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湘乡
湘潭市湘乡东山书院旅游区
梅州不可错过的东山书院
#梅州# 东山书院
从客家博物馆出来,沿周溪南下不远,过状元桥便是东山书院。书院不大,安静而敞亮。虽历史不算久远,也没有名儒住持。但客家人读书自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可圈可点。

一、依山傍水,继往开来
东山书院座落在在古城东南郊齐洲之东,不仅是因为这里风景秀丽,还因为梅州首家书院曾诞生在这里。
据《松江书院序》载:“元城刘公谪官梅州,建书院于梅城之东南隅,日聚多士,讲学其中,士习民风,翕然丕变。”
又据《梅州贡院记》载:刘元城来梅州之前,宋代梅州只出过进士一人,而刘元城于元符元年(1098年)来到梅州创办元城书院后,梅州进士接二连三——两年后程乡蓝奎继擢丙科进士;再两年后有刘中考中进士;绍兴十五年(1145年)又有罗振考中进士…
宋高宗绍兴年间福建莆田进士方渐知梅州,尝谓:“梅人无植产,特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

二、状元桥,映射初衷
梅州宋代始有书院,已较许多地方晚了许多。元明时期梅州书院无大发展。
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嘉应知州王者辅良政善治,决定在状元桥东“先修书院,延请名师,名师出高徒,高徒逐状元”。
背景是,十三年前巳析程乡为5县而设嘉应州。梅州经济和人口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梅州从未出过状元,状元桥寄托着梅州人的期盼。状元桥以西,曾存在七贤书院、锦江书院、先贤书院、立诚书院等,皆不名。
乾隆年间,梅城境内共建有九间书院。城中有四,培风书院、东山书院、崇实书院和周溪书院,以东山为著。梅州崇文重教送子上学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废科举前,梅州有书院24所、义学官学私塾遍及城乡。
清代出甲科进士50人以上的科考模范县共有114个,广东有5个,广州3惠州1,珠三角外的粤东粤西粤北诸州只有一个,就是梅州的程县。清状元吴鸿督学广东,盛赞梅州“人文为岭南冠”。
遗憾的是,仍然没出过一名状元。

三、教育救国,新学楷模
同治年间,东山书院毁于战火。
清末新政到来,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宣布要逐步废除科举制度。
此时,晚清著名外交官、维新思想家黄遵宪,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回到家乡梅州,决意探索教育救国实践。当时各地纷纷兴办新学,他敏锐地发现师资短缺是迫在眉睫的问题。1903~1904年,东山书院改名复建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创办的民办师范学校之一。
黄遵宪主张“以新学求切用,以专门定趋向,以分科求促进,以自治为精神”,先后选派精英若干赴日本学速成师范。
1906年在丘蓬甲先生主持下招生120名,顺利开学。至1912年底,东山师范学堂为梅州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尤其是教育界的人才。此番带动下,梅县兴办起数百所小学、十余所中学,志在培养拥有“爱国”之德,“理化实业各科”之智和“尚武”之体的客家学子。
辛亥革命以来,梅州走出了540多位将军、340多名大学校长(院长)、30多位院士,盛产“教书先生”,这与黄遵宪等人开风气之先的贡献密不可分。
如今的东山书院全面恢复1904年黄遵宪主导修复时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设置。

四、文化之乡,教育普及
民国初,在梅州传经20余年的法国天主教神父赖理查斯在《客法词典》中惊叹:“梅州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个让人吃惊的事实,按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
1925年,时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率军到梅县,亦大加夸赞:“梅县教育尤为普及,即至贫之家亦令其子弟入学,全县不识字者极少数,亦梅县之特色。”
1935年,广东省教育厅考查全省国民教育,梅县列居第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报告全国普及教育情况,江苏武进名列第一,梅县位居第二。
01-082024-01-08
5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