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加拿大钓鱼的日子 - 第四季(钓鱼系列完结)
钓鱼的日子 - 第四季(钓鱼系列完结)
第一季和第二季请看:钓鱼的日子 第一季和第二季
第三季请看:钓鱼的日子 第三季
-------------------------------------------------------------------------------------------------------------------------------------
前言
这篇其实从5月中就开始写了,原计划6月初发布,结束钓鱼的系列然后开始写无人区野营。但是生活中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快。5月底终于决定我的生活需要一个巨大的改变,为了理想,脱离现在安逸的生活。金融课本教导我们,风险和回收成正比;生活教导我们,付出和收获成正比。不论哪一种说法,其实都是在变相地说一个事儿,那就是为了理想,唯一的途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于是6月份开始马不停蹄地筹备仪器,测试,和政府交涉运营执照,跑市场和销售,4个月以来不要说写帖子的空闲时间了,已经累得连写字的心情都没有了。一不小心,整个夏天都已经在马不停蹄地忙碌中消失的无影无踪。经过十月初的几场秋雨,多伦多已经充满了秋天的味道。上个星期终于结束了最后阶段的仪器测试,这几天休息整顿,趁着老公沉溺于GTA5的时候来结束最后这一季钓鱼的日子。
梦想是一粒顽强的种子,一旦在心里扎根,就会竭尽所有力量向着阳光生长!
引子
多伦多早春的天空在太阳升起前异常清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有的清爽,不同于冬日的坚冷,秋季的落寞和盛夏的燥热,这样的空气没有扑面而来的凶猛,而是缓缓地在体内每一个细胞中注入那一剂清新。让人感到希望,似乎就在眼前。
5年前从市中心搬到多伦多西部新区,虽然同样是在安大略湖边,却和市区中间间隔了一条延伸于湖边25公里的弧线。我喜欢在早上抛开直线型的高速而沿湖绕着这个弧线开向市区。沿路经过最西边的别墅新区,一栋栋红砖绿瓦的小独楼带着房前的双车库和屋后的独立花园。透过那些明亮的窗户可以看到厨房里忙碌的家庭主妇们,我无法看清她们的面孔,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在房间中穿梭,猜想她们是否在按下咖啡壶的开关,打开炉灶,煎熟鸡蛋或者法式土司,猜想她们有几个孩子,他们是否在温暖的午后骑着一辆红色的三轮车,后面跟着欢快跳跃的金毛狗。我在这样温和的日子里开过这些典型美国梦式的社区,编制着一幅幅温情的画面,明知道这些画面和那些带着城堡,公主,还有白马王子的童话般不切实际,却仍旧对这一刻倍加珍惜。
开过覆盖5公里左右的新区便是西部有名的码头Port Credit,得名于一条缓缓流进安大略湖的Credit River。对于只有不到150年历史的国家来说,这个年近120年的码头便成了赫赫有名的历史遗产,以至于在人口急速增长之后仍旧没有被城市规划所破坏,湖边主要干道为了保存那些生长多年的树木群和旧式建筑而修建成弯弯曲曲的形状。要东西横穿Port Credit只有两条道路,稍北的城间高速或者建在Credit River和安大略湖入口处的一座双车道石桥。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间石桥上经常会发生瓶颈效应,于是每一辆车都被迫在这座横跨Credit River尽头的石桥上滞留,桥的北面是宽不足50米,水势在弧线形的河道间平缓流淌的河流,南面是碧波荡漾,水天相接的广阔湖面。但是这两幅对比如此强烈的画面却让人没有一丝怪异的感觉,好像这并不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而是本为一体的一幅完整作品。每一个穿过石桥的人都和这幅作品混为一体,构成了属于各自的独特风景。
开过Port Credit之后是一段笔直的柏油路,这段曾经被工厂覆盖的重工业区现在早已衰败,一栋栋残旧空旷的旧厂房等待着被房地产开发商改建成高层住宅区。早上车辆稀少时可以开到时速70公里,然后在这段路尽头的大转弯处感受到重力在速度的诱惑下对肉体的压迫。
2011年早春,对于性格中充满太多不安因素的我来说是生命中难得安稳的一段时光。我喜欢在整个城市苏醒前从西边迎着即将升起的太阳开入它的正中心。如果时间计算得准确,总会有那么一个空气清爽,万里无云的早晨,我在穿过衰败的旧工业区之后转进Humber湾,视野在道路的转弯处豁然开朗,面前是一片宽广的湖面,视线所及之处,水天相接成一线,一片红晕正在那一线间蔓延开来,随之迎面而来的便是那一轮正从水面上跳出的红日。从湖面上看到的日出和海上日出截然不同。海上日出是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中夹杂着雄壮苍茫的狂野,而湖上日出则是浪静风恬和秀丽柔美相结合的细致。这样的细致反射在Humber湾东边那栋被巨大落地窗所覆盖的高层住宅楼上,每一块落地窗都被万丈朝霞染成灿烂的金色,使得这栋建筑变成一道傲然而立的风景,它随着车速的加快在我的后视镜里迅速缩小,直至变成一个亮点,随后消失不见。
转过Humber湾之后城市的气息渐渐浓重起来。道路上渐渐拥挤的车辆好像灌输进身体中的血液,四处林立的高楼大厦开始在阳光下舒展生机,缤纷的店铺像花朵般绽开,从Fort York上可以看到远处的轻轨和地铁鸣着汽笛,载进一批批为这座城市带来生机的人群。2011年三月的一天,我站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看着这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第一次感到那幅画面中的阳光倾泻到了我身上的某一个角落,在那一刻,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情。
准备
在系统重组和改革结束之后老总兑现了奖金和助手的承诺。工作流程渐渐步入正轨,堆积在我办公室里的文件山开始缩小,终于给了我一些探头喘息的机会。我经常开玩笑说,做自由职业人是给自己工作,埋头苦干是应该的。而坐办公室是给人打工,应该是偷懒的好机会。只有像我这样的傻瓜才会埋头苦干了6个月才发现这个真理。我说这段话时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春下午,我刚借着午饭时间从皇后街逛街回来,拿着刚买的一套日式铸铁茶具,站在办公室巨大的开放式厨房里一边沏茶一边和剧组成员聊天。Scott, Brandon, Jeff 和Christian是最早和我混熟的一个班子。Scott是个纯正爱尔兰血统的小个子,左右胳膊上刺满了彩色的纹身,骑着一辆黑色Ducati并且经常穿着一身皮衣,乍眼看去完全是一个古惑仔。可是最具讽刺性的是,Scott是我遇到过所有制片中最风趣幽默而又不摆架子的一个。2011年初Scott刚由制片主任升到线性制片,他这个班子里的Brandon和Jeff也从PA相应升到制片主任和制片助理,Christian则是拍摄场地主管。这四个大男人搭成了公司里最年轻,最闹腾,也是最有效率的的班子。Scott和Christian的家人都有军人背景,父亲们退役后在多伦多北边400多公里处买了农场和森林区,独自种地打鱼狩猎,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听说我和Alex喜欢户外生活,Scott马上介绍了他在Killarney经营度假村的叔叔给我,并热情地承诺给我们家属折扣。
Killarney是多伦多北部500公里处的省自然风景区,在1820年由法裔加拿大人驻扎开发,并由爱尔兰西南部的著名Killarney自然景区命名。Killarney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是连接休伦湖(Lake Huron)的乔治亚湾和北部水道。据说在冰河世纪Killarney是和喜马拉雅等高的山区,冰河融化后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变成平原。即使如此,在地势平坦的安大略省中Killarney仍旧是海拔较高的地区。一路向北的69号高速两旁是暗红色的岩石,在千百年河流的冲击下形态各异,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在2006年曾有过Killarney一游,那是刚刚结束毕业影片的疯狂时期,熬过了3个月的准备期和1个星期没日没夜地拍摄后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还是胶片拍摄的年头,每天拍摄12个小时,片场收机后还要赶去转胶片场看样片。最后一天收机是下午三点,从胶片场出来时已经近6点。正是星期五下午的高峰期,Alex突发奇想地说,咱们度假去吧!于是在缓慢蠕动的高峰车流中我订下了Google搜索上第一个出现的Killarney度假村,商定小木屋,日期,信用卡交定金一共用了破纪录的10分钟,挂电话前我突然想起我们是要近半夜两点左右到达,这个时间度假村有人接待吗?电话那边的大姐很爽快地说,没关系,我们小木屋不上锁,你们随时可以入住。
不上锁?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那不怕丢东西吗?大姐听了哈哈大笑,丢东西?Killarney的人口总数是500,包括各家宠物。你们还是小心高速上的麋鹿吧。咱们明天早上见!拿着已经挂断的电话,我抬头望着满是车流的多伦多市中心,夜晚的灯火已经开始一点点照亮拥挤的街道,周末盛装情侣们的面孔挤满了每一个饭店和酒吧的落地窗。
人口500,这是什么概念啊?!
5年后重返Killarney,我们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年轻冲动。制定的6月份出行,4月中就开始计划筹备。这一次不是住在Killarney镇中心的度假村,而是完全在镇外30公里处没有饭店和商业区的全自然度假村。所有的小木屋建造在半岛上,要从水路走船才能到达。而周围最近的商店在30分钟的车程之外,如果不想把大把的度假时间花在来回开车的路上,就要提前作好准备,带足够的装备和食物。做好完全脱离文明社会的准备!
我们先花时间在度假村的网站上看好了每一个小木屋的位置和配置,选择了最北边独立靠湖的小木屋。租期6天,小木屋配置两个卧室,全套厨房,BBQ烤肉机,吃喝自理,包一艘带10马达动力的渔船,原价一共950大洋,我们幸运的拿到Scott承诺的家属折扣,650大洋。
装备方面,这一次以钓鱼为主,度假区完全被湖水包围,北面是Charlton Lake, 尽头由一条小溪通入Killarney省自然保护公园。南面是Frood Lake, 尽头是Cranberry Bay,周围完全是未开发的自然森林。我们带了3套路亚竿,配套渔具鱼饵,还有清理鱼用的切鱼刀。
食物方面,准备了一些烤肉的肉排,蔬菜。早餐的面包和鸡蛋,当零食吃的牛肉干,饼干,还有用来煎鱼的面包屑。
一切准备就绪!6月4号清晨6点出发!
地图
绿色覆盖地区是自然保护区,下方大片的蓝色分别是乔治亚湾(右下)和北部水道(左中)。
细节图
车要停在A点,然后搭船到B点的度假村。北面的湖是Charlton, 南面是Frood. 右边绿色的一角是Killarney省级自然保护区。
一路向北
安大略省得名于南部的安大略湖,占地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安大略省近2%的面积来自于安大略湖(近2万平方公里)。如果以多伦多为坐标,划一条直线到Killarney, 几乎是名副其实的一路向北。
一共472公里的路程,最初的150公里是穿越多伦多周边的城区。一旦过了Barrie,原野空地的气息便扑面而来。3车道的高速变成单车道,分隔南北方向的混凝土屏障渐渐消失,高速两边的岩石形状各异,此起彼伏。
加拿大总人口密度为3.41人/平方公里。安大略省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2人/平方公里。其中多伦多人口密度为4149人/平方公里,Killarney等属于安大略省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为0.3人/平方公里,从Killarney再向北的地区人口密度更为稀少。相比较而言,中国全国人口覆盖率为140人/平方公里。河南省人口覆盖率为560/平方公里,省会郑州人口密度为1100人/平方公里。在河南省内人口密度幅度在300%之内,没有像安大略省幅度如此巨大。
所以从多伦多开始一路向北,从人口密度为4149人/平方公里的地域开到人口密度仅有0.3人/平方公里的Killarney, 确实是名副其实地踏入原野荒地。
鹿,麋鹿,黑熊,还有狼都是安大略省北部常见的动物。城间高速缩小成单车道高速后没有了3米高的路障,路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牌子提醒开车时小心跑到高速上的动物。
还有这样比较直接一点的牌子。
在北美,单枪匹马地出行野外是一种文化。开过了多伦多周边地区,经常看到这种带着全部家当出行的个人或者夫妻。真正追求原始的驴友们喜欢自己动手,像这一家后面的拖车就是自己组装的。最上面是渔船,可以挂马达,适用于大型湖泊。中间是独木舟,适用于穿行小型河流。安大略省一共有25万以上的淡水湖。很多都属于小型淡水湖,总覆盖率不过16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个淡水湖的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下。所以在安大略省进行穿越必须面临着涉渡淡水湖的问题,独木舟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之一。
Killarney 周边地区仍有几百万年前高山的痕迹,途中会偶然遇到某个制高点,放眼望去风景无限。
早上6点出发,避开了上班高峰期,开到Killarney附近时还不到11点。距离度假村还有5公里,下车松松腿脚。
老公也出来照一张吧!
还是没有换车的时候。怀念这辆跟随我们跑遍安大略省的森林人。。。
走出了城市的条条框框,总会突然间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冲动。似乎做一些不符合常规的事情可以让我摆脱循规蹈矩的那一份自我。
从这条路继续开下去不到5分钟就到度假村的停车处了。
到达传说中的Bearskin度假村!得名于度假村的创始人Andy年轻时猎到的黑熊,熊皮卖掉后得到的钱就是建立度假村第一栋小木屋的资金。
度假村的小码头,从这里渡船过去就到真正的度假村里了。
很有特色的油画地图。地图左边是停车场,右边是度假村地图,我们的小木屋是最北边的那一个。
度假村接送用的Pontoon 船。(网上查了很久都没查到合适的翻译,哪位驴友知道呢?)
可以把所有的装备食物一次运到对岸。
从这里可以看到对岸的小木屋。
3个最大的小木屋分别有3个卧室,加上客厅的沙发床可以接纳8个人。每一个小木屋都有自己停渔船的码头。渔船分铝制和铁制两种,新旧程度,速度均不同。
这艘是我们的渔船,铝制,10马力。
上船前在码头旁边看到一窝小鸟。度假村的船夫说这是从树上掉下来的,一般一两天内就会被豺狼或者狐狸猎食。我问到度假村难道不会提供人工救援吗?但是船工一边继续帮我们搬行李,一边平静地说,这是自然选择,我们不进行干涉。
老公在和船工搬完行李后走到这边照了几张照片。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我问他。
我们是外来人,让他们自生自灭吧,现在有足够想要当上帝去拯救世界的人了。
我看着老公和船工两个男人如此平静地对待生命的去与留,又看着这一窝小鸟,确实纠结了一番。我是相信命运的。但是相信命运并不代表知晓命运。也就是说命运让我遇到了这一窝小鸟,但是我却不知道究竟命运是想让我施援于它们,还是让它们自生自灭。但是现实一点来说,我确实没有办法把他们和鸟窝放回到树上。首先要找到属于它们父母的树就是不切实际的。其次我们也无法把它们抚养到羽毛丰满,独立飞行,因为6天后我们就要离开Killarney回到钢筋混凝土的城市。
如果我有自己的农场,我一定会援救他们的。转头离开时我这样安慰自己。
搬行李进入了小木屋的内部。这些小木屋都是在30年前陆续盖起来的,只在春夏秋三季开放,因为冬天的保暖措施还不到位。一切布置都是本着实用为基础,而不是奢华。
餐桌
起居室
整个度假村电器都很少。小木屋里没有电视,难得晚上坐在沙发床上看书喝茶,享受一次远离现代都市的生活。
沙发床
唯一的供暖措施
窗外是Charlton Lake和Frood Lake的交界处,放眼望去,一片青山碧水。
第一天在路上花费了很多时间,收拾好行李,吃过饭后绕着度假村转了一会,然后整理这一天的照片。抬头望向窗外时太阳已经开始从湖面落下去了。
从09年参加户外开始,这应该是我们最远离文明社会的一次。之前都是在家附近转,当天往返。或者去鸽子湖的B&B,吃法式早餐,住带按摩浴缸的套房,除了奢侈还是奢侈。这是第一次住简陋的小木屋,很多地方木头拼接处已经开始出现缝隙,可以看到度假村的老板试图用装修时绝缘用的泡沫来封住各种漏风的地方。习惯了在家里光脚踩地毯的我必须要穿拖鞋,吃过的食物也要小心及时放到冰箱里以防吸引黑熊。碗筷更不用说要自己动手洗了,洗碗机在这种地方是想都不用想的。平时在家里点外卖,花30分钟吃完,5分钟收拾,在这里从准备,做饭,吃饭,到完全收拾干净,然后把垃圾拿到度假村集中防熊的垃圾处,一共要至少2个小时。好像平时生活的一切在这里都用慢镜头来播放,那举手投足间缓慢的动作都在提醒我,生活不是匆匆忙忙地从一个地方奔波到另一个地方,给自己一点时间偷懒,放慢一个拍子,不要错过眼前的风景。
几年后回想起这个在Killarney的晚上,猛然发现,原来这之后诸多对于生活的重大决定原来在这时就已经播下了种子。
第二天是大好的晴天。早上没用闹钟在6点半就醒了。小木屋不是完全密封,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早上容易冻醒,不会赖床;二是空气中满是清新的味道,非常让人神爽。
没有了家里厨房的搅拌机,早上没办法做水果奶昔,焦糖香蕉法式土司,以及所有和文明社会相辅相成的奢侈品。简单地煎了4个鸡蛋,热了一下提前在家里烤箱做好的培根,加上两块涂了黄油和果酱的土司,10分钟搞定早餐,然后发现屋里温度只有10摄氏度,饭还没入口就凉了。自给自足的日子确实不容易啊。。。不知道当年父母下乡时是不是也有这种忆苦思甜的切身体会。
吃完饭,我还在洗碗的时候老公把渔具都搬到了船上。早上8点半,一切准备就绪,我们的Killarney钓鱼行就此拉开帷幕!
鱼竿和我
鱼竿后面大号的渔具箱里装的都是宝贝!
今天的目的地是北边的Charlton Lake。转过这个半角开始,由西向东直通Killarney省自然保护区!
Killarney和我们去过的其他湖区最大的区别在于两点,首先是湖水深度。受岩石类地形影响,Killarney的湖水即使在岸边也会很深,而且温度相对多伦多周边的湖区来讲要低很多。其次是人烟稀少。这里虽说平均人口密度0.3人/平方公里,但是大多数都是居住民,不会像我们这样大白天的出来钓鱼。绕过度假村之后湖面豁然开朗,放眼望去渺无人烟,是钓鱼的好地方!
绕到Charlton Lake中部,太阳出来后气温迅速上升。老公在一处陡峭的岩石下钓到第一条鲈鱼!
这里鲈鱼的颜色和多伦多附近相比要浅一些,但是个头大好多啊!
我钓到一条太阳鱼!虽然小了一点,但是没关系,咱自我安慰一下,太阳鱼刚好搭配阳光小女人!
老公就顾着钓鱼了,船开到了岸边都没注意。我呢,我就顾着看这个家伙了!这位蜻蜓兄弟已经挂了好几分钟了!而且我这么近距离接触也一动不动。我觉得它应该是在退壳???蜻蜓退壳吗???
换个角度,还是不动啊。。。
我就顾着研究蜻蜓的时候老公又钓上了一条!这条颜色更绿一些,个头更大一些!今天晚餐一定很丰盛
哈哈,我也来一条鲈鱼!个头不大,但是咬上钩时动作不小!
别动!让我好好看看你!
呀,钓到白斑狗鱼了!
看把你乐得!这次是冲着鲈鱼来的,赶紧把人家放回去吧。
第一天收获不小,但是6月天,说变就变,下午时云彩一层层地涌了上来。果断地决定回航,明天继续!
度假村每一个小木屋都有带纱窗的门廊,坐在里面静看风卷云涌,一个下午的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在繁华的城市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总要有点事情做,即使在星巴克买咖啡也要一边站排一边看着手机上的邮件。这似乎是现代人的通病,我们总是让自己忙碌,忙碌着工作,金钱,汽车,房子,忙碌着忙碌,以至于忘记了初衷。
难得有这样的时刻,可以发呆,可以停止脚步,可以在这一切消逝前将它深深地印在脑海,变成永恒的回忆。
早上早饭同上,煎鸡蛋,培根和土司,这次长了记性,先把盘子预热,这样吃的时候不会太凉。
吃过早饭后要去南边的Frood Lake,水深和北边相比要浅很多,很多莲叶,配上暖暖的太阳,有种江南水乡的感觉。
这次出行之前买了一本乡下人的菜谱,不仅仅有如何做十足的乡下菜,而且从捕鱼,到清理内脏,到储存,下锅等等等等一应俱全。所以今天在Frood Lake钓到的鱼都成了我的牺牲品。
关于自给自足,2011年还是尝试阶段。先说说怎么解决鲜鱼吧。
首先,关键的是一个鲜字。要保持鱼的新鲜,一定要在钓到鱼后2个小时内清除鱼的内脏,然后采取相应的保险措施。
这张是清除了内脏的鱼。
处理鲜鱼要有几点心理准备。首先要心狠手辣,刚钓上来的鱼活蹦乱跳的,一定要先把它打晕。然后要迅速开刀。
这就是血淋淋的dao。
我是喜欢清理现场的人,一定要注意,不要遗留任何证据,水是洗脱一切的最好方式!
鱼在钓上来后两个小时清理是最佳时间。如果没有清理的条件,就一定要提前准备保温袋,在里面用保鲜袋提前装一些冰进去,这样把鱼马上放进去。这样可以防止鱼内脏中的味道渗入到其他部位。当然一旦回到岸上还是要马上对鱼进行清理。
我强烈建议由条件的钓友们应该及时对鱼进行清理。现在原生态不多了,难得弄一条,一定要妥善处理啊!
来个血淋淋地展示
鲜鱼
开刀
装袋
船上的指向灯。。。
清清湖水上的睡莲。。。
还有这里的青山碧水。。。
都是可以指证我这位冷血杀手的证人!
回到岸上,开始准备切鱼。
先说说工具:
切鱼板:细长型,和普通菜板最大的区别是板子的一段有一个大夹子,把鱼放上之后夹住尾巴,这样它就不会打滑了。
片鱼刀:根据鱼的大小买合适的片鱼刀,一定要尖利,最好再带上一个便携式磨刀器,随时打磨。
切鱼的几点总结:
我这次是完全跟着教材走的,没什么创新性。
鲈鱼,我喜欢的吃法有几种:
-沙锅豆腐炖鲈鱼。这样只要清理好内脏就可以。根据沙锅的大小,我一般喜欢分成鱼头和两段鱼身,一共三块。下锅前用姜葱爆一下锅,我还喜欢加点雪菜,然后加清水(如果不是新鲜的鱼就最好加点鱼骨汤),然后加鱼。豆腐下锅的时间要取决于豆腐种类和个人喜好。冬天的话我喜欢放冻豆腐,而且水开就放进去,这样豆腐会把鱼汤的味道全部吸收。春秋的话我喜欢用韩国豆腐,出锅前10分钟才放,这样豆腐特别鲜嫩软滑。最后就是出锅前放些新鲜的姜丝和白胡椒粉,味道更佳。
-水煮鱼。之前帖子说过了,这里简单说一下。水煮鱼要先片肉,片肉的细节等下说。做水煮鱼,鱼骨和鱼肉要分开。鱼骨垫在沙锅下面熬汤,上面铺点豆芽菜。汤的上层基本都是辣油,我喜欢自己炒辣子胡椒做红油。鱼肉提前用鸡蛋,小量面粉,盐和胡椒拌一下,等油热的时候一块一块放进去,5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煎鱼排。西式吃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先说说切鱼排。从鱼头下面先横一刀,然后在侧面找到鱼骨的位置,沿着鱼骨从头到尾轻轻划一刀,把鱼皮的部分切开就可以。然后从鱼头下面开始顺着鱼骨把肉片下来。注意这时片的宽度大概是鱼身宽度的一半,主要是片鱼身上最大最肥的那部分,片完后将鱼肉翻开,小心片开包裹内脏的那一半。这样就得到了一整块带皮的鱼排。
然后把鱼排反过来放在切板上,把鱼肉从皮上片下来。注意刀的角度,要刚刚好才能把全部的鱼肉完整地切下来。
来个成品展示吧。感觉有点像小时候吃的烤鱼片
如果是做水煮鱼的话把鱼肉顺着条纹切成块就可以了。
煎鱼的话就沾点鸡蛋糊,调料,拌上面包屑,下锅煎就可以了!
在Killarney的第三天,做完饭才想起来,我已经3天没上网了。。。10年来的纪录?!
这样下去,估计我可以成为采莲花的‘小姑娘’了。。。
第四天,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6月份能让我们赶上4个连续的晴天实在太不容易了。
今天返回Charlton Lake,虽然Frood Lake收获不小,但是那边水太浅而荷叶此起彼伏,开一会就要清理一下缠在马达上的荷叶。
顺便说一句,早上出船时遇到2艘渔船,在这之后3天里没有在湖面上遇到任何人,真的是如入无人之境啊!
看来这里只有我们俩,你就不要指望逃出我的手掌心了!
3支利剑。路亚的好处就是不用每次费尽心思地把蠕动的蚯蚓挂到钩上!
哇!这是目前钓到最大的鲈鱼了!
这条的颜色和之前的又是完全不同.
传说Killarney碰到黑熊是很经常的事儿,这边的商店都有出售一种类似胡椒喷雾的装备,还有就是求救的信号枪可以用一种超大声的子弹,和真枪实弹的声音差不多。这次我携带喷雾,老公携带了信号枪和配套子弹。但是转来转去都没有碰到熊。。。只碰到了这个来湖边喝水的家伙!
从身形上来看应该是一只小鹿。觉得尾巴好漂亮啊。。。
回来的路上无意中拍到这个家伙,绿得好鲜艳啊。。。
好吧,我承认,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
明明是钓鱼的帖子,却花了近一半的版面来讲吃。。。
今天是在Killarney的6天中天气最好的一天,温度高的都可以穿泳衣了。趁着阳光明媚,今天烤肉吃吧!
每一次看到烤肉机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浣熊干脆面的广告:小浣熊干脆面又出了新口味,新口味就是巴比Q,巴比Q就是烤肉味!
今天我们就BBQ一下,纪念童年美好回忆吧!
从外部看一下小木屋。
有外置厨房,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坐在外面一边晒太阳一边吃饭。左下角就是烤肉机。
小木屋后面,有后门可以走
这里插播一句,本来前天就应该结束的帖子一直拖到了今天。昨天临时跑片场,结束后看样片,聚餐,回家时已经晚上11点多了。今天回到办公室就遇到一大堆烦心事。似乎即使再好的工作环境也总会有那么几个搅摊子的人。结果整个一天都在清理文件,晚上7点半办公室里就剩下我一个人还抱着电脑疯狂打字,心情差到极点。这时突然收到总制片千里之外的邮件对我亲切问候,于是突然间倍感温暖,效率大增。
所以想在这里告诉做老板的驴友们,有时候小小关心一下下属,可能会换来一个像我这样傻乎乎埋头苦干的员工!
言归正传,继续将我的BBQ晚餐吧。
正餐是烤猪排,我是提前两天用红酒,rosemary (谁帮忙翻译一下),盐,胡椒,一起拌上,然后放进保鲜袋,在冰箱冷藏室里放两天。中间把保鲜袋翻一次。
我觉得北美的老外不太会吃东西,当然这是个人意见。因为我觉得最好吃的是带骨头带肥肉的地方,但是老外喜欢把能切的骨头和肥肉都要切下去,而且少放佐料,要吃原味的肉。没办法,这次就只买到这种都是瘦肉的猪排。。。
这张是第一次翻面时照的,颜色刚好分两层,色彩分明!
烤肉其实是懒人喜欢吃的,因为开火,上架,不像做中餐那么多技术活。
两面烤得都差不多了,喜欢吃熟一点的驴友可以把肉排放到中间的架子上,然后扣上盖子,闷几分钟。
酒足饭饱之后心血来潮,开着船出去看风景。
无言。。。
可能是酒劲上来了,有种在这里扎根的冲动。
这时的我并不知道,明天开始天气大变,连下了两天暴雨,这张照片居然成为我们这次出行的最后一张。
Killarney的风景有一种渗入心肺的清新,不是那种大山大海的震撼,是一种细水长流的自然。感激这一次的出行,让我走出奢侈游的圈子,开始尝试更简朴的生活方式。
觉得我的文采没有办法描述这样的风景,还是借用别人的诗句吧。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
钓鱼的日子 - 第四季(钓鱼系列完结)
第一季和第二季请看:钓鱼的日子 第一季和第二季
第三季请看:钓鱼的日子 第三季
-------------------------------------------------------------------------------------------------------------------------------------
前言
这篇其实从5月中就开始写了,原计划6月初发布,结束钓鱼的系列然后开始写无人区野营。但是生活中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快。5月底终于决定我的生活需要一个巨大的改变,为了理想,脱离现在安逸的生活。金融课本教导我们,风险和回收成正比;生活教导我们,付出和收获成正比。不论哪一种说法,其实都是在变相地说一个事儿,那就是为了理想,唯一的途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于是6月份开始马不停蹄地筹备仪器,测试,和政府交涉运营执照,跑市场和销售,4个月以来不要说写帖子的空闲时间了,已经累得连写字的心情都没有了。一不小心,整个夏天都已经在马不停蹄地忙碌中消失的无影无踪。经过十月初的几场秋雨,多伦多已经充满了秋天的味道。上个星期终于结束了最后阶段的仪器测试,这几天休息整顿,趁着老公沉溺于GTA5的时候来结束最后这一季钓鱼的日子。
梦想是一粒顽强的种子,一旦在心里扎根,就会竭尽所有力量向着阳光生长!
引子
多伦多早春的天空在太阳升起前异常清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有的清爽,不同于冬日的坚冷,秋季的落寞和盛夏的燥热,这样的空气没有扑面而来的凶猛,而是缓缓地在体内每一个细胞中注入那一剂清新。让人感到希望,似乎就在眼前。
5年前从市中心搬到多伦多西部新区,虽然同样是在安大略湖边,却和市区中间间隔了一条延伸于湖边25公里的弧线。我喜欢在早上抛开直线型的高速而沿湖绕着这个弧线开向市区。沿路经过最西边的别墅新区,一栋栋红砖绿瓦的小独楼带着房前的双车库和屋后的独立花园。透过那些明亮的窗户可以看到厨房里忙碌的家庭主妇们,我无法看清她们的面孔,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在房间中穿梭,猜想她们是否在按下咖啡壶的开关,打开炉灶,煎熟鸡蛋或者法式土司,猜想她们有几个孩子,他们是否在温暖的午后骑着一辆红色的三轮车,后面跟着欢快跳跃的金毛狗。我在这样温和的日子里开过这些典型美国梦式的社区,编制着一幅幅温情的画面,明知道这些画面和那些带着城堡,公主,还有白马王子的童话般不切实际,却仍旧对这一刻倍加珍惜。
开过覆盖5公里左右的新区便是西部有名的码头Port Credit,得名于一条缓缓流进安大略湖的Credit River。对于只有不到150年历史的国家来说,这个年近120年的码头便成了赫赫有名的历史遗产,以至于在人口急速增长之后仍旧没有被城市规划所破坏,湖边主要干道为了保存那些生长多年的树木群和旧式建筑而修建成弯弯曲曲的形状。要东西横穿Port Credit只有两条道路,稍北的城间高速或者建在Credit River和安大略湖入口处的一座双车道石桥。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间石桥上经常会发生瓶颈效应,于是每一辆车都被迫在这座横跨Credit River尽头的石桥上滞留,桥的北面是宽不足50米,水势在弧线形的河道间平缓流淌的河流,南面是碧波荡漾,水天相接的广阔湖面。但是这两幅对比如此强烈的画面却让人没有一丝怪异的感觉,好像这并不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而是本为一体的一幅完整作品。每一个穿过石桥的人都和这幅作品混为一体,构成了属于各自的独特风景。
开过Port Credit之后是一段笔直的柏油路,这段曾经被工厂覆盖的重工业区现在早已衰败,一栋栋残旧空旷的旧厂房等待着被房地产开发商改建成高层住宅区。早上车辆稀少时可以开到时速70公里,然后在这段路尽头的大转弯处感受到重力在速度的诱惑下对肉体的压迫。
2011年早春,对于性格中充满太多不安因素的我来说是生命中难得安稳的一段时光。我喜欢在整个城市苏醒前从西边迎着即将升起的太阳开入它的正中心。如果时间计算得准确,总会有那么一个空气清爽,万里无云的早晨,我在穿过衰败的旧工业区之后转进Humber湾,视野在道路的转弯处豁然开朗,面前是一片宽广的湖面,视线所及之处,水天相接成一线,一片红晕正在那一线间蔓延开来,随之迎面而来的便是那一轮正从水面上跳出的红日。从湖面上看到的日出和海上日出截然不同。海上日出是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中夹杂着雄壮苍茫的狂野,而湖上日出则是浪静风恬和秀丽柔美相结合的细致。这样的细致反射在Humber湾东边那栋被巨大落地窗所覆盖的高层住宅楼上,每一块落地窗都被万丈朝霞染成灿烂的金色,使得这栋建筑变成一道傲然而立的风景,它随着车速的加快在我的后视镜里迅速缩小,直至变成一个亮点,随后消失不见。
转过Humber湾之后城市的气息渐渐浓重起来。道路上渐渐拥挤的车辆好像灌输进身体中的血液,四处林立的高楼大厦开始在阳光下舒展生机,缤纷的店铺像花朵般绽开,从Fort York上可以看到远处的轻轨和地铁鸣着汽笛,载进一批批为这座城市带来生机的人群。2011年三月的一天,我站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看着这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第一次感到那幅画面中的阳光倾泻到了我身上的某一个角落,在那一刻,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情。
准备
在系统重组和改革结束之后老总兑现了奖金和助手的承诺。工作流程渐渐步入正轨,堆积在我办公室里的文件山开始缩小,终于给了我一些探头喘息的机会。我经常开玩笑说,做自由职业人是给自己工作,埋头苦干是应该的。而坐办公室是给人打工,应该是偷懒的好机会。只有像我这样的傻瓜才会埋头苦干了6个月才发现这个真理。我说这段话时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春下午,我刚借着午饭时间从皇后街逛街回来,拿着刚买的一套日式铸铁茶具,站在办公室巨大的开放式厨房里一边沏茶一边和剧组成员聊天。Scott, Brandon, Jeff 和Christian是最早和我混熟的一个班子。Scott是个纯正爱尔兰血统的小个子,左右胳膊上刺满了彩色的纹身,骑着一辆黑色Ducati并且经常穿着一身皮衣,乍眼看去完全是一个古惑仔。可是最具讽刺性的是,Scott是我遇到过所有制片中最风趣幽默而又不摆架子的一个。2011年初Scott刚由制片主任升到线性制片,他这个班子里的Brandon和Jeff也从PA相应升到制片主任和制片助理,Christian则是拍摄场地主管。这四个大男人搭成了公司里最年轻,最闹腾,也是最有效率的的班子。Scott和Christian的家人都有军人背景,父亲们退役后在多伦多北边400多公里处买了农场和森林区,独自种地打鱼狩猎,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听说我和Alex喜欢户外生活,Scott马上介绍了他在Killarney经营度假村的叔叔给我,并热情地承诺给我们家属折扣。
Killarney是多伦多北部500公里处的省自然风景区,在1820年由法裔加拿大人驻扎开发,并由爱尔兰西南部的著名Killarney自然景区命名。Killarney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是连接休伦湖(Lake Huron)的乔治亚湾和北部水道。据说在冰河世纪Killarney是和喜马拉雅等高的山区,冰河融化后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变成平原。即使如此,在地势平坦的安大略省中Killarney仍旧是海拔较高的地区。一路向北的69号高速两旁是暗红色的岩石,在千百年河流的冲击下形态各异,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在2006年曾有过Killarney一游,那是刚刚结束毕业影片的疯狂时期,熬过了3个月的准备期和1个星期没日没夜地拍摄后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还是胶片拍摄的年头,每天拍摄12个小时,片场收机后还要赶去转胶片场看样片。最后一天收机是下午三点,从胶片场出来时已经近6点。正是星期五下午的高峰期,Alex突发奇想地说,咱们度假去吧!于是在缓慢蠕动的高峰车流中我订下了Google搜索上第一个出现的Killarney度假村,商定小木屋,日期,信用卡交定金一共用了破纪录的10分钟,挂电话前我突然想起我们是要近半夜两点左右到达,这个时间度假村有人接待吗?电话那边的大姐很爽快地说,没关系,我们小木屋不上锁,你们随时可以入住。
不上锁?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那不怕丢东西吗?大姐听了哈哈大笑,丢东西?Killarney的人口总数是500,包括各家宠物。你们还是小心高速上的麋鹿吧。咱们明天早上见!拿着已经挂断的电话,我抬头望着满是车流的多伦多市中心,夜晚的灯火已经开始一点点照亮拥挤的街道,周末盛装情侣们的面孔挤满了每一个饭店和酒吧的落地窗。
人口500,这是什么概念啊?!
5年后重返Killarney,我们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年轻冲动。制定的6月份出行,4月中就开始计划筹备。这一次不是住在Killarney镇中心的度假村,而是完全在镇外30公里处没有饭店和商业区的全自然度假村。所有的小木屋建造在半岛上,要从水路走船才能到达。而周围最近的商店在30分钟的车程之外,如果不想把大把的度假时间花在来回开车的路上,就要提前作好准备,带足够的装备和食物。做好完全脱离文明社会的准备!
我们先花时间在度假村的网站上看好了每一个小木屋的位置和配置,选择了最北边独立靠湖的小木屋。租期6天,小木屋配置两个卧室,全套厨房,BBQ烤肉机,吃喝自理,包一艘带10马达动力的渔船,原价一共950大洋,我们幸运的拿到Scott承诺的家属折扣,650大洋。
装备方面,这一次以钓鱼为主,度假区完全被湖水包围,北面是Charlton Lake, 尽头由一条小溪通入Killarney省自然保护公园。南面是Frood Lake, 尽头是Cranberry Bay,周围完全是未开发的自然森林。我们带了3套路亚竿,配套渔具鱼饵,还有清理鱼用的切鱼刀。
食物方面,准备了一些烤肉的肉排,蔬菜。早餐的面包和鸡蛋,当零食吃的牛肉干,饼干,还有用来煎鱼的面包屑。
一切准备就绪!6月4号清晨6点出发!
地图
绿色覆盖地区是自然保护区,下方大片的蓝色分别是乔治亚湾(右下)和北部水道(左中)。
细节图
车要停在A点,然后搭船到B点的度假村。北面的湖是Charlton, 南面是Frood. 右边绿色的一角是Killarney省级自然保护区。
一路向北
安大略省得名于南部的安大略湖,占地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安大略省近2%的面积来自于安大略湖(近2万平方公里)。如果以多伦多为坐标,划一条直线到Killarney, 几乎是名副其实的一路向北。
一共472公里的路程,最初的150公里是穿越多伦多周边的城区。一旦过了Barrie,原野空地的气息便扑面而来。3车道的高速变成单车道,分隔南北方向的混凝土屏障渐渐消失,高速两边的岩石形状各异,此起彼伏。
加拿大总人口密度为3.41人/平方公里。安大略省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2人/平方公里。其中多伦多人口密度为4149人/平方公里,Killarney等属于安大略省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为0.3人/平方公里,从Killarney再向北的地区人口密度更为稀少。相比较而言,中国全国人口覆盖率为140人/平方公里。河南省人口覆盖率为560/平方公里,省会郑州人口密度为1100人/平方公里。在河南省内人口密度幅度在300%之内,没有像安大略省幅度如此巨大。
所以从多伦多开始一路向北,从人口密度为4149人/平方公里的地域开到人口密度仅有0.3人/平方公里的Killarney, 确实是名副其实地踏入原野荒地。
鹿,麋鹿,黑熊,还有狼都是安大略省北部常见的动物。城间高速缩小成单车道高速后没有了3米高的路障,路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牌子提醒开车时小心跑到高速上的动物。
还有这样比较直接一点的牌子。
在北美,单枪匹马地出行野外是一种文化。开过了多伦多周边地区,经常看到这种带着全部家当出行的个人或者夫妻。真正追求原始的驴友们喜欢自己动手,像这一家后面的拖车就是自己组装的。最上面是渔船,可以挂马达,适用于大型湖泊。中间是独木舟,适用于穿行小型河流。安大略省一共有25万以上的淡水湖。很多都属于小型淡水湖,总覆盖率不过16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个淡水湖的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下。所以在安大略省进行穿越必须面临着涉渡淡水湖的问题,独木舟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之一。
Killarney 周边地区仍有几百万年前高山的痕迹,途中会偶然遇到某个制高点,放眼望去风景无限。
早上6点出发,避开了上班高峰期,开到Killarney附近时还不到11点。距离度假村还有5公里,下车松松腿脚。
老公也出来照一张吧!
还是没有换车的时候。怀念这辆跟随我们跑遍安大略省的森林人。。。
走出了城市的条条框框,总会突然间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冲动。似乎做一些不符合常规的事情可以让我摆脱循规蹈矩的那一份自我。
从这条路继续开下去不到5分钟就到度假村的停车处了。
到达传说中的Bearskin度假村!得名于度假村的创始人Andy年轻时猎到的黑熊,熊皮卖掉后得到的钱就是建立度假村第一栋小木屋的资金。
度假村的小码头,从这里渡船过去就到真正的度假村里了。
很有特色的油画地图。地图左边是停车场,右边是度假村地图,我们的小木屋是最北边的那一个。
度假村接送用的Pontoon 船。(网上查了很久都没查到合适的翻译,哪位驴友知道呢?)
可以把所有的装备食物一次运到对岸。
从这里可以看到对岸的小木屋。
3个最大的小木屋分别有3个卧室,加上客厅的沙发床可以接纳8个人。每一个小木屋都有自己停渔船的码头。渔船分铝制和铁制两种,新旧程度,速度均不同。
这艘是我们的渔船,铝制,10马力。
上船前在码头旁边看到一窝小鸟。度假村的船夫说这是从树上掉下来的,一般一两天内就会被豺狼或者狐狸猎食。我问到度假村难道不会提供人工救援吗?但是船工一边继续帮我们搬行李,一边平静地说,这是自然选择,我们不进行干涉。
老公在和船工搬完行李后走到这边照了几张照片。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我问他。
我们是外来人,让他们自生自灭吧,现在有足够想要当上帝去拯救世界的人了。
我看着老公和船工两个男人如此平静地对待生命的去与留,又看着这一窝小鸟,确实纠结了一番。我是相信命运的。但是相信命运并不代表知晓命运。也就是说命运让我遇到了这一窝小鸟,但是我却不知道究竟命运是想让我施援于它们,还是让它们自生自灭。但是现实一点来说,我确实没有办法把他们和鸟窝放回到树上。首先要找到属于它们父母的树就是不切实际的。其次我们也无法把它们抚养到羽毛丰满,独立飞行,因为6天后我们就要离开Killarney回到钢筋混凝土的城市。
如果我有自己的农场,我一定会援救他们的。转头离开时我这样安慰自己。
搬行李进入了小木屋的内部。这些小木屋都是在30年前陆续盖起来的,只在春夏秋三季开放,因为冬天的保暖措施还不到位。一切布置都是本着实用为基础,而不是奢华。
餐桌
起居室
整个度假村电器都很少。小木屋里没有电视,难得晚上坐在沙发床上看书喝茶,享受一次远离现代都市的生活。
沙发床
唯一的供暖措施
窗外是Charlton Lake和Frood Lake的交界处,放眼望去,一片青山碧水。
第一天在路上花费了很多时间,收拾好行李,吃过饭后绕着度假村转了一会,然后整理这一天的照片。抬头望向窗外时太阳已经开始从湖面落下去了。
从09年参加户外开始,这应该是我们最远离文明社会的一次。之前都是在家附近转,当天往返。或者去鸽子湖的B&B,吃法式早餐,住带按摩浴缸的套房,除了奢侈还是奢侈。这是第一次住简陋的小木屋,很多地方木头拼接处已经开始出现缝隙,可以看到度假村的老板试图用装修时绝缘用的泡沫来封住各种漏风的地方。习惯了在家里光脚踩地毯的我必须要穿拖鞋,吃过的食物也要小心及时放到冰箱里以防吸引黑熊。碗筷更不用说要自己动手洗了,洗碗机在这种地方是想都不用想的。平时在家里点外卖,花30分钟吃完,5分钟收拾,在这里从准备,做饭,吃饭,到完全收拾干净,然后把垃圾拿到度假村集中防熊的垃圾处,一共要至少2个小时。好像平时生活的一切在这里都用慢镜头来播放,那举手投足间缓慢的动作都在提醒我,生活不是匆匆忙忙地从一个地方奔波到另一个地方,给自己一点时间偷懒,放慢一个拍子,不要错过眼前的风景。
几年后回想起这个在Killarney的晚上,猛然发现,原来这之后诸多对于生活的重大决定原来在这时就已经播下了种子。
第二天是大好的晴天。早上没用闹钟在6点半就醒了。小木屋不是完全密封,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早上容易冻醒,不会赖床;二是空气中满是清新的味道,非常让人神爽。
没有了家里厨房的搅拌机,早上没办法做水果奶昔,焦糖香蕉法式土司,以及所有和文明社会相辅相成的奢侈品。简单地煎了4个鸡蛋,热了一下提前在家里烤箱做好的培根,加上两块涂了黄油和果酱的土司,10分钟搞定早餐,然后发现屋里温度只有10摄氏度,饭还没入口就凉了。自给自足的日子确实不容易啊。。。不知道当年父母下乡时是不是也有这种忆苦思甜的切身体会。
吃完饭,我还在洗碗的时候老公把渔具都搬到了船上。早上8点半,一切准备就绪,我们的Killarney钓鱼行就此拉开帷幕!
鱼竿和我
鱼竿后面大号的渔具箱里装的都是宝贝!
今天的目的地是北边的Charlton Lake。转过这个半角开始,由西向东直通Killarney省自然保护区!
Killarney和我们去过的其他湖区最大的区别在于两点,首先是湖水深度。受岩石类地形影响,Killarney的湖水即使在岸边也会很深,而且温度相对多伦多周边的湖区来讲要低很多。其次是人烟稀少。这里虽说平均人口密度0.3人/平方公里,但是大多数都是居住民,不会像我们这样大白天的出来钓鱼。绕过度假村之后湖面豁然开朗,放眼望去渺无人烟,是钓鱼的好地方!
绕到Charlton Lake中部,太阳出来后气温迅速上升。老公在一处陡峭的岩石下钓到第一条鲈鱼!
这里鲈鱼的颜色和多伦多附近相比要浅一些,但是个头大好多啊!
我钓到一条太阳鱼!虽然小了一点,但是没关系,咱自我安慰一下,太阳鱼刚好搭配阳光小女人!
老公就顾着钓鱼了,船开到了岸边都没注意。我呢,我就顾着看这个家伙了!这位蜻蜓兄弟已经挂了好几分钟了!而且我这么近距离接触也一动不动。我觉得它应该是在退壳???蜻蜓退壳吗???
换个角度,还是不动啊。。。
我就顾着研究蜻蜓的时候老公又钓上了一条!这条颜色更绿一些,个头更大一些!今天晚餐一定很丰盛
哈哈,我也来一条鲈鱼!个头不大,但是咬上钩时动作不小!
别动!让我好好看看你!
呀,钓到白斑狗鱼了!
看把你乐得!这次是冲着鲈鱼来的,赶紧把人家放回去吧。
第一天收获不小,但是6月天,说变就变,下午时云彩一层层地涌了上来。果断地决定回航,明天继续!
度假村每一个小木屋都有带纱窗的门廊,坐在里面静看风卷云涌,一个下午的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在繁华的城市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总要有点事情做,即使在星巴克买咖啡也要一边站排一边看着手机上的邮件。这似乎是现代人的通病,我们总是让自己忙碌,忙碌着工作,金钱,汽车,房子,忙碌着忙碌,以至于忘记了初衷。
难得有这样的时刻,可以发呆,可以停止脚步,可以在这一切消逝前将它深深地印在脑海,变成永恒的回忆。
早上早饭同上,煎鸡蛋,培根和土司,这次长了记性,先把盘子预热,这样吃的时候不会太凉。
吃过早饭后要去南边的Frood Lake,水深和北边相比要浅很多,很多莲叶,配上暖暖的太阳,有种江南水乡的感觉。
这次出行之前买了一本乡下人的菜谱,不仅仅有如何做十足的乡下菜,而且从捕鱼,到清理内脏,到储存,下锅等等等等一应俱全。所以今天在Frood Lake钓到的鱼都成了我的牺牲品。
关于自给自足,2011年还是尝试阶段。先说说怎么解决鲜鱼吧。
首先,关键的是一个鲜字。要保持鱼的新鲜,一定要在钓到鱼后2个小时内清除鱼的内脏,然后采取相应的保险措施。
这张是清除了内脏的鱼。
处理鲜鱼要有几点心理准备。首先要心狠手辣,刚钓上来的鱼活蹦乱跳的,一定要先把它打晕。然后要迅速开刀。
这就是血淋淋的dao。
我是喜欢清理现场的人,一定要注意,不要遗留任何证据,水是洗脱一切的最好方式!
鱼在钓上来后两个小时清理是最佳时间。如果没有清理的条件,就一定要提前准备保温袋,在里面用保鲜袋提前装一些冰进去,这样把鱼马上放进去。这样可以防止鱼内脏中的味道渗入到其他部位。当然一旦回到岸上还是要马上对鱼进行清理。
我强烈建议由条件的钓友们应该及时对鱼进行清理。现在原生态不多了,难得弄一条,一定要妥善处理啊!
来个血淋淋地展示
鲜鱼
开刀
装袋
船上的指向灯。。。
清清湖水上的睡莲。。。
还有这里的青山碧水。。。
都是可以指证我这位冷血杀手的证人!
回到岸上,开始准备切鱼。
先说说工具:
切鱼板:细长型,和普通菜板最大的区别是板子的一段有一个大夹子,把鱼放上之后夹住尾巴,这样它就不会打滑了。
片鱼刀:根据鱼的大小买合适的片鱼刀,一定要尖利,最好再带上一个便携式磨刀器,随时打磨。
切鱼的几点总结:
我这次是完全跟着教材走的,没什么创新性。
鲈鱼,我喜欢的吃法有几种:
-沙锅豆腐炖鲈鱼。这样只要清理好内脏就可以。根据沙锅的大小,我一般喜欢分成鱼头和两段鱼身,一共三块。下锅前用姜葱爆一下锅,我还喜欢加点雪菜,然后加清水(如果不是新鲜的鱼就最好加点鱼骨汤),然后加鱼。豆腐下锅的时间要取决于豆腐种类和个人喜好。冬天的话我喜欢放冻豆腐,而且水开就放进去,这样豆腐会把鱼汤的味道全部吸收。春秋的话我喜欢用韩国豆腐,出锅前10分钟才放,这样豆腐特别鲜嫩软滑。最后就是出锅前放些新鲜的姜丝和白胡椒粉,味道更佳。
-水煮鱼。之前帖子说过了,这里简单说一下。水煮鱼要先片肉,片肉的细节等下说。做水煮鱼,鱼骨和鱼肉要分开。鱼骨垫在沙锅下面熬汤,上面铺点豆芽菜。汤的上层基本都是辣油,我喜欢自己炒辣子胡椒做红油。鱼肉提前用鸡蛋,小量面粉,盐和胡椒拌一下,等油热的时候一块一块放进去,5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煎鱼排。西式吃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先说说切鱼排。从鱼头下面先横一刀,然后在侧面找到鱼骨的位置,沿着鱼骨从头到尾轻轻划一刀,把鱼皮的部分切开就可以。然后从鱼头下面开始顺着鱼骨把肉片下来。注意这时片的宽度大概是鱼身宽度的一半,主要是片鱼身上最大最肥的那部分,片完后将鱼肉翻开,小心片开包裹内脏的那一半。这样就得到了一整块带皮的鱼排。
然后把鱼排反过来放在切板上,把鱼肉从皮上片下来。注意刀的角度,要刚刚好才能把全部的鱼肉完整地切下来。
来个成品展示吧。感觉有点像小时候吃的烤鱼片
如果是做水煮鱼的话把鱼肉顺着条纹切成块就可以了。
煎鱼的话就沾点鸡蛋糊,调料,拌上面包屑,下锅煎就可以了!
在Killarney的第三天,做完饭才想起来,我已经3天没上网了。。。10年来的纪录?!
这样下去,估计我可以成为采莲花的‘小姑娘’了。。。
第四天,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6月份能让我们赶上4个连续的晴天实在太不容易了。
今天返回Charlton Lake,虽然Frood Lake收获不小,但是那边水太浅而荷叶此起彼伏,开一会就要清理一下缠在马达上的荷叶。
顺便说一句,早上出船时遇到2艘渔船,在这之后3天里没有在湖面上遇到任何人,真的是如入无人之境啊!
看来这里只有我们俩,你就不要指望逃出我的手掌心了!
3支利剑。路亚的好处就是不用每次费尽心思地把蠕动的蚯蚓挂到钩上!
哇!这是目前钓到最大的鲈鱼了!
这条的颜色和之前的又是完全不同.
传说Killarney碰到黑熊是很经常的事儿,这边的商店都有出售一种类似胡椒喷雾的装备,还有就是求救的信号枪可以用一种超大声的子弹,和真枪实弹的声音差不多。这次我携带喷雾,老公携带了信号枪和配套子弹。但是转来转去都没有碰到熊。。。只碰到了这个来湖边喝水的家伙!
从身形上来看应该是一只小鹿。觉得尾巴好漂亮啊。。。
回来的路上无意中拍到这个家伙,绿得好鲜艳啊。。。
好吧,我承认,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
明明是钓鱼的帖子,却花了近一半的版面来讲吃。。。
今天是在Killarney的6天中天气最好的一天,温度高的都可以穿泳衣了。趁着阳光明媚,今天烤肉吃吧!
每一次看到烤肉机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浣熊干脆面的广告:小浣熊干脆面又出了新口味,新口味就是巴比Q,巴比Q就是烤肉味!
今天我们就BBQ一下,纪念童年美好回忆吧!
从外部看一下小木屋。
有外置厨房,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坐在外面一边晒太阳一边吃饭。左下角就是烤肉机。
小木屋后面,有后门可以走
这里插播一句,本来前天就应该结束的帖子一直拖到了今天。昨天临时跑片场,结束后看样片,聚餐,回家时已经晚上11点多了。今天回到办公室就遇到一大堆烦心事。似乎即使再好的工作环境也总会有那么几个搅摊子的人。结果整个一天都在清理文件,晚上7点半办公室里就剩下我一个人还抱着电脑疯狂打字,心情差到极点。这时突然收到总制片千里之外的邮件对我亲切问候,于是突然间倍感温暖,效率大增。
所以想在这里告诉做老板的驴友们,有时候小小关心一下下属,可能会换来一个像我这样傻乎乎埋头苦干的员工!
言归正传,继续将我的BBQ晚餐吧。
正餐是烤猪排,我是提前两天用红酒,rosemary (谁帮忙翻译一下),盐,胡椒,一起拌上,然后放进保鲜袋,在冰箱冷藏室里放两天。中间把保鲜袋翻一次。
我觉得北美的老外不太会吃东西,当然这是个人意见。因为我觉得最好吃的是带骨头带肥肉的地方,但是老外喜欢把能切的骨头和肥肉都要切下去,而且少放佐料,要吃原味的肉。没办法,这次就只买到这种都是瘦肉的猪排。。。
这张是第一次翻面时照的,颜色刚好分两层,色彩分明!
烤肉其实是懒人喜欢吃的,因为开火,上架,不像做中餐那么多技术活。
两面烤得都差不多了,喜欢吃熟一点的驴友可以把肉排放到中间的架子上,然后扣上盖子,闷几分钟。
酒足饭饱之后心血来潮,开着船出去看风景。
无言。。。
可能是酒劲上来了,有种在这里扎根的冲动。
这时的我并不知道,明天开始天气大变,连下了两天暴雨,这张照片居然成为我们这次出行的最后一张。
Killarney的风景有一种渗入心肺的清新,不是那种大山大海的震撼,是一种细水长流的自然。感激这一次的出行,让我走出奢侈游的圈子,开始尝试更简朴的生活方式。
觉得我的文采没有办法描述这样的风景,还是借用别人的诗句吧。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
2016-03-10发布拍摄于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