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Karkh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
环游中东:伊拉克见闻录之镇国之宝篇
今天继续填坑,说说伊拉克的国宝们。

伊拉克,作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的核心区域,曾有苏美尔、巴比伦、亚述等多个享誉国际的古代文明在此地共襄盛举,并各自拿着十八般兵器热烈交流了4000年(对应中国从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到春秋时期)。
按理说,他们应该像中国一样出土无数的宝贝文物,但事实残酷,好东西留下来的很少,除了因为战乱盗掘和自然原因导致的损坏之外,本身资源匮乏也是重要因素,我们国内常见的玉器漆器金银器青铜器在他们那里都很少见,他们最多的就是石雕石刻,以及不太多的陶器和牙雕。

好了,背景情况讲完了,接下来是正片:
1. 乌尔军旗(Standard of Ur)【图1-3】:苏美尔时期(4500年前),1927年出土于乌尔古城,其表面是由贝壳、红石灰岩和青金石制作成的镶嵌画,因为长得像军旗就被胡乱命名,其实它是一个小木箱,实际用途不明(有猜测是乐器或储钱箱)。乌尔军旗的正反面分为和平面和战争面,和平面上中下三层分别为大佬们的派对、中下阶级的献礼纳贡,战争面上中下三层分别为大佬巡视图、士兵战斗图和马车凯旋图。

2. 乌尔皇家博弈棋(Royal Game of Ur)【图4】:苏美尔时期,1927年出土于伊拉克纳西里耶的乌尔古城遗址。棋盘表面也是由贝壳、红石灰岩和青金石镶嵌而成,一同出土的还有几枚骰子,其游戏规则直到1990年因成功破译了一块古代楔形文字泥板才重见天日——类似于跳棋和双陆棋,既看运气又靠技巧,堪称“桌游之祖”。

3. 大洪水泥板(The Flood Tablet)【图5】:古亚述帝国时期(3000多年前),1849年出土于伊拉克摩苏尔的尼尼微遗址。该泥板用楔形文字讲的是《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一个小篇章,描绘了类似于诺亚方舟的故事,是人类最早躲避大洪水的文字记录,远远早于圣经的创作时间,也给后世西方作家创作外星文明尼比鲁星球和阿努纳奇带来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4. 猎狮图(Lion Hunt of Ashurbanipal)【图6】:新亚述帝国时期(2500年前),浅浮雕群组,均来自于尼尼微遗址的王宫墙壁上,当时国王亚述巴尼拔有猎狮癖,各种猎狮场景浮雕为了彰显其无畏和力量,特别是对不同狮子细节的刻绘极为传神,号称古代两河流域石雕界的天花板。

最后说重点:
①上面这些宝贝能在伊拉克看到吗?
答:不能,因为历史原因,现在这些都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想看真品得去英国。
②你既然算上流失国外的国宝了,难道法国卢浮宫里的“汉谟拉比法典”石雕不算伊拉克的镇国之宝吗?
答:不能,“汉谟拉比法典”虽然属于古巴比伦帝国时期,但出土于伊朗的苏萨古城(上个月游记里也写过),要算也是伊朗的镇国之宝。
02-242024-02-24
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