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
悠悠秦皇古驿道 百年沧桑天长镇
引言:欲知往生,当观今生;欲知来世,当观今世。
按照古地图寻访井陉境内的古驿道,陉山驿当在今天的天长镇附近。于是,在2015年1月18日乘火车前去探寻一番。去之前,自己利用网络,对井陉的历史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了解,相比较其历史而言仅是了解“皮毛”而已。
井陉“天下险塞”。地处冀晋结合部,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乃冀晋通衢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冀晋陕三省物资交流集散地,是华北西部军事、经济、文化重镇,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
井陉历史悠久。据考古专家发现,井陉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的商先民曼族的族源地,是商文化起源的祖地之一,绵蔓水,盖因曼族而得名。蔓葭城(今威州:6410 工厂处)是迄今已发现的井陉最早的古城,它是中山国都灵寿西南的首座重镇,属于王畿卫城。天护城(今矿区),乃肇基于战国赵之“五陉”,是秦汉的井陉治所。天长古城(今天长镇,古时称井邑城,1958年前是井陉县原治址所在地,1958年11月5日县治所迁到微水。),有唐代文献可证,是唐天长军的塞城所在。东出土门,西度故关、娘子关, “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的井陉口内古道,就是将上述三座古老的城池一线相穿,成为井陉县最为驰名的古驿道之一。汉初著名的“背水之战”走的是这条古道;秦末始皇韫椋过井利用了这条古道;而直接导致中山国灭亡的战国蔓葭之战则开通了这条古道。至今,这条古驿道的遗迹尚历历可考。
井陉现存古迹遗址众多。现存的这些古迹遗址,对于先民,那是他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对于今人,这是不可再生又无比珍贵的历史遗产,它们映证着井陉乃至东方华夏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对于来者,即后世子孙,它们又是倾注过我们的保护之功而传承的民族之魂。它们有些久已闻名,有些或许刚刚同读者见面,然而却令人惊叹不已。
看文字记载的历史抽象,如同听说古书;看古迹遗址的历史真实,好像欣赏岁月老人,极其想知道其背后的故事。好奇心,好奇害死猫。这或许就是吸引我徒步古驿道的原因吧。
【行程】石家庄北站火车到井南站,出站后沿路到天长镇。
注:本帖按照访寻线路分为:1、大石桥;2、东关(观音阁);3、皆山书院;4、原县衙(总兵府);5、王家大院;6、瓮城(会源门);7、城隍庙;8、午门。
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就到了井南站,跟着人流走出站台,回头看看出站门口,简陋且年久失修的出站门口,着实让人觉得寒酸而不合当今现代化的时宜,怎么也没有想到,高速发展“高铁”的今日,昔日重要的南北东西大动脉铁路却日渐衰微了起来。
站台内
出站门口
1、大石桥
井陉大石桥又叫逸仙桥,桥西端接东关东大街,桥东端与河东村边的307国道成丁字交接。它是城关一带连接绵河两岸的重要桥梁通道,也是井陉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桥梁建筑。据说,当年与北京卢沟桥齐名。
建成的桥梁为连拱形式,全部用青石砌成,因此称“大石桥”。原为12孔,长20余丈,宽2丈,高6丈。桥东西端各置有一对高5尺的石雕狮子。桥两侧为高三尺的青石栏板和石望柱。石望柱顶端分别镌刻有狮、猴、鹰等动物形象的石雕。这些石雕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或幼狮爬在母狮肩头上戏耍玩闹,或雄狮昂首怒视远方,或猕猴静坐若有所思,或苍鹰飞落捕捉白兔……雕刻风格或粗犷或细腻,形象逼真,是清代雕刻的艺术珍品。
大石桥建成后不久,便遇上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和嘉庆六年(1801年)的绵河大水。两次大水共冲垮大石桥东端桥墩六孔。1929年补修完整,竣工时邀请城关一带知名士绅商议给桥命名。因当年孙中山坐火车到山西视察,曾在当时的井陉车站停车,接见了井陉地方官员和当地知名士绅,于是大家决定将此桥命名为“逸仙桥”,并镌刻匾额嵌于桥孔之上。
1966年8月间绵河发水,又将东端五孔冲毁。到1967年补修完整,通行至今。现在的大石桥全长一百零九米,宽六米,高八米,共十一孔。西端六孔是清乾隆时原建筑,桥面上还保存有初建时的三十八对石望柱雕刻。中间留有民国时重修的一孔。东端四孔为建国后新修。从桥洞的吸水兽位置,就能很清楚地分辨出来。现在的大石桥自初建至今已二百余年,仍是城关一带沟通绵河两岸的主要通道,而且同一桥保持着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特色,别具特色。
现代修的一段石桥
2、观音阁。
网上关于观音阁的资料几乎没有记载。
从碑文中可知,此门古时称“井邑东关小南门”,整体建筑全部在城门楼子上面,青瓦红砖木质框架构建,远远望去古朴典雅紧凑而不失北方寺庙的格局。我们从城里出来,看见城门匾额上有“山环水抱”和“燕晋通衢”,上庙匾额是观音阁。非常巧合的是,在城门口我们遇到了一位热心的人(后来询问姓王,我们称他王先生),主动热情地给我们当导游解说,还去找人拿钥匙,带我们去观音阁上参观一番。在此再次表示感谢这位热心的王先生!
王先生介绍说原来路上的石条有花纹图案,年久磨损掉了。我们仔细看了看,有的石条上还能看到一点点,是不是图案,不得而知。按照常理而言,不该有有花纹图案,有了花纹图案怎么走牛马车呢?王先生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听罢了。
东关(民国三十二年五月重修)
观音阁
据王先生介绍,此东关,至少曾历经三次扩建,最外面的一层是民国三十二年,其实就是日本侵华时期修建的;从门洞子里看,砖的颜色都不一样,红砖是民国近期的。再往里又是一层,门额上书“岳峙川流”,具体年代看不清楚;再往里又是一层门,且有石碑镶嵌,年代模糊依稀 。
岳峙川流
王先生进村找拿钥匙的人把钥匙拿来,带我进入观音阁。从正面看是观音阁,从城里面看是慈航普渡,进去看是三官阁。真是变化无穷,佛道同门。何为三官?
原来上仙天官,中官水官,下官地官,此之三官也。
三官阁之上还有洞天,从旁边的小梯子还可以上去。我们在王先生的带领下,上的三官阁之上的阁楼,原来这里也供奉着好多仙位。据王先生讲,每年过会的时候,便可以张灯结彩,上香祈福。
三官阁之上的阁楼圣仙。
供桌
电线和闸盒
三官阁外殿
观音阁之汲水的井,一来可以为阁楼居住的人或者举办仪式汲水用,二来可以汲水救火。
观音阁城楼上的碑文
看着这古老的建筑,看着这经风历雨的木质构建,看着这缺少油漆保护的椽檩,心里着实的不是个滋味。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古物和古建筑,而中国最缺少的还是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古物古建筑的保护。我看着观音阁,不禁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大火烧毁的大理古城楼楼阁。古人尚且有从观音阁汲水的防护(不仅仅是防护)的意思,而今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侧观观音阁
镶嵌阁楼上古碑文
现代碑文
从城内看观音阁,上书慈航普渡
门口摆放的古物
参观完了观音阁,从那里返回来沿街道往里走,走不远在一个三通路口,就能看到“茂源粮油店”,店老板就是曾经上了电视的“天长老人”。后来,我们在王家大院的门口遇到他,他又热情的邀请我们去王家大院参观。此人姓卢。从这里往左拐,便可以看见一个残破的门楼,上面仅存一个“助”,问了好多人,都不记得完整的匾额是那几个字了。于是我们就胡乱猜想起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照片中的老人便是卢先生,号称天长老人,非常热情。偶遇此先生并得到帮助,在此再此表示感谢!
从门洞的门牌可以知道,我们走的这条路是城内路,沿着路往里走,右边是钱庄,左边是什么看不出来,有的说是皆山书院旧址,可是往里走,过一个门洞,右边有皆山书院的大门,从门缝往里看,殿堂房屋层层,此处确实像个书院。
右边
左边
有一个门洞
3、皆山书院
资料:“皆山书院”的修建还要从东壁书院说起。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周文煊在河东坡凌霄塔文昌阁旁修建了“东壁书院”。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县高熊徵又重修“东壁书院”,并改名为“文昌书院”。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当时的知县周尚亲,因“文昌书院”距城三里,中间又有一条绵河,学子们往来十分不便,便挪到了现在的位置,并改名为“皆山书院”,意取井陉乃岩邑,四顾环山之意。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皆山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初年又更名为“井陉县立高级小学堂”。现在的“皆山书院”,已经成为了天长镇中的校舍。
“皆山书院”是明清两代井陉县的最高学府。据载,明代“皆山书院”走出进士8人,举人43人,贡生110人;清代进士1人,举人20人,贡生145人。在明代孕育出柴本、毕莺、武金、霍鹏这些官至监察御史、都御史、副都御史的廉官,在清代又孕育出像霍叔瑾、许国壁等以孝廉官通政使,以武举封荣禄大夫的名吏,足见当年“皆山书院”为天长古城所做出的贡献。
由于我们是周日去的,旁边的学校放假,门卫也没有在,所以,我们没能进去“一饱”这百年多高等学府的“眼福”,实为憾事。
门洞右边的皆山书院
4、原县衙(总兵府)
现存的旧县衙为明代所建。当年的主要建筑,有衙门口、仪堂、大堂、二堂、内宅。整个建筑群占地30余亩,是城内占地面积最大的一组建筑群。
如今的县衙大院内,已经是残砖碎瓦,荒草丛生了。根据记载,当年衙门西是申明亭,东是旌善亭,该院内当年还放有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三门大铁炮,但在大炼钢铁时候,被销毁了。
县衙大院后面,是已荒芜凌乱的内宅,这是当年县太爷居住的地方。在清朝时,井陉曾出了个轰动天下的事件,当时的县太爷被树了个反面典型。这就是在《清史稿》和《井陉县志》中均有记载的梁绿野告御状的故事。
原县衙在井陉电机厂院内,一般不让进去,我们是打枪的不要,悄悄溜进去的。
依稀可见的原县衙大门
昔日遮挡雨雪的门庭,放佛在像人们诉说着自己遭遗弃多年的苦闷岁月
在旧县衙内宅的后面,就是日伪时期修建的炮楼了。炮楼位于县衙最北端的土坡上,这里是“井邑城”的制高点,可以俯瞰整个天长镇。炮楼一共有6层,房屋30余间。拨开枯草,从东侧的门口爬上炮楼,厚厚的墙壁就映入眼帘。推开四楼最东侧的一个半掩着的房门,就能爬上第五层。第五层上尘土厚厚一层,周围一圈的墙上,还砌有内宽外窄的射击孔。
当地人介绍,这座炮楼墙壁由石头砌成,内部全是水泥浇铸,异常坚固。日伪县长王景岳家的秘道,就一直通到了这座炮楼地下。
原县衙内的旧房屋作为电机厂的宿舍、办公室和车间使用,目前已经废弃,经风历雨残破不堪。
卢先生(号称天长老人,古城活化石级的知情人)
去王家大院时,我们在街道上遇到一个骑自行车的老人,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当时我们还有些诧异,等老先生下车走过来,才听清楚他是问我们是不是去王家大院,我们赶紧说:“是,是。”他说,去吧,就在前面,和看门的说我介绍你们去的他就让进去,同时,主动介绍午门、城隍庙、总兵府、南门等地方,并说自己曾被电视节目采访过。
5、王家庭院
王家庭院原来是日伪县长王景岳的住宅。
早在1935年,王家就已成为巨豪,拥有土地1500多亩,宅院20多处,房屋500多间,并有商号300多处,遍及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阳泉、太原、西安等地。因为王景岳的祖上王连曾经当过明末博兴知县,所以这一庭院在明末就开始兴建,后来又经清、民国初年扩建,现在已经成为一处构思新颖、建筑考究,布局巧妙的大型庭院建筑。
目前的王家庭院,共占地15亩,房屋162间,院落整体布局是个双喜字图案。这是井陉县现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庭院建筑。庭院由一个个青砖灰瓦的四合院组成,通过一个个外廊胡同连接。每一个院落里,青石台阶制作精细,方形院落整洁平坦。门口的影壁上,刻有牡丹花卉、百寿图等砖雕图案。
王家庭院最北的一个四合院,是当年日伪县长王景岳的居住地。从外表来看,这个院落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院落西侧的夹道中,却藏有一个深深的入口。在前两年开发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这是一条通往后街县衙的秘道。除这条秘道外,在这处院落东、西配房中,也各有一条秘道,有一条甚至还能通往古城外。
正门口
看门的老者(姓冯)领我们从角门进入王家庭院
进入庭院右拐所看的第一个院落,是不是四合院呢?
正对大门口的一个庭院内过道
马府?王家大院里出现了马府,不知道是养马的府邸还是姓马的人居住的府邸?如果是马府,猜想也是后来搬进来的马府吧,否则,这里面肯定有一个曲婉的故事不得而知。
马府前面的房墙上有砖刻的文字,我们学识浅薄,怎么也没有辨认出这是一个什么字,你认得吗?
左边是松鹤延年,右边是什么呢?请赐教
精美的砖雕,体现出我们老祖宗工匠们的高超工艺和鬼斧神功的刀法。
福如南海
丹凤朝阳
这是什么图案?有人说猴子祝寿?有人说神猴摘桃?看着不像一个桃子,神猴献礼?不得而知
6、瓮城
瓮城,是天长古城的正门,也是三个瓮城中保存完好的一个。瓮城正门名“会源门”,明天启年间石匾。“会源”有两种含义,一是有朋自远方来,广聚四方来客,不亦乐乎之意;二是汇集水流,由此门排出之意。
东南角门名“宁河门”,内门名为“文明门”。明朝时城南吴家垴村、霍家庄村常有响马出没,屡屡进城扰乱治安,当时的知县罗懋汤因此命令向东的宁河门关闭,重新开了一个朝南的城门,并将瓮城内朝南的大门命名为“文明门”。
左右对称看看两边的城墙和护城河
从城里进入瓮城的门口
会源门上的城墙道和箭垛口
俯瞰瓮城
7、城隍庙
遗憾的是大门紧闭,而且里面有好几条恶狗。我们还没有到门口,就听见狗叫之声。
回来查资料得知,城隍庙有“华北第一戏楼”美称的城隍庙古戏楼。这座古戏楼为砖木结构,上下分为三层,四角白象攒尖歇山式瓦顶,九脊穿堂。古戏楼坐南朝北,与北侧的城隍庙主殿相对而建。建于明洪武年间的主殿,虽然近年经过了维修,但主殿内粗大的立柱都是原件。从外面看,主殿斗拱飞檐,悬山瓦顶,很有一番气魄。古时候,东西两侧还有两个大月门,左边有鼓楼,右边有钟楼,现已不存。在城隍庙的东西两侧,还曾建有两个寺庙,建国后都被拆毁了。
看门的路门卫不让进去,从这里可以看到城隍庙的部分建筑。
天长镇村委会,也是一座古建筑,铁将军把门,错过了参访的机会。
8、午门:
据卢先生说,午门是井邑城的西门,原来也有三个门洞进出,是县衙斩首朝廷犯人的地方,也就是古代小说中推出午门斩首的地方。我们到这里,只看到一个朝南的门洞,从遗址来看,向西、向北还应给有一个门洞,向东进入城中的门洞坍塌了。走在这里真的有些阴深深的感觉,遥想当年,不知道这里有多少屈死的鬼魂游荡在周围。
结束语:
日子每天过着,故事还在发生。过往的历史古迹遗址,讲述着过往曾经的辉煌与衰落。今人依然游览着、参访着、寻觅着,走过老祖宗走过的路,看着他们遗留下的古迹遗址,思考着背后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再过去五六十年、七八十年,我们的今人,也一定会成为我们后人探寻、参访的对象吧。但愿他们不会在这样悲悯我们遗留下的残破的历史古迹遗址。
路还在延伸,脚步还在迈着,岁月不停,步伐不停,我们走着古驿道,听风声风也累。(完)
引言:欲知往生,当观今生;欲知来世,当观今世。
按照古地图寻访井陉境内的古驿道,陉山驿当在今天的天长镇附近。于是,在2015年1月18日乘火车前去探寻一番。去之前,自己利用网络,对井陉的历史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了解,相比较其历史而言仅是了解“皮毛”而已。
井陉“天下险塞”。地处冀晋结合部,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乃冀晋通衢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冀晋陕三省物资交流集散地,是华北西部军事、经济、文化重镇,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
井陉历史悠久。据考古专家发现,井陉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的商先民曼族的族源地,是商文化起源的祖地之一,绵蔓水,盖因曼族而得名。蔓葭城(今威州:6410 工厂处)是迄今已发现的井陉最早的古城,它是中山国都灵寿西南的首座重镇,属于王畿卫城。天护城(今矿区),乃肇基于战国赵之“五陉”,是秦汉的井陉治所。天长古城(今天长镇,古时称井邑城,1958年前是井陉县原治址所在地,1958年11月5日县治所迁到微水。),有唐代文献可证,是唐天长军的塞城所在。东出土门,西度故关、娘子关, “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的井陉口内古道,就是将上述三座古老的城池一线相穿,成为井陉县最为驰名的古驿道之一。汉初著名的“背水之战”走的是这条古道;秦末始皇韫椋过井利用了这条古道;而直接导致中山国灭亡的战国蔓葭之战则开通了这条古道。至今,这条古驿道的遗迹尚历历可考。
井陉现存古迹遗址众多。现存的这些古迹遗址,对于先民,那是他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对于今人,这是不可再生又无比珍贵的历史遗产,它们映证着井陉乃至东方华夏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对于来者,即后世子孙,它们又是倾注过我们的保护之功而传承的民族之魂。它们有些久已闻名,有些或许刚刚同读者见面,然而却令人惊叹不已。
看文字记载的历史抽象,如同听说古书;看古迹遗址的历史真实,好像欣赏岁月老人,极其想知道其背后的故事。好奇心,好奇害死猫。这或许就是吸引我徒步古驿道的原因吧。
【行程】石家庄北站火车到井南站,出站后沿路到天长镇。
注:本帖按照访寻线路分为:1、大石桥;2、东关(观音阁);3、皆山书院;4、原县衙(总兵府);5、王家大院;6、瓮城(会源门);7、城隍庙;8、午门。
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就到了井南站,跟着人流走出站台,回头看看出站门口,简陋且年久失修的出站门口,着实让人觉得寒酸而不合当今现代化的时宜,怎么也没有想到,高速发展“高铁”的今日,昔日重要的南北东西大动脉铁路却日渐衰微了起来。
站台内
出站门口
1、大石桥
井陉大石桥又叫逸仙桥,桥西端接东关东大街,桥东端与河东村边的307国道成丁字交接。它是城关一带连接绵河两岸的重要桥梁通道,也是井陉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桥梁建筑。据说,当年与北京卢沟桥齐名。
建成的桥梁为连拱形式,全部用青石砌成,因此称“大石桥”。原为12孔,长20余丈,宽2丈,高6丈。桥东西端各置有一对高5尺的石雕狮子。桥两侧为高三尺的青石栏板和石望柱。石望柱顶端分别镌刻有狮、猴、鹰等动物形象的石雕。这些石雕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或幼狮爬在母狮肩头上戏耍玩闹,或雄狮昂首怒视远方,或猕猴静坐若有所思,或苍鹰飞落捕捉白兔……雕刻风格或粗犷或细腻,形象逼真,是清代雕刻的艺术珍品。
大石桥建成后不久,便遇上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和嘉庆六年(1801年)的绵河大水。两次大水共冲垮大石桥东端桥墩六孔。1929年补修完整,竣工时邀请城关一带知名士绅商议给桥命名。因当年孙中山坐火车到山西视察,曾在当时的井陉车站停车,接见了井陉地方官员和当地知名士绅,于是大家决定将此桥命名为“逸仙桥”,并镌刻匾额嵌于桥孔之上。
1966年8月间绵河发水,又将东端五孔冲毁。到1967年补修完整,通行至今。现在的大石桥全长一百零九米,宽六米,高八米,共十一孔。西端六孔是清乾隆时原建筑,桥面上还保存有初建时的三十八对石望柱雕刻。中间留有民国时重修的一孔。东端四孔为建国后新修。从桥洞的吸水兽位置,就能很清楚地分辨出来。现在的大石桥自初建至今已二百余年,仍是城关一带沟通绵河两岸的主要通道,而且同一桥保持着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特色,别具特色。
现代修的一段石桥
2、观音阁。
网上关于观音阁的资料几乎没有记载。
从碑文中可知,此门古时称“井邑东关小南门”,整体建筑全部在城门楼子上面,青瓦红砖木质框架构建,远远望去古朴典雅紧凑而不失北方寺庙的格局。我们从城里出来,看见城门匾额上有“山环水抱”和“燕晋通衢”,上庙匾额是观音阁。非常巧合的是,在城门口我们遇到了一位热心的人(后来询问姓王,我们称他王先生),主动热情地给我们当导游解说,还去找人拿钥匙,带我们去观音阁上参观一番。在此再次表示感谢这位热心的王先生!
王先生介绍说原来路上的石条有花纹图案,年久磨损掉了。我们仔细看了看,有的石条上还能看到一点点,是不是图案,不得而知。按照常理而言,不该有有花纹图案,有了花纹图案怎么走牛马车呢?王先生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听罢了。
东关(民国三十二年五月重修)
观音阁
据王先生介绍,此东关,至少曾历经三次扩建,最外面的一层是民国三十二年,其实就是日本侵华时期修建的;从门洞子里看,砖的颜色都不一样,红砖是民国近期的。再往里又是一层,门额上书“岳峙川流”,具体年代看不清楚;再往里又是一层门,且有石碑镶嵌,年代模糊依稀 。
岳峙川流
王先生进村找拿钥匙的人把钥匙拿来,带我进入观音阁。从正面看是观音阁,从城里面看是慈航普渡,进去看是三官阁。真是变化无穷,佛道同门。何为三官?
原来上仙天官,中官水官,下官地官,此之三官也。
三官阁之上还有洞天,从旁边的小梯子还可以上去。我们在王先生的带领下,上的三官阁之上的阁楼,原来这里也供奉着好多仙位。据王先生讲,每年过会的时候,便可以张灯结彩,上香祈福。
三官阁之上的阁楼圣仙。
供桌
电线和闸盒
三官阁外殿
观音阁之汲水的井,一来可以为阁楼居住的人或者举办仪式汲水用,二来可以汲水救火。
观音阁城楼上的碑文
看着这古老的建筑,看着这经风历雨的木质构建,看着这缺少油漆保护的椽檩,心里着实的不是个滋味。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古物和古建筑,而中国最缺少的还是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古物古建筑的保护。我看着观音阁,不禁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大火烧毁的大理古城楼楼阁。古人尚且有从观音阁汲水的防护(不仅仅是防护)的意思,而今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侧观观音阁
镶嵌阁楼上古碑文
现代碑文
从城内看观音阁,上书慈航普渡
门口摆放的古物
参观完了观音阁,从那里返回来沿街道往里走,走不远在一个三通路口,就能看到“茂源粮油店”,店老板就是曾经上了电视的“天长老人”。后来,我们在王家大院的门口遇到他,他又热情的邀请我们去王家大院参观。此人姓卢。从这里往左拐,便可以看见一个残破的门楼,上面仅存一个“助”,问了好多人,都不记得完整的匾额是那几个字了。于是我们就胡乱猜想起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照片中的老人便是卢先生,号称天长老人,非常热情。偶遇此先生并得到帮助,在此再此表示感谢!
从门洞的门牌可以知道,我们走的这条路是城内路,沿着路往里走,右边是钱庄,左边是什么看不出来,有的说是皆山书院旧址,可是往里走,过一个门洞,右边有皆山书院的大门,从门缝往里看,殿堂房屋层层,此处确实像个书院。
右边
左边
有一个门洞
3、皆山书院
资料:“皆山书院”的修建还要从东壁书院说起。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周文煊在河东坡凌霄塔文昌阁旁修建了“东壁书院”。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县高熊徵又重修“东壁书院”,并改名为“文昌书院”。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当时的知县周尚亲,因“文昌书院”距城三里,中间又有一条绵河,学子们往来十分不便,便挪到了现在的位置,并改名为“皆山书院”,意取井陉乃岩邑,四顾环山之意。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皆山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初年又更名为“井陉县立高级小学堂”。现在的“皆山书院”,已经成为了天长镇中的校舍。
“皆山书院”是明清两代井陉县的最高学府。据载,明代“皆山书院”走出进士8人,举人43人,贡生110人;清代进士1人,举人20人,贡生145人。在明代孕育出柴本、毕莺、武金、霍鹏这些官至监察御史、都御史、副都御史的廉官,在清代又孕育出像霍叔瑾、许国壁等以孝廉官通政使,以武举封荣禄大夫的名吏,足见当年“皆山书院”为天长古城所做出的贡献。
由于我们是周日去的,旁边的学校放假,门卫也没有在,所以,我们没能进去“一饱”这百年多高等学府的“眼福”,实为憾事。
门洞右边的皆山书院
4、原县衙(总兵府)
现存的旧县衙为明代所建。当年的主要建筑,有衙门口、仪堂、大堂、二堂、内宅。整个建筑群占地30余亩,是城内占地面积最大的一组建筑群。
如今的县衙大院内,已经是残砖碎瓦,荒草丛生了。根据记载,当年衙门西是申明亭,东是旌善亭,该院内当年还放有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三门大铁炮,但在大炼钢铁时候,被销毁了。
县衙大院后面,是已荒芜凌乱的内宅,这是当年县太爷居住的地方。在清朝时,井陉曾出了个轰动天下的事件,当时的县太爷被树了个反面典型。这就是在《清史稿》和《井陉县志》中均有记载的梁绿野告御状的故事。
原县衙在井陉电机厂院内,一般不让进去,我们是打枪的不要,悄悄溜进去的。
依稀可见的原县衙大门
昔日遮挡雨雪的门庭,放佛在像人们诉说着自己遭遗弃多年的苦闷岁月
在旧县衙内宅的后面,就是日伪时期修建的炮楼了。炮楼位于县衙最北端的土坡上,这里是“井邑城”的制高点,可以俯瞰整个天长镇。炮楼一共有6层,房屋30余间。拨开枯草,从东侧的门口爬上炮楼,厚厚的墙壁就映入眼帘。推开四楼最东侧的一个半掩着的房门,就能爬上第五层。第五层上尘土厚厚一层,周围一圈的墙上,还砌有内宽外窄的射击孔。
当地人介绍,这座炮楼墙壁由石头砌成,内部全是水泥浇铸,异常坚固。日伪县长王景岳家的秘道,就一直通到了这座炮楼地下。
原县衙内的旧房屋作为电机厂的宿舍、办公室和车间使用,目前已经废弃,经风历雨残破不堪。
卢先生(号称天长老人,古城活化石级的知情人)
去王家大院时,我们在街道上遇到一个骑自行车的老人,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当时我们还有些诧异,等老先生下车走过来,才听清楚他是问我们是不是去王家大院,我们赶紧说:“是,是。”他说,去吧,就在前面,和看门的说我介绍你们去的他就让进去,同时,主动介绍午门、城隍庙、总兵府、南门等地方,并说自己曾被电视节目采访过。
5、王家庭院
王家庭院原来是日伪县长王景岳的住宅。
早在1935年,王家就已成为巨豪,拥有土地1500多亩,宅院20多处,房屋500多间,并有商号300多处,遍及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阳泉、太原、西安等地。因为王景岳的祖上王连曾经当过明末博兴知县,所以这一庭院在明末就开始兴建,后来又经清、民国初年扩建,现在已经成为一处构思新颖、建筑考究,布局巧妙的大型庭院建筑。
目前的王家庭院,共占地15亩,房屋162间,院落整体布局是个双喜字图案。这是井陉县现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庭院建筑。庭院由一个个青砖灰瓦的四合院组成,通过一个个外廊胡同连接。每一个院落里,青石台阶制作精细,方形院落整洁平坦。门口的影壁上,刻有牡丹花卉、百寿图等砖雕图案。
王家庭院最北的一个四合院,是当年日伪县长王景岳的居住地。从外表来看,这个院落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院落西侧的夹道中,却藏有一个深深的入口。在前两年开发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这是一条通往后街县衙的秘道。除这条秘道外,在这处院落东、西配房中,也各有一条秘道,有一条甚至还能通往古城外。
正门口
看门的老者(姓冯)领我们从角门进入王家庭院
进入庭院右拐所看的第一个院落,是不是四合院呢?
正对大门口的一个庭院内过道
马府?王家大院里出现了马府,不知道是养马的府邸还是姓马的人居住的府邸?如果是马府,猜想也是后来搬进来的马府吧,否则,这里面肯定有一个曲婉的故事不得而知。
马府前面的房墙上有砖刻的文字,我们学识浅薄,怎么也没有辨认出这是一个什么字,你认得吗?
左边是松鹤延年,右边是什么呢?请赐教
精美的砖雕,体现出我们老祖宗工匠们的高超工艺和鬼斧神功的刀法。
福如南海
丹凤朝阳
这是什么图案?有人说猴子祝寿?有人说神猴摘桃?看着不像一个桃子,神猴献礼?不得而知
6、瓮城
瓮城,是天长古城的正门,也是三个瓮城中保存完好的一个。瓮城正门名“会源门”,明天启年间石匾。“会源”有两种含义,一是有朋自远方来,广聚四方来客,不亦乐乎之意;二是汇集水流,由此门排出之意。
东南角门名“宁河门”,内门名为“文明门”。明朝时城南吴家垴村、霍家庄村常有响马出没,屡屡进城扰乱治安,当时的知县罗懋汤因此命令向东的宁河门关闭,重新开了一个朝南的城门,并将瓮城内朝南的大门命名为“文明门”。
左右对称看看两边的城墙和护城河
从城里进入瓮城的门口
会源门上的城墙道和箭垛口
俯瞰瓮城
7、城隍庙
遗憾的是大门紧闭,而且里面有好几条恶狗。我们还没有到门口,就听见狗叫之声。
回来查资料得知,城隍庙有“华北第一戏楼”美称的城隍庙古戏楼。这座古戏楼为砖木结构,上下分为三层,四角白象攒尖歇山式瓦顶,九脊穿堂。古戏楼坐南朝北,与北侧的城隍庙主殿相对而建。建于明洪武年间的主殿,虽然近年经过了维修,但主殿内粗大的立柱都是原件。从外面看,主殿斗拱飞檐,悬山瓦顶,很有一番气魄。古时候,东西两侧还有两个大月门,左边有鼓楼,右边有钟楼,现已不存。在城隍庙的东西两侧,还曾建有两个寺庙,建国后都被拆毁了。
看门的路门卫不让进去,从这里可以看到城隍庙的部分建筑。
天长镇村委会,也是一座古建筑,铁将军把门,错过了参访的机会。
8、午门:
据卢先生说,午门是井邑城的西门,原来也有三个门洞进出,是县衙斩首朝廷犯人的地方,也就是古代小说中推出午门斩首的地方。我们到这里,只看到一个朝南的门洞,从遗址来看,向西、向北还应给有一个门洞,向东进入城中的门洞坍塌了。走在这里真的有些阴深深的感觉,遥想当年,不知道这里有多少屈死的鬼魂游荡在周围。
结束语:
日子每天过着,故事还在发生。过往的历史古迹遗址,讲述着过往曾经的辉煌与衰落。今人依然游览着、参访着、寻觅着,走过老祖宗走过的路,看着他们遗留下的古迹遗址,思考着背后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再过去五六十年、七八十年,我们的今人,也一定会成为我们后人探寻、参访的对象吧。但愿他们不会在这样悲悯我们遗留下的残破的历史古迹遗址。
路还在延伸,脚步还在迈着,岁月不停,步伐不停,我们走着古驿道,听风声风也累。(完)
2016-03-23发布拍摄于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