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内黄
颛顼帝喾陵
河南省内黄二帝陵(东汉)
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俗称“二帝陵”,民间称“高王庙”,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陵地占地面积350余亩,南北长2050米,东西宽1060米。陵地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1167年)划归滑县,1940年划归新置的高陵县,1949年划入内黄县。

史载二帝葬于“鲋山之阳”,即指此处。封土冢南北长约65米,东西宽约54米,顶高25米,陵墓底部都残存有高1米左右的砖砌陵墙,南面陵墙上分别镶嵌有“颛顼陵”和“帝喾陵”石碑各一通。院中元代石碑记载,砖砌围墙系元代天历二年(1329年)重修时所筑。在二帝陵庙之前的高台地上,还残存有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重修的陵庙拜殿和左右配殿。在拜殿和配殿前后清理出历代碑碣165通。为元、明、清时期的遗物,内容多为历代王朝派遣特使来此祭奠的祭文、历代重修陵庙的庙记。颛顼陵有元、清标志碑,帝喾陵有明代标志碑。元、明、清三代陵碑均立于两位上古帝王陵前,实属罕见。2000年晋升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汉代建陵,唐太和四年(830)建庙,宋乾德六年(968)年修缮,从宋徽宗正和二年开始,确立历代所祭之陵墓祠庙,在澶州祭高阳颛顼和帝喾”二帝陵前碑碣数量之丰,是其他各地传说帝陵少有的。金大定七年(1167)重修,后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昔日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清末,被黄沙湮埋,1986年清沙时重见天日。颛顼帝喾陵,双陵并峙。经考古确认均为汉代初建、元代修缮,发现有御桥、御道、神道、水井、山门、棂星门、庙院、寝殿、享殿等基址。陵区内发现有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泥质以及夹砂红顶陶片,同时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在距陵区25公里的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用蚌壳雕塑的龙虎图腾,这与传说中“五帝”时期的年代相吻合。

相传,颛顼是五帝中的第二个帝王,自幼才智超人,15岁辅佐帝政,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市东南),20岁即位,在位78年,享年98岁。颛顼曾制定了中国最早的历法。《淮南子·天文训》、《楚辞·天问》中有共工与颛顼作战,战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传说。帝喾是五帝中的第三个帝王,是颛顼的侄儿。他15岁辅佐帝政,30岁即位,在位75载,享年105岁。
03-132024-02-29
2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