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
快乐攀登:我们的雀儿山(全文完: 39楼始有更新)
<
>
</P>
<P> </P>
<P>我们的营地在美丽的雀儿山主峰下面,分为厨房帐篷,库房帐篷,睡觉帐篷和厕所帐篷。帐篷中间是娱乐区域,有桌子有椅子,睡觉用的是MARMOT如同太空舱般的球形帐篷,整个营地人性化,非常舒适,以至于我们在C1和C2风雪交加的夜晚里无比怀念我们豪华的大本营。</P>
<P>
</P>
<P> </P>
<P>这里明显是娱乐区</P>
<P> </P>
<P>
</P>
<P> </P>
<P>右边绿色抓绒衣的是我们的厨师,是从新疆乔戈里公司请过来的专业高山厨师,总是穿棉拖鞋,让我羡慕不已。后来才知道,人家的饭菜造就名扬珠峰。</P>
<P>
</P>
<P> </P>
<P> </P>
[ ]<
>晒旗子</P>
<P> </P>
<P>晒脚丫</P>
<P> </P>
<P>吃苹果</P>
<P> </P>
<P>玩牌九</P>
<P> </P>
<P>看风景</P>
<P> </P>
<P>补充电</P>
<P> </P>
<P>吃晚饭</P>
<P> </P>
<P>跳锅庄</P>
<P> </P>
<P>……</P>
<P> </P>
<P>请依次看</P>
<P> </P>
<P> </P>
<
>
2007年9月30日,是我们前往C1开始正式攀登的日子,还没到规定的起床时间,大家都已经起床开始整理背包,除了我。等我穿好衣服到河边洗脸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坐在桌子边沐浴着晨光享用最后一顿大本营早餐了。一个人慢慢洗,因为做好了接下来的五天不洗脸的准备,无意抬头看,一轮月亮就在BC后的山崖上,泛着清冷的光辉,却让人倍感温暖,让我忍不住独自微笑。</P>
<P>收拾好了,沉重的背包压在肩头还真不适应,可能大家都有同感,于是我们开始了背包轻重排名,结果是我的背包重量排名倒数第三。</P>
<P>刚开始的路是沿着河滩,穿过灌木与石头,坡还比较缓,没过多久就到了瀑布下面,看见了帐篷,我非常兴奋地问:是不是协作提前搭好给我们休息,换衣服的?队友们都笑我想得太美好了,后来得知,那是深圳队的BC。</P>
<P>路从这里开始艰险起来,乱石陡坡,大家都没怎么说笑了,小心地爬着,大口地喘着。更困难的路还在后面,坡度越来越陡,都不敢过于晃动,怕保持不住平衡,看看上面,原来这里是滑过坡的山体,我不由得走得更加小心。</P>
<P>好不容易过了这段,却进入了峡谷,几乎是从瀑布边上过,有的地方要过水流,全是巨石,又湿又滑,还好,协作们都等候在这里帮助队员们一个个地通过这一段。最难的地方是个小仰角,取下包,协作帮我递上去,我观察了地形,准备用夹角攀爬的方式上去应该很容易,当我把手伸出,上面就有几只有力的大手把我拉住,一拖,我就这样以非常难看的姿势上去了,失去了一次难得的优美攀爬的机会,但我又不得不佩服这些藏族协作的能力。</P>
<P>从峡谷出来到了一个缓坡,大家再次下包休息,这个位置已经到了冰川的末端,抬头看,C1的大平台似乎也不远了,我们都觉得快到了,张骏这个时候说:资料上有个全是碎石恐怖草甸,好像还没到。张骏的话一下子浇灭了我的喜悦,好不容易轻松下来的心情即刻变得沉重起来,我最怕的就是碎石坡,可能是上次雪宝顶下撤留下的阴影吧,于是赖在那里最后才出发。</P>
<P>本来就没信心,走三步滑一步的碎石坡不仅大量消耗了我的体力,还很快磨灭了我的意志,于是落在了队伍最后,一点攀爬的欲望都没有,刚才看平台是那个距离,走了不知道多久,怎么看起来还是那么远?</P>
<P>麻木地,终于还是到了C1,最后一个。这个营地是头天协作就提前建好的,就在一个冰湖的旁边,夹杂着泥沙的冰脊透着幽蓝,这下开始兴奋了,马上拿出相机拍摄,美丽的事物总是能给我动力的。</P>
<P>队长罗日甲催促大家穿安全带,换上高山靴,要攀冰训练了。被领到附近的一处冰壁,协作们已经打好冰锥,做好保护了。罗日甲从冰坡行走开始教起,顺带把上升下降过节点等基本操作又复习了一遍,大家排好队一个个地开始攀爬。登山过程中的攀冰更讲究实用和效率,左手上升器,右手冰镐,打镐、踢冰、推上升器,又继续打镐、踢冰、推上升器,协调好这些动作,攀爬就轻松了很多。</P>
<P>过了节点,上面队友踢冰踢下的冰花打在头盔上,不由得向上看,刺眼的阳光掠过冰壁顶部,一股强烈的欲望想要爬上去,激动得有些喘不过气来,突然明白,让我心动和快乐的不只有你。</P>
<P>还有攀登。</P>
<P> </P>
C1的这一夜虽然狂风吹得帐篷响声不断,但我还是迷迷糊糊睡着了。早上拉开帐篷一看,即刻被天边的火烧云惊得睡意全无:光透过行云的对抗,找到了色彩的宝库。
<
>到我磨蹭出帐篷的时候,火烧云已经过去,云雾遮住了上面的山体,问罗日甲,这样的天气有没问题,得到正面的答复后,我加快动作收拾东西准备出发。我们总共分成三队结组,每组前后都是协作,队员在中间。基于昨日的表现,我自然被分到了最后一组,不出所料,和我分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两位女队员石头姐和乐山的悠然。</P>
<P>一开始就是一段很陡的冰坡,硬冰,倒是很容易就能踢着上去。上去后,眼前豁然开朗,巨大的冰川从云雾深处倾斜而下,灰色的冰面上沟壑纵生,褶皱状的线状纹饰象树木年轮一般,仿佛无声的述说着其发展形成过程和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变迁,大家都不由惊叹出声。这里属于冰川前缘,我们行走在表面淌水的冰碛上,云雾散开的瞬间可以看到远处嶙峋的山和挂在山崖上的冰川瀑布,但天气一直都不怎么好,雾气中飘着小雪,看不到前面的路还有多远。</P>
<P>石头姐明显跟不上我们的节奏,不住地叫停,我们也趁机休息,所以不觉得累,一路上说说笑笑。又走了一段,石头姐休息的频率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我们都觉得被拖得有点吃不消了。 这个时候石头姐说不想走了,大家都鼓励她,坚持一下过了极限就好,叫她不要轻易放弃,至少得到C2吧。协作也说,再坚持一下,如果觉得难受就必须下撤。大家答应了石头姐放慢脚步,又出发了,天气似乎也好些,希望石头姐也能走得顺利点。但事与愿违,不久石头姐就决定放弃,于是由一名协作护送她下撤,分别时候她说:“我就不拖累大家,祝你们成功。”很无奈,登山就是这样,理智才能保证安全。 </P>
<P>这样我们这一组就是我们两个女孩和协作洪波结组,小队伍攀登,很快就找到了共同的节奏,过冰河也过得很顺利,不久就看到了前面两组的队友。距离越来越近,居然超过了第二组,慢慢地拉近了和第一组的距离,直到在同一地点休息,一起吃苹果拍照。第二组赶上来,张骏主动要求换到女子组,协作把石头姐送回C1也赶上来了,这样我们又是五人结组行进了。 </P>
<P>越往上走,冰雪越洁白,还可以看到透着蓝的冰川,天气也变好了,风景自然更好,可雪坡路却越来越难走,裂缝处处,明的,暗的,险象环生。协作随时都在提醒大家,或者是要迅速通过,或者是要保持距离,或者是要准备好制动,我不由得走得有点紧张。到一处裂缝区的时候,需要从一个小雪桥通过,我告诉洪波害怕不敢过,他指着被第一组多人踩踏出的脚印让我过,我也只好硬着头皮踏上去。一下子,来不及反应,这个雪桥就垮塌了,幸好是结组,幸好结组绳上还加了抓结制动,幸好……总之我只掉下去三分之二,据同伴回忆我当时尖叫了一分钟,两分钟后我恢复了平静,告诉大家抓紧时间给我拍照。冰的寒冷很快透彻肌肤,如果没有掉下去,我是决然体会不到的,以至于之后的路上我总时不时告诉其他人,你们没有掉过冰裂缝,我是掉过的,我害怕。想用手肘的力量起来,结果一用力,冰层连人又垮下去一点,看看脚下,发现有冰壁还算坚挺,于是左脚用前齿踢冰,右脚用后齿往后面的冰壁固定,这样一点点挪上来,自救成功。</P>
<P>走得更加小心了,这段路的冰川形态多样,几乎可以见到教科书上提及的大部分类型,千年不化的冰柱下方已经开始滴水,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不知道还能存在多久。但我们还是来不及细细欣赏,迅速通过才是安全之道。过了这片裂缝,气喘吁吁地爬上一段陡峭的雪坡,眼前出现了巨大的裂缝。前面的队友都等在那里,对面有一名登山者正在下撤。原来是深圳队曹秘书长,他看到我们就问罗日甲在哪里,原来他们因为走错了路,浪费了时间,结果今天天气糟糕只好放弃冲顶。大家相互祝福平安,又朝不同目的地前行。深圳队后面的队员也出现在对面,沟通了一下,我们先过,他们休息一下过。过雪桥,下雪坡,又爬上去,到和深圳队后面几名队员碰面时,我们早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不约而同问:C2还有多远?听到C2就快到了,我的小宇宙好像又回来了,我还表达了对深圳队自主攀登的敬意,毕竟自己的能力离自主攀登还差得很远。</P>
<P>当一排红色的帐篷出现在茫茫冰原中间,我知道,我们终于到C2了,这次攀登的C1和C2都是由协作提前建好,而这一天我们深切体会到提前建营的好处。当我们看着营地走了半个多小时才达到的时候,短暂的好天气结束了,云团密布,风贴着冰面呼啸而过,可以看到风的颜色是白色,大家不禁感叹仿佛到了北极的冰原,刚把包放下拍了几张照片就觉得寒冷刺骨,这个时候提前搭好的帐篷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赶紧躲进帐篷,顾不上欣赏C2的壮丽风光。 </P>
<P>这一夜,伴着风声雪声雷声度过,我很害怕,无数次被惊醒,难忘的一夜。</P>
<P>现在回忆起来,终于明白一句话:有一些温暖是需要用风雪来证明的。</P>
<
>第一次掉冰裂缝,非常难忘,因为掉之前对那个小雪桥没有信心,所以前面的协作、后面的队友都停下来做好制动的准备,后面的张骏哥哥还用相机记录了这一过程。</P>
<P>
</P>
<P>这是裂缝区</P>
<P> </P>
<P>
</P>
<P> </P>
<P>已经掉下去了</P>
<P> </P>
<P>
</P>
<P>自救成功,已经坐在了边缘,当时是又冷又累,真不敢想象全身都陷下去怎么办。</P>
<P> </P>
<P>借用一张老张的照片,看看这个裂缝区的凶险,我当时已经不敢过多停留拍照了。</P>
<P> </P>
<P>[localimg=500,375]5[/localimg]</P>
<P> </P>
<P> </P>能够在5200多米的C2睡懒觉是拜老天所赐,睡到自然醒来,听见呼啸的风声,可以隐约看见外面的雪已经堆了很高,连内外帐之间都有雪,但帐篷里面却是很温暖。问了外面的协作,出发时间要看天气,于是就赖在睡袋里面发呆。其他人都起来照相了,男士们又在比较哪个尿壶里面的液体多,我一直在偷笑,就是不想起来。
<
>终于起床了,虽然云层密布,但天气明显已经好转,协作已经烧好开水,持续补充水分,多喝水,这样预防高反比药物有效。还是和昨天的阵容一样分组攀登,C2以上的风景名不虚传,苍茫冰原气势不凡,冰裂缝更多是隐藏在雪层下面,协作一直都在提醒大家,沿着前面的脚印走,不要偏离,小心暗裂缝。相对昨日的路,C2到C3更费体力,走在冰原上厚厚的积雪上,深一脚浅一脚的,不时地要过雪桥,协作又提醒要快速通过,自己通过了后面的队友还要过,只能喘着气往前走,这样就几乎没怎么停留到了大雪坡前。</P>
<P>大段大段的雪坡,就这样爬几十步停一下喘气,协作一边走一边喊着数,从四十步一歇到二十步一歇,三个组协作的声音此起彼伏,偶尔回头,在C2看到的山峰还是差不多,而C2逐渐变成白色冰原上的一排小红点。就在我们以为应该换成十步一歇的时候,看见第一组的同伴已经在一个平台放下了包,协作说,到C3了。这个时候才中午一点过,我们居然只用了大约三个小时到达。</P>
<P>这个C3比以前的要低一点,川藏队今年7月那次攀登发现传统C3营地的位置由于全球变暖,冰层已经非常不稳,所以这次的C3建的位置要略低点,将近5700。</P>
<P>但毕竟是高处,这里的手机信号非常好,大家都坐了下来,纷纷拿出手机,发短信打电话报平安,这时几名协作排成一排,踏歌而行,我们都楞了,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用这种独特的方式给大家平整营地。接着,罗日甲过来借MING的夸克小冰镐修了一座比C2的视野和风景还要好的OUTHOUSE,MING再次被洗脑,他辛苦背上来的小冰镐主要的用途不是拍照道具就是修厕所。</P>
<P>帐篷搭的很及时,风雪突降,躲在帐篷里面,大家都无话可说,伴着风吹帐篷的声音,我居然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醒来,外面好像变得很安静,是不是放晴了?其他帐篷的队友早出来了,阳光终于穿过云层给冰雪中的我们带来了暖意,于是大家都开始有点HIGH,高海拔脱衣秀也上演。</P>
<P>阳光晒着背,感觉不到高海拔的一丝寒意,左边雀儿山二峰逐渐露出真容,旗云飘飘,远方连绵的群山与地平线相接,光影变幻,到后来,我们都不说话,就这样看着,仿佛置身仙境,笑看人间云卷云舒,这样真好,哪怕只有一瞬间,也是极致享受。</P>
<
>到我出帐篷,发现积雪已经堆了这么高了</P>
<P>
</P>
<P> </P>
<P>走了不知多久,回头看,C2成了茫茫冰原上不起眼的一排小红点</P>
<P>
</P>
<P> </P>
<P>小憩</P>
<P>
</P>
<P> </P>
<P> </P><
> </P>
<P> </P>
<P>这种平整营地的方式让我想起了藏区修房夯土的锅庄。
</P>
<P></P>
<P> </P>
<P>旗云飘扬在海拔6119的雀儿山二峰之巅。
</P>
<P></P>
<P> </P>
<P> </P>
<P> </P>
<P> </P>
[ ]
<
>风起云涌,又不得不回帐篷,考虑着一个重大问题:到底是喝点水晚点嘘嘘完再睡觉,还是不喝水直接睡觉。山上的这几日,总被这样低级的问题困扰着,以前看别人的登山游记,青春期旧事职场烦恼感情危机外带唐诗宋词红楼西厢都是帐篷内没事做的时候内心挣扎反省的内容,而我在这空气稀薄地带不多的动脑筋都是在计算喝水和嘘嘘的时间,最后明明知道高海拔喝水的重要性,我还是穿上厚厚的羊毛袜钻进睡袋。女孩子登山总会麻烦很多,也许有一天当我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会成写一本女性高海拔嘘嘘指南,高海拔攀登需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才能好好享受攀登。 </P>
<P> </P>
<P>这次真的很幸运,上了5000米后,没有流鼻血没有头痛,每次测心跳和含氧量指标都让旁人羡慕,每一夜都没有觉得冷,而在C3,我居然在天还没黑就安然入睡,尽管帐篷外风雪磨人,我的小宇宙告诉我,会好起来的,这个时候我已经非常满足,毕竟这个位置是我到达的最高海拔。 </P>
<P> </P>
<P>又是一夜安睡。</P>
<P> </P>
<P>按预定时间,凌晨4点半,队长叫大家起床了,没有过多的话,我也没有赖床,和大家一样抓紧时间收拾准备出发,协作挨着帐篷收水壶灌水了,路上的食品昨天已经发到每个人手中,等到热水送来,也基本可以出来了,偏偏在这个时候我找不到头灯了,但时间容不得细细寻找,确认了前后的头灯灯光能够保证安全后穿上靴子出了帐篷。出了帐篷,即刻被眼前的奇景震惊了,满天的繁星,我从未这样感到苍茫宇宙和我们如此接近,而巨大的北斗星座就在我正前方!</P><
>
</P>
<P> </P>
<P>出发了,我们的队伍还是分成三组走在璀璨星河下,整个世界安静得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和呼吸声,前面第一组爬上了远处的雪坡,连成线的头灯灯光一直延伸,融入浩瀚星空,突然觉得眼前的一切如梦幻般奇妙。</P>
<P> </P>
<P>到了第一处小冰壁了,队伍通过很慢,等到我们最后一组过的时候,东方已经鱼肚白。依次下到一个裂缝区,然后开始挂上升器爬,这个地方不高,眼看就要到顶了,结果这里冰很松,脚踩空了,冰镐处的冰也被拉了下来,左手的上升器还抓得牢牢的,把我的手臂都拉痛了,不过这样我还保持在原有高度。这样的踩空又重复了两次,大块大块的冰滑落下去,幸好后一次是在完成动作后冰才垮的,上面的队友伸出手能拉到我,于是就直接把我拖了上去。</P>
<P> </P>
<P>
</P>
<P>趴在冰面上喘了好久的气才缓过来,全身都发软了,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的雀儿山之行应该不会止步于此吧?这个小冰壁似乎耗尽了力气,能不能完成后面更难的路线更高的冰壁呀?忽然发现面前的雪地顿起光芒,抬头看,太阳喷薄而出,给山峰加冕上金色的皇冠,我就趴在地上,刚好对着皇冠顶地膜拜。</P>
<P> </P><
>
</P>
<P> </P>
<P>
</P>
<P>也许是太阳给了我力量,我不再怀疑自己的小宇宙了,收起了瞬间的放弃念头,继续。又是深不见底的明暗裂缝,大段大段的雪坡,跟着协作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此时是我所见的雀儿山最美的时刻,前面结组而行的队友自然而然成了我眼中这幅画面重要的点缀,而雀儿山终于少了几许冰冷,多了些许温暖。</P>
<P> </P>
<P>
</P>
<P> </P>
<P>
</P>
<P> </P>
<P>上到了一个大平台,走过去就是资料上面说的大冰壁,而我们也绕过了多座山峰的遮挡,看到了冰壁左上方圆形的雀儿山峰顶。可以休息吃东西了,这是我的第一反应,然后又开始思考是此时吃那个一路背上来的苹果还是登顶的时候再吃。还是忍不住拿出了苹果,忍不住一口咬了下去,这个时候就听说了前面过不去的事实,但看见几名协作到另外一边去探路,于是趁着这个时候休息拍照。</P>
<P> </P>
<P> </P>
<
>
</P>
<P> </P>
<P>不久,队长过来说对不起,登不了顶了,因为雪桥出现不可修复的裂缝,一时也没找到合适的其他路线,我们真的过不去了,我们必须放弃。这个时候刚刚过九点,GPS显示这个位置的高度大约5900多米。</P>
<P>
</P>
<P> </P>
<P>
</P>
<P> </P>
<P>不是个人体力技术的原因,不是天气的原因,我一路上都表现很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我居然没有传说中内心的痛苦,无奈和惋惜还是有的,但想到我不用再辛苦的往上爬了,心情顿时轻松起来,我们就开始想尽办法摆造型,我还非常得意地告诉大家我终于实现了到最高处吃掉苹果的宏伟目标。也看到有队友在打电话,那边已经开始了救援,因为雪桥的第二道裂缝是第二名协作仁青过了后开裂的,阿基和仁青还在大冰裂缝的那边。</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打好雪锥,用绳索和流锁,很快就把他们两个弄过来了,接着一大群人高高兴兴地和后面的雀儿山主峰合影,时间也差不多了,于是按原路下撤。</P>
[ ]
<
>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没有什么目标,于是一边轻松走一边拍照,鸟瞰群山在不同无时无刻不在变幻的光线下呈现出的不同面孔,不过这份轻松持续时间不长,回到C3撤了营地背上背包后,艰苦的下撤路才是一个开头。</P>
<P> </P>
<P> </P>
<P> </P>
<P> </P><
>
</P>
<P> </P>
<P>
</P>
<P> </P>
<P>
</P>
<P> </P>
<P>C3下的雪坡雪又松了不少,对于队伍中这些生活在南方的队员来讲,深一脚浅一脚的踏雪而行实在有点难度,不多久就走得东倒西歪,尤其是我,走三步绊一下,严重影响了队伍的行进速度,前面的洪波实在看不下去了,无奈地说:你坐下,我拉你走。于是,洪波用结组绳着我一路滑下去,我好像坐在了雪橇上,一边尖叫,一边向超过的队友挥手,而我后面一根绳子上的队友居然还跟上了这架超简易雪橇的节奏。</P>
<P> </P>
<P>
</P>
<P> </P>
<P>下了坡,又是艰难的冰原行走,无数的裂缝还是和来时一样低调隐藏或者大张旗鼓在绝美冰原上,也许形态每一天都在变化,和雪山的天空一样让人不可捉摸,也许雪桥的变化阻挡了我们登顶的步伐也是一种必然,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安全,而且还以不慢的速度下撤着,只在C2营地的位置短暂休息,到过了之前掉过裂缝的那个区域碰见后面B组的队员问感觉怎么样的时候,我除了说累,已经没有更多的语言。</P>这个时候才不到三点,部分队员要求下撤到BC的呼声很高,我是不赞成的,但也没有办法,毕竟是一个团队。大家都越走越快,洪波带着我们这一组由两名女队员和体力较弱的两名男队员居然把另外两组远远抛在后头。我以为只有我走得我没有思想了,原来还有人走得更加麻木,我们都快到C1的时候,张骏才发现少了一只冰爪,什么时候掉的都还不知道!
停下来等张骏找冰爪,也终于可以坐下来休息了,但我也终于忍不住埋怨了几句,没必要走这么快,下到BC根本不现实,欲速而不达,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好的体力等等。过后想起来,当时还是过于冲动,大家都是一个团队,这样很不好,没有控制住自己,虽然那个时候我在崩溃的边缘。
幸运的是,张骏找到了冰爪,后面的队员也超过来了,我们很快到了冰碛末端,下坡后就可以脱冰爪了,偏偏在过最后一道小裂缝的时候,可能因为脚没有力气没有踢进冰,我又掉了一次冰裂缝,这次存属是个人失误,幸好也只是掉了一点点,但我却没来由地大哭一场,很久没有这样哭过,眼泪顺着眼镜滴答滴答地流在了冲锋衣上,止都止不住。好像全世界都在看我哭,我想当时队长应该很无奈吧。
到了C1,暗暗下了决心,坚决不下BC,一定要赖在C1 好好睡一觉。队长下去了一段看了路况,力排众议,做出了住C1的决定,据说下午瀑布的水非常大,过去不安全,同时通知次日必须早早出发,避免日照后冰川融化水大危险。
非常累,所以睡得很香,早上简单得吃了一点东西,把最后一包体动力喝了就出发了。没有走多久,大腿的肌肉就剧烈酸痛,难以很好平衡控制,又是在被称为恐怖草甸的地方,坡很陡,走几步就滑一跤,摔了过后坐在地上欲哭无泪,张骏看不下去了,用冰镐敲打我的大腿帮助肌肉放松,然后拉着我走,他觉得危险的地段就让我踩他的脚上过去。这样终于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碎石坡实在太滑,我几次险些把张骏拖下去了,不能这样了,但又不能不走,张骏又提议让我蹲下去顺着路滑着走,总之想尽各种办法让我平安走下了恐怖草甸,都不知道怎么感激人家了,他只是说做穿越领队好多年,责任感强,习惯都改不了了。
到瀑布区,水很大,来的时候走的线路被水冲着,协作们都等在那里,拿包的拿包,扶人的扶人,从另外一边还是逐个把大家平安送了下去,包括我。
瀑布以下,我没有背包了,协作背的,可能是看我走的实在太困难了,他们却是走一段后,放下包后又回去背后面的包包,同样的路他们要走两次。
虽然路程长,不过安全多了,只是体力远不如前,靠顽强意志坚定信念什么的都是空话,我只是没有选择而已。
艰难挪到大本营的时候,口渴得连被我视为垃圾食品的可乐都喝了,吃饭的时候才发现我还不算太晚到达的,另外一个女孩子比我晚了足足半个多小时,那个时候居然有点小小得意。
结果几个小时后,我又哭了,因为黄金周马匹紧张,没能找到马骑着出去到停车场,只好再次穿过密林,碰了几次头,被树根绊了几次后,必明在前面叫我,说是有马了,我用最后的力气飞奔过去,看见了马,一匹正在吃草的小马,没有主人,没有马鞍。我看着小马伤心地哭了,他和小王看着我开心地笑了,这也成了回城路上的谈资,后来还是觉得很荣幸,在为队友们增添了麻烦的同时,还是娱乐了大家。
有欢笑,有泪水,有软弱,有坚强,还有攀登,还有梦想,还有快乐。
这是我们的雀儿山攀登。
<
>
</P>
<P> </P>
<P>我们的营地在美丽的雀儿山主峰下面,分为厨房帐篷,库房帐篷,睡觉帐篷和厕所帐篷。帐篷中间是娱乐区域,有桌子有椅子,睡觉用的是MARMOT如同太空舱般的球形帐篷,整个营地人性化,非常舒适,以至于我们在C1和C2风雪交加的夜晚里无比怀念我们豪华的大本营。</P>
<P>
</P>
<P> </P>
<P>这里明显是娱乐区</P>
<P> </P>
<P>
</P>
<P> </P>
<P>右边绿色抓绒衣的是我们的厨师,是从新疆乔戈里公司请过来的专业高山厨师,总是穿棉拖鞋,让我羡慕不已。后来才知道,人家的饭菜造就名扬珠峰。</P>
<P>
</P>
<P> </P>
<P> </P>
[ ]<
>晒旗子</P>
<P> </P>
<P>晒脚丫</P>
<P> </P>
<P>吃苹果</P>
<P> </P>
<P>玩牌九</P>
<P> </P>
<P>看风景</P>
<P> </P>
<P>补充电</P>
<P> </P>
<P>吃晚饭</P>
<P> </P>
<P>跳锅庄</P>
<P> </P>
<P>……</P>
<P> </P>
<P>请依次看</P>
<P> </P>
<P> </P>
<
>
2007年9月30日,是我们前往C1开始正式攀登的日子,还没到规定的起床时间,大家都已经起床开始整理背包,除了我。等我穿好衣服到河边洗脸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坐在桌子边沐浴着晨光享用最后一顿大本营早餐了。一个人慢慢洗,因为做好了接下来的五天不洗脸的准备,无意抬头看,一轮月亮就在BC后的山崖上,泛着清冷的光辉,却让人倍感温暖,让我忍不住独自微笑。</P>
<P>收拾好了,沉重的背包压在肩头还真不适应,可能大家都有同感,于是我们开始了背包轻重排名,结果是我的背包重量排名倒数第三。</P>
<P>刚开始的路是沿着河滩,穿过灌木与石头,坡还比较缓,没过多久就到了瀑布下面,看见了帐篷,我非常兴奋地问:是不是协作提前搭好给我们休息,换衣服的?队友们都笑我想得太美好了,后来得知,那是深圳队的BC。</P>
<P>路从这里开始艰险起来,乱石陡坡,大家都没怎么说笑了,小心地爬着,大口地喘着。更困难的路还在后面,坡度越来越陡,都不敢过于晃动,怕保持不住平衡,看看上面,原来这里是滑过坡的山体,我不由得走得更加小心。</P>
<P>好不容易过了这段,却进入了峡谷,几乎是从瀑布边上过,有的地方要过水流,全是巨石,又湿又滑,还好,协作们都等候在这里帮助队员们一个个地通过这一段。最难的地方是个小仰角,取下包,协作帮我递上去,我观察了地形,准备用夹角攀爬的方式上去应该很容易,当我把手伸出,上面就有几只有力的大手把我拉住,一拖,我就这样以非常难看的姿势上去了,失去了一次难得的优美攀爬的机会,但我又不得不佩服这些藏族协作的能力。</P>
<P>从峡谷出来到了一个缓坡,大家再次下包休息,这个位置已经到了冰川的末端,抬头看,C1的大平台似乎也不远了,我们都觉得快到了,张骏这个时候说:资料上有个全是碎石恐怖草甸,好像还没到。张骏的话一下子浇灭了我的喜悦,好不容易轻松下来的心情即刻变得沉重起来,我最怕的就是碎石坡,可能是上次雪宝顶下撤留下的阴影吧,于是赖在那里最后才出发。</P>
<P>本来就没信心,走三步滑一步的碎石坡不仅大量消耗了我的体力,还很快磨灭了我的意志,于是落在了队伍最后,一点攀爬的欲望都没有,刚才看平台是那个距离,走了不知道多久,怎么看起来还是那么远?</P>
<P>麻木地,终于还是到了C1,最后一个。这个营地是头天协作就提前建好的,就在一个冰湖的旁边,夹杂着泥沙的冰脊透着幽蓝,这下开始兴奋了,马上拿出相机拍摄,美丽的事物总是能给我动力的。</P>
<P>队长罗日甲催促大家穿安全带,换上高山靴,要攀冰训练了。被领到附近的一处冰壁,协作们已经打好冰锥,做好保护了。罗日甲从冰坡行走开始教起,顺带把上升下降过节点等基本操作又复习了一遍,大家排好队一个个地开始攀爬。登山过程中的攀冰更讲究实用和效率,左手上升器,右手冰镐,打镐、踢冰、推上升器,又继续打镐、踢冰、推上升器,协调好这些动作,攀爬就轻松了很多。</P>
<P>过了节点,上面队友踢冰踢下的冰花打在头盔上,不由得向上看,刺眼的阳光掠过冰壁顶部,一股强烈的欲望想要爬上去,激动得有些喘不过气来,突然明白,让我心动和快乐的不只有你。</P>
<P>还有攀登。</P>
<P> </P>
C1的这一夜虽然狂风吹得帐篷响声不断,但我还是迷迷糊糊睡着了。早上拉开帐篷一看,即刻被天边的火烧云惊得睡意全无:光透过行云的对抗,找到了色彩的宝库。
<
>到我磨蹭出帐篷的时候,火烧云已经过去,云雾遮住了上面的山体,问罗日甲,这样的天气有没问题,得到正面的答复后,我加快动作收拾东西准备出发。我们总共分成三队结组,每组前后都是协作,队员在中间。基于昨日的表现,我自然被分到了最后一组,不出所料,和我分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两位女队员石头姐和乐山的悠然。</P>
<P>一开始就是一段很陡的冰坡,硬冰,倒是很容易就能踢着上去。上去后,眼前豁然开朗,巨大的冰川从云雾深处倾斜而下,灰色的冰面上沟壑纵生,褶皱状的线状纹饰象树木年轮一般,仿佛无声的述说着其发展形成过程和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变迁,大家都不由惊叹出声。这里属于冰川前缘,我们行走在表面淌水的冰碛上,云雾散开的瞬间可以看到远处嶙峋的山和挂在山崖上的冰川瀑布,但天气一直都不怎么好,雾气中飘着小雪,看不到前面的路还有多远。</P>
<P>石头姐明显跟不上我们的节奏,不住地叫停,我们也趁机休息,所以不觉得累,一路上说说笑笑。又走了一段,石头姐休息的频率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我们都觉得被拖得有点吃不消了。 这个时候石头姐说不想走了,大家都鼓励她,坚持一下过了极限就好,叫她不要轻易放弃,至少得到C2吧。协作也说,再坚持一下,如果觉得难受就必须下撤。大家答应了石头姐放慢脚步,又出发了,天气似乎也好些,希望石头姐也能走得顺利点。但事与愿违,不久石头姐就决定放弃,于是由一名协作护送她下撤,分别时候她说:“我就不拖累大家,祝你们成功。”很无奈,登山就是这样,理智才能保证安全。 </P>
<P>这样我们这一组就是我们两个女孩和协作洪波结组,小队伍攀登,很快就找到了共同的节奏,过冰河也过得很顺利,不久就看到了前面两组的队友。距离越来越近,居然超过了第二组,慢慢地拉近了和第一组的距离,直到在同一地点休息,一起吃苹果拍照。第二组赶上来,张骏主动要求换到女子组,协作把石头姐送回C1也赶上来了,这样我们又是五人结组行进了。 </P>
<P>越往上走,冰雪越洁白,还可以看到透着蓝的冰川,天气也变好了,风景自然更好,可雪坡路却越来越难走,裂缝处处,明的,暗的,险象环生。协作随时都在提醒大家,或者是要迅速通过,或者是要保持距离,或者是要准备好制动,我不由得走得有点紧张。到一处裂缝区的时候,需要从一个小雪桥通过,我告诉洪波害怕不敢过,他指着被第一组多人踩踏出的脚印让我过,我也只好硬着头皮踏上去。一下子,来不及反应,这个雪桥就垮塌了,幸好是结组,幸好结组绳上还加了抓结制动,幸好……总之我只掉下去三分之二,据同伴回忆我当时尖叫了一分钟,两分钟后我恢复了平静,告诉大家抓紧时间给我拍照。冰的寒冷很快透彻肌肤,如果没有掉下去,我是决然体会不到的,以至于之后的路上我总时不时告诉其他人,你们没有掉过冰裂缝,我是掉过的,我害怕。想用手肘的力量起来,结果一用力,冰层连人又垮下去一点,看看脚下,发现有冰壁还算坚挺,于是左脚用前齿踢冰,右脚用后齿往后面的冰壁固定,这样一点点挪上来,自救成功。</P>
<P>走得更加小心了,这段路的冰川形态多样,几乎可以见到教科书上提及的大部分类型,千年不化的冰柱下方已经开始滴水,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不知道还能存在多久。但我们还是来不及细细欣赏,迅速通过才是安全之道。过了这片裂缝,气喘吁吁地爬上一段陡峭的雪坡,眼前出现了巨大的裂缝。前面的队友都等在那里,对面有一名登山者正在下撤。原来是深圳队曹秘书长,他看到我们就问罗日甲在哪里,原来他们因为走错了路,浪费了时间,结果今天天气糟糕只好放弃冲顶。大家相互祝福平安,又朝不同目的地前行。深圳队后面的队员也出现在对面,沟通了一下,我们先过,他们休息一下过。过雪桥,下雪坡,又爬上去,到和深圳队后面几名队员碰面时,我们早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不约而同问:C2还有多远?听到C2就快到了,我的小宇宙好像又回来了,我还表达了对深圳队自主攀登的敬意,毕竟自己的能力离自主攀登还差得很远。</P>
<P>当一排红色的帐篷出现在茫茫冰原中间,我知道,我们终于到C2了,这次攀登的C1和C2都是由协作提前建好,而这一天我们深切体会到提前建营的好处。当我们看着营地走了半个多小时才达到的时候,短暂的好天气结束了,云团密布,风贴着冰面呼啸而过,可以看到风的颜色是白色,大家不禁感叹仿佛到了北极的冰原,刚把包放下拍了几张照片就觉得寒冷刺骨,这个时候提前搭好的帐篷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赶紧躲进帐篷,顾不上欣赏C2的壮丽风光。 </P>
<P>这一夜,伴着风声雪声雷声度过,我很害怕,无数次被惊醒,难忘的一夜。</P>
<P>现在回忆起来,终于明白一句话:有一些温暖是需要用风雪来证明的。</P>
<
>第一次掉冰裂缝,非常难忘,因为掉之前对那个小雪桥没有信心,所以前面的协作、后面的队友都停下来做好制动的准备,后面的张骏哥哥还用相机记录了这一过程。</P>
<P>
</P>
<P>这是裂缝区</P>
<P> </P>
<P>
</P>
<P> </P>
<P>已经掉下去了</P>
<P> </P>
<P>
</P>
<P>自救成功,已经坐在了边缘,当时是又冷又累,真不敢想象全身都陷下去怎么办。</P>
<P> </P>
<P>借用一张老张的照片,看看这个裂缝区的凶险,我当时已经不敢过多停留拍照了。</P>
<P> </P>
<P>[localimg=500,375]5[/localimg]</P>
<P> </P>
<P> </P>能够在5200多米的C2睡懒觉是拜老天所赐,睡到自然醒来,听见呼啸的风声,可以隐约看见外面的雪已经堆了很高,连内外帐之间都有雪,但帐篷里面却是很温暖。问了外面的协作,出发时间要看天气,于是就赖在睡袋里面发呆。其他人都起来照相了,男士们又在比较哪个尿壶里面的液体多,我一直在偷笑,就是不想起来。
<
>终于起床了,虽然云层密布,但天气明显已经好转,协作已经烧好开水,持续补充水分,多喝水,这样预防高反比药物有效。还是和昨天的阵容一样分组攀登,C2以上的风景名不虚传,苍茫冰原气势不凡,冰裂缝更多是隐藏在雪层下面,协作一直都在提醒大家,沿着前面的脚印走,不要偏离,小心暗裂缝。相对昨日的路,C2到C3更费体力,走在冰原上厚厚的积雪上,深一脚浅一脚的,不时地要过雪桥,协作又提醒要快速通过,自己通过了后面的队友还要过,只能喘着气往前走,这样就几乎没怎么停留到了大雪坡前。</P>
<P>大段大段的雪坡,就这样爬几十步停一下喘气,协作一边走一边喊着数,从四十步一歇到二十步一歇,三个组协作的声音此起彼伏,偶尔回头,在C2看到的山峰还是差不多,而C2逐渐变成白色冰原上的一排小红点。就在我们以为应该换成十步一歇的时候,看见第一组的同伴已经在一个平台放下了包,协作说,到C3了。这个时候才中午一点过,我们居然只用了大约三个小时到达。</P>
<P>这个C3比以前的要低一点,川藏队今年7月那次攀登发现传统C3营地的位置由于全球变暖,冰层已经非常不稳,所以这次的C3建的位置要略低点,将近5700。</P>
<P>但毕竟是高处,这里的手机信号非常好,大家都坐了下来,纷纷拿出手机,发短信打电话报平安,这时几名协作排成一排,踏歌而行,我们都楞了,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用这种独特的方式给大家平整营地。接着,罗日甲过来借MING的夸克小冰镐修了一座比C2的视野和风景还要好的OUTHOUSE,MING再次被洗脑,他辛苦背上来的小冰镐主要的用途不是拍照道具就是修厕所。</P>
<P>帐篷搭的很及时,风雪突降,躲在帐篷里面,大家都无话可说,伴着风吹帐篷的声音,我居然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醒来,外面好像变得很安静,是不是放晴了?其他帐篷的队友早出来了,阳光终于穿过云层给冰雪中的我们带来了暖意,于是大家都开始有点HIGH,高海拔脱衣秀也上演。</P>
<P>阳光晒着背,感觉不到高海拔的一丝寒意,左边雀儿山二峰逐渐露出真容,旗云飘飘,远方连绵的群山与地平线相接,光影变幻,到后来,我们都不说话,就这样看着,仿佛置身仙境,笑看人间云卷云舒,这样真好,哪怕只有一瞬间,也是极致享受。</P>
<
>到我出帐篷,发现积雪已经堆了这么高了</P>
<P>
</P>
<P> </P>
<P>走了不知多久,回头看,C2成了茫茫冰原上不起眼的一排小红点</P>
<P>
</P>
<P> </P>
<P>小憩</P>
<P>
</P>
<P> </P>
<P> </P><
> </P>
<P> </P>
<P>这种平整营地的方式让我想起了藏区修房夯土的锅庄。
</P>
<P></P>
<P> </P>
<P>旗云飘扬在海拔6119的雀儿山二峰之巅。
</P>
<P></P>
<P> </P>
<P> </P>
<P> </P>
<P> </P>
[ ]
<
>风起云涌,又不得不回帐篷,考虑着一个重大问题:到底是喝点水晚点嘘嘘完再睡觉,还是不喝水直接睡觉。山上的这几日,总被这样低级的问题困扰着,以前看别人的登山游记,青春期旧事职场烦恼感情危机外带唐诗宋词红楼西厢都是帐篷内没事做的时候内心挣扎反省的内容,而我在这空气稀薄地带不多的动脑筋都是在计算喝水和嘘嘘的时间,最后明明知道高海拔喝水的重要性,我还是穿上厚厚的羊毛袜钻进睡袋。女孩子登山总会麻烦很多,也许有一天当我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会成写一本女性高海拔嘘嘘指南,高海拔攀登需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才能好好享受攀登。 </P>
<P> </P>
<P>这次真的很幸运,上了5000米后,没有流鼻血没有头痛,每次测心跳和含氧量指标都让旁人羡慕,每一夜都没有觉得冷,而在C3,我居然在天还没黑就安然入睡,尽管帐篷外风雪磨人,我的小宇宙告诉我,会好起来的,这个时候我已经非常满足,毕竟这个位置是我到达的最高海拔。 </P>
<P> </P>
<P>又是一夜安睡。</P>
<P> </P>
<P>按预定时间,凌晨4点半,队长叫大家起床了,没有过多的话,我也没有赖床,和大家一样抓紧时间收拾准备出发,协作挨着帐篷收水壶灌水了,路上的食品昨天已经发到每个人手中,等到热水送来,也基本可以出来了,偏偏在这个时候我找不到头灯了,但时间容不得细细寻找,确认了前后的头灯灯光能够保证安全后穿上靴子出了帐篷。出了帐篷,即刻被眼前的奇景震惊了,满天的繁星,我从未这样感到苍茫宇宙和我们如此接近,而巨大的北斗星座就在我正前方!</P><
>
</P>
<P> </P>
<P>出发了,我们的队伍还是分成三组走在璀璨星河下,整个世界安静得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和呼吸声,前面第一组爬上了远处的雪坡,连成线的头灯灯光一直延伸,融入浩瀚星空,突然觉得眼前的一切如梦幻般奇妙。</P>
<P> </P>
<P>到了第一处小冰壁了,队伍通过很慢,等到我们最后一组过的时候,东方已经鱼肚白。依次下到一个裂缝区,然后开始挂上升器爬,这个地方不高,眼看就要到顶了,结果这里冰很松,脚踩空了,冰镐处的冰也被拉了下来,左手的上升器还抓得牢牢的,把我的手臂都拉痛了,不过这样我还保持在原有高度。这样的踩空又重复了两次,大块大块的冰滑落下去,幸好后一次是在完成动作后冰才垮的,上面的队友伸出手能拉到我,于是就直接把我拖了上去。</P>
<P> </P>
<P>
</P>
<P>趴在冰面上喘了好久的气才缓过来,全身都发软了,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的雀儿山之行应该不会止步于此吧?这个小冰壁似乎耗尽了力气,能不能完成后面更难的路线更高的冰壁呀?忽然发现面前的雪地顿起光芒,抬头看,太阳喷薄而出,给山峰加冕上金色的皇冠,我就趴在地上,刚好对着皇冠顶地膜拜。</P>
<P> </P><
>
</P>
<P> </P>
<P>
</P>
<P>也许是太阳给了我力量,我不再怀疑自己的小宇宙了,收起了瞬间的放弃念头,继续。又是深不见底的明暗裂缝,大段大段的雪坡,跟着协作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此时是我所见的雀儿山最美的时刻,前面结组而行的队友自然而然成了我眼中这幅画面重要的点缀,而雀儿山终于少了几许冰冷,多了些许温暖。</P>
<P> </P>
<P>
</P>
<P> </P>
<P>
</P>
<P> </P>
<P>上到了一个大平台,走过去就是资料上面说的大冰壁,而我们也绕过了多座山峰的遮挡,看到了冰壁左上方圆形的雀儿山峰顶。可以休息吃东西了,这是我的第一反应,然后又开始思考是此时吃那个一路背上来的苹果还是登顶的时候再吃。还是忍不住拿出了苹果,忍不住一口咬了下去,这个时候就听说了前面过不去的事实,但看见几名协作到另外一边去探路,于是趁着这个时候休息拍照。</P>
<P> </P>
<P> </P>
<
>
</P>
<P> </P>
<P>不久,队长过来说对不起,登不了顶了,因为雪桥出现不可修复的裂缝,一时也没找到合适的其他路线,我们真的过不去了,我们必须放弃。这个时候刚刚过九点,GPS显示这个位置的高度大约5900多米。</P>
<P>
</P>
<P> </P>
<P>
</P>
<P> </P>
<P>不是个人体力技术的原因,不是天气的原因,我一路上都表现很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我居然没有传说中内心的痛苦,无奈和惋惜还是有的,但想到我不用再辛苦的往上爬了,心情顿时轻松起来,我们就开始想尽办法摆造型,我还非常得意地告诉大家我终于实现了到最高处吃掉苹果的宏伟目标。也看到有队友在打电话,那边已经开始了救援,因为雪桥的第二道裂缝是第二名协作仁青过了后开裂的,阿基和仁青还在大冰裂缝的那边。</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打好雪锥,用绳索和流锁,很快就把他们两个弄过来了,接着一大群人高高兴兴地和后面的雀儿山主峰合影,时间也差不多了,于是按原路下撤。</P>
[ ]
<
>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没有什么目标,于是一边轻松走一边拍照,鸟瞰群山在不同无时无刻不在变幻的光线下呈现出的不同面孔,不过这份轻松持续时间不长,回到C3撤了营地背上背包后,艰苦的下撤路才是一个开头。</P>
<P> </P>
<P> </P>
<P> </P>
<P> </P><
>
</P>
<P> </P>
<P>
</P>
<P> </P>
<P>
</P>
<P> </P>
<P>C3下的雪坡雪又松了不少,对于队伍中这些生活在南方的队员来讲,深一脚浅一脚的踏雪而行实在有点难度,不多久就走得东倒西歪,尤其是我,走三步绊一下,严重影响了队伍的行进速度,前面的洪波实在看不下去了,无奈地说:你坐下,我拉你走。于是,洪波用结组绳着我一路滑下去,我好像坐在了雪橇上,一边尖叫,一边向超过的队友挥手,而我后面一根绳子上的队友居然还跟上了这架超简易雪橇的节奏。</P>
<P> </P>
<P>
</P>
<P> </P>
<P>下了坡,又是艰难的冰原行走,无数的裂缝还是和来时一样低调隐藏或者大张旗鼓在绝美冰原上,也许形态每一天都在变化,和雪山的天空一样让人不可捉摸,也许雪桥的变化阻挡了我们登顶的步伐也是一种必然,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安全,而且还以不慢的速度下撤着,只在C2营地的位置短暂休息,到过了之前掉过裂缝的那个区域碰见后面B组的队员问感觉怎么样的时候,我除了说累,已经没有更多的语言。</P>这个时候才不到三点,部分队员要求下撤到BC的呼声很高,我是不赞成的,但也没有办法,毕竟是一个团队。大家都越走越快,洪波带着我们这一组由两名女队员和体力较弱的两名男队员居然把另外两组远远抛在后头。我以为只有我走得我没有思想了,原来还有人走得更加麻木,我们都快到C1的时候,张骏才发现少了一只冰爪,什么时候掉的都还不知道!
停下来等张骏找冰爪,也终于可以坐下来休息了,但我也终于忍不住埋怨了几句,没必要走这么快,下到BC根本不现实,欲速而不达,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好的体力等等。过后想起来,当时还是过于冲动,大家都是一个团队,这样很不好,没有控制住自己,虽然那个时候我在崩溃的边缘。
幸运的是,张骏找到了冰爪,后面的队员也超过来了,我们很快到了冰碛末端,下坡后就可以脱冰爪了,偏偏在过最后一道小裂缝的时候,可能因为脚没有力气没有踢进冰,我又掉了一次冰裂缝,这次存属是个人失误,幸好也只是掉了一点点,但我却没来由地大哭一场,很久没有这样哭过,眼泪顺着眼镜滴答滴答地流在了冲锋衣上,止都止不住。好像全世界都在看我哭,我想当时队长应该很无奈吧。
到了C1,暗暗下了决心,坚决不下BC,一定要赖在C1 好好睡一觉。队长下去了一段看了路况,力排众议,做出了住C1的决定,据说下午瀑布的水非常大,过去不安全,同时通知次日必须早早出发,避免日照后冰川融化水大危险。
非常累,所以睡得很香,早上简单得吃了一点东西,把最后一包体动力喝了就出发了。没有走多久,大腿的肌肉就剧烈酸痛,难以很好平衡控制,又是在被称为恐怖草甸的地方,坡很陡,走几步就滑一跤,摔了过后坐在地上欲哭无泪,张骏看不下去了,用冰镐敲打我的大腿帮助肌肉放松,然后拉着我走,他觉得危险的地段就让我踩他的脚上过去。这样终于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碎石坡实在太滑,我几次险些把张骏拖下去了,不能这样了,但又不能不走,张骏又提议让我蹲下去顺着路滑着走,总之想尽各种办法让我平安走下了恐怖草甸,都不知道怎么感激人家了,他只是说做穿越领队好多年,责任感强,习惯都改不了了。
到瀑布区,水很大,来的时候走的线路被水冲着,协作们都等在那里,拿包的拿包,扶人的扶人,从另外一边还是逐个把大家平安送了下去,包括我。
瀑布以下,我没有背包了,协作背的,可能是看我走的实在太困难了,他们却是走一段后,放下包后又回去背后面的包包,同样的路他们要走两次。
虽然路程长,不过安全多了,只是体力远不如前,靠顽强意志坚定信念什么的都是空话,我只是没有选择而已。
艰难挪到大本营的时候,口渴得连被我视为垃圾食品的可乐都喝了,吃饭的时候才发现我还不算太晚到达的,另外一个女孩子比我晚了足足半个多小时,那个时候居然有点小小得意。
结果几个小时后,我又哭了,因为黄金周马匹紧张,没能找到马骑着出去到停车场,只好再次穿过密林,碰了几次头,被树根绊了几次后,必明在前面叫我,说是有马了,我用最后的力气飞奔过去,看见了马,一匹正在吃草的小马,没有主人,没有马鞍。我看着小马伤心地哭了,他和小王看着我开心地笑了,这也成了回城路上的谈资,后来还是觉得很荣幸,在为队友们增添了麻烦的同时,还是娱乐了大家。
有欢笑,有泪水,有软弱,有坚强,还有攀登,还有梦想,还有快乐。
这是我们的雀儿山攀登。
2016-03-14发布拍摄于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