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nymous
0
0
0
说点什么...
发送
1/38
敦煌等(2)
万里西游云中客——兰州敦煌嘉峪关甘南纪行
万里西游云中客
——兰州敦煌嘉峪关甘南纪行
§引子 从梦里起飞
六月的江南,阴雨绵绵。
初夏的西北,还不知道是什么颜色。
清晨五点,天色麻灰,城市还在将醒未醒的时候,我背起行囊,车向虹桥。百密一疏的是,到机场以后才想起把单反相机落下了,却带了相机的充电器,好在还有能拍照的手机。不能畅快记录下沿路的美景,或是遗憾,却也少了一分负重,也许值得庆幸。
这一次的旅行,向云中穿越,从梦里起飞。
《机场小句》
三千年铁马古道,
一万里越度关津。轻身致远,
动若参商。
来若孤鸿,
去似朔鸟。
§日程 流水行云
6月27日中午抵兰州,傍晚赴敦煌,宿火车。
6月28日上午抵敦煌,中午莫高窟,下午鸣沙山月牙泉,宿鸣沙山边农家。
6月29日清晨出发:玉门关、汉长城、河仓城、疏勒河故道、雅丹(魔鬼城)、阳关,九点左右返敦煌市区。
6月30日上午乘火车,下午抵达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宿火车。
7月1日凌晨抵兰州,南站乘汽车,赴甘南州夏河县,中午抵达,下午:拉卜楞寺贡唐宝塔、白度母殿、桑科草原,突遇暴雨,宿藏族旅社。
7月2日上午:拉卜楞寺闻思学院大经堂、甘加草原、白石崖、八角古城,藏民帐篷藏餐,宿白海螺宾馆;
7月3日上午乘汽车赴兰州,中午到,偶遇马拉松比赛,下午甘肃省博,晚餐东乡手抓,宿兰州如家;
7月4日上午大巴赴机场,飞机晚点二十五分钟,下午抵沪。
§羊皮筏与黄河
初到兰州,从民航售票处下车后,背着包信步走到东方红广场。十点左右的黄河岸边,还很凉爽,一路走来,发现兰州人普遍长得很漂亮,高挑而挺拔,女人尤其白净,男人则五官轮廓分明。许是因为多民族混居地区的原因。脑子里顿时出现雍州、凉州,匈奴、吐蕃之类的名词,又看到尖顶新月的清真寺,和三五成群包裹头巾的回族女性,即情即景一下子就有了少许的历史感。
餐后,打车赴甘肃省博物馆。不料——周一,闭馆。车是黑车,价钱却不黑,广场到省博,十元。这时,也初次体会了兰州打车之难(此事后叙)。
乘1路公交车回南关十字,游中山铁桥,遥望白塔山。步行至水车园,乘羊皮筏漂流黄河。
兰州的黄河应该是清的,下了雨,裹夹了泥沙,所见竟是黄水一片,当然和中下游郑州的黄河比,黄沙又要稀薄许多。带着几分忐忑,跃上由13只吹满气的羊皮囊撑起的一块木栅栏,这就是羊皮筏子。

羊皮筏,是古代沿习至今的摆渡工具。《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所谓的皮囊就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
羊皮筏浮力极大,顺流而下速度很快,在市内的漂浮确定了时间和区域,少了些刺激,但坐在筏子上,仍然低头就能看见黄河水从羊皮胎的空当中悠悠穿过,随便一伸手就能摸到河水,更奇妙的是筏子随波漂流,木栅栏上的人却不会被水打湿,很有些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感觉。凉风习习,水波不兴,遥望传说埋葬吐蕃传教法王的白塔山,顿觉黄河魅力无穷。水流时有漩涡,抬头看青天茫茫,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就大致如此了吧。
不过,皮筏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古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当然,现在将筏子带到上游已经不用人驮,有快艇牵引了。
母亲河,羊皮筏。黄河之滨我曾经生活过整整四年,羊皮筏子却是第一次见,第一次乘。挥手作别金城兰州,车发敦煌。
§ 苍茫天地孤烟直
火车愈向西,天黑得愈是晚,只是行车的速度及不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两者甚至有着数量级的差别,因此轻易觉不到这样的变化过程。可是身处中国的西北,对照北京时间和在华东生活的经验,天黑的时间是明显延后了。这显然给我多一些的时间好好地看一看窗外的苍茫天地。
火车在陇海西线也就是兰新铁路上呼啸着奔驰。兰新铁路是联通新疆和内地的唯一铁路干线——重要性可见一斑!从兰州市西行跨越黄河后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出长城西端的嘉峪关,过马鬃山南麓的玉门、疏勒河,西跨红柳河进入新疆境内,沿天山南麓过哈密、鄯善、吐鲁番,在达坂城穿过天山到乌鲁木齐。
一直向西,我看到窗外尽是黄蒙蒙的荒漠戈壁,也看到连绵不绝的祁连山脉和远处山上的雪顶。车在沙海中像舟,人在天地间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蚍蜉。距离是如此的漫长,祖国的疆域是如此的辽阔,天地间是这样的大,只有到了西部,才能有这样的亲身感受。兰州到敦煌,尚未出甘肃省,距离已经与北京到上海相当。一个又一个的城:兰州、武威、金昌、张掖、清水、酒泉、嘉峪关,那些史籍里提到的如雷贯耳的名字擦肩而过。夜深了,睡不着,每到一处,我都下车,沐浴一下戈壁的凉风,妄图感受一下千年丝路的气息。这里曾经驼铃悠扬,各色人等肤色装饰全部相同但都行色匆匆,从这条路熙熙攘攘来往过。
祁连山,一个无数次在书中读到过的地方,现在是这么的近,近在举目可望,山连山,岭连岭,多少民族在这里孕育、繁衍、休养生息又在这里厮杀争夺过。那首古老的歌谣:“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表达了匈奴人对失去家园的愤恨和悲怆。今天的辽阔西部疆域,来之不易,不但要守好,还要建设好。我想到以色列人将沙漠建成了花园,我们有这样广阔的荒漠,实在应该让它产生效益而不是持续荒凉,成为民族复兴的大腹地。
在西部,真能让人浮想联翩,上古、当下,国内、国外,宇宙、人生,出世、入世……当然,铁路沿线不远就是连绵不绝的发电风车,风车一直在转,于焦灼和担忧的心情或可稍解。
《西行野望》
祁连苍苍
戈壁茫茫
千里野望
风飞沙扬
幸我上邦
国运腾翔
铁马金戈
万郡无疆
沙丘如楼
碎石如斗
造化神工
白云苍狗
佳期如梦
韶华不朽
无边春下
沧海横流
§ 访胜探莫高
昨浮羊皮渡横水
今访胜迹探莫高
一万里无边风月
三千年拍断古今
辞曰 驾白鹤兮入碧霄
从敦煌城里,坐四十分钟左右的中巴(算入沿途拉客时间),到了莫高窟,票价8元。中巴司机十分健谈,说到自己的国营身份,说到新任市长改变当地出租车颜色(全部换成绿色)给新人结婚造成的不便,尤其说到了今年的游客大减,他分析说是因为受到前期敦煌地区发洪水的影响,看到新闻都不敢来了。这时,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用司机的话来说,下雨,对当地人来说,是高兴都来不及的喜事。雨中的敦煌,也许真是很难得,因为之后明净的空气令人印象深刻。李广杏是当地名产,路边就有很多卖杏的小贩,我没有买。老辈人说“桃饱李伤,杏子树下埋死人”。我怕稍买多,不吃就要坏掉。中巴行进,我照例,一上车就开始打盹,处于不自觉的神游浅睡状态。也许错过了沿路的戈壁风光,不过好在,念及第二天的饱满行程都是在戈壁荒漠上,浅睡的尤其踏实了。
老实说,我是一个艺术的门外汉,小时候学过两年水粉画,曾经喜欢画瘦猫(那时人也瘦,于是猫也画的瘦),却学无所成,用母亲的话来说,属于一个圈也画不圆的水平。但是,读中学时候上美术课时老师对莫高窟的神往和赞叹在我脑中留下深深印象,后来自己阅读,对莫高窟和也有了一些些的了解,使我隐约怀着一丝丝朝圣的心态,下车步行来到莫高窟前。
窟前,除了安置著名的王道士和之前几位高僧的白塔,还有有一座飞天的雕塑,线条流畅,衣衫漫卷,神态端庄而灵动。
及至洞前,导游给每个游客人手一个小型的音频转换器,我想大概是类似车载mp3的玩意儿,把讲解者的音频信号,以无线发射方式发射到周边空间,由固定频率的转换器接收。我试验了一下,大约20米外,仍有清晰信号,且不受别的导游发出信号的感染。坏处是,不同的导游所带领参观的洞窟不是完全重合,要想跟着别的队伍听讲解,就得及时把这玩意儿摘掉。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作为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早于前秦符坚年间,僧人乐尊发愿开凿,至今已近1800年,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的作品。要是谈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建筑艺术,又或者宗教、民族、历史、文学、舞蹈、音乐、饮食、交通、民族、政治、经济这些当代敦煌显学的要义,就所知所闻,我这支拙笔不能描其万一。我只能说,十几个洞窟看下来,感觉莫高窟和敦煌学实在是美轮美奂、博大精深!
甚至感觉到因为连续仰头,曾经的颈椎不适都要缓解了许多。在窟里仰头四望的时候,我感到了快乐,感到了赞叹、感到了愤怒,感到了清晰和淡淡的眩晕,时间长河的流逝和沧桑历史的演进使人产生超越时空的意识流。
给我们讲解的是年轻的研究人员,都供职于敦煌研究院,我想他们都是令人钦佩的常书鸿的传人。也许来自远方,也许来自现代化的都市,但是,是真正理解、热爱、关怀敦煌艺术的可爱的人。物质生活也许是清苦至少是寂寞的,但是精神上绝对是比大多数芸芸众生更富足。他们专注、顽强而勤奋,我想,佛陀西来,又从这里向更远方跋涉,留下的不止有万卷的经文和壁画、文物,隐忍和拼搏,努力不懈的精神追求在这群人,一代代莫高窟的研究人身上得到了诠释。
季羡林先生曾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王道士何辜,无知而已。侵略者可恶,罪不可恕。壁画被撕扯,塑像被割头,一批批精美的文物被偷走,偷走,偷走了安放在小偷们的博物馆里。每每想到这些,都为西方民主感到可笑,这些小偷强盗的子子孙孙果有人文关怀,真要践行普世价值,何至于窃取我们祖先的宝藏而不归还。积贫积弱,必然国破家亡。近三年,我也曾在著名学府混了个半脱产的硕士,听了些名教授的讲座。少见关心当下,关心中国、关心老百姓,反倒是动辄普世价值、**民主、开口就是全球治理、言必称西方。我想,这不是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主流。
在莫高窟,我前后看了十几个洞窟,很遗憾,时间太短,更遗憾的是自己学识浅薄。据说,每日数千人在洞内呼出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对洞窟文物保护十分不利,过几年,要全面推行全息影像来代替实地参观了,我想,这是好事。对比国外尤其是美国对不甚久远历史的悉心保护,我们相差的还很远。有句话说,国虽大忘战必危,我们国家历史虽然灿烂,文物虽然众多,也不能降低保护的标准,否则,岂不是让侵略者的子孙觉得更加气壮?因此,发展、壮大、富强、复兴最是重要。很支持,更愿意再来。
回复
zang007 的帖子
准备下次去,这次因为兼顾了敦煌、嘉峪关,时间有些困难。
下回规划,兰州出发可以去麦积山、到甘南可以去康县阳坝再转青海。
§大城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
传说中的三苗人早在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争夺天下的时候,就来到河西走廊地区繁衍生息。《山海经》记载,“舜逐三苗子三危”。 三危山就在敦煌,在莫高窟对面。
这里最早是乌孙人和大月氏人游牧的地方,史书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乌孙和月氏都是“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另有羌人也在敦煌不远处过着农牧结合的生活。西汉初,匈奴强大起来以后,击败月氏,使其被迫西迁伊犁河流域,乌孙本来力不敌月氏,匈奴来了以后,投靠匈奴,充当二鬼子,出击月氏,使其再次西迁到阿姆河流域,也就是今天中亚的阿富汗地区,自己享有伊犁河流域。这样,本来相对均衡的敦煌地区几乎不再有古老居民月氏和乌孙人,而被匈奴人独占。这里对于畜牧业来说生态极其优越,水草丰盛,牧场绵延,祁连山的雪水滋养了山下的大片绿洲和草原。汉武帝在敦煌地区建立郡县统治之后,这一区域历来是优良骏马的来源地。
史记记载: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汉武帝挥师西进,大将逐边,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郡。我不是学历史的,我想学秦汉历史的人来到这里一定会时时感到激动,多少个书籍里耳熟能详的地名,今天还鲜活着,还有很多历史曾经包括重大事件在这里今天都能找到一一的对应或者脉络痕迹。
河西四郡时代开始,因为以强汉空前而不可战胜的军力作为后盾的张骞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丝绸贸易开始兴起。霍去病曾经涉居延水,冲祁连山,从此大漠之南没有匈奴王庭。和平到来以后,作为河西走廊的西段咽喉,敦煌开始了历史上的浓墨重彩,汉书记载,“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是“华戎相杂一都会”!敦煌郡曾经领县12,经济发达刺激了文化昌盛,汉晋时期这里出了不少名士,同时也有很多世族大姓。特别是在西晋灭亡南北割据时代,因为特熟的因缘际会,这里保留了中原的衣冠、中原的血脉、中原的学术,中原的礼仪,成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昌盛的一方乐土。
敦煌,是河西走廊的咽喉,是文化交流的孔道,加上经济社会相对稳定繁荣,在以佛教为代表的内外文化交相影响熏陶下,终于给当地士族出资出力延请名师,开凿洞窟造像供佛提供了历史的可能!
今天的敦煌,即便政策允许,恐怕民间很难有这样的力量,如此大规模地开凿这样高艺术水平的洞窟了。我在参观莫高窟的时候就很诧异,讲解员说到,唐代的工匠水平如何之高,后期——越往后越糟糕,到了清代,简直呆板不能看了,我看了,确实差距挺大的,联想到很多古代的技艺是我们坐拥今天科技水平仍然难以达到的高度,是不是文化、艺术和经济、科学我们通常认为的同比关系、抑或唐代以后的经济科学水准再也没有过超越——汉唐该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啊,又或者还有很多微妙的、复杂的因素决定了艺术发展的水平?
从莫高窟出来,我去了一处魏晋古墓,途中,穿过戈壁上当地人的墓园,是无数个半球形的沙丘,从古至今。在这处古墓,被盗墓贼光顾后只剩下一副魏晋壁画,透露出当年的繁华。值得一提的是,我看到了《盗墓笔记》中摸金校尉的痕迹,是一个从墓穴斜顶部用洛阳铲切割出的光滑通道,啧啧称奇!
回到敦煌市区,人群依旧,去沙洲市场吃了驴肉黄面,感觉不过如此,其所谓驴肉火烧,甚至没有山东河北一带的好吃,竟是肉夹馍的面饼里夹上剁碎的驴肉。深切建议驴友,不必赶去“沙洲市场”尝鲜,那里不过是集中起来为你我这些外地友人服务的,大街小巷走走转转,或许会有美食收获,我推荐本地人常去的“沙洲乐园”,在邮电局那里拐弯进去的马路,乐园门口有专做各式羔羊肉的一个饭店,红焖、白条、等等,价格不贵,味道不错,没有膻味,尤其冰镇杏皮水,酸甜止渴,一块钱一杯。晚上乐园里面有本地人的烧烤啤酒摊,奇怪的是,我没有发现烤羊肉串的。
敦煌,这个曾经属县十二个的大郡变成了今天甘肃省一个小小的县级市,驼铃变成了汽笛,故道被风沙淹没,但祖先的荣耀并没有随风而逝。这片生机盎然的绿洲,流光溢彩的古郡是这么令人神往,它荣耀同三光而光!
§山曰鸣沙 水名月牙
在鸣沙山、月牙泉的半天,实在是很开心。之前的向往化作现实的欣喜令我不自禁。在寄宿的农家放下行囊,只带着一瓶水,跨入景区。孤烟如画,碧水清莹,山水相依,不如图说。
景区门票120元,骑骆驼绕景区一周80元,四轮越野车试驾100元。我入住的附近农家养了11只骆驼,每天早晨赶去交由乡办景区管理部门集中经营,晚上牵回饲养,每年收入可观,当然只是在游客流量饱满而且骆驼健康的前提下。当地的农家住房十分之好,占地约为一亩,极为宽敞明亮,造价也很便宜,八间房加上装修20余万,前有庭院,后有果园,令人称羡。
鸣沙山的日落景观非常漂亮,在这里,看见了夕阳如血,脚下是黄沙万顷,远处是无边戈壁,所谓苍茫,不过如此吧。偶遇一个纤细的小姑娘,也是独自一人,背着包,凝视夕阳,随意闲聊两句,互相帮着拍了两张照片,各自东西,所谓江湖,实在是很大。在鸣沙山,有两种沙粒,一种极细洁,一种粗糙而多色,我采了一瓶五色沙,留作纪念。
魏晋《西河旧事》中记载:“沙州,天气晴明,即有沙鸣,闻于城内。人游沙山,结侣少,或未游即生怖惧,莫敢前。”
很遗憾,我没有听见沙鸣,没有向导,也没有机会多问。
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酷似一弯新月,泉水不远处,有大片的鲜花。有记载,月牙泉清朝时还能跑大船,故去的景象难再重现,今时,一弯浅浅的月牙,似乎更能衬起这周围仿佛刀削成一般的危峰和浩瀚的沙海。
谢谢这两天有点忙 继续努力哈
§ 长风吹度玉门关
驱车400公里,从敦煌城出发,玉门关、汉长城遗址、河仓城、疏勒河故道、阳关兜了一大圈。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西域大漠情结,我是有的。盛唐时间,边塞诗人从繁花似锦的长安万里从军,来到边塞,眼中所见,往往与胸中的豪情统统化作笔下的健句。他们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千年前的诗句一直在脑海中涌动,带来喷薄的沧桑感。诗句中的地名和诗句后的历史统统在眼前呈现。是历史积淀和风沙洗磨后的残垣,是映着茫茫戈壁的夕阳,是脚下一丛丛倔强的骆驼刺以及不远处的渥洼池,唯独天马的神韵不知道从哪里去找寻。
昔日的雄关已经不能不能再追踪当年的英姿,关城主体都早已荡然无存,各剩下一些烽燧遗址和古代墙基,在连绵的沙丘上断断续续。起伏的沙浪上略有一些平静的土墩,历经千年风沙磨洗,传递历史的气息。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玉门关和阳关始建于汉武帝收复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时期。四郡为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两关就是阳关、玉门关。戈壁至此往西到罗布泊上千里都没有水。控制了水源就意味着控制住了该区域所有活动者的命脉,占领了生命的制高点。在河西走廊的南边,是党河南山和疏勒南山,在北面,是蒙古的丹巴吉林沙漠。所以,如果想要进入中原腹地,唯一的路线就是经河西走廊。锁住水源的玉门关和阳关,造就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神威,也使得“使者相望于道”的丝路繁荣在强大武力保护下成为现实。控制了水源,事实上就有可能抵御任何来自阿尔金山的匈奴和南方的羌族两个方向对河西地区特别是重镇敦煌的侵扰。
站在阳关的烽燧遗址,很自然地想起脚下这一片古战场,曾回荡过多少刀剑相交厮杀叫喊的惊天声响,上演过多少壮丽豪迈的画卷。触手处就是丝绸大道,稍远处是“古董滩”,当地老百姓有句话说“来了古董滩,不会空手还”,这里曾多次挖掘到古代兵器、货币和生产用具。
我在阳关遗址,听说了了当年玄奘法师出关的故事,坐在沙砾地上,恰是玄奘拿文碟通关的地方,遥望明澈夕阳映照下的远方,遥想两千年前的雄壮和荣光,从这道大门西去,就踏上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北道,经车师到北庭,通焉耆,过龟兹,穿过中亚和小亚细亚,直到欧洲。
东汉时期,驻守西域31年的都护班超垂暮之年给汉皇上书:“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是英雄垂暮的哀叹,更是中国读书人建功理想和家国情怀的真诚流露。
大漠孤烟直,孤烟其实不是人生火产生出的,而是一股股小型的独立生发的龙卷风卷起沙尘一柱柱,远处望去,好似升起笔直的炊烟。道理虽然早在书中看过,可是身处戈壁,在阳光炙烤下的大漠,亲眼得见,尤为真切!此外,在转赴阳关的路上,我们一次次地看到了海市蜃楼的奇景,幻象中真的有城池有河流,倘是沙漠中饥渴的古代旅人,该会是承受多大的诱惑考验,这一路的西行,又该是怎样的磨难重重?
飞将通坦途
强塞锁胡虏
阳关六千里
谁持彩练舞
2016-04-18发布拍摄于2018-01-31
暂无评论
抢个沙发,给作者一点鼓励~
打开携程App,查看更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