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大足区
北山石刻
大足石刻之北山
北山石窟,位于大足区主城北1.5公里的北山山巅(俗称佛湾),由唐末昌州刺史韦君靖于唐景福元年(892年)首先开凿,后经地方官绅、士庶、僧尼等相继营建,至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方具现存规模。
北山石窟造像依岩而建,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约7—10米,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北山石窟造像主要以密宗造像为主,集晚唐、五代、两宋作品于一体,展示了晚唐至宋代各个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貌和发展演变,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
透过那坚硬的石壁,仍能依稀聆听到远去的兵戈马蹄声,这龛像,就是北方毗沙门天王龛。站立着的身高2.5米的北方天王,头戴高方冠,双目圆瞪,脑后有牛角形火焰背光,身着铠甲,腰束革带,胸前挂牛角形腰刀。双手残毁,原手中持物不详。远远看去,天王像威武伟岸、高大魁梧。
孝经亭
在大足北山佛湾众多造像中,有这样一龛造像:摩利支天像。她有着天女般的容颜,但却手执多种兵器,在其左右两侧站立八位面目狰狞凶猛、手持诸般兵器的神像,有学者这样说道,这龛造像的主尊“结合了天女柔美与战神凶猛的形貌于一身,造型相当特殊。”
这个造像窟是北山佛湾的如意轮观音窟,它是一个高3.43、宽3.22,进深3.46米的洞窟。在窟的正壁,雕刻三身端坐的观音,居中的为如意轮观音,左手持一莲花斜置于左肩处,莲花中间有一宝珠,发出火焰形光;右手在胸前结印。左侧为观音手捧净瓶,一手举柳枝;右侧为白衣观音,双手捧如意。这三身观音,皆头戴花冠,胸饰璎珞,结跏趺坐于莲台上。
孔雀明王窟,建造于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窟中心刻主尊孔雀明王像,跏趺坐于孔雀背负的莲台上,面部清秀端庄,头戴精美花冠,四只手分别持经函、念珠、宝扇和莲花。座下的孔雀双腿直立,展翅开屏。四壁雕刻的千佛,身姿、手势各异,千姿百态,与窟中央的孔雀和明王相互呼应。
弥勒经变窟,正壁是端坐的弥勒佛像,左手抚膝,右手膝间结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座下有三狮举座。在弥勒两侧,站立着迦叶和阿难。弥勒佛背后有靠背椅。头顶上部有宝盖,两侧有翱翔的飞天,盖中发出四道毫光,飘至窟外。
观音变相窟,正中为坐在束腰台座上的观音菩萨,观音虽为坐姿,但是其高度仍有1.86米。她头戴高花冠,瘦削的瓜子脸,削肩细腰,右肩袒露,身体微微倾斜,左手撑在台座上,右手抚膝,左腿盘于座上;右腿翘立。其独特的坐姿,与水月观音较为类似。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下构城堡楼橹,上饰建筑物,与敦煌壁画构图极相类似。
在高4.7、宽2.58、深1.18米的龛中,不但将佛教经典描绘的净土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把与之相关的“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观”、“三品九生”都雕刻在崖壁间。这些内容,基本上是按照《观无量寿佛经》为主的佛教经典所雕刻。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雕刻于唐末(公元892—906年)。龛中部刻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此三像合称“西方三圣”。龛上部刻“西方极乐净土”,中下部刻 “三品九生”;下部和龛外左右侧方框内刻“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观”图。全龛人物多达530余尊,表现场景繁多,展示器物丰富,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技法并用,充分展示了唐代雕刻的高超技艺。
药师经变龛,敬造药师琉璃光佛、八菩萨、十二神王一部众,并七佛、三世佛、阿弥陀佛、尊胜幢壹所,兼地藏菩萨三身,都共壹龛。
2018-11-262018-11-26
8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