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兴安县
兴安博物馆
连江长江和珠江的秦代运河,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
灵渠,又称陡河、离水、湘桂运河,全长36.4千米,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是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的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灵渠流域的圩市、码头众多,是当地商贸繁荣的见证,如界首、唐家司、万里桥、七里圩、大溶江圩等。溶江盐埠大码头位于南渠渠尾处,是以运输食盐为主的货运码头。

元明清时期,灵渠成为专用贡道的必经之地,也是航运功能发展的繁荣阶段。徐霞客游记载,“巨舫鳞次”。越南官员通常经灵渠出使中国,留下了许多描写灵渠的诗篇,如黎贵惇、李文馥、冯克宽、丁儒完等。

严关古窑址,为宋代斜坡式龙窑,主要烧造生活瓷器。兴安宋代大塔寺古塔,建于宣和元年(1119年),位于灵渠万里桥南。

东汉时期,马援南征时疏浚灵渠,转运粮饷。明1396年,严震直修复灵渠,运输军需物资。黄巢起义军曾在兴安县溶江筑城,后称黄城。

唐将李靖、宋将狄青及杨文广、元将阿里海牙、清刘永福黑旗军,都曾利用灵渠运输军需物资。

今南渠北岸的四贤祠,供奉的便是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唐桂州刺史鱼孟威。

灵渠的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减压减冲的智慧设计。因“水泡万年松”,故灵渠的大、小天平坝坝基全部用长约2米的松木桩打成排桩。

鱼鳞石为将长条石竖直嵌砌,类似多级跌水,起到了一定的消能作用。

渠首的铧嘴分流并导航,大、小天平坝壅水和溢流。南北二渠运用"弯道代闸"和陡门技术,解决了落差较大渠段的坡降问题。

大小天平分别为灵渠北渠和南渠的分水坝,又名天平坝,是一座重力式砌石溢流坝,坝体夹角108度。大天平长344米,小天平长130米。

南渠引湘入漓。陡门将军柱一作系船之用,二具里程碑作用,可谓“逆水而来顺水去,卸帆仍是挂帆时”。

侧向溢流堰是灵渠上的自动泄洪设施,共设有5处。回龙堤为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创筑。黄龙堤位于古严关附近,为宋庆历四年(1044年)桂林衙前秦晟重修。为弯道代闸技术的典范。

灵渠凿通后,中原移民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忠孝礼制和丧葬观念在岭南盛行。

灵渠现存摩崖石刻,多集中在飞来石及古严关。飞来石位于南渠渠首,形如砥柱,现存宋代以来摩崖石刻11方。

渠水淙淙,润泽千年。张鼎星曾为灵渠撰联,湘漓异源非异源,自来地志纷纷,忘了相离二字;秦汉杂霸不杂霸,仅此江堤寸寸,亦当雄视千秋。#躺平式遛娃技巧 #小众发现社 #捕捉城市人文 #城市人文手记 #周末去哪儿
03-202024-03-20
10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