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镇江
金山寺
江天一览-镇江金山寺
要说到中国的爱情神话传说,《白蛇传》绝对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一个。国庆节期间来到镇江,第一站就来到法海所在的金山寺,听听镇江人讲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也为大家告知一个真实的法海。作为镇江旅游景点no.1,黄金周的金山寺可谓人满为患呀。 PS.金山,北固山,焦山合称为京口三山,为国家5A级景区,三景点之间有套票。 PS..金山不高,海拔50米。金山寺依山而建,参观金山寺也是登金山的过程。 PS...金山寺为宗教场所,江天禅寺免费为大家提供香火。由于金山寺为法海主持修建,法海在历史上是德高望重的高僧,所以大家在寺院里尽量避免说法海的坏话,不然可能会引起和尚的不满,这点很重要。 PS....金山寺景区中还有金山湖,百花洲,芙蓉楼,天下第一泉等零点,有时间也可以去看看。
我们是在下午三点左右到的景区,寺庙内依旧人满为患。这里也给大家提个醒,最好在下午四点之前进入景区,因为有些小景点可能在四点半之后就会关门了。金山寺景区很大,看了看地图,我们决定沿着百花洲-天下第一泉(芙蓉阁)-白龙洞-江天禅寺-金山寺-江天一览的路线前行。江天一览是金山山顶,那里可以俯瞰金山寺全貌。
在去往百花洲的路上,能路过金山寺,这里也是拍摄金山寺的最佳地点之一。寺庙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寺庙所在的金山不仅地势独特,“万川东注,一岛中立”,号称“江心一朵芙蓉”,更重要的是山上建筑精巧,山和寺相互辉映,浑然一体,山是一座庙,庙是一座山,山因寺得名,寺为山增色,因而以“金山寺裹山”著称于世。
百花洲位于金山湖上,从寺庙过去需要过几座桥梁和水上栈道。这里也给大家简单讲下金山的形成过程:金山位于镇江市的西北,它原是大海之中的一座悬礁孤岛,随着沧桑变迁,由于长江在流向变动中多次冲击金山北岸的瓜洲,到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整个瓜洲全部塌入长江,就这样泥沙把金山与陆地联成一片,形成了金山的雏形。今天的金山湖水域也和长江分开,形成了一个城市内湖。
秋天的百花洲少了荷花的相伴略显冷清,但多了桂花的点缀却又花香四溢。沿着水上栈道前行,远远望见湖中的阁楼,那就是著名的芙蓉楼了。芙蓉楼位于金山西侧塔影湖畔,与金山互为对景,是欣赏金山全景最好的地方。芙蓉楼始建于东晋时期,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吟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即《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回头看看不远处的金山寺,寺庙依山而建,依势排开,果真如古文中描述的那样,山是一座寺,寺内又裹山,直插云霄的是金山顶的慈寿塔。栈道两旁的枫树枫叶还未红,待到秋意更浓时,金山湖上一片红色的枫叶,景色一定更美。
在附近的竹林中,有一汪泉眼,这里就是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原与金山同在长江之中,清朝时随金山一起登陆。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受到山石的阻挡,水势曲折流转,形成三个水曲,分为南、中、北三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泠,因此称“中泠泉”。中泠泉上岸之后曾一度迷失,后清末镇江知府王仁堪到金山寻访古迹时发现,又在池周围建起石栏,修筑亭榭,并在池壁上题写“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唐代名士刘伯刍把此泉评为“天下第一”,从此闻名于天下。
金山湖畔亭台楼阁,颇有江南园林的风格。一路走到玉带桥御码头旁,园林风格更甚。在荷塘边眺望玉带桥,传说这是苏东坡与佛印打赌输了玉带,佛印如获至宝,常给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怕损坏、于是就请人仿照王带的式样建造了这座桥,供人欣赏。
不远处就是金山北面水边的御码头。当初金山还孤立在大江之中时,人们由此登陆上岸。清朝康熙、乾隆南巡时,多次来金山,都由此码头上岸,所以称“御码头”。在御码头旁,有苏东坡的“钓鱼台”。夕阳下码头两边的芦苇随风飘扬,很是漂亮。
接近金山寺的山脚下有一白龙洞。洞外有白娘子和小青的汉白玉雕像,并传说此洞可直通杭州西湖。传说峨眉山上白蛇,化成美貌的白娘子,和药店伙计许仙结成恩爱夫妻,和尚法海认为,这是触犯天规,将许仙诓骗到金山。白娘子和小青调来虾兵蟹将,水漫金山寺。后来,许仙由白龙洞赶到杭州与白娘子断桥相会。这就是老幼皆知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神话故事。
《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寺的情节与一个人的经历非常相似,那就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据说他初来金山寺时,寺中建筑尽毁,杂草丛生,无人打理,因为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害人,为此当地的百姓不敢上山烧香。裴头陀曾来此勇敢地与白蟒斗法,最终将白蟒赶入江里,随后将其修复。后来人们将裴头陀和白蛇传里的法海的经历结合进行流传。就这样,裴头陀降服白蟒的传说就变成了法海斗白蛇,《白蛇传》中的法海是历史上的法海与裴头陀的结合体。
出了白龙洞,沿着寺庙围墙外的栈道离开金山湖上岸,距离金山寺的正门就不远了。在山下360°环视金山,都能看到雄伟的寺庙,很是奇特。镇江的京口三山亦是如此,金山的金山寺、北固山的多景楼和北固楼、焦山的万佛塔,山都不高,但是颇具灵气。
沿着栈道便可来到金山寺的正门-江天禅寺牌坊。“江天禅寺”的横匾,这是清康熙皇帝来金山观光时亲笔题写的。我国寺庙的山门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西的,这是因为金山原来耸立在江心,长江由西向东奔流,寺门向西,站在寺门口可以看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观气势。说起金山寺的起源,始建于东晋末年,名为泽心寺。到了唐朝,法海禅师在此开山得金,重建了古刹,更名为金山寺,规模十分宏大,香火一直绵延至今。
金山寺山门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狮子全身都被摸的锃光瓦亮。从导游那里了解到,进寺之前摸这两只狮子祈福似乎已经成了大家来金山寺旅游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仪式。比如说抚摸狮子背部,便是祈福身体健康,腰背硬朗。
穿过山门和天王殿,雄伟的大雄宝殿映入眼帘。大殿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顶式,它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殿名。黄墙红柱,金色的琉璃屋面,白石柱础栏杆,使整个大殿既有北方寺庙雄浑富丽的气势,又兼有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显得格外巍峨壮丽,金碧辉煌。
大雄宝殿外的广场已经可以把金山寺的整体布局看个大概。值得注意的是,大雄宝殿外的梯级共有七阶,七级台阶,佛称是走上七级佛陀达到最高境界。这里也是在金山寺拍照留念的好地方,不过要注意,站的梯级一定是六或者七,以博得六六大顺和七级佛陀的好彩头。
从大雄宝殿侧边进入一个圆形的拱门,仿佛置身于江南园林之中,古树参天,石桌石凳,但对面墙上“利乐有情”四个大字还是提醒着我们身在寺庙之中。墙上龙头口中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配上弥漫在空气中的桂花香,让人很是心静。
在大雄宝殿背部中间有个圆圆的镜子,里面有山有水有寺庙……这是金山寺的开光宝镜,用这个镜子把光聚焦起再照到开光佛像的眼光、口光、耳光、鼻光,这样的佛像才有名气,最后洒上圣水,这就是所谓的开光。所以每次都用这个镜子来开光,称它为佛光宝镜。全国寺庙林立,但能开光的只有金山。大多的寺庙是大门是南北方向的,而金山寺是门坐东朝西,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开光便是由此而来吧。在宝镜的下方有五个大字:“度一切苦厄”,以彰显金山寺是保一世的平安的美好寓意。
从大殿后的台阶上山,来到夕照阁,顾名思义,这里是欣赏金山夕照美景的最佳地点。在夕照阁内有乾隆南巡金山时的碑刻7块,表达了对金山胜景的评价和如何继承清室大业的决心。这里也有一个传闻,据说当时乾隆皇帝到金山寺来寻找生父,多方打听,最终寺庙内一个法号为“八㐅(叉)”的老和尚引起了他的注意,鞋子倒穿言语疯癫,着实无法靠近。后来乾隆离开金山寺时,仔细回想,恍然大悟,“八㐅”组合在一起不就是父吗?鞋子倒穿,其实就是孩子到了(江南人鞋读孩)的意思。想明白的乾隆立马折回金山寺,可惜老和尚已不见了踪影。
接下来就要开始爬山了,别看金山不高,也就40多米,上山的道路却是又陡又窄,最窄处仅容两人侧身通过。国庆期间人流激增,这一段宽敞的楼梯还好,后边到法海洞的岔路梯步变窄,大家都堵在那了。所以登山一定要注意安全。
金山登山步道分为几段,基本都是在寺庙中穿行,只有一小段是在建在山壁上的。攀爬一段后进入了一个被寺庙包围的小天井。天井院内古树参天,抬头仰望,四周都被寺庙古建筑的飞檐斗拱包围,这在国内寺庙中也不多见,据说国内其他的寺庙建筑很多都是到金山寺来考察取经的。
沿着台阶一路向上,来到了妙高台,在这里看金山寺,飞檐斗拱,鳞次栉比,气势恢宏。妙高台历来是中秋赏月的佳处,传说苏东坡的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就是在此地有感而发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千古佳话,也发生在这里。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以400水兵将数万人侵金兵团在金山附近。韩夫人梁红玉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励士气,宋军大振,大破金兀术。从此巾帼英雄流芳百世,雄风千载。
上山栈道在前方分成了两路,一路引向一个山洞。别看山洞不起眼,这里却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即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金山志》有关于此洞的记载:“昔有白蟒踞焉,一名蟒洞,唐裴头陀压胜去之。”裴头陀与神话《白蛇传》中的法海是毫不相干的。裴头陀刚到金山时,殿宇破落,满目荒凉,于是他带领众增,披荆斩棘,修耷房舍,种植蔬菜。一日,刨地得金,经官府奏报朝廷,用黄金维修寺庙,名金山寺。洞中供有慈眉善目、端坐修行的法海塑像,由此可见,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金山寺的开山祖师,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僧人。
路过法海洞,便来到了金山寺的象征,也是镇江市的地标建筑-慈寿塔下。慈寿塔历史悠久,最早建于齐梁时期,后来被毁。唐朝时再建,并建成了双塔,命名为“荐慈塔”、“荐寿塔”。宋朝时宰相曾布为荐其母再次重建,明初双塔倒塌,并又一次重建,始称慈寿塔。清太平天国时慈寿塔毁于战火,光绪年间金山寺隐儒法师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帮助下历时五年终于将塔重新建成。慈寿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的最高处,和整个金山以及金山寺完美结合,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
来到金山顶,秀丽挺拔的慈寿塔,八面七级,驻守着这一方净土。慈寿塔开放时,登塔凭栏眺望,万里江山,金山名胜,尽收眼底。宋代王安石登塔后曾作诗抒怀:“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想想也很惬意。国庆节期间慈寿塔闭塔整修,不能登塔远眺,着实可惜。
看到这一美景,当然要合影留念一张。身后的慈寿塔,应该就是《白蛇传》中法海诓骗许仙出家念经的地方。一路走来,金山湖,白龙洞,法海洞,慈寿塔,这些地方多多少少都有和白蛇传相关的传说。因为《白蛇传》,所以金山寺。说金山寺是中国最具神话色彩的寺庙一点也不为过。
登上金山顶的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亭中石碑即为当年康熙皇帝游览金山时留下的。“江天一览亭”亭名早就有,只是康熙重书而已,江天一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因此亭名沿用至今。亭子在同治年间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在亭内。这里是欣赏金山胜景、俯瞰镇江全程风景的最佳地点之一。
坐在江天一览亭中,亦可俯瞰金山寺的全貌。凭栏远眺,远处镇江城的美景也尽收眼底。侧耳倾听,四周响起的都是大家对金山寺,对白蛇传的讨论声。一座禅寺走过漫长的一千六百个春秋之后,它沉淀了多少历史、积攒了多少文化,恐怕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我想,这也正是金山寺的魅力所在了吧。
#视频
2018-10-092018-10-09
8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