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
2014年雀儿山攀登报告(非传统路线)
2014年8月29日至2014年9月6日,我(程子昂,网名最爱易安)和搭档晶晶进行了一次阿尔卑斯方式的攀登,攀爬了雀儿山,并于2014年9月4日顺利登顶,以下对这次攀登进行一些简单阐述,希望可以对将来攀登该峰的阿尔卑斯小团队有所帮助。
一、雀儿山状况
(以下摘自网络:)
雀儿山突兀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川西高原,横断山脉的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它北衔莫拉山,南接沙鲁里山,北侧是自西而东的雅砻江支流玉隆河,南侧是由北环流的金沙江支流夕河和麦宿河。雀儿山主峰海拔6168米,地理坐标为东经99°4',北纬31°47',坐落在雀儿山南段,德格县境内。山区海拔5000米以上雪峰有数十座之多,是康藏交通的要塞。雀儿山藏名“措拉”,意为大鸟羽翼。冰雪皑皑,巍峨雄伟的雀儿山居沙鲁里山系北段,最高峰海拔6168米,该山山势挺拔,壁立于周围十座5500米的群峰之上。故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之说。
二、准备
和我雀儿山的攀登搭档晶晶确定目标山峰几乎是几分钟的事情,之后就是各种准备。由于晶晶之前一年跟商业队去过雀儿山,当时在C1住了多日,并且最高到达徐老幺的高C2往上的冰壁。通常来说,雀儿山的攀登最大问题在于寻路。如果可以跟随众多商业队伍的路旗找到正确的路绕过冰裂缝及攀爬上正确的路线,难度不大。我们也咨询了之前一个月参与了苏拉的商业队的朋友,得知8月天气尚可,她登顶时虽然能见度一般,但是雪不深,冰壁状况不错。同时我们也办理了川登协的登山证,以防到了景区被直接赶走。
本次攀登我们计划在山里的时间是4-5天,准备了5个整天的食品,包括山之厨、坚果、肉干、干果、麦片、能量胶等。两个人带了一根60米9.1mm的万用绳、4颗冰锥、辅绳10米及若干扁带、单锁、快挂等。由于考虑到可能过河,我们在康定购买了两双长筒雨鞋。在之前一个月在年宝玉则的攀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雨鞋在Approach Route上的方便之处。后在甘孜与徐老幺的聊天中,徐老幺告知我们,八月底,山上下了不少雪,如果在冰壁上已经盖了较厚的雪,如果下降不一定可以快速挖到硬冰,需要使用雪锥下降。我们没有携带雪锥,再准备也显然已经来不及,所以我们在甘孜县购买了5个蛇皮袋,如果雪太厚可以使用蛇皮袋替代雪锥下降。
三、出发
从小米同学那边拿到了The North Face的一个骚包色的驮包及山力士赞助的头灯,8月28日晚,我们从上海出发。一出发便是出师不利,我竟然跑错了机场,原本在虹桥机场出发的飞机我跑去了浦东机场。从浦东打车200多元也没有赶上原来的飞机,只能买了后面班飞机,又经历了晚点,我终于在凌晨两点左右到达成都。第二天一早,我们从新南门客运站坐上大巴出发赶往甘孜县。成都到甘孜的大巴是需要在康定停一晚的。
8月30日15:45时我们到达甘孜县。得知徐老幺正在甘孜县,我们请他帮我们安排了前往景区的包车及从景区口到大本营的马匹。经过约2小时的车程,我们达到玉龙拉错(新路海)景区。雇佣了一匹马,我们两个人背着较轻的背包进入景区。
四、接近路线
新路海景区一路路线清晰,顺着湖的左侧的路进入,渐渐路上稍有泥泞,我换上雨鞋前进。最后在达到接近大本营处,需要多次过河。在靠右手边走,每条河都有之前的商业队搭建了木桥,但是我们进入并未知晓相关情况,我们靠着高筒雨靴淌过了几次河,但是在最后一次过河时,由于水太高而完全进水。到达大本营后,看到了徐老幺大本营大帐篷。由于和老幺及他们的协作都比较熟,康勇和孙强热情地邀请我们住在他们大本营帐内。当晚恰逢包子带队伍也正好在大本营,康勇、孙强之后要给包子的队伍当协作,他们也是第二天上C1,但是会在C1待2天进行技术培训。在冰雪路段以上可以错开商业队伍的时间也正好是我们所期望的,一是可以增加自主地进行攀登,二是不要影响到别的商业队伍的攀登和活动。
8月31日,我们在大本营理了装备,把多余的装备和驮包寄放在徐老幺的大本营帐篷内,9:20出发,负重上C1。我的负重大约在26kg,晶晶的负重也接近19-20kg,我们约在下午14:10到达C1营地,海拔约4800米。
五、冰川以上路段及攀爬
9月1日,9:20,我们从C1出发,出发后没有多久就上到冰川,换爪,继续前进。第一段冰川较为平缓,在行进一段之后需要翻过一条冰河。在约12:00时,翻上一处冰川高地后,我们开始结组。可能由于前一天和当天晶晶的负重都大于她平时的习惯负重,当日结组后,晶晶要求休息次数较多。
约14:00,我们进入冰裂缝区,同时,天气能见度降低。我们在冰裂缝区绕了约3小时后,看到了之前商业队的路旗。但是路旗指示方向只能指示大概方向,并不能引导绕过冰裂缝。在17:30,天气剧变,能见度降至10米以下,并且有一条冰裂缝我多次寻找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绕过路线,几乎全程踩雪已经让我有些疲劳了。无法确定正确路线,加之时间和天气因素,我提议在当时就地扎营。由于营地实在裂缝区,我们选择了一块相对较大的区域,在结组的情况下把周边踩了一遍,以防晚上独自出帐篷掉冰裂缝。
约14:00,我们进入冰裂缝区,同时,天气能见度降低。我们在冰裂缝区绕了约3小时后,看到了之前商业队的路旗。但是路旗指示方向只能指示大概方向,并不能引导绕过冰裂缝。在17:30,天气剧变,能见度降至10米以下,并且有一条冰裂缝我多次寻找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绕过路线,几乎全程踩雪已经让我有些疲劳了。无法确定正确路线,加之时间和天气因素,我提议在当时就地扎营。由于营地实在裂缝区,我们选择了一块相对较大的区域,在结组的情况下把周边踩了一遍,以防晚上独自出帐篷掉冰裂缝。
9月2日,上午9:35,我们从5350米营地出发。当日能见度继续保持10米以内状况。在行进过程中,由于没有参照物,我只能大约参考GPS的数据。但是我的行进方向总是走偏,晶晶在后面看到脚印斜了,多次纠正我的方向。之后在讨论方向和路线中,我们几近激烈讨论,甚至都到了争吵的地步。在偶尔露出几分钟的山体轮廓的帮助和晶晶的记忆,我们沿着一个“缓坡”行进。直到约13:00,能见度稍有提高,可以看到前方山体。和GPS数据对照,我们认为这就是正确的路线,向上可以到达营地。
在不断爬坡后,至14:15,我们到达约5600米处,我突然发现我们认为正确的路线上出现了一个长约100多米,宽约50米,深至数百米的大窟窿。这与我们之前的预料大相径庭。由于我们坚信我们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之前任何资料都未有看到有对于此窟窿的叙述,我的观点是这个窟窿是不是最近才形成的。绕过窟窿我们需要向右侧雪坡走,但是当日下午,右侧雪坡及我们认为需要上升接近主峰顶的路线上已多次发生雪崩及大规模流雪。于是我们经过协商,决定向下找到一个较平较安全处扎营。
15:10,我们下坡约50米左右,找了块坡地上稍平处。由于当天离天黑时间较多,并且天气尚可,我们花费了较多时间平整了营地,还把坡外侧处用雪填高,当天搭建了一个较为舒适的营地。并且计划第二天凌晨3点起床,4点出发冲顶。
9月3日,3点,起床后,我发觉下了一夜的雪,当时的雪已经已经没过了帐篷门的一半。当时决定当天不出发。当天我们就在5550营地修整了一天,在下午15:00左右,听到包子队伍上来的声音。由于离得较远,我们相互的通讯无法听清内容,而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一直无法联系到包子队伍的协作。直到18:00,我们还没有看到他们的身影,经过多次尝试后,我们终于拨通了康勇的电话,才知道,我们走错了路,他们在我们更左侧的山坡向上到达高C2扎营。他们建议我们拔营走去正确的营地。考虑到当时的时间,我们当下否决了挪营地的想法。
当晚我们又一次经历了激烈的讨论,第二天到底是冲顶,还是放弃,还是上C3。恐惧心理和登顶欲望又一次经历了激烈的斗争。最后,我们终于达成一致,沿着我们的路线攀爬,从非传统路线登顶。
9月4日,3点起床,发现帐篷内一改前几日结露的状况,帐篷内壁结满了冰霜。一看天空,满天繁星,是一个好天气。于是起床,整理器材,烧水,吃饭后,我们于4:10出发。从右侧绕过大窟窿后,我一路领攀,翻过了几个雪坡,其中最陡的雪坡接近60度。大部分路段都是硬雪,攀爬极其舒服。在翻上了一个雪坡后,参考GPS资料,我们需要横切一段雪坡,该雪坡上到处是雪崩堆积物。由于当时太阳并未升起,我快速横切了这段并让晶晶在该路段也快速通过。
约9:45,我们达到冰壁底下。冰壁难度约AI2+(也有说AI3)。虽然表面有部分浮雪,但在稍稍刨去浮雪后还是可以看到硬冰,这也打消了我们无法冰洞下降的顾虑。我领攀冰壁时,由于懒得刨去浮雪,只在看到有一块露出凉冰的地方打了颗冰锥,并且让晶晶开始保护。但是由于绳子一直拖在雪地上已经被打湿,晶晶告诉我绳子过不了保护器。于是我便索性solo到冰壁顶端,打了一颗冰锥,保护晶晶跟攀上来。我们攀爬冰壁的时候,恰逢包子的队伍登顶下撤。
在晶晶跟攀到冰壁顶端后,我们结组通过最后一段山脊。山脊较窄,两侧暴露感非常强烈。我们在山脊上稍借助了20多米左侧的路绳保证安全(不知道算不算这次的败笔)。我于11:20登顶雀儿山主峰,海拔6168米(GPS显示6140米)。从山顶遥望东南侧,经过一条山脊后的山尖,目测该山尖似乎更高,当日也有可能是视觉误差。据马戈说,该山尖似乎Mick Fowler当年登顶过,具体资料不详。
在山顶各种照相、休息、补水、吃饭后,我们下撤。由于上攀路线上多次穿越雪崩区,在下撤时,太阳晒过后,该区域风险过大,我们决定沿传统路线下撤后再设法寻找我们的营地。一路下撤有脚印还是比较顺利的,我们于15:30到达徐老幺的高C2,继续下撤至冰川平台,海拔约下降了300米。看Google Earth的示意图,红色部分是我们下撤的路线图。我们下到了高C2下方的冰川平缓部后沿着前一天的路线上升,海拔约上升了近400米才找到我们的营地,到达营地时已经19:30了。
在天亮后,我们继续攀爬至可以看到一个垭口后,参考GPS数据,翻过此垭口可以到达顶部冰壁下。但此时我们也可以大致看到传统路线方向。在综合考虑安全因素后,我们决定绕过几个小山峰绕回传统登顶路线。约8:00时,我们可以看到包子的队伍沿着传统路线的脚印。在约8:45时,我们绕回和传统路线重合部分。
根据GPS数据导入Google Earth显示,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从冰川底下平缓处就与传统攀登路线(红色)分叉了,我们从传统路线更右侧的山谷攀爬了。在顶部最后一段我们绕回了传统路线。从网上资料来看,之前几乎没有见过有队伍按照这条路线进行攀爬。
登顶天当晚,闪电大作,狂风,暴雪。在帐篷内多次看到天空超大亮度的闪电及巨大的雷声,随后半夜一直下着大雪,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稍有停止。9月5日,9点,我们拔营下撤。前一天的大雪让我们顺着原来自己上升的脚印及在下方找到商业队下撤的脚印的计划完全落空。当天继续持续了前几天能见度超低的状况,几乎除了登顶天唯一的好天气窗口外,其余天的天气大多如此。由于希望向右走更早接近传统路线方向,让我们走错方向,迷失在裂缝区内。多次绕冰裂缝和过不靠谱的雪桥,我还有过多次掉入冰裂缝的状况发生。幸好每次都只是最多掉到胸口处,我都慢慢的自己爬上来了。其中一次掉入较深的冰裂缝,还让我的冰镐脱手,幸好我使用了冰镐脐带,才免于冰镐的丢失。
直到15:00,天空放晴,能见度提升,并且太阳一晒,把前一天下撤的商业队的脚印上盖的浮雪晒化后,我们才找到了正确的下山路线。
在到达C1后,我们继续下撤。想着当晚尽量能撤回甘孜县,我和晶晶决定互相不等,先走到大本营后及时联系出山的马帮及包车前往甘孜县的事宜。由于连续多日领攀及踩雪,我的体力消耗极大,从C1下撤到BC的路走得很慢,还在快到BC时走错路,幸好及时发现并找回,但也在黑暗中耽误了近1小时。综合参考了晚上雇马匹的价格的情况,最终我们当晚没能撤回甘孜县。在徐老幺的大本营帐吃了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一碗老干妈拌米饭和牛肉蔬菜鸡蛋汤,在此必须严重感谢老幺的慷慨和帮助。第二天一早,我们从大本营撤回景区口,并返回甘孜县。返回甘孜县后,归心似箭,我和晶晶及老幺队伍的一个客户,我们三个人包了车,连夜16个小时赶回成都。
六、装备、器材及反思
Black Diamond Firstlight帐篷:单层帐,重量轻,两个人使用足够,但是结露非常严重。我这次带了一根毛巾专门擦拭帐篷,对于结露稍有解决。但是在那种很累的状况下,不勤于擦拭,还是会使帐篷内湿漉漉的。
MSR反应堆:虽然断了把手,但是它还是我登山炉头的不二选择。
砂轮打火机:在年宝玉则的时候马戈告诉我,砂轮打火机一直是比较靠谱的。之前买的各种所谓高原火机,只要是电压石的基本都不靠谱。砂轮打火机在近6000米处打火基本还是没有压力的。
高山靴:我的单层攀冰靴在雀儿山稍冷。虽然这次脚趾有轻度冻伤,但经过回忆,冻伤可能还是发生在睡觉时候。雀儿山9月初总体不算冷,不过如果更靠谱,还是有个更厚的靴子更好。
器材:Beal Joker 9.1mm 60m,辅绳10米,扁带若干,单锁、快挂若干,主锁。
这次我使用了BD的冰镐脐带,脐带的使用让我免于丢失了一把Quark2,在一次我掉入冰裂缝时,冰镐脱手,幸好被冰镐脐带吊住,才免于丢失。
雀儿山的攀登,总体而言,技术难度不算大,对于可以稳定领攀WI3的人而言,就不会因为技术难度而有问题。主要难度在于绕冰裂缝和找对合适路线。我们侥幸从更右侧成功登顶,该路线的攀登在天气晴好太阳晒了之后是不安全的,必须早起,趁着低温状况下快速通过。根据判断,如果我们不绕回传统路线从垭口直接翻过应该可以可行的。但是这要求攀爬速度进一步加快,Faster is safer永远是攀登的黄金法则。
同时,关于雀儿山,除了进山时间漫长以外,这个山是一座不错的进行攀登实践的山峰。在天气好的时候,风景也是非常漂亮的。只是希望大家自主攀登雀儿山不要过度依赖商业队,在可以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触碰商业队伍的路绳,路旗等,也不要因为自己的鲁莽去麻烦商业队伍。希望各位Climber都可以享受自己的攀登。
2014年8月29日至2014年9月6日,我(程子昂,网名最爱易安)和搭档晶晶进行了一次阿尔卑斯方式的攀登,攀爬了雀儿山,并于2014年9月4日顺利登顶,以下对这次攀登进行一些简单阐述,希望可以对将来攀登该峰的阿尔卑斯小团队有所帮助。
一、雀儿山状况
(以下摘自网络:)
雀儿山突兀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川西高原,横断山脉的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它北衔莫拉山,南接沙鲁里山,北侧是自西而东的雅砻江支流玉隆河,南侧是由北环流的金沙江支流夕河和麦宿河。雀儿山主峰海拔6168米,地理坐标为东经99°4',北纬31°47',坐落在雀儿山南段,德格县境内。山区海拔5000米以上雪峰有数十座之多,是康藏交通的要塞。雀儿山藏名“措拉”,意为大鸟羽翼。冰雪皑皑,巍峨雄伟的雀儿山居沙鲁里山系北段,最高峰海拔6168米,该山山势挺拔,壁立于周围十座5500米的群峰之上。故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之说。
二、准备
和我雀儿山的攀登搭档晶晶确定目标山峰几乎是几分钟的事情,之后就是各种准备。由于晶晶之前一年跟商业队去过雀儿山,当时在C1住了多日,并且最高到达徐老幺的高C2往上的冰壁。通常来说,雀儿山的攀登最大问题在于寻路。如果可以跟随众多商业队伍的路旗找到正确的路绕过冰裂缝及攀爬上正确的路线,难度不大。我们也咨询了之前一个月参与了苏拉的商业队的朋友,得知8月天气尚可,她登顶时虽然能见度一般,但是雪不深,冰壁状况不错。同时我们也办理了川登协的登山证,以防到了景区被直接赶走。
本次攀登我们计划在山里的时间是4-5天,准备了5个整天的食品,包括山之厨、坚果、肉干、干果、麦片、能量胶等。两个人带了一根60米9.1mm的万用绳、4颗冰锥、辅绳10米及若干扁带、单锁、快挂等。由于考虑到可能过河,我们在康定购买了两双长筒雨鞋。在之前一个月在年宝玉则的攀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雨鞋在Approach Route上的方便之处。后在甘孜与徐老幺的聊天中,徐老幺告知我们,八月底,山上下了不少雪,如果在冰壁上已经盖了较厚的雪,如果下降不一定可以快速挖到硬冰,需要使用雪锥下降。我们没有携带雪锥,再准备也显然已经来不及,所以我们在甘孜县购买了5个蛇皮袋,如果雪太厚可以使用蛇皮袋替代雪锥下降。
三、出发
从小米同学那边拿到了The North Face的一个骚包色的驮包及山力士赞助的头灯,8月28日晚,我们从上海出发。一出发便是出师不利,我竟然跑错了机场,原本在虹桥机场出发的飞机我跑去了浦东机场。从浦东打车200多元也没有赶上原来的飞机,只能买了后面班飞机,又经历了晚点,我终于在凌晨两点左右到达成都。第二天一早,我们从新南门客运站坐上大巴出发赶往甘孜县。成都到甘孜的大巴是需要在康定停一晚的。
8月30日15:45时我们到达甘孜县。得知徐老幺正在甘孜县,我们请他帮我们安排了前往景区的包车及从景区口到大本营的马匹。经过约2小时的车程,我们达到玉龙拉错(新路海)景区。雇佣了一匹马,我们两个人背着较轻的背包进入景区。
四、接近路线
新路海景区一路路线清晰,顺着湖的左侧的路进入,渐渐路上稍有泥泞,我换上雨鞋前进。最后在达到接近大本营处,需要多次过河。在靠右手边走,每条河都有之前的商业队搭建了木桥,但是我们进入并未知晓相关情况,我们靠着高筒雨靴淌过了几次河,但是在最后一次过河时,由于水太高而完全进水。到达大本营后,看到了徐老幺大本营大帐篷。由于和老幺及他们的协作都比较熟,康勇和孙强热情地邀请我们住在他们大本营帐内。当晚恰逢包子带队伍也正好在大本营,康勇、孙强之后要给包子的队伍当协作,他们也是第二天上C1,但是会在C1待2天进行技术培训。在冰雪路段以上可以错开商业队伍的时间也正好是我们所期望的,一是可以增加自主地进行攀登,二是不要影响到别的商业队伍的攀登和活动。
8月31日,我们在大本营理了装备,把多余的装备和驮包寄放在徐老幺的大本营帐篷内,9:20出发,负重上C1。我的负重大约在26kg,晶晶的负重也接近19-20kg,我们约在下午14:10到达C1营地,海拔约4800米。
五、冰川以上路段及攀爬
9月1日,9:20,我们从C1出发,出发后没有多久就上到冰川,换爪,继续前进。第一段冰川较为平缓,在行进一段之后需要翻过一条冰河。在约12:00时,翻上一处冰川高地后,我们开始结组。可能由于前一天和当天晶晶的负重都大于她平时的习惯负重,当日结组后,晶晶要求休息次数较多。
约14:00,我们进入冰裂缝区,同时,天气能见度降低。我们在冰裂缝区绕了约3小时后,看到了之前商业队的路旗。但是路旗指示方向只能指示大概方向,并不能引导绕过冰裂缝。在17:30,天气剧变,能见度降至10米以下,并且有一条冰裂缝我多次寻找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绕过路线,几乎全程踩雪已经让我有些疲劳了。无法确定正确路线,加之时间和天气因素,我提议在当时就地扎营。由于营地实在裂缝区,我们选择了一块相对较大的区域,在结组的情况下把周边踩了一遍,以防晚上独自出帐篷掉冰裂缝。
约14:00,我们进入冰裂缝区,同时,天气能见度降低。我们在冰裂缝区绕了约3小时后,看到了之前商业队的路旗。但是路旗指示方向只能指示大概方向,并不能引导绕过冰裂缝。在17:30,天气剧变,能见度降至10米以下,并且有一条冰裂缝我多次寻找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绕过路线,几乎全程踩雪已经让我有些疲劳了。无法确定正确路线,加之时间和天气因素,我提议在当时就地扎营。由于营地实在裂缝区,我们选择了一块相对较大的区域,在结组的情况下把周边踩了一遍,以防晚上独自出帐篷掉冰裂缝。
9月2日,上午9:35,我们从5350米营地出发。当日能见度继续保持10米以内状况。在行进过程中,由于没有参照物,我只能大约参考GPS的数据。但是我的行进方向总是走偏,晶晶在后面看到脚印斜了,多次纠正我的方向。之后在讨论方向和路线中,我们几近激烈讨论,甚至都到了争吵的地步。在偶尔露出几分钟的山体轮廓的帮助和晶晶的记忆,我们沿着一个“缓坡”行进。直到约13:00,能见度稍有提高,可以看到前方山体。和GPS数据对照,我们认为这就是正确的路线,向上可以到达营地。
在不断爬坡后,至14:15,我们到达约5600米处,我突然发现我们认为正确的路线上出现了一个长约100多米,宽约50米,深至数百米的大窟窿。这与我们之前的预料大相径庭。由于我们坚信我们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之前任何资料都未有看到有对于此窟窿的叙述,我的观点是这个窟窿是不是最近才形成的。绕过窟窿我们需要向右侧雪坡走,但是当日下午,右侧雪坡及我们认为需要上升接近主峰顶的路线上已多次发生雪崩及大规模流雪。于是我们经过协商,决定向下找到一个较平较安全处扎营。
15:10,我们下坡约50米左右,找了块坡地上稍平处。由于当天离天黑时间较多,并且天气尚可,我们花费了较多时间平整了营地,还把坡外侧处用雪填高,当天搭建了一个较为舒适的营地。并且计划第二天凌晨3点起床,4点出发冲顶。
9月3日,3点,起床后,我发觉下了一夜的雪,当时的雪已经已经没过了帐篷门的一半。当时决定当天不出发。当天我们就在5550营地修整了一天,在下午15:00左右,听到包子队伍上来的声音。由于离得较远,我们相互的通讯无法听清内容,而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一直无法联系到包子队伍的协作。直到18:00,我们还没有看到他们的身影,经过多次尝试后,我们终于拨通了康勇的电话,才知道,我们走错了路,他们在我们更左侧的山坡向上到达高C2扎营。他们建议我们拔营走去正确的营地。考虑到当时的时间,我们当下否决了挪营地的想法。
当晚我们又一次经历了激烈的讨论,第二天到底是冲顶,还是放弃,还是上C3。恐惧心理和登顶欲望又一次经历了激烈的斗争。最后,我们终于达成一致,沿着我们的路线攀爬,从非传统路线登顶。
9月4日,3点起床,发现帐篷内一改前几日结露的状况,帐篷内壁结满了冰霜。一看天空,满天繁星,是一个好天气。于是起床,整理器材,烧水,吃饭后,我们于4:10出发。从右侧绕过大窟窿后,我一路领攀,翻过了几个雪坡,其中最陡的雪坡接近60度。大部分路段都是硬雪,攀爬极其舒服。在翻上了一个雪坡后,参考GPS资料,我们需要横切一段雪坡,该雪坡上到处是雪崩堆积物。由于当时太阳并未升起,我快速横切了这段并让晶晶在该路段也快速通过。
约9:45,我们达到冰壁底下。冰壁难度约AI2+(也有说AI3)。虽然表面有部分浮雪,但在稍稍刨去浮雪后还是可以看到硬冰,这也打消了我们无法冰洞下降的顾虑。我领攀冰壁时,由于懒得刨去浮雪,只在看到有一块露出凉冰的地方打了颗冰锥,并且让晶晶开始保护。但是由于绳子一直拖在雪地上已经被打湿,晶晶告诉我绳子过不了保护器。于是我便索性solo到冰壁顶端,打了一颗冰锥,保护晶晶跟攀上来。我们攀爬冰壁的时候,恰逢包子的队伍登顶下撤。
在晶晶跟攀到冰壁顶端后,我们结组通过最后一段山脊。山脊较窄,两侧暴露感非常强烈。我们在山脊上稍借助了20多米左侧的路绳保证安全(不知道算不算这次的败笔)。我于11:20登顶雀儿山主峰,海拔6168米(GPS显示6140米)。从山顶遥望东南侧,经过一条山脊后的山尖,目测该山尖似乎更高,当日也有可能是视觉误差。据马戈说,该山尖似乎Mick Fowler当年登顶过,具体资料不详。
在山顶各种照相、休息、补水、吃饭后,我们下撤。由于上攀路线上多次穿越雪崩区,在下撤时,太阳晒过后,该区域风险过大,我们决定沿传统路线下撤后再设法寻找我们的营地。一路下撤有脚印还是比较顺利的,我们于15:30到达徐老幺的高C2,继续下撤至冰川平台,海拔约下降了300米。看Google Earth的示意图,红色部分是我们下撤的路线图。我们下到了高C2下方的冰川平缓部后沿着前一天的路线上升,海拔约上升了近400米才找到我们的营地,到达营地时已经19:30了。
在天亮后,我们继续攀爬至可以看到一个垭口后,参考GPS数据,翻过此垭口可以到达顶部冰壁下。但此时我们也可以大致看到传统路线方向。在综合考虑安全因素后,我们决定绕过几个小山峰绕回传统登顶路线。约8:00时,我们可以看到包子的队伍沿着传统路线的脚印。在约8:45时,我们绕回和传统路线重合部分。
根据GPS数据导入Google Earth显示,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从冰川底下平缓处就与传统攀登路线(红色)分叉了,我们从传统路线更右侧的山谷攀爬了。在顶部最后一段我们绕回了传统路线。从网上资料来看,之前几乎没有见过有队伍按照这条路线进行攀爬。
登顶天当晚,闪电大作,狂风,暴雪。在帐篷内多次看到天空超大亮度的闪电及巨大的雷声,随后半夜一直下着大雪,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稍有停止。9月5日,9点,我们拔营下撤。前一天的大雪让我们顺着原来自己上升的脚印及在下方找到商业队下撤的脚印的计划完全落空。当天继续持续了前几天能见度超低的状况,几乎除了登顶天唯一的好天气窗口外,其余天的天气大多如此。由于希望向右走更早接近传统路线方向,让我们走错方向,迷失在裂缝区内。多次绕冰裂缝和过不靠谱的雪桥,我还有过多次掉入冰裂缝的状况发生。幸好每次都只是最多掉到胸口处,我都慢慢的自己爬上来了。其中一次掉入较深的冰裂缝,还让我的冰镐脱手,幸好我使用了冰镐脐带,才免于冰镐的丢失。
直到15:00,天空放晴,能见度提升,并且太阳一晒,把前一天下撤的商业队的脚印上盖的浮雪晒化后,我们才找到了正确的下山路线。
在到达C1后,我们继续下撤。想着当晚尽量能撤回甘孜县,我和晶晶决定互相不等,先走到大本营后及时联系出山的马帮及包车前往甘孜县的事宜。由于连续多日领攀及踩雪,我的体力消耗极大,从C1下撤到BC的路走得很慢,还在快到BC时走错路,幸好及时发现并找回,但也在黑暗中耽误了近1小时。综合参考了晚上雇马匹的价格的情况,最终我们当晚没能撤回甘孜县。在徐老幺的大本营帐吃了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一碗老干妈拌米饭和牛肉蔬菜鸡蛋汤,在此必须严重感谢老幺的慷慨和帮助。第二天一早,我们从大本营撤回景区口,并返回甘孜县。返回甘孜县后,归心似箭,我和晶晶及老幺队伍的一个客户,我们三个人包了车,连夜16个小时赶回成都。
六、装备、器材及反思
Black Diamond Firstlight帐篷:单层帐,重量轻,两个人使用足够,但是结露非常严重。我这次带了一根毛巾专门擦拭帐篷,对于结露稍有解决。但是在那种很累的状况下,不勤于擦拭,还是会使帐篷内湿漉漉的。
MSR反应堆:虽然断了把手,但是它还是我登山炉头的不二选择。
砂轮打火机:在年宝玉则的时候马戈告诉我,砂轮打火机一直是比较靠谱的。之前买的各种所谓高原火机,只要是电压石的基本都不靠谱。砂轮打火机在近6000米处打火基本还是没有压力的。
高山靴:我的单层攀冰靴在雀儿山稍冷。虽然这次脚趾有轻度冻伤,但经过回忆,冻伤可能还是发生在睡觉时候。雀儿山9月初总体不算冷,不过如果更靠谱,还是有个更厚的靴子更好。
器材:Beal Joker 9.1mm 60m,辅绳10米,扁带若干,单锁、快挂若干,主锁。
这次我使用了BD的冰镐脐带,脐带的使用让我免于丢失了一把Quark2,在一次我掉入冰裂缝时,冰镐脱手,幸好被冰镐脐带吊住,才免于丢失。
雀儿山的攀登,总体而言,技术难度不算大,对于可以稳定领攀WI3的人而言,就不会因为技术难度而有问题。主要难度在于绕冰裂缝和找对合适路线。我们侥幸从更右侧成功登顶,该路线的攀登在天气晴好太阳晒了之后是不安全的,必须早起,趁着低温状况下快速通过。根据判断,如果我们不绕回传统路线从垭口直接翻过应该可以可行的。但是这要求攀爬速度进一步加快,Faster is safer永远是攀登的黄金法则。
同时,关于雀儿山,除了进山时间漫长以外,这个山是一座不错的进行攀登实践的山峰。在天气好的时候,风景也是非常漂亮的。只是希望大家自主攀登雀儿山不要过度依赖商业队,在可以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触碰商业队伍的路绳,路旗等,也不要因为自己的鲁莽去麻烦商业队伍。希望各位Climber都可以享受自己的攀登。
2016-03-09发布拍摄于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