坐上去瓦拉納西的火車。一個人的旅行,其最大的好處就是隨意,隨時調整自己的行程。去印度旅行,有個好身體還是很重要的。
回到焦得普爾,再次遇到婚禮,也再次被熱情的主人請做了客人,當然啦,也就再混了一頓純粹的印度美食。這個婚禮的主人明顯是當地旺族,其婚禮包下了當地一間很漂亮酒店,整間酒店裝飾得燈火輝煌,賓客盈千,有樂隊不停演奏,場面高雅而熱鬧。
第二天,去了離焦得普爾市區八公里的曼多爾遺址公園。這裡曾是馬爾瓦爾王國的首都。如今它已成為一座面積很大的遺址公園。這公園還是免費開放的,這樣規模的公園要在如今的中國,還不知要收費多少呢
印度的火車通車公里數為亞洲之冠,排世界第四位,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和加拿大。印度鐵路完全電腦定票,在各城市都設有電腦預定服務,而且全部實名制。由於需求緊張,特別是空調卡,一定得盡早預定。
印度首都德里東南約八百公里的恆河(Ganga)左岸,座落著一座有著3000年歷史的城鎮,它就是印度教最大的聖都----瓦拉納西(Varanasi)。「比歷史還悠久,比傳統更古老,瓦拉納西是一則比任何神話傳奇還要更早的傳奇。」馬克吐溫是如此形容瓦拉納西的。
西元前六世紀,釋加牟尼佛來到鹿野苑(Sarnath)宏揚佛法時,10公里外的瓦拉納西早就是個繁榮的貿易中心了。
幾千年來,經過流光歲月,改朝換代,瓦拉納西依然保有濃厚印度教傳統哲思與宗教儀式,猶如一座印度教文藝復興城市般佇立在恆河畔,忘了時間,也忘了年代。
來到這裡,應該放慢腳步,你可以像被奉為聖者的牛一樣,在沾滿了瓦拉納西氣息的大街或小路上悠閒地踱步。無論自己有否宗教信仰,先不要有判斷。穿梭在古巷的小販,三輪車,聖牛,修行者,乞討者......,或信步於河邊階梯,走過一個又一個河壇,目睹生命一具具流逝,火葬、水葬。慢慢咀嚼這塊土地上不同於你我來自的所謂現代文明國度,在這裡,我們這些旅游者也不過是一些點綴。
清晨岸邊,眼前的恆河超越了人類的一切,無聲地流淌。深紅的太陽將整個河面染成通紅。它慢慢昇起,先給在河中沐浴的人們,而後又將光明給以整個人類。它像是無始終的輪回,告訴著人們時間的流逝。
在為數臮多的佛教遺址中,有四個最為重要的地方,分別為;誕生之地藍毗尼、大徹大悟之地菩提伽耶、初轉輪法之地鹿野苑和涅槃之地拘施那迦。這些地方分別為佛祖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件大事發生之處。
初轉輪法之地鹿野苑位於瓦拉納西東北10公里處,在翠綠草地包圍的遺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達美克塔 (Dhamekh Stapa),塔高43米,下層石築,上層磚砌,建於公元6世紀,雖幾經摧殘,但僅存部份仍然雄偉壯觀。
鹿野苑中還有很多遺跡,其中有一座標誌笈多王朝藝術流派的傑作《最初說法佛像浮雕》。釋迦牟尼盤膝而坐,身後有一大光輪,輪邊飾華麗花帶,兩位飛天翱翔左右。基座刻有6位僧徒面對法輪之像。佛身披裟衣,貼身透體,毫無褶紋,雕刻精細,是古印度雕刻藝術的一大傑作。
如今的鹿野苑中寺院林立,有日本佛寺,中國佛寺,緬甸佛寺等,其中以佛教博物館最為可觀。
從瓦拉納西乘五小時火車後再轉乘四小時汽車,便來到了卡久拉荷 (Khajuraho)------一個開放成熟的文明。小城位於北方邦森林地帶,創建於昌德拉(Chandella)王朝,其20餘座建築分為東西群落,均屬婆羅門教和耆那教,其建築和雕刻和諧完美,展現出華麗的雕刻藝術,為印度藝術的傑作。神廟中聳動驚人的性愛雕刻畫面,加上聯合國文化遺產的光環,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爭相朝拜那性愛歡愉術的偉大詩歌。
久拉霍神廟分東、西兩個部份,主要的廟群在西部,需收費參觀,而東廟群是免費的。到達當地已是下午,先去參觀了東廟群和到村裡逛逛。
卡久拉荷距今有一千多年以上的歷史,有大量昌德拉王國繁盛時期留下的寺院、都市遺址。在印度史上,昌德拉王朝較其他朝代更懂得歌頌讚揚人性對生命熱情、肉體歡愉的一面,文獻指出,昌德拉國王本身就信仰譚崔(Tantra)。
印度Tantra練習是透過性愛享受,漸漸超越肉體一直到達三摩地境界,是一種透過肉體向上提昇的練法。簡單說來,就是非人們需要的那種情愛沖動,而是表現男女結合的深層秘密,渴望天人合一,揮灑生命力的那種特殊意境。因此那些性愛主題的雕刻只不過是具體表現Tantra修道的儀式,當然啦,有否修到走火入魔的就不得而知了。
離開卡久拉霍返回德里,也結束了我的印度之旅,但是,我還會再回印度------這個讓人著迷的國度。
全篇到此結束,謝謝你的觀賞!
2016-03-18发布拍摄于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