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nymous
0
0
0
说点什么...
说点什么...
发送
1/248
洞口等(3)
竖井层层藏美景、白骨累累鬼魂惊——2012.5.19二探玉华洞图记
3月24日曾参加过一次仙姐组织的玉华洞探洞活动,那次活动因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及时间原因没能成功,为此我写了游记《欲闯阴曹三千尺,难下地府十八层——12.3.24败走玉花洞图记》

。一个多月后,
邯郸
的老山羊邀我再探玉华洞,这次活动是风老二牵头、老山羊共同组织的。吸取上次探洞一天时间太紧的教训,这次探洞安排成两天,加上有上次探洞的基础,成功的把握大了很多,基本上可以说是马到成功、板上钉钉。上次兵败玉华洞后我一直心有不甘,想再探一次这个洞,但自己缺乏专业技能,不具备组织探洞的能力,现在有人组织活动,这样的好机会怎能放弃?可家事缠身的我又怕报了名后突然有事、没时间参加落个大忽悠的名声,所以迟迟没敢和风老二联系,更没敢报名,直至活动前的最后一天上午,我才在QQ上“知会”了风老二一声:没有意外可以参加、晚上再最后确定。白天时间又平安过去了,晚上我打通了风老二的电话:“确定参加”。 5月19日,晨7点15出发,9点26分,邯郸
驴友
的车驶出了温塘高速出口。我惊喜的看到下车的人里除了熟悉的老山羊外还有船长,我和船长、老山羊都是老朋友了,我们曾一起走过太白,去过郭亮,自05年一别,转眼8个年头与船长未曾谋面了 (与山羊后来在
泰山
见过一面),有句戏词:“8年了,别提他了”。别的过了8年可以忘记,朋友却时间越长越想念,不但我常常想念,就连LP大人也时常念叨“船长如何如何”。背后念叨船长什么?当然是夸船长。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刚下车的船长向我招手
(由于本人对探洞知识、技术不甚了解,为了防止露傻出丑、更为防止误导大家,此游记仍是以图为主,仅对照片做必要的说明,请看客理解)
路边即景——沕沕水景区门口
路边即景——心形洞窟
临时停车
路边即景——青山叠翠
路边即景——崖壁上的洞
路边即景——石[url=](没能拍上更好的角度)[/url]
路边即景——山沟里的村庄
路边即景——崖上人家
车到上次停车的三马子路口已过了11点。仔细的辨认一下地形,确认是这个路口无疑,这才将包倒到邯郸驴友随风的SUV上。一行人轻装向上走去,只有我忐忑不安的坐在付驾的座位上,享受着“首长”的待遇。
车怒吼着,很快开上了山脊,我和随风跳下车来,悠闲的等待后边的队员上来。11点59分,队友们终于出现在视线中。
从山脊上看半山的三马子路和远处的公路
走成一排的队友们
垭口处有小路直达下边的三马子路,老席按我的指挥拐上了小路,其它人则仍然走大路
走在小路上的老席
走大路的驴友刚刚拐过弯来 (走在最前边的人是下去拍照的随风)
垭口处,老席得意的对刚刚上来的驴友们说:“怎么样,小路快多了吧”?
垭口另一侧沟中有层层梯田,还有一条三马子路与我们脚下的路相通
随风开着车沿山脊继续向前开去,我执意要步行。我和老二不久前才走过这条路,记忆犹新、毫无悬念。时间不长是又一个垭口,对面的沟底的一个废村,三马子路向下边的废村栽去,我们的车只能停在垭口处。
背上包走上山脊的小路,虽是熟路却非轻车,我们的包都比平时重不少, 8个人有人分背着各种器材、绳索,有的则背了很多水,仅老二提供的矿泉水就是整整两大包,还不算自己带的水,今晚的营地没有水,大夏天,水一定要多背点。其中背的最多的要数风老二,他的包绝对在60斤以上。
眺望我们停车的垭口
走在小路上的老席,他一人背了十几瓶矿泉水,除了包里装的手上还拎了5、6瓶
此次活动的唯一的MM——若云
休息中的老席——资深老驴
玉花洞路上有一个天生桥,从桥上走过却看不见桥的影子,要看天生桥必须饶下山坡。
时间已经1点了,走在最前边的老二拐下了山坡,他召呼大家在桥下午餐。拐下山坡,天生桥的真容展现在面前,这个天生桥桥洞近于椭圆形,跨度长约8米,洞下的地势东侧高西侧低,东侧洞高约3米,西侧高约6米多,桥洞西侧有一小平台,是临时休息的绝好佳之处。
天生桥和率先下到桥下的风老二
队友们拎着食物走下桥来
桥洞西侧向外看
午餐中的队友们
此次活动的核心队员,来自邯郸的资深老驴——船长
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邯郸户外的领军人物——老山羊
画外音:这肉怎么味不太对,不会是坏了吧?
来自邯郸的队员,初次见面的山子
来自邯郸的队员,报影师兼司机——随风
此次活动的组织者,河北登顶7000米以上高山第一人、石家庄资深户外领队,某拓展公司CEO——风老二
画外音:他们带的是什么吃的?闻着怎么那么香?
石家庄资深老驴,自称巧哥喱的——老席
画外音:我把你削完了,不信我这一双巧手不把你削成一根辣椒
当年的驴界一枝花,被某无良老驴“骗”到手后一心相夫教子、淡出江湖多年的MM——若云
画外音:悔啊,肠子都悔青了,当年我怎么那么天真,一不小心就上了贼船呢?要不是有了家有了孩子,我能多玩多少年?
天生桥顶上看我们来时的沟
1点43分,我们重新上路,这是上路之前
走在绿树掩映的小路上,船长边走边叫苦:“两个包,挤的我都喘不上气来”(胸前的包虽小,装的都是技术装备,分量并不轻)
汗流颊背的老山羊:“靠,好几年没重装爬过山了,累、真的很累”
随风:这片树荫不错,我得停下来落落汗
再看我们停车的垭口
两点半多,我们到达玉花洞口,大家整理装备,准备进洞
玉华洞的洞口非常矮小,呈三角形,1米多宽、仅50公分高,人只能爬进去,刚刚直起腰来就是一个大厅,洞壁上有一片钟乳石。若云兴奋的喊道:给我照一张。“丫头,这才哪儿到哪儿呀,好风景还在后头呢”。
进洞后的第一张照片
一进洞我就走在了最后,没走多远前边的队员停下了脚步,我知道,玉华洞的第一个难点到了,那是一条宽1至3尺不等、深约5米、长有7、8米的大裂缝,一般的人走到这儿要沿裂缝顶端一不宽的小石台爬过去。也有的人选择两腿叉开,骑着裂缝“走”过去。走在最后的我透过人缝能看着前边的队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却只拍下了老席一人爬行的照片,“老席呀老席,咱的一世英名难道就这样毁了不成”?“这有什么,咱不都是从爬开始的么”?“错,三翻六坐八爬爬,爬是8个月以后的事了,应该说咱都是从哭开始的”。
前边就是那道石缝
踏上爬行之路的老席
展转腾挪,这才是英雄本色
洞中的景观越来越多,可惜的是很多钟乳石已被人为的破坏,看着让人心痛不已
可能是来过一回路线熟悉的原因,感觉还没怎么走已到了那个竖井前,竖井前,第一次进洞的驴友们为眼前的奇观所震憾,快门的嚓喳声响成了一片,而上次已拍了不少照片的我则把镜头对准了那些队友。
大家都在拍照,唯有风老二默默的忙碌着,为下洞做着准备工作。
正在拍照的队友们
一通拍照后,大家言归正传,有装备的开始穿戴,无装备的只能一边看画
风老二扛着绳子去做保护点
为安全,共做了3个保护点
闲的无聊的我拍的洞顶钟乳石断芷处形成的新钟乳石锥管
已知的玉华洞分外洞、内洞、下洞三部分,外洞长约百米,内洞深约30米,内外洞间是直径约10米的巨形竖井,我们此次的主要目的是探下洞。老二决定他和山羊、船长三个能正确使用技术器材的人先下竖井探察一番,如果下洞不是很深,地势也不很复杂再安排我们下井,如果下洞很深、很复杂,安全起见就不安排我们下井了。户外就是个玩,一切以安全为第一,盲目冒险带来的往往是血和生命为代价的教训。
看老二他们已做好一切准备,就要下井了,我和另外几只闲驴向内洞钻去,我们要到竖井对面拍他们速降的照片
内外洞间唯一的通道是几根钟乳石石柱间一高约2尺、宽约一尺的小洞,人只能侧着身从那个洞中爬过去,别无它法。
随风钻过那个小洞
老席钻过那个狭小的洞口
老席伸手去拉身后的若云
竖井对面,风老二准备下降
老二开始下降
关注
船长准备下洞(船长速降的照片或照虚或闪光灯没亮。一张也要不的,抱歉)
老山羊在下降中
老山羊下去后,仍在外洞的山子也钻进了内洞
来张不开闪光灯的
内洞的部分景观
相对外洞七高八低的洞底而言,内洞的地面那是相当的平,尽管现在那洞中干干的,但看的出原来这洞中有一层积水,晃动的积水在地面上形成了一道道石墁,从石墁的造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洞顶水滴在不时的滴落,水面的涟波在不停的晃动。
这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个小笑话,老席指着地面的石墁赞叹道:“真漂亮,你说它怎么形成的,真跟天然的一样”。老席的口误立即被我逮住:“什么叫跟天然的一样,这本来就是天然的”。几个人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起来。以后的两天里,“真跟天然的一样”成了一句口头谗,我们一次次用这调侃的语气来赞美眼前的美景——“真跟天然的一样”。
地面的石墁、石棱
纵横交错的石墁
还是内洞的部分景观
内洞的钟乳石损坏也很严重
再好的大餐也有吃腻的时候,下去探洞的几个人已有段时间没有动静了,看样子已走出去不近,莫非下边的洞真的很大?长时间的等待后,进洞时的兴奋悄然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无所事事时的乏味,阴暗的环境,阴冷的温度更让人感到肉皮发紧。老席与若云想出去透一下气,我也想和他们一起出去。
再次钻过那个小洞, 随风和山子留下来值守,我和老席、若云向外洞走去。
身材魁梧的随风再次钻过那个小洞
随风的一条腿还没抽出来
看看那个小洞,够瘦身的吧
最后一个进入内洞的山子又是最后一个从内洞出来
沿来的路向洞外走的若云和老席
若云爬过那道大裂缝
今天的天有点闷,出洞就是一身汗。
人在闲聊,心却难宁静,转眼头个小时过去了,现在时间已经过了7点,老二他们上来没有,下边的洞探的怎样?人安全与否?真有点担心,我再次向洞中钻去。
快到竖井了,迎头碰上正向外走的山子和随风,“他们已经上来了,这会进内洞玩去了,马上就出来”,听到这儿我的心才放了下来。
正向外走的山子和随风
这是外洞路上的又一个难点:一大一小两个石头,相距2尺多,下边是一米深的石缝,大石头高约4米,坡度约50度的斜面上没有一个可靠的立足点,也没有手能扒稳的地方
山子准备向上攀爬
随风
攀上大石头就是一道石缝,只有钻过那道石缝人才能直起身来
奋力攀爬中的山子
紧随身后的随风
山子走过那道大裂缝
随风大步前跨中
险——只一个字
最后出洞的是探洞三人组的三位猛驴——老山羊
船长
风老二
说是向洞外走,实际上玉华洞外地势复杂,从山脊到沟底,夸张的说,连一块巴掌大的平地也没有,我们只能把营地扎在洞内,扎在距洞口十多米那个大厅处,这块扔满垃圾的地方是某些游人休息、用餐的场所,也是唯一能让我们扎营的地方。
时间已经7点40多,洞外的天已暗了下来,我们扎好帐篷开始共骤晚餐。
忙碌中的驴友们
10点睡觉,醒来时间已经将近5点,这个时间天应该开始亮了,可我躺在那儿左看右看仍是两眼一摸黑、不见一丝亮光。难道天还没亮?又熬了好久好久,“隔壁”传来山羊和船长的说话声,呵呵,终于有人起床了,看下表,时间是6点20。爬起身来才发现,洞口外早已打进了一缕光线,只是洞口在我头顶方向,躺在那儿怎么扭头也看不见。
“隔壁”的帐篷,第一个起床的船长
右侧,洞口外打进来一缕亮光,此时洞口距我们只有大约15米远,洞口之小由此可见一斑
随风和山子的帐篷
磨磨蹭蹭的收营、慢慢腾腾的吃饭,“上班”时已经8点10分了,我们再次向洞的深处走去。昨天老二他们已探明了下洞的情况,洞并不太深,也不太复杂,所以今天将“带”我们下洞。
再次走过那道大裂缝的船长
“走”过大裂缝的山子和随风
最后这一跨个高的人有很大优势
老席通过第2个难点
随风过那个难点
山子本想正身下,最后还是反过身来才下去
竖井很快又到了。此行参加探洞的8个人,除了昨天下洞的3个人外,其它的人包括我对于各种技术器材都是生手,我好歹还玩过几次攀岩、速降,但是天生的“玛脑”脑袋早把那些技术器材的使用方法丢到了九霄云外,其它人有的更是第一次接触技术器材,所以与其说我们是来参加探洞还不如说是来学习的更合适。
我们开始学习使用技术器材
因为我们是新手,上升时必须有人带才行,老二开始打第2根保护绳
参加这次下洞的共有6个人,留在上洞值守的是船长和随风,随风是个色友,他一直在端着大炮筒子拍照,为了缎带我们拍照主动放弃了下洞的机会。这不禁让我为他感到深深的惋惜。
山子最后一个穿上安全带
还是老二第一个下洞,他要下到下边为我们做保护。我被安排在第二个下洞,这正合我意,可以下到下边拍后边的队员下降的照片。
想快一点降下去,但却快不起来,因为老二非常谨慎,下降速度一快就被他控制住,我只能缓缓的下降。近20米深的竖井到底了,本想在这儿解除保险,找个平坦的地方站稳了拍其它队员下降的照片,却发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脚下是一道长长的斜坡,角度比滑梯的坡度还大,足有45度,长度更长达30来米,人在坡上抓着绳子都站不稳,根本不可能解除保险,更别想找个地方拍照了,我只能继续向下降,一直降到洞底,一直降到50长绳的尽头才能立住足。
斜坡上有一废弃的绳梯,做的很正规的一付绳梯,大姆指粗的麻绳已经腐朽,看来被弃已经有点年头了,想照相却腾不出手来,因为我们用的是8字环,根本不敢撒开右手,我只能下到安全的位置用长焦拉拍。
我从很远的位置用长焦拉拍的绳梯
老二拍的那团绳梯
这就是脚下斜坡,长达30米的斜坡没有一个立足点
由于距离太远,貌似很亮的强光手电的光也变的很微弱,至少无法满足拍照的需求,尽管我为每一个下降的队员都拍了照片,但一张也没拍成功,即使后期PS时增加了几级爆光还是很不理想,不是过暗就是抖的严重。
可以是审美疲劳的原因,这层溶洞感觉景观平平,有点好看的景多处于高高的洞壁上,远看还行,拍照的效果就很一般了。
下洞的钟乳石
地面一景
沿洞底向里走不足10米,又是一个竖井,这个竖井看着黑森森的好象是深不见底的样子,其实与前边的竖井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它的深度只有7、8米,坡度大约70度,而刚才那个竖井象个口小肚大的坛子、四边都是负角度。经历了刚才的下降后再下这样的井就是小菜一碟了。
洞底的一个大石缝,又是一个竖井
这个竖井井口处有直径约2米一钟乳石,这是个理想的保护点,我们的保护绳就拴在这个钟乳石上。
我们准备下第二个竖井
还是老二先下去做保护,我第二个下降,这次终于有拍照的机会了,只可惜这个竖井比第一个竖井差的太多,拍出来的照片一点刺激性也没有。
若云在下降中
若云在解除保险
竖井下的钟乳石上,有不良游人划上的字,能下这种洞的人不是一般的游人,一般都是驴友。驴友啊,你可知道,户外人讲的是爱护环境,我们最反对这种到处乱划乱画的现象,您留下的不是英名,只是几个污点,是对您自己名声的败坏,而败坏您名声的不是别人,正是您自己。
钟乳石上,不良游人划上的字
老席在下降中
全神贯注为我们做保护的老二
现在下降的是山子
我们继续向洞的深处走去,这层溶洞的洞底呈V字形,要先是向下走,走出一段路后再向上升。洞的最低点,山子惊叫起来:“骨头,这儿有很多骨头”。大家迅速的围拢过去,靠角落的一个小坑里。约1.5平米的范围内散落着很多骨头,有脊椎骨、肋骨、肢骨甚至盆骨,几乎是一付完整的骨架,就是没有最重要的头骨。这是什么骨头?是人还是动物?有人说是人,可我看着更象是猪或者牛类的动物的骨头。此时我又想起了老乡的那个传说:60多年前,有个鬼子官逃入玉华洞、从此再也没见出来,至今老乡还传说鬼子官的指挥刀仍在洞中。传说归传说,可那短而粗的腿骨,我怎么看怎么不象是人的腿骨,也对,日本鬼子本来就不是人,是吃人的魔鬼,魔鬼怎能和人一样呢?
大家继续向溶洞深处走去
大家在查看那些骨头
考眼力——这张照片的主景是什么?
向上攀爬7、8米高,我们已到了第三层溶洞的尽头。客观的说,这儿是整个溶洞景观最密集、也是最漂亮的地方,漂亮的景观引的喜欢诈唬的人又一次大呼小叫起来:“哇——,太漂亮了”。我只是喜欢嘿嘿的心赏,用心去欣赏。
向上攀爬,我们已到了溶洞的尽头
很罕见的一个滴管状钟乳石,长约25公分
我又是最后一个走到洞的尽头,先到的队友们正在拍照留念,我抓机会给若云来了一张,至于那些少摔锅们就算了吧,谁让他们比我长的帅,我鸡肚还鸡肚不过来呢。
美女若云的摆拍,在我的照片中很少见的摆拍
溶洞尽头的部分景观
10点35,老二、山羊和山子开始回撤,我、若云和老席却恋恋不舍。直到老二再次催促我们才踏上返程。与上洞和中洞不同,下洞比较潮湿,所有的石头表面都是湿的,因此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欲走还留、恋恋不舍
小心翼翼下降的若云、老席
第二个竖井处,抓着绳结向上攀升
若云攀升中
若云上去后,老二对我说了一声:“我上去一步,抓紧时间带山子上那个竖井,你注意安全”,说完把我扔下跑了。抗议、墙裂抗议,你怎么能把若云送上去就不管老哥我了呢,你不怕把哥的胳膊腿摔着啊?如此重色轻友,交待,你和若云是什么关系?
幸好,幸好这个竖洞没什么难度,俺不用人帮忙也能很轻松的上去。
风老二攀升中
抓着绳子,我很快回到了中洞,前边就是此次探洞最大的难点——那个高近20米的竖井了。要想回到上洞,我们必须先抓着绳子攀上那个30米来长的大斜坡,再用上升器垂直上升,才能回到上洞去。前边说过,竖井下边是大约30米的大斜坡,坡上没有可靠的立足处,所以只能是谁上升谁攀上去,其它的人在洞底的安全处等待。
老山羊在收绳,老二带着山子向上攀去,借此机会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个中洞,又拍了几张照片。这个洞四壁直直的,洞虽说不大却非常高,保守的估计洞高在30米以上,洞顶及洞壁上的景观不少却很难拍成功。
老山羊在收绳
等待期间拍的中洞里的部分景观
斜坡的2/5处,靠近左侧的洞壁有一突起于地面的钟乳石,其根部的地面坡度稍缓,是那道陡坡上唯一可站人之处,勉强可站下两三个人。我们等的心急,前后脚的上到那个位置,一边“就近”拍照一边等待上升的“命令”。漫长的等待,感觉过了足足有半小时之久才听到老二的命令:“龙哥上来吧”。
手电光下那个钟乳石,湿漉漉的,还有一小汪存水
等待中的若云,旁边是垂帘般的钟乳石
作为新手的我们,垂直上升是极艰难的,用势比登天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为了安全,每个人的上升风老二都要全程陪护,到达上洞后解除保险,下一个队员再抓着保险绳攀那个大斜坡,上到竖井处由在此等待的老山羊负责安全检查并连接好上升器,再由老二带着上升,这样依次循环。我们倒是感觉很刺激。老二可辛苦的,他要几上几下的在绳上吊一个多小时。老山羊则要在依靠保险才能立稳的斜坡上站一个多小时,直到我们全部登上上洞。其辛苦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对风老二、老山羊表示衷心的感谢。
远拍正准备上升的山子,光线很暗、速度放到了1S,又是长焦,照片都拍虚了,只能挑还算凑合的传上来凑合着看
下洞前我已预见到了上升的不易,我和老席几次说:下洞容易,最困难的是上升,估计一个人得照着20来分钟才能上来。
事实果然如此,刚开始上升时,我蹭蹭的很快就上了有一半的高度,正当我沾沾自喜时我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力气了,两只胳膊酸的要命、肌肉开始颤抖,幸好上升器有自锁功能,否则的话我真想一松手降下去。利用上升器的自锁停下来休息,休息两三分钟再接着往上升,可上升不了几米胳膊又酸了,只好再停下来休息,随着高度的上升,我距井口越来越近了,可两条胳膊的也越来越疲劳,表现为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两次休息间上升的高度却越来越短,离井口还有1米多时,我无论怎么使劲胸升也不走了,原来扁带卡住胸升的滑牙了,幸好有老二在身边,他为我排除了故障,就这样,经过4次还是5次休息,我在耗尽了吃奶的力气后终于爬上了上竖井的井口。
其实不仅仅是我那么狼狈,其它人比我也好不到哪儿去或者还不如我,我们每一个人的上升都经过了好几次的休息,用了超过1个半小时的总用时我们4人才全部上到了上洞。
在上洞做配合的船长和摄影师随随风(此照片及以下的一组照片均是10米外的竖井对面拍摄,照片爆光严重不足,后期多级补光)
其实不仅仅是我上升的那么吃力、那么狼狈,其它人比我也好不到哪儿去,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如我,特别是若云MM那一声声充满恐惧感又带有几分兴奋劲的惊叫,绝对能饶梁三日,其后很长时间还一直回响在我的耳中。
就这样,我们每一个人的上升都经过了好几次的休息,都经历了一个永生难忘的过程,在用了超过1个半小时的总用时后,我们4人才全部回到了上洞。 此时我才明白,当初有人想靠一根主绳打上几个脚套做成的简易绳梯来探洞的设想是多么冒险,没有上升器的制动功能,你在爬到一半、四肢发软时,你在晃晃悠悠的绳梯上感到恐惧时你会多么无助,那时很可能就会出现坠落事故。所以我在此善意的提醒想去探洞的朋友,如果你要进洞,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资、人员上的准备,也包括技术、心理上的准备。比如这次,如果没有老二在身边,当我的胸升被扁带卡住时我是否会惊慌?自己能否顺利排除?我不知道。不处在当时的境遇我真的不知道。
风老二带若云上升中
风老二带老席上升中
12点30,我们几个新手全部升井,在下边做协助的老山羊开始上升,只见他猴子似的向上窜着,几步就窜了上来。我本想拍照老山羊上升的镜头,可我的相机速度已调低到了1S(即使这么慢的速度,拍出的照片后期还要补光),我只能在上升的人休息或停顿的那一刻按下快门,我端着相机等啊等,山羊却一步也没停的窜了上来,所以山羊的照片一张也没能拍成。差距啊,人与人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从内洞钻回外洞,大家正在收装备,心急的人已踏上返程。
大家开始收装备
大家向洞外走去
我和山羊相互礼让都想走在收队的位置,为了拍这张照片,我等了好长时间山羊才跨出了这一步
再次走过那道大裂缝
收拾好营地,将垃圾装了满满3大塑料袋(这些垃圾不仅有我们产生的,还有以前的游人丢下的大量垃圾,仅易拉罐就有十几个,更多的是各种水瓶还有食品包装袋),爱护环境绝不只是几句空话,朋友,请你进山后一定要把不能降解的垃圾全部带下山,不要丢在山上也不要丢在山下的村里,要带回城,至少要带到县城里,因为村里的老乡没有处理垃圾的能力,丢在村里和丢在山上没什么两样。
做好这一切,我们拖着包向洞外爬去。出洞的时间已经1点半了,我们在洞外稍事休息,简单午餐。
拖着包爬出矮小的洞口
简易午餐,洞外不能说光线暗了,怎么也拍虚了呢?
返回先要经过100多米的攀升,大角度的攀升让人有点恐怖。前边的队友们都已走远,只有我和老席因为重新归置垃圾出发的最晚。走在攀升路上的老席,他的身前身后都是垃圾袋(老驴,这就是老驴的榜样),活脱脱象个拾破烂的。咦,不是三包垃圾么?哦,还有一袋垃圾在我的包后,俺就不自己照自己了。
老席的身前身后都是垃圾袋
大角度的攀升中
老席手里的垃圾
走上山脊,我们追上了前边的老山羊等人,他们分背着装备,应该比我们的包更重,而同样背着全套装备的风老二已跑的没了影,6、7年没一块走了,这小子还是那么猛。而我早已不是昨天的我。
走在前边的邯郸驴友
随风为山子系鞋带
还是沿山脊上升中。从身体前倾的角度看,我们身上的包都不轻
玉华洞附近还有一个溶洞叫莲花洞,看时间还有,我们决定再去找一下莲花洞。
岔路口下行,我们很快上到了对面的半山腰,走在前边的老二发现路断了,重新找路,再走不远又断了。“路不对,莲花洞也偶有驴友去,应该有明显的路,没路肯定是不对的”。我们准备返回山脊的鞍部找路。手台里传来老山羊的声音,他告诉我们,偶遇的山西驴友说莲花洞在那座山的阳坡,要翻过山去。
我们再次踏上了那条断头路,硬钻了一会儿后找到了一条路,它沿着山脊一直向前走,直走到山脊的尽头又断了,凭经验,山洞一般不会在山顶附近,这条路应该是放羊人踩出来的路,不是去山洞的路。再次返回,一个往返耽误了我们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后来才知道,那山西驴友虽去过莲花洞,但是他们是从沟底去的,只知道大概的位置,并不知道山上的路。
路上随拍的沟底的风景
山坡上挂满果实的山桃树
沿路退回到鞍部,不远的岔路处,留下来看包的老山羊急切的催促我们:“时间、注意时间”,这家伙已归心似箭了。
从鞍部远眺,能看到沟的对面有一个洞,那是不是莲花洞?我认为不是,根据是方位不对,依去过的仙姐所言,莲花洞应在沟的这一侧,是在这边的山头下。此时已经3点半了,多数人都打了退堂鼓,唯有老二仍不死心,他沿山坡切到了沟底,说沟底有明显的小路。
远拍正在登高的老山羊
老山羊和我玩对拍,“乖乖,你的小卡片和我的长焦玩对拍,看我怎么玩你”
从鞍部看沟对面的洞口
换一个位置看那个洞口,注意树梢的高度,此拍摄点比上边的鞍部低至少50米
我在鞍部找到一条路,一条下沟的小路,虽然小但明显是条路。我顺路向下走去,下到半截拍照照片,正想返回时传来消息:风老二找到了莲花洞。按老二下沟的时间推算,莲花洞应该离我们不远,最多10分钟的路。正犹豫是下去还是原路返回时,船长和若云下来了,于是我们一起顺路而行,拐过一个大弯看到小树上栓有一面小红旗,莲花洞到了。
莲花洞洞口,老二把手台留下给我们作标志
若云在洞口留影
与玉华洞类似,莲花洞的洞口也非常小,同样只有50来公分高,唯一的不同玉华洞的洞口是三角形,莲花洞的洞口呈方形。
同样是匍匐着爬进洞去,同样是爬了十几米才能直起腰来,略有意外的是莲花洞进门后的大厅非常大,至少有5、6百平米吧,洞底非常平,可以扎上百八十顶帐篷。
爬进莲花洞
刚刚爬进洞中的船长
猫着腰行走的若云
如果说玉华洞的上洞甚至中洞都很干燥,走着很稳当的话,与玉华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莲花洞里湿度很大,洞内的地面是泥泞的,低洼处甚至有少量积水。走过大厅是一路上坡,所有的石头都是湿漉漉的,不大的坡度却因湿滑变的非常难行。
若云在手脚并用的向上攀爬
缓坡上行中
莲花洞不深。个人感觉不足150米,但景观比较密集,应该说还不错,最大的特点是洞底平缓没有什么风险,适合一般人游玩。
快到洞的尽头时我们与老二汇合了,他说再向里走十多米就是洞的尽头
老二在为若云拍照
居高临下正在拍照的风老二
向洞的深处走去
船长在洞中钻行
莲花洞里的景观
莲花洞的钟乳石上有不良游人喷的红漆
还有不良游人刻下的字
洞的尽头是一能容两三人的小洞,那是莲花洞的最深处,大家依次钻进去,照张相后向外走去。
若云从洞里向外钻
若云在洞的尽头的留影
这就是那个小洞,勉强能容下两三人
若云与老二的合影,这二人咋回事,咋有那么点夫妻相呢?
还是洞内的风光
我们向洞外走去
漂亮之处,漂亮的MM不忘留下倩影
小心的下降
走向洞口
洞顶的石花
爬出洞口
钻出莲花洞,一路小爬升回到山脊上的岔路口,与等候的驴友汇合直奔停车的垭口,再把包摞到车里,几个人轻松的向下走去,暗暗的感叹:有个SUV做后援车真好。等我有了钱一定买两辆,开一辆,再有一辆做备用。
下山时回拍之字形的盘山路
走在下山路上的队友
下到公路上已经6点,到温塘时7点多,简单晚宴后驶上高速,一次惊险刺激的活动圆满结束。
温塘晚宴中
2016-03-18发布拍摄于2018-01-31
暂无评论
抢个沙发,给作者一点鼓励~
打开携程App,查看更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