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正蓝旗
元上都遗址
内蒙元上都遗址(元朝)-世界文化遗产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以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的冲击平地上。
公元1251年,忽必烈来到金莲川,并搭建传统建筑蒙古包,驻帐于金莲川,建立了金莲川幕府。1256年,忽必烈决定长期在此地固定下来,便命大臣刘秉忠选址建城。刘秉忠选择“滦水经其阳,龙岗蟠其阴,四山拱卫,佳气葱郁”(王恽《中堂事记》)的金莲川开始建城,历时三年城郭建成,命名为开平府。1260年农历三月,忽必烈在此登上了蒙古大汗的汗位,开平成为蒙古汗国首都。中统四年(1263年),忽必烈下诏书将开平诏令为上都,中统五年(1264年),将年号更改为至元(意思是要致力于建立大元王朝),并在燕京(今北京城)建立元中都,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元上都和元大都成为大元王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首都,历经十一位皇帝,108年。
从至元元年(1264年)开始,一直到1358年,元朝始终实行两都巡幸制度,冬季的首都在大都,夏季的首都在上都。元朝的皇帝每年二、三月份就从大都出发,历时近一个月来到上都,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在上都处理国事、接受宗王贵族和外国使节的朝觐、避暑和狩猎,九月份草微黄时再从上都返回大都。“未暑而至,先寒而南”,“龙岗秀色常青青,年年五月来上京(上都又称上京)”便是元朝皇帝每年都驾幸上都的真实写照。在元朝的十一位皇帝中,有六位是在上都登基。
元朝末年的1351年,南方爆发了由韩林儿和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起义。在1358年12月,一支红巾军绕过大都,经山西大同北上偷袭上都。将上都城攻陷后,放火焚烧,上都城“宫阙殆尽,大王不复时幸”。城于明永乐初年荒废,城垣和建筑台基依然残留地表。
元上都由宫城、皇城、外城和关厢组成。宫城为长方形,东西宽570米,南北长620米,内部的宫殿有三十余处。宫城开三个门,南门为御天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明清故宫的东、西华门应源于此),元朝诗句“东华西华南御天门,三门相望凤池(指中书省)连”便是真实的写照。
皇城呈正方形,边长为1400米,皇城内以儒、释、道建筑为主,东南角是孔庙,东北角是喇嘛教的大龙光华严寺,西北角为佛教的乾元寺,西南角有八思巴帝师府、道观和清真寺等。
从皇城东北角的角楼向北延伸800米,西南角的角楼向西延伸800米,围拢起来就构成了呈L型的外城。外城又分为两部分,北部为禁苑,西部既建有能容纳数千人的大型蒙古包失腊斡尔朵(又称金顶大帐或竹宫),又建有行宫。
当时的百姓大都住在城外的东关、南关、西关。皇城南门明德门前是2公里长的南关,“明德门前万骑过”,“滦水桥边御道西,酒旗闲挂木檐低”,“滦河美酒斗十金,下马饮酒不计钱”,便是对当时南关繁华景象的描述。外城的西边是1公里多长的西关,是以手工作坊和牛马车市为主的工商业区。皇城的东边为1公里多长的东关,为宗王贵族的住地,搭建着许多蒙古包。元朝诗人宋本对东、西关的描绘是:“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帐房乱如云”。
26天前2024-04-04
2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