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镇江九华锦江国际酒店
一眼看千年——镇江印象
原本打算清明节期间烟花三月下扬州,谁料扬州火车票实在太俏买不到,而去往一江之隔的镇江的车票还富裕,镇江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名胜古迹众多,特别是对茅山、赛珍珠故居向往已久,于是赶紧拍了银子、敲定行程,只身前往。远在大洋彼岸的母女俩儿也放春假玩着呢!遥相呼应啊!
一、镇江概况
镇江是一座具有3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古称“宜”、“朱方”、“丹徒”、“京口”、“润州”。据考证,古属禹贡九州之扬州,西周初期为宜候封地,镇江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沿用至今。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
1、知名景点
镇江,“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其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形成了“城市山林”、“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市区沿江自西向东镶嵌着金山、北固山、焦山,组成风景各异的“三山”风景区。“寺裹山”的金山以绮丽著称,“山裹寺”的焦山以雄秀闻名,“寺冠山”的北固山以险峻称雄。还有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宝塔山公园、彭公山方解石晶洞、宝华山隆昌寺、茅山道院、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西津渡、延陵季子碑(唐拓本)、宗泽墓、润扬大桥、镇江博物馆、伯先公园、鲁肃墓、醋文化博物馆、赛珍珠故居、沈括故居梦溪园、季子庙、瓦屋山、古运河遗迹等名胜古迹。
2、特色美食
镇江菜属淮扬菜系,兼收南北风味,主要特点:在火候上以烂为著,在烹调上擅长炖、焖、烧、烤;在风格上重用原汁原味,讲究汤的鲜味;在调味上咸淡适中,适应性大;在选料和制作上,主料突出,选料精细,烹制考究。
镇江美食有“三鱼、三怪”之称。“三鱼”即“长江三鲜”鲥鱼、刀鱼、鮰鱼;“三怪”则为肴肉、香醋、锅盖面,有俗语;“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汤里面煮锅盖”。主要代表菜点有水晶肴蹄、清炖蟹肉狮子头、清蒸鲥鱼、拆烩鲢鱼头、百花酒焖肉、白汁鲴鱼、蟹黄汤包、白汤大面等。
能品尝到镇江当地特色美食的餐馆有:邵顺兴锅盖面、宴春酒楼、毕士荣江鲜馆、八分饱、留味锅盖面、大华面馆等等。大市口、西津渡等区域酒楼餐馆林立,是吃货们的美食集散地。
3、历史名人
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镇江曾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建立政权的都城,有刘备娶亲的北固山甘露寺、鲁肃墓、太史慈墓,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家乡,丹阳孙权和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故里,句容为明太祖朱元璋祖籍。镇江是三国“二乔”故里,还是“白蛇传”、“牛郎织女”、“董永和七仙女”、“梁祝”传说的发源地,有爱情之城之说。四大名著都提及镇江。
文学界的委员包括:历代文人墨客纷来镇江寻幽探胜,寄情抒怀,耕耘风雅,播种斯文如: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才士名贤。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成为千古绝唱,流风遗韵,至今袅袅不绝。李白的“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杜牧的“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范仲淹的“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沈括的“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萨都剌的“野人一过竹林寺,无数竹林生白烟”,冷士嵋的“槛外晴川甘露寺,窗前秋水玉圌峰”,是一幅幅活色生香的有声画、无声诗。另外,还有撰有《世说新语》的刘义庆,著有《晋书》的臧荣绪,选编《玉台新咏》、著有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刘勰,著《铁云藏龟》和《老残游记》的刘鹗,歌妓诗人杜秋娘,书画家米芾,《爱莲说》的周敦颐,清朝诗人龚自珍等等。
科技界委员包括:晋朝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和医学家,圆周率的发明者祖冲之,,著有被誉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梦溪笔谈》的科学家沈括,制造世界上最早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科学家苏颂,医药鼻祖的葛玄,南朝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陶弘景。
武有三国太史慈、鲁肃、吕蒙,抗金名将宗泽,南朝檀道济,清朝抗英将领海龄等。传说中有在金山出家的唐朝高僧玄奘,法海和尚,济公原型宝志和尚,还有在《水浒》中大闹江州城的李逵等。
当代镇江名人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原副总理李岚清,桥梁专家茅以升,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孙,原国务委员外交部长唐家璇、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画家潘玉良、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数字家华罗庚(丹阳访仙人),演员陶玉玲,配音演员童自荣,主持人杨澜,中国乒协副主席张燮林,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等等,可谓才人辈出。
4、天气情况及注意事项
4月份清明期间,江南地区一般多雨,气温大都在14度至20度左右,今年也是如此,雨淅淅沥沥、时断时续地下了近半个月!衣物最好穿着类似GORE-TEX防雨面料的冲锋衣裤,另外喜欢摄影的朋友要把自家的器材保护好!
二、行程、交通及住宿
行程:
D1:金山公园——北固山公园——西津渡。
D2:茅山(茅山道院—苏南抗日纪念碑—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中国醋文化博物馆——赛珍珠故居——伯先历史文化街区。
D3:焦山公园。
交通:一嗨租车预订飞度一辆,镇江南站出站口服务点取车,手续简便,服务到位,点个赞!镇江之行跑腿儿全靠它了!
骑着我的小毛驴——飞度出发喽!住宿:携程预定439元/天含双早的九华锦江国际酒店,位于九华山路,距离市中心稍远(其实也就3~4公里,有D3等多路公交车也很方便),对有车一族来说不算什么。酒店周边环境优美,内部设施完善,服务也不错,自助早餐还可以,缺点就是周边吃饭的地方少了些。
D1:北京南——镇江南站(金山公园、北固山公园、西津渡)
北京南站出发,乘坐G101次高铁于11:30分抵达镇江南站,一嗨租车镇江南站服务点取车,直奔九华锦江国际酒店办理登记入住手续,然后前往金山公园、北固山公园、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游览,午饭在金山公园附近的留味锅盖面解决,晚餐宴春酒楼体验名店的“镇江三怪”!。清明时节,镇江阴雨连绵,三天都是如此,但又有什么能够阻挡一个吃货加玩主风雨无阻、畅游世界的兴致呢?
寺裹山、水连天——金山
金山景区大门在景区南侧,是一座重檐翘角门楼。大门门头匾额书写“金山”两个大字,两侧的楹联,尤其是长达九十字的内联引人注目。“一峰浮玉,十地布金,忆裴头陀江岸披缁,苏内翰山门留带。光阴瞻逝水,谁续胜缘,愿宏开宝宇琳宫,永镇苍崖翠壁;万顷烟涛,千林风籁,想焦仙人幽岩瘗鹤,陆处士中冷品泉。卜筑有芳邻,堪寻陈迹,漫辜负莲花贝叶,同听暮鼓晨钟。”转录的是清代沈秉成(1823~1895年,曾任两江总督)撰的金山寺大雄宝殿题联,对金山寺作了全方位的描写,将情、景、教等结合在一起,栩栩如生,动人心魄。
沿着大路向前走,两侧春意盎然,湖中倒影掩映。
正好赶上“缘在金山”赏花会,各色花卉,红的、粉的、紫的、橙的,娇艳欲滴,争相斗艳。
左手边一座石桥,桥上有长亭,通向镜天园景区和号称“天下第一泉”的“中冷泉”的。桥名:“金泉桥”,桥东头悬匾:“花洲冷泉”。
行至金山寺门前,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很旺!袅袅青烟伴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祝愿直上九霄。
两只红烛:吉祥如意、恭喜发财。
来到金山寺的大门口,迎面是一座三门四柱牌坊,牌坊中间的匾额上书康熙皇帝御笔“江天禅寺”四个大字,两侧一对长联,上联:江水涛涛洗尽千秋人物阅沧桑因缘聚散悟空性,下联: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气倚圣教禅静止观觉有情。
江天禅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梁武帝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金山寺由于当时皇帝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为龙游观,将近二百年。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赵佶奉道教,又将龙游寺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道士观),为天下神霄第一。后复名为龙游寺。
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这里自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传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门也是坐从朝南,而金山寺屡遭火焚,山门口也经常会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当时金山的当家和尚深感不安,觉得此事有点蹊跷,便请来一位云游和尚卜算。云游和尚在山寺前后转了一圈,对方丈说:“师傅,您这山门朝南直对天上的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必须改向。”方丈听后,连连合掌曰:“罪过!”于是命人将山门改成现朝西的门向。
传说毕竟是传说,金山寺山门朝西是有其真原因的。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吧。
由山门入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人称笑佛。背后是韦陀,两旁塑的四大金刚,形象高大逼真,意在看守山门。四大金刚俗称四大天王,故称天王殿。左侧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右侧是北方广目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弥勒佛旁有联,曰: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在天王殿牌坊前有巨型石狮一对。
出天王殿,便见金山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耸立。大雄宝殿为1985年重建,1990年落成。“大雄宝殿”四字为赵朴初题写,高悬殿额,大雄宝殿歇山重檐,雕梁画栋,黄墙红柱,金色琉璃屋面,白石柱础栏杆,气势雄伟庄严。 大殿为正方形,高25米,深24.6米,内36根子柱擎立。由于大殿在原址向后移八米,殿前更为开阔。大殿设计兼有北方宫廷雄浑富丽气势与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大殿外墙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字。殿内正噗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分立两侧,两旁六十八罗汉,背面为海岛观音像,两旁站立善财童子、龙女,中有金山寺德云比丘,金山寺海岛图也在其中,特别引人。大殿上方四周圈棚列56尊罗汉。大殿外墙镶六扇檀香木雕圆窗,每一扇画面都是与佛教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有三扇讲的是与金山寺有关的三则故事。毁于1948年春大火的原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
大雄宝殿两侧威武的雄狮守护佛门清静之地。
大殿门头莲花高悬。
殿内供奉着释迎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
讲经诵法的僧众,此时此刻内心怕是已追随佛祖及众菩萨而去,周边的嘈杂喧嚣世界已全然不觉。
殿内各位塑金罗汉端坐两侧,目光威严。
值得一提的是大殿的四面卷棚——五十六尊罗汉分别高居于卷棚之上,观音菩萨位居其中,俯视着南来北往的香客游人,形成了独特的绝美风格,整个大殿显得不同凡响。
悬挂的宫灯、盘旋的飞鸟、摇曳的风铃,庄严的庙宇,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游人纷纷往螭首的口中投掷硬币,投进意味着吉祥如意,一年平安。
佛印(1032~1098)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佛印禅师是中国宋朝一位很了不起的高僧,神宗皇帝还颁赐一个“高丽磨纳金钵”给他,以表扬他的德学。佛印小时候是一个神童,三岁就能背诵唐诗,五岁时《唐诗三百首》,能够背出二百多首。从此书读百家无不通晓,直到有一天,他到一间叫竹林寺的庙里,读到《楞严经》,越读越有兴趣,他发觉这才是真理。十六岁时就出家专门研究佛学去了。当佛印禅师住持庐山的归宗寺时,苏东坡到黄州,黄州是在湖北省的长江北岸,与长江南岸江西省的庐山,正是隔江相望。因此,苏东坡就时常坐船过江,找佛印禅师谈禅论道,两大才子言谈甚欢,惺惺相惜,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由于会晤的次数多了,交谊也日渐进增,也时常开一些揭示禅理的玩笑,成为佛门的千古佳话。
苏东坡金山访佛印图。据传说,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岿然不动地端坐着。这时,苏东坡感到飘飘然起来!苏轼回家后得意洋洋地在苏小妹面前提起这件事。苏小妹听后却冷冷对哥哥苏轼说:“参禅的人最讲究明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屎,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苏东坡经小妹指出,才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利乐有情
李亚如(1918—2003),扬州人,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创作取法“扬州八怪”而锐意创新,笔墨雄健,意态动人,韵味隽永。曾任扬州市副市长。
佛教寺庙别称“名蓝”,这个“蓝”出自梵语僧伽蓝摩,原意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后来指寺院。“宝带”意指寺院风景如画,似珍珠、金玉串联起来的宝带。“宝带名蓝”勒石书法体现了李亚如先生隶书的典型风格,不温不火,笔法严谨而格调清逸,独具出世之风,与金山寺镇寺之宝的“宝带名蓝”字面内容浑然一体,妙不可言。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当年妙高台,还是赏月佳处,并且流传着名士苏东坡曾在此赏月的轶事。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东坡携友重游金山,江涛滚滚,月色如画,东坡一挥而就咏出千古名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英风千载,流芳百世。抚今追昔,仍能感受到面对强虏犹自不息的民族精神。
据推测,金山寺榜书勒石“龙虎鸾凤”四字皆为“江南提督徐传荣”所书,时间是丙午年(1906年,徐传荣时年六十五岁)孟冬。徐传隆【1841---?】,清浙江省宁波府鄞县(今宁波市)人。武童出身,稍长随同洋员学习驾驶、枪炮、英语等技术。16岁从上海捕盗局内外洋水师当差开始,戎马一生,是南洋水师名将之一,参与指挥了1884年中法战争中著名的“镇海大捷”之战,官至江南提督、福建福宁镇总兵,善书法,著有《江浙太湖全图》【光绪31年刊】、《建威将军徐军门生传并题词》【宣统元年刊】。
在妙高台《水调歌头》碑西,有四块140×70(公分)碑,字105×60(公分)大如斗镶嵌在墙壁上,分别是:龙、虎、鸾、凤,落款官印,汉、满文对照:江南提督徐传隆书丙午孟冬留与金山。
从侧面看这四个字,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龙”居中,“虎”在下,“鸾”居中,“凤”在上,则形成“凤”在“龙”上,“鸾”在“虎”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呢?我们看一下时间“丙午”,丙午是清代慈禧太后专制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凤在上龙在下,天经地义。因此,书者以当时社会的实情,将其书成“凤、鸾、龙、虎”,这“凤”字写得非常张扬。这四块碑原在妙高台里,后人移至这里,又将其改成了“龙、虎、鸾、凤”,还原了历史,但书法就不协调了。
每字都是一气呵成,龙笔饱满虎字适中,鸾又蘸墨凤是细笔,虎鸾凤字都有落款,而龙字较美没有调整修饰、落款,可能是忌讳落款。 “龙虎鸾凤”组碑字位置:龙中虎下鸾中凤上,丙午年就是慈禧垂帘听政的光绪32年凤在上不言而喻了。
【 慈舟(1915~2003) 】江苏兴化市张郭镇(原唐刘镇周卜村)人。1915年1月8出生,2003年2月10日圆寂。生前系镇江市金山寺方丈,镇江市佛教协会会长。俗名史源,法名月济、培功、慈舟。
“水天清映”。据说,当年拍摄《白蛇传》电影时,法海和尚就是站在这儿抵御白娘子调来的虾兵蟹将的。
生欢喜心:一如佛家所言“生得欢喜心,万物皆澄澈。”心喜悦了,欢乐就生出来了;欢乐生出来了,心也就喜悦了。概言之,只有心存欢喜,才会觉出内心真实的喜悦对生命的重要,生命也才能真正成为欢乐之所在。一个心存欢喜的人,是始终能够超越苦难,笑谈人生的。
相传《白蛇传》中破坏白娘子与许仙婚姻自由的罪魁祸首法海就是金山寺的和尚。传说,法海以人道名义拘禁许仙,白娘子赶来搭救丈夫,法海老顽固死活不肯,白娘子便会同小青施法术引来洪水,招致水漫金山。现在金山寺中还有法海、白龙两洞,向世人讲诉着这段动人的爱情神话。
古法海洞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阻挠破坏青年男女美满婚姻的恶僧,可历史上他却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法海姓裴,人称裴陀头,河东闻喜人。他父亲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没有好下场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认为富贵荣华不如出家好,因而决心送子出家为僧。裴陀头出家到江西庐山,取名法海,他在庐山学道参禅,一心修炼。后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这个岩洞,住在洞里参禅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来金山后,最大愿望是要修复金山寺,他曾燃指一节,以表决心。一天也僧众披荆斩棘,到江边挖土,偶然挖出黄金若干镒(一镒为二十两),就报告润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报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黄金给法海作修复庙宇之用,并赐名为金山寺。
观音阁
观音阁从夕阳阁登山而上,南面正中有观音阁,又叫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故名。此建筑与楞伽台、妙高台,西与慈寿塔、法海洞丹辉碧映,椽摩栋接,连成一气。
观音阁内珍藏着金山的镇山四宝:第一是“周鼎”。这是2700多年前,周宣王奖给北伐统帅遂启棋的青铜器,因而全称“周朝遂启棋大鼎”。1884年湖北汉阳叶志光赠给金山寺收藏;第二是“东汉铜鼓”。这是清代镇江知府魁元赠给金山寺的。相传为诸葛亮所创制,正面可作战鼓,反面能做炊具,民间称之为“诸葛鼓”;第三是“东坡玉带”。相传是宋朝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打赌输给金山寺的,带上缀系着长方形、圆形、心形等形状不同的白色玉片。玉带虽经900余年,仍然光洁如鉴;第四是《金山图》。它是由“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苍茫,金山中流,左有文徵明的题诗,后有历代名人的题跋。可惜不开放!
慈寿塔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创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1472年,日本画家雪舟等杨登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双塔后毁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按照古代各国佛教的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游人登临塔顶。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下塔后来到留云亭,亭中石碑镌刻“江天一览”四字。
江天一览
江天一览金山最高处,有一石柱凉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康熙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衔,诚雄观也。遂历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俯瞰镇江,水天一色,宛若仙境。
据传康熙在执笔就书时,“江天一”前三个字一气呵成,而第四个字“览”字笔划多,一时竟想不起来。却又不肯“不耻下问”,只是嘴中念着“江天一览”四字,无从落笔。周围大臣侍从一见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难题,但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虽则一字好提,却怕招来欺君杀头之罪。正在为难之际,有一大臣计上心来,下跪在皇帝面前说了一声“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的繁体字正是“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了“览”字,所以这一字显得特别细小。算是为今人留下一段典故吧!
平静恬美的金山湖
镇江城市不大,但可能是气候湿润、水土丰美的缘故,城市道路干净整洁,绿意浓浓,人在其中十分惬意。
出了金山公园南门,大众点评查看附近美食,向右转步行约500米左右马路对面就是留味锅盖面,网评还不错号称江苏电视台上榜品牌,让我想起了20年前在重庆品尝重庆小面50强的情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啊!)。先尝尝民间小店的锅盖面,晚上再去名店吃吃对比一下!
点了长鱼面(就是鳝鱼面)和小狮子头。锅盖面分细面和刀切两种,面条的宽度不同,口感略有差别。他家的长鱼面里面有鳝段(也可要鳝丝)、豆干、韭菜、豆芽等配料,汤汁浓郁,面条劲道,鳝段爽脆,口感润滑,层次丰富。小狮子头味道soso,吃饱了继续赶往一下站——北固山。
控楚负吴、襟带江山——北固山
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高55.2米,长约200米,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露寺高踞峰颠,形成“寺冠山”的特色。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后废屡建,寺内包括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北固山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三山鼎立,在控楚负吴方面北固山更显出雄壮险要。
北固山由前峰 、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主峰即后峰,是风景最佳处。前峰原为东吴古宫殿遗址,现已辟为镇江烈士陵园;中峰上原有气象楼,现改为国画馆;后峰为北固山主峰,北临扬子江(长江),三面悬崖,地势险峻,山上到处都是树木,名胜古迹多在其上。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风景最佳的地方。登上山顶,东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扬州平山堂清晰可见,确使人感到“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过去曾有一名人作打油诗一首:“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以此赞美北固山的壮丽景色。
北固山游览路线:清晖亭—铁塔—天下第一江山—南徐净域—古甘露寺—遛马涧—狠石—多景楼—凌云亭—太史慈墓—试剑石。如若细细游览约需2个小时。
进入公园,满眼的是江南山水园林景色,精巧别致,美不胜收!
枫树绿得沁人心脾,到了盛秋时节叶片变红变黄估计更是好看!
沿着东吴古道拾级而上,古城墙已有450年历史,为明朝守将为抗击倭寇修建,仿佛向我们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变幻。
亭东有一座铁塔,此塔系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卫公塔。原为石塔,后毁。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级铁塔,平面,八角形。明代重修改为七级,高约13米。后经海啸、雷击、战火等劫难,至1949年仅存塔座两层。现经修整为四层,约8米高,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原塔的五、六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图案,造型别致,生动逼真。
铁塔向西,有《望月望乡》诗碑,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他生于698年,卒于770年,自幼聪明好学,于717年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次年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多治比县守的率领下从大阪出发来华。晁衡在中国长安进唐太学读书,后考中进士,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交谊甚深。唐太宗对他的才华非常器重,先后任命他为唐王朝秘书监卫财卿、镇南都护等职。753年晁衡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途中船泊扬子江畔,夜晚月光皎洁,晁衡思绪万千,想到36年未回故乡,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五言诗《望月望乡》,诗中写道:“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晁行汉学造诣很深。他的《望月望乡》诗已收入《全唐诗》,在日本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此碑是1990年底建成的。诗碑上的日文碑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执笔,中文碑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所书,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诗碑题写了碑额。
自清晖亭往北,在甘露寺东侧山坡的墙壁上,嵌有一块条石,上镌“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相传为梁武帝所书。条石对面通往甘露寺的拱门上,镌有“南徐净域”题额。东晋时改镇江为徐州,故名“南徐”。
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气魄非凡。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后来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固山时,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距《望月望乡》碑西行不远,有一座圆拱门写有“南徐净域”题额。相传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南,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为此设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镇江)。至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一直为镇江的别名。
穿过拱门,即抵北峰之巅的甘露寺。相传这里是刘备招亲之处,京剧《龙凤呈祥》即以此为背景。其实古甘露寺建于梁代,原在山下,至唐李德裕始改建于山上。寺内有大殿、老君殿、观音殿和江声阁等建筑,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据说明清时为其全盛时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过行宫,留有御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
寺额为张飞的亲笔。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至今京剧中《甘露寺》(又名《龙凤呈祥》)这一传统剧目,已深入民间。因此,凡是来镇江的游客,都要到此一游,登北固山,访甘露寺,看看刘备结婚的大殿,联想孙尚香出嫁的往事,耐人寻味。
北固楼为当今新建之物,匾额上书毛主席题写的毛体“北固楼”三字,气势雄浑。
毛主席书法——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毛主席书法——辛弃疾《永遇乐.京口怀古》
苏东坡诗碑
多景楼之东的凌云亭,又称祭江亭,传说刘夫人孙尚香在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曾在此遥祭,而后投江自尽。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此亭时,触景生情,感慨系之,写下了名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亭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石柱上刻有槛联两副:“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亭外有围墙、廊路,内设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悬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尽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在甘露寺的背后,有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名叫“多景楼”。古名“北固楼”,又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把它叫作“相婿楼”和“梳妆楼”,与刘备东吴招亲这个传说有关。据说刘备借得东吴的荆州后,没有归还之意,周瑜便定下了美人计,企图乘刘备过江之机,把刘备扣留起来作为人质,以夺取荆州。可是这一阴谋,却被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所识破,就将计就计,派大将赵子龙陪刘备过江到镇江北固山甘露寺招亲,并授以锦囊妙计,策动乔国老来促使权母吴国太到甘露寺多景楼相婿。吴国太一见刘备“方面大耳,猿臂过膝”,“一副天子相”,甚合心意,大为喜悦,当即答应将女儿孙尚香嫁给刘备。当日郡主孙尚香在楼上布置洞房,梳妆打扮,楼下列刀排枪保卫刘备。刘备一见胆战心惊,孙尚香见此情景,只好下令撤了刀枪,刘备才敢上楼进入洞房。以后,人们就把多景楼叫做“相婚楼”,或叫“梳妆楼”。这样,孙刘联姻便弄假成真,这便是民间流传很广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其实,刘备招亲在多景楼与孙尚香相会是后人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添加上去的。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精”的诗句。多景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东面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缥缈;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当年陈毅元帅登临多景楼时曾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
甘露寺后面的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的最佳处。此楼二层,面对大江,楼名取自唐李德裕诗句“多景悬窗牖”,为古代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高悬在楼额之上。宋元以来,历代文人名士,达官显贵,在此诗酒唱和,欧阳修、苏轼、米芾、辛弃疾和陆游等,都曾留下许多著名的诗作。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异姿,尽入眼帘。
多景楼下山向西,有块形似伏羊,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的石头,左侧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狠石又名“石羊”。相传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和刘备共商破曹大计,定下了赤壁之战的妙计。
1930年,为了纪念国父逝世五周年而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在《三国演义》中的性格特点一直是以忠厚老实的形象出现,成为诸葛亮和周瑜之间斗智的陪衬,其实历史上的鲁肃可说是叱咤风云的“人杰”了,论深谋远虑,恐比周瑜、孔明还略胜一筹。如果没有鲁肃就没有孙刘联盟,甚至可以说,没有鲁肃,就没有“三国”。鲁肃于建安二十二年去世,年仅46 岁。鲁肃是洒家打三国志游戏曾经最爱的谋士之一,政治、谋略和智力很高。
太史慈(166-206),字子义,吴国名将。慈忠义,北海孔融敬之,黄巾贼管亥围北海,慈助融抗之,为融结刘备,大败贼众。后归扬州刺史刘繇,后被孙策慕其高义,把慈招揽到帐下,慈降。慈招谕繇残军归,守言应诺,恪遵信义,始终如一,弭息诽论。自此慈为孙氏大将,慈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在凤凰池右边,有一块平直一分为二的巨石,这就是试剑石,又名恨石石为两块,高的一块约 1.5米,矮的一块减半,中间都有裂缝,平整如削,石上“试剑石”3字清晰可辨。
宴春酒楼
镇江宴春酒楼是一家知名老字号餐饮企业,始建于1890年。创业伊始选用名儒吴季衡的一副嵌头联“宴开桃李园中一觞一咏,春在金焦山畔宜雨宜晴”头两字起名为“宴春酒楼”。
宴春酒楼根据长江特产推出著名的“三鱼两头”即清蒸鲥鱼、清蒸刀鱼、白汁回鱼、拆烩鲢鱼头、清炖蟹粉狮子头等长江系列特色菜肴。宴春酒楼产品水晶肴蹄、蟹黄汤包、熟制蟹油是镇江地方名特食品。但这些大菜我单人无法享用,只好点些特色小吃尝尝。
蟹黄汤包:味道很一般,吃不出啥蟹粉味道,而且还是凉的、硬的,让服务员换了一只稍好些。
肚丝锅盖面:味道一般,不如留味锅盖面好吃,看来百年老店真需要好好提升一下菜品质量了,否则老字号牌子保不住!
水晶肴肉味道还是很不错的,给老店保留了点面子!
一眼看千年——西津渡
洒家吃饭的速度是一如既往地快,要不也不会这么FATTY!直奔西津渡,镇江的金山、西津渡、北固山、焦山都在一条线上,交通很是方便!
西津渡,古时直至清末长江及大运河的主要渡口,航运枢纽。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时叫金陵渡,宋代以后才叫西津渡。不来西津渡,不算到镇江。西津渡古街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这是一条不足千米的古街,却可以让人们整整走上千年。如今,西津渡已是历史文化街区,遍布餐馆、商店,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渡客,西津渡古街内的一家颇具特色的酒吧客栈,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小住感受一下。
小资情调的咖啡吧,体现着现代文明生活与古代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
这里曾是镇江最繁华的市井,招呼着南来北往的游子、商贾、官宦;这里也曾是最繁忙的渡口,维系着数代王潮经济血脉的通和。
三诏洞又名焦公洞,清顺治十年(1653),和尚兴上将焦公像由焦公祠移置三诏洞中,焦公祠改为伽蓝殿。三诏洞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秋,由焦光的后代焦尔昌重新整修过,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为深衣大带,两旁站立两个童子(“文革”中被毁)。现洞内焦光像是1979年8月塑成。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执书卷,仪态大方。形象生动。
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卖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贫。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故名三诏洞。据传,皇帝第一次来诏书时,焦光煎汤熬药,以妻子患病为由,加以推诿;第二次,借邀友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迈多病而拒诏。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
有诗赞云:皎皎高贤疑是仙,深心难测孝然边。智推三诏逍遥洞,幽僻山门自在天。
一个人,一个城市,一次自驾游,时间仓促,浮光掠影,一眼千年,魂牵梦萦,留待来日,再续前缘。
原本打算清明节期间烟花三月下扬州,谁料扬州火车票实在太俏买不到,而去往一江之隔的镇江的车票还富裕,镇江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名胜古迹众多,特别是对茅山、赛珍珠故居向往已久,于是赶紧拍了银子、敲定行程,只身前往。远在大洋彼岸的母女俩儿也放春假玩着呢!遥相呼应啊!
一、镇江概况
镇江是一座具有3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古称“宜”、“朱方”、“丹徒”、“京口”、“润州”。据考证,古属禹贡九州之扬州,西周初期为宜候封地,镇江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沿用至今。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
1、知名景点
镇江,“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其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形成了“城市山林”、“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市区沿江自西向东镶嵌着金山、北固山、焦山,组成风景各异的“三山”风景区。“寺裹山”的金山以绮丽著称,“山裹寺”的焦山以雄秀闻名,“寺冠山”的北固山以险峻称雄。还有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宝塔山公园、彭公山方解石晶洞、宝华山隆昌寺、茅山道院、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西津渡、延陵季子碑(唐拓本)、宗泽墓、润扬大桥、镇江博物馆、伯先公园、鲁肃墓、醋文化博物馆、赛珍珠故居、沈括故居梦溪园、季子庙、瓦屋山、古运河遗迹等名胜古迹。
2、特色美食
镇江菜属淮扬菜系,兼收南北风味,主要特点:在火候上以烂为著,在烹调上擅长炖、焖、烧、烤;在风格上重用原汁原味,讲究汤的鲜味;在调味上咸淡适中,适应性大;在选料和制作上,主料突出,选料精细,烹制考究。
镇江美食有“三鱼、三怪”之称。“三鱼”即“长江三鲜”鲥鱼、刀鱼、鮰鱼;“三怪”则为肴肉、香醋、锅盖面,有俗语;“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汤里面煮锅盖”。主要代表菜点有水晶肴蹄、清炖蟹肉狮子头、清蒸鲥鱼、拆烩鲢鱼头、百花酒焖肉、白汁鲴鱼、蟹黄汤包、白汤大面等。
能品尝到镇江当地特色美食的餐馆有:邵顺兴锅盖面、宴春酒楼、毕士荣江鲜馆、八分饱、留味锅盖面、大华面馆等等。大市口、西津渡等区域酒楼餐馆林立,是吃货们的美食集散地。
3、历史名人
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镇江曾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建立政权的都城,有刘备娶亲的北固山甘露寺、鲁肃墓、太史慈墓,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家乡,丹阳孙权和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故里,句容为明太祖朱元璋祖籍。镇江是三国“二乔”故里,还是“白蛇传”、“牛郎织女”、“董永和七仙女”、“梁祝”传说的发源地,有爱情之城之说。四大名著都提及镇江。
文学界的委员包括:历代文人墨客纷来镇江寻幽探胜,寄情抒怀,耕耘风雅,播种斯文如: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才士名贤。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成为千古绝唱,流风遗韵,至今袅袅不绝。李白的“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杜牧的“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范仲淹的“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沈括的“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萨都剌的“野人一过竹林寺,无数竹林生白烟”,冷士嵋的“槛外晴川甘露寺,窗前秋水玉圌峰”,是一幅幅活色生香的有声画、无声诗。另外,还有撰有《世说新语》的刘义庆,著有《晋书》的臧荣绪,选编《玉台新咏》、著有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刘勰,著《铁云藏龟》和《老残游记》的刘鹗,歌妓诗人杜秋娘,书画家米芾,《爱莲说》的周敦颐,清朝诗人龚自珍等等。
科技界委员包括:晋朝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和医学家,圆周率的发明者祖冲之,,著有被誉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梦溪笔谈》的科学家沈括,制造世界上最早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科学家苏颂,医药鼻祖的葛玄,南朝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陶弘景。
武有三国太史慈、鲁肃、吕蒙,抗金名将宗泽,南朝檀道济,清朝抗英将领海龄等。传说中有在金山出家的唐朝高僧玄奘,法海和尚,济公原型宝志和尚,还有在《水浒》中大闹江州城的李逵等。
当代镇江名人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原副总理李岚清,桥梁专家茅以升,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孙,原国务委员外交部长唐家璇、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画家潘玉良、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数字家华罗庚(丹阳访仙人),演员陶玉玲,配音演员童自荣,主持人杨澜,中国乒协副主席张燮林,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等等,可谓才人辈出。
4、天气情况及注意事项
4月份清明期间,江南地区一般多雨,气温大都在14度至20度左右,今年也是如此,雨淅淅沥沥、时断时续地下了近半个月!衣物最好穿着类似GORE-TEX防雨面料的冲锋衣裤,另外喜欢摄影的朋友要把自家的器材保护好!
二、行程、交通及住宿
行程:
D1:金山公园——北固山公园——西津渡。
D2:茅山(茅山道院—苏南抗日纪念碑—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中国醋文化博物馆——赛珍珠故居——伯先历史文化街区。
D3:焦山公园。
交通:一嗨租车预订飞度一辆,镇江南站出站口服务点取车,手续简便,服务到位,点个赞!镇江之行跑腿儿全靠它了!
骑着我的小毛驴——飞度出发喽!住宿:携程预定439元/天含双早的九华锦江国际酒店,位于九华山路,距离市中心稍远(其实也就3~4公里,有D3等多路公交车也很方便),对有车一族来说不算什么。酒店周边环境优美,内部设施完善,服务也不错,自助早餐还可以,缺点就是周边吃饭的地方少了些。
D1:北京南——镇江南站(金山公园、北固山公园、西津渡)
北京南站出发,乘坐G101次高铁于11:30分抵达镇江南站,一嗨租车镇江南站服务点取车,直奔九华锦江国际酒店办理登记入住手续,然后前往金山公园、北固山公园、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游览,午饭在金山公园附近的留味锅盖面解决,晚餐宴春酒楼体验名店的“镇江三怪”!。清明时节,镇江阴雨连绵,三天都是如此,但又有什么能够阻挡一个吃货加玩主风雨无阻、畅游世界的兴致呢?
寺裹山、水连天——金山
金山景区大门在景区南侧,是一座重檐翘角门楼。大门门头匾额书写“金山”两个大字,两侧的楹联,尤其是长达九十字的内联引人注目。“一峰浮玉,十地布金,忆裴头陀江岸披缁,苏内翰山门留带。光阴瞻逝水,谁续胜缘,愿宏开宝宇琳宫,永镇苍崖翠壁;万顷烟涛,千林风籁,想焦仙人幽岩瘗鹤,陆处士中冷品泉。卜筑有芳邻,堪寻陈迹,漫辜负莲花贝叶,同听暮鼓晨钟。”转录的是清代沈秉成(1823~1895年,曾任两江总督)撰的金山寺大雄宝殿题联,对金山寺作了全方位的描写,将情、景、教等结合在一起,栩栩如生,动人心魄。
沿着大路向前走,两侧春意盎然,湖中倒影掩映。
正好赶上“缘在金山”赏花会,各色花卉,红的、粉的、紫的、橙的,娇艳欲滴,争相斗艳。
左手边一座石桥,桥上有长亭,通向镜天园景区和号称“天下第一泉”的“中冷泉”的。桥名:“金泉桥”,桥东头悬匾:“花洲冷泉”。
行至金山寺门前,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很旺!袅袅青烟伴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祝愿直上九霄。
两只红烛:吉祥如意、恭喜发财。
来到金山寺的大门口,迎面是一座三门四柱牌坊,牌坊中间的匾额上书康熙皇帝御笔“江天禅寺”四个大字,两侧一对长联,上联:江水涛涛洗尽千秋人物阅沧桑因缘聚散悟空性,下联: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气倚圣教禅静止观觉有情。
江天禅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梁武帝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金山寺由于当时皇帝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为龙游观,将近二百年。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赵佶奉道教,又将龙游寺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道士观),为天下神霄第一。后复名为龙游寺。
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这里自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传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门也是坐从朝南,而金山寺屡遭火焚,山门口也经常会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当时金山的当家和尚深感不安,觉得此事有点蹊跷,便请来一位云游和尚卜算。云游和尚在山寺前后转了一圈,对方丈说:“师傅,您这山门朝南直对天上的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必须改向。”方丈听后,连连合掌曰:“罪过!”于是命人将山门改成现朝西的门向。
传说毕竟是传说,金山寺山门朝西是有其真原因的。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吧。
由山门入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人称笑佛。背后是韦陀,两旁塑的四大金刚,形象高大逼真,意在看守山门。四大金刚俗称四大天王,故称天王殿。左侧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右侧是北方广目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弥勒佛旁有联,曰: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在天王殿牌坊前有巨型石狮一对。
出天王殿,便见金山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耸立。大雄宝殿为1985年重建,1990年落成。“大雄宝殿”四字为赵朴初题写,高悬殿额,大雄宝殿歇山重檐,雕梁画栋,黄墙红柱,金色琉璃屋面,白石柱础栏杆,气势雄伟庄严。 大殿为正方形,高25米,深24.6米,内36根子柱擎立。由于大殿在原址向后移八米,殿前更为开阔。大殿设计兼有北方宫廷雄浑富丽气势与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大殿外墙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字。殿内正噗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分立两侧,两旁六十八罗汉,背面为海岛观音像,两旁站立善财童子、龙女,中有金山寺德云比丘,金山寺海岛图也在其中,特别引人。大殿上方四周圈棚列56尊罗汉。大殿外墙镶六扇檀香木雕圆窗,每一扇画面都是与佛教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有三扇讲的是与金山寺有关的三则故事。毁于1948年春大火的原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
大雄宝殿两侧威武的雄狮守护佛门清静之地。
大殿门头莲花高悬。
殿内供奉着释迎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
讲经诵法的僧众,此时此刻内心怕是已追随佛祖及众菩萨而去,周边的嘈杂喧嚣世界已全然不觉。
殿内各位塑金罗汉端坐两侧,目光威严。
值得一提的是大殿的四面卷棚——五十六尊罗汉分别高居于卷棚之上,观音菩萨位居其中,俯视着南来北往的香客游人,形成了独特的绝美风格,整个大殿显得不同凡响。
悬挂的宫灯、盘旋的飞鸟、摇曳的风铃,庄严的庙宇,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游人纷纷往螭首的口中投掷硬币,投进意味着吉祥如意,一年平安。
佛印(1032~1098)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佛印禅师是中国宋朝一位很了不起的高僧,神宗皇帝还颁赐一个“高丽磨纳金钵”给他,以表扬他的德学。佛印小时候是一个神童,三岁就能背诵唐诗,五岁时《唐诗三百首》,能够背出二百多首。从此书读百家无不通晓,直到有一天,他到一间叫竹林寺的庙里,读到《楞严经》,越读越有兴趣,他发觉这才是真理。十六岁时就出家专门研究佛学去了。当佛印禅师住持庐山的归宗寺时,苏东坡到黄州,黄州是在湖北省的长江北岸,与长江南岸江西省的庐山,正是隔江相望。因此,苏东坡就时常坐船过江,找佛印禅师谈禅论道,两大才子言谈甚欢,惺惺相惜,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由于会晤的次数多了,交谊也日渐进增,也时常开一些揭示禅理的玩笑,成为佛门的千古佳话。
苏东坡金山访佛印图。据传说,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岿然不动地端坐着。这时,苏东坡感到飘飘然起来!苏轼回家后得意洋洋地在苏小妹面前提起这件事。苏小妹听后却冷冷对哥哥苏轼说:“参禅的人最讲究明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屎,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苏东坡经小妹指出,才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利乐有情
李亚如(1918—2003),扬州人,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创作取法“扬州八怪”而锐意创新,笔墨雄健,意态动人,韵味隽永。曾任扬州市副市长。
佛教寺庙别称“名蓝”,这个“蓝”出自梵语僧伽蓝摩,原意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后来指寺院。“宝带”意指寺院风景如画,似珍珠、金玉串联起来的宝带。“宝带名蓝”勒石书法体现了李亚如先生隶书的典型风格,不温不火,笔法严谨而格调清逸,独具出世之风,与金山寺镇寺之宝的“宝带名蓝”字面内容浑然一体,妙不可言。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当年妙高台,还是赏月佳处,并且流传着名士苏东坡曾在此赏月的轶事。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东坡携友重游金山,江涛滚滚,月色如画,东坡一挥而就咏出千古名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英风千载,流芳百世。抚今追昔,仍能感受到面对强虏犹自不息的民族精神。
据推测,金山寺榜书勒石“龙虎鸾凤”四字皆为“江南提督徐传荣”所书,时间是丙午年(1906年,徐传荣时年六十五岁)孟冬。徐传隆【1841---?】,清浙江省宁波府鄞县(今宁波市)人。武童出身,稍长随同洋员学习驾驶、枪炮、英语等技术。16岁从上海捕盗局内外洋水师当差开始,戎马一生,是南洋水师名将之一,参与指挥了1884年中法战争中著名的“镇海大捷”之战,官至江南提督、福建福宁镇总兵,善书法,著有《江浙太湖全图》【光绪31年刊】、《建威将军徐军门生传并题词》【宣统元年刊】。
在妙高台《水调歌头》碑西,有四块140×70(公分)碑,字105×60(公分)大如斗镶嵌在墙壁上,分别是:龙、虎、鸾、凤,落款官印,汉、满文对照:江南提督徐传隆书丙午孟冬留与金山。
从侧面看这四个字,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龙”居中,“虎”在下,“鸾”居中,“凤”在上,则形成“凤”在“龙”上,“鸾”在“虎”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呢?我们看一下时间“丙午”,丙午是清代慈禧太后专制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凤在上龙在下,天经地义。因此,书者以当时社会的实情,将其书成“凤、鸾、龙、虎”,这“凤”字写得非常张扬。这四块碑原在妙高台里,后人移至这里,又将其改成了“龙、虎、鸾、凤”,还原了历史,但书法就不协调了。
每字都是一气呵成,龙笔饱满虎字适中,鸾又蘸墨凤是细笔,虎鸾凤字都有落款,而龙字较美没有调整修饰、落款,可能是忌讳落款。 “龙虎鸾凤”组碑字位置:龙中虎下鸾中凤上,丙午年就是慈禧垂帘听政的光绪32年凤在上不言而喻了。
【 慈舟(1915~2003) 】江苏兴化市张郭镇(原唐刘镇周卜村)人。1915年1月8出生,2003年2月10日圆寂。生前系镇江市金山寺方丈,镇江市佛教协会会长。俗名史源,法名月济、培功、慈舟。
“水天清映”。据说,当年拍摄《白蛇传》电影时,法海和尚就是站在这儿抵御白娘子调来的虾兵蟹将的。
生欢喜心:一如佛家所言“生得欢喜心,万物皆澄澈。”心喜悦了,欢乐就生出来了;欢乐生出来了,心也就喜悦了。概言之,只有心存欢喜,才会觉出内心真实的喜悦对生命的重要,生命也才能真正成为欢乐之所在。一个心存欢喜的人,是始终能够超越苦难,笑谈人生的。
相传《白蛇传》中破坏白娘子与许仙婚姻自由的罪魁祸首法海就是金山寺的和尚。传说,法海以人道名义拘禁许仙,白娘子赶来搭救丈夫,法海老顽固死活不肯,白娘子便会同小青施法术引来洪水,招致水漫金山。现在金山寺中还有法海、白龙两洞,向世人讲诉着这段动人的爱情神话。
古法海洞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阻挠破坏青年男女美满婚姻的恶僧,可历史上他却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法海姓裴,人称裴陀头,河东闻喜人。他父亲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没有好下场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认为富贵荣华不如出家好,因而决心送子出家为僧。裴陀头出家到江西庐山,取名法海,他在庐山学道参禅,一心修炼。后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这个岩洞,住在洞里参禅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来金山后,最大愿望是要修复金山寺,他曾燃指一节,以表决心。一天也僧众披荆斩棘,到江边挖土,偶然挖出黄金若干镒(一镒为二十两),就报告润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报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黄金给法海作修复庙宇之用,并赐名为金山寺。
观音阁
观音阁从夕阳阁登山而上,南面正中有观音阁,又叫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故名。此建筑与楞伽台、妙高台,西与慈寿塔、法海洞丹辉碧映,椽摩栋接,连成一气。
观音阁内珍藏着金山的镇山四宝:第一是“周鼎”。这是2700多年前,周宣王奖给北伐统帅遂启棋的青铜器,因而全称“周朝遂启棋大鼎”。1884年湖北汉阳叶志光赠给金山寺收藏;第二是“东汉铜鼓”。这是清代镇江知府魁元赠给金山寺的。相传为诸葛亮所创制,正面可作战鼓,反面能做炊具,民间称之为“诸葛鼓”;第三是“东坡玉带”。相传是宋朝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打赌输给金山寺的,带上缀系着长方形、圆形、心形等形状不同的白色玉片。玉带虽经900余年,仍然光洁如鉴;第四是《金山图》。它是由“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苍茫,金山中流,左有文徵明的题诗,后有历代名人的题跋。可惜不开放!
慈寿塔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创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1472年,日本画家雪舟等杨登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双塔后毁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按照古代各国佛教的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游人登临塔顶。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下塔后来到留云亭,亭中石碑镌刻“江天一览”四字。
江天一览
江天一览金山最高处,有一石柱凉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康熙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衔,诚雄观也。遂历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俯瞰镇江,水天一色,宛若仙境。
据传康熙在执笔就书时,“江天一”前三个字一气呵成,而第四个字“览”字笔划多,一时竟想不起来。却又不肯“不耻下问”,只是嘴中念着“江天一览”四字,无从落笔。周围大臣侍从一见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难题,但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虽则一字好提,却怕招来欺君杀头之罪。正在为难之际,有一大臣计上心来,下跪在皇帝面前说了一声“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的繁体字正是“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了“览”字,所以这一字显得特别细小。算是为今人留下一段典故吧!
平静恬美的金山湖
镇江城市不大,但可能是气候湿润、水土丰美的缘故,城市道路干净整洁,绿意浓浓,人在其中十分惬意。
出了金山公园南门,大众点评查看附近美食,向右转步行约500米左右马路对面就是留味锅盖面,网评还不错号称江苏电视台上榜品牌,让我想起了20年前在重庆品尝重庆小面50强的情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啊!)。先尝尝民间小店的锅盖面,晚上再去名店吃吃对比一下!
点了长鱼面(就是鳝鱼面)和小狮子头。锅盖面分细面和刀切两种,面条的宽度不同,口感略有差别。他家的长鱼面里面有鳝段(也可要鳝丝)、豆干、韭菜、豆芽等配料,汤汁浓郁,面条劲道,鳝段爽脆,口感润滑,层次丰富。小狮子头味道soso,吃饱了继续赶往一下站——北固山。
控楚负吴、襟带江山——北固山
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高55.2米,长约200米,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露寺高踞峰颠,形成“寺冠山”的特色。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后废屡建,寺内包括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北固山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三山鼎立,在控楚负吴方面北固山更显出雄壮险要。
北固山由前峰 、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主峰即后峰,是风景最佳处。前峰原为东吴古宫殿遗址,现已辟为镇江烈士陵园;中峰上原有气象楼,现改为国画馆;后峰为北固山主峰,北临扬子江(长江),三面悬崖,地势险峻,山上到处都是树木,名胜古迹多在其上。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风景最佳的地方。登上山顶,东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扬州平山堂清晰可见,确使人感到“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过去曾有一名人作打油诗一首:“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以此赞美北固山的壮丽景色。
北固山游览路线:清晖亭—铁塔—天下第一江山—南徐净域—古甘露寺—遛马涧—狠石—多景楼—凌云亭—太史慈墓—试剑石。如若细细游览约需2个小时。
进入公园,满眼的是江南山水园林景色,精巧别致,美不胜收!
枫树绿得沁人心脾,到了盛秋时节叶片变红变黄估计更是好看!
沿着东吴古道拾级而上,古城墙已有450年历史,为明朝守将为抗击倭寇修建,仿佛向我们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变幻。
亭东有一座铁塔,此塔系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卫公塔。原为石塔,后毁。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级铁塔,平面,八角形。明代重修改为七级,高约13米。后经海啸、雷击、战火等劫难,至1949年仅存塔座两层。现经修整为四层,约8米高,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原塔的五、六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图案,造型别致,生动逼真。
铁塔向西,有《望月望乡》诗碑,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他生于698年,卒于770年,自幼聪明好学,于717年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次年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多治比县守的率领下从大阪出发来华。晁衡在中国长安进唐太学读书,后考中进士,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交谊甚深。唐太宗对他的才华非常器重,先后任命他为唐王朝秘书监卫财卿、镇南都护等职。753年晁衡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途中船泊扬子江畔,夜晚月光皎洁,晁衡思绪万千,想到36年未回故乡,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五言诗《望月望乡》,诗中写道:“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晁行汉学造诣很深。他的《望月望乡》诗已收入《全唐诗》,在日本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此碑是1990年底建成的。诗碑上的日文碑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执笔,中文碑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所书,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诗碑题写了碑额。
自清晖亭往北,在甘露寺东侧山坡的墙壁上,嵌有一块条石,上镌“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相传为梁武帝所书。条石对面通往甘露寺的拱门上,镌有“南徐净域”题额。东晋时改镇江为徐州,故名“南徐”。
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气魄非凡。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后来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固山时,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距《望月望乡》碑西行不远,有一座圆拱门写有“南徐净域”题额。相传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南,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为此设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镇江)。至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一直为镇江的别名。
穿过拱门,即抵北峰之巅的甘露寺。相传这里是刘备招亲之处,京剧《龙凤呈祥》即以此为背景。其实古甘露寺建于梁代,原在山下,至唐李德裕始改建于山上。寺内有大殿、老君殿、观音殿和江声阁等建筑,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据说明清时为其全盛时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过行宫,留有御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
寺额为张飞的亲笔。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至今京剧中《甘露寺》(又名《龙凤呈祥》)这一传统剧目,已深入民间。因此,凡是来镇江的游客,都要到此一游,登北固山,访甘露寺,看看刘备结婚的大殿,联想孙尚香出嫁的往事,耐人寻味。
北固楼为当今新建之物,匾额上书毛主席题写的毛体“北固楼”三字,气势雄浑。
毛主席书法——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毛主席书法——辛弃疾《永遇乐.京口怀古》
苏东坡诗碑
多景楼之东的凌云亭,又称祭江亭,传说刘夫人孙尚香在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曾在此遥祭,而后投江自尽。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此亭时,触景生情,感慨系之,写下了名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亭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石柱上刻有槛联两副:“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亭外有围墙、廊路,内设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悬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尽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在甘露寺的背后,有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名叫“多景楼”。古名“北固楼”,又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把它叫作“相婿楼”和“梳妆楼”,与刘备东吴招亲这个传说有关。据说刘备借得东吴的荆州后,没有归还之意,周瑜便定下了美人计,企图乘刘备过江之机,把刘备扣留起来作为人质,以夺取荆州。可是这一阴谋,却被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所识破,就将计就计,派大将赵子龙陪刘备过江到镇江北固山甘露寺招亲,并授以锦囊妙计,策动乔国老来促使权母吴国太到甘露寺多景楼相婿。吴国太一见刘备“方面大耳,猿臂过膝”,“一副天子相”,甚合心意,大为喜悦,当即答应将女儿孙尚香嫁给刘备。当日郡主孙尚香在楼上布置洞房,梳妆打扮,楼下列刀排枪保卫刘备。刘备一见胆战心惊,孙尚香见此情景,只好下令撤了刀枪,刘备才敢上楼进入洞房。以后,人们就把多景楼叫做“相婚楼”,或叫“梳妆楼”。这样,孙刘联姻便弄假成真,这便是民间流传很广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其实,刘备招亲在多景楼与孙尚香相会是后人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添加上去的。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精”的诗句。多景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东面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缥缈;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当年陈毅元帅登临多景楼时曾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
甘露寺后面的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的最佳处。此楼二层,面对大江,楼名取自唐李德裕诗句“多景悬窗牖”,为古代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高悬在楼额之上。宋元以来,历代文人名士,达官显贵,在此诗酒唱和,欧阳修、苏轼、米芾、辛弃疾和陆游等,都曾留下许多著名的诗作。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异姿,尽入眼帘。
多景楼下山向西,有块形似伏羊,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的石头,左侧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狠石又名“石羊”。相传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和刘备共商破曹大计,定下了赤壁之战的妙计。
1930年,为了纪念国父逝世五周年而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在《三国演义》中的性格特点一直是以忠厚老实的形象出现,成为诸葛亮和周瑜之间斗智的陪衬,其实历史上的鲁肃可说是叱咤风云的“人杰”了,论深谋远虑,恐比周瑜、孔明还略胜一筹。如果没有鲁肃就没有孙刘联盟,甚至可以说,没有鲁肃,就没有“三国”。鲁肃于建安二十二年去世,年仅46 岁。鲁肃是洒家打三国志游戏曾经最爱的谋士之一,政治、谋略和智力很高。
太史慈(166-206),字子义,吴国名将。慈忠义,北海孔融敬之,黄巾贼管亥围北海,慈助融抗之,为融结刘备,大败贼众。后归扬州刺史刘繇,后被孙策慕其高义,把慈招揽到帐下,慈降。慈招谕繇残军归,守言应诺,恪遵信义,始终如一,弭息诽论。自此慈为孙氏大将,慈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在凤凰池右边,有一块平直一分为二的巨石,这就是试剑石,又名恨石石为两块,高的一块约 1.5米,矮的一块减半,中间都有裂缝,平整如削,石上“试剑石”3字清晰可辨。
宴春酒楼
镇江宴春酒楼是一家知名老字号餐饮企业,始建于1890年。创业伊始选用名儒吴季衡的一副嵌头联“宴开桃李园中一觞一咏,春在金焦山畔宜雨宜晴”头两字起名为“宴春酒楼”。
宴春酒楼根据长江特产推出著名的“三鱼两头”即清蒸鲥鱼、清蒸刀鱼、白汁回鱼、拆烩鲢鱼头、清炖蟹粉狮子头等长江系列特色菜肴。宴春酒楼产品水晶肴蹄、蟹黄汤包、熟制蟹油是镇江地方名特食品。但这些大菜我单人无法享用,只好点些特色小吃尝尝。
蟹黄汤包:味道很一般,吃不出啥蟹粉味道,而且还是凉的、硬的,让服务员换了一只稍好些。
肚丝锅盖面:味道一般,不如留味锅盖面好吃,看来百年老店真需要好好提升一下菜品质量了,否则老字号牌子保不住!
水晶肴肉味道还是很不错的,给老店保留了点面子!
一眼看千年——西津渡
洒家吃饭的速度是一如既往地快,要不也不会这么FATTY!直奔西津渡,镇江的金山、西津渡、北固山、焦山都在一条线上,交通很是方便!
西津渡,古时直至清末长江及大运河的主要渡口,航运枢纽。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时叫金陵渡,宋代以后才叫西津渡。不来西津渡,不算到镇江。西津渡古街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这是一条不足千米的古街,却可以让人们整整走上千年。如今,西津渡已是历史文化街区,遍布餐馆、商店,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渡客,西津渡古街内的一家颇具特色的酒吧客栈,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小住感受一下。
小资情调的咖啡吧,体现着现代文明生活与古代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
这里曾是镇江最繁华的市井,招呼着南来北往的游子、商贾、官宦;这里也曾是最繁忙的渡口,维系着数代王潮经济血脉的通和。
三诏洞又名焦公洞,清顺治十年(1653),和尚兴上将焦公像由焦公祠移置三诏洞中,焦公祠改为伽蓝殿。三诏洞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秋,由焦光的后代焦尔昌重新整修过,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为深衣大带,两旁站立两个童子(“文革”中被毁)。现洞内焦光像是1979年8月塑成。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执书卷,仪态大方。形象生动。
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卖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贫。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故名三诏洞。据传,皇帝第一次来诏书时,焦光煎汤熬药,以妻子患病为由,加以推诿;第二次,借邀友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迈多病而拒诏。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
有诗赞云:皎皎高贤疑是仙,深心难测孝然边。智推三诏逍遥洞,幽僻山门自在天。
一个人,一个城市,一次自驾游,时间仓促,浮光掠影,一眼千年,魂牵梦萦,留待来日,再续前缘。
2016-03-02发布拍摄于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