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南京
夫子庙
天下文枢:夫子庙前华夏文化中枢,人文荟萃之地
天下文枢

从文德桥上下来,穿过人头攒动的人群,我们便来到天下闻名的南京夫子庙前。夫子庙由文庙、学宫、贡院三部分建筑群组成。步入夫子庙之前,我们首先经过一座宏丽的牌坊——文枢坊。文枢坊是一个四柱三门的牌坊,中间主门的匾额上题“天下文枢”四个字。从牌坊下方仰望,看那层层叠叠的木构斗拱,思绪不禁随那翘角飞檐飘向久远的过去,犹如翻开秦淮泛黄的残破书籍,一页一页地去领略“天下文枢”厚重博大的人文历史。
“天下文枢”是取“华夏文化中枢,人文荟萃之地”之意,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流连于此,郑板桥、唐伯虎、文天祥、施耐庵、吴敬梓、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都曾是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谢朓、李白、杜牧、刘禹锡、李煜、苏轼、王安石、辛弃疾、陆游、李清照、萨都剌等诗人词匠在此留下千古绝唱;刘义庆、吴承恩、曹雪芹、吴敬梓、余怀等落魄文人在此写下《世说新语》、《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板桥杂记》等文学巨著;孔尚任、李渔等戏剧作家在此谱就《桃花扇》、《笠翁十种曲》等音律传奇;王羲之、顾恺之等书画名家在秦淮河边泼墨挥毫,晕染丹青,泼染成了《兰亭序》、《千字文》、《洛神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书画珍品。正是这无数文人墨客的浅吟低唱,慷慨放歌,泼墨挥毫,才使得古老的秦淮河飘散着亘古不变的历史风情。六朝过后灿烂多元的文化荟萃于此,与被视为华夏精神之脉的儒家思想相互辉映,形成了官民同享、雅俗共赏的秦淮文化个性,从而也注定秦淮河必然成为天下文化荟萃之地和交汇融合之所。

把目光从“天下文枢”匾额上收下来,把思绪从久远的历史里拉回来,站在文枢坊下环视四周,才逐渐看清夫子庙“庙市街景”合一的格局。之前在文德桥上看到的“双龙戏珠”便是夫子庙的大照壁,缓缓流淌的秦淮河则是庙前泮池。南京夫子庙将流经它前面的秦淮河作为自己的泮池,以源源不断流淌的河水滋养儒家文化生息繁盛。文德桥则是池上泮桥,是多少文人学子心中的圣桥,连接着又阻断着民与官、穷与富、俗与雅。一边是文以载德、厚德载物的文化昌盛之地,一边是及时行乐、纸醉金迷的金粉烟月之所;一边是金榜题名时的高官厚禄,一边是落魄文人与青楼歌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爱情故事。秦淮河以她博大的胸怀容纳各种文化交汇,南北并蓄,中外兼容,雅俗共体,不同类型的文化在秦淮河水里、桥上、酒楼、妓馆和偌大的夫子庙里相遇、碰撞、融合、激荡,传出无数千古绝唱,再加上青楼茶肆林立,桨声灯影入梦,让人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文枢坊向北往前是一座六柱三门冲天柱式的石坊,石坊正中门楣上刻有“棂星门”三个字。棂星门是进入夫子庙的第一道门,三门之间嵌有牡丹砖刻浮雕,柱头有浮云,形成华表。冷艳的色调下,朴实无华的石坊显得有几分庄重。棂星门左手边有一个翘角飞檐的二层亭子,这便是象征“天下文士聚集于此”的聚星亭。聚星亭是八面二层的古式建筑,一层外有八根褐色亭柱,里柱砌有粉墙,墙上有用砖砌成的两道对称拱门,其余六面嵌有槛窗,正面拱门两侧的内柱上挂有“四海聚游踪十里秦淮开画卷,一亭舒望眼满天星斗焕文章”的楹联。因为亭子二层上不去,我们只能站在底下仰望,昏暗的灯光下看不真切,只见亭檐上挂着雕有篆体“聚星”二字的匾额,八面则似均为卧棂活扇窗。
穿过棂星门便到了夫子庙的主体建筑,“大成门”三个金色的大字从上至下照耀着夫子庙的正门。红色的大门、红色的墙壁、红色的屋檐、红色的灯笼,金色与红色融合的中国古代庙宇式建筑,让人站在门前有些许恐慌、压抑、畏惧,又肃然起敬,有想进去的冲动,更有退出去的欲望。还好我们来得晚,庙前检票口已关不让游人进入,也就没有了想进欲不进的困惑。庙内虽已不能进入,但“大成门”尚未关闭,零杂的游客陆续从庙里走出来,透过大门向里望去,一条笔直的甬道一直通往庙的后方,昏暗的庙宇里看不到甬道的尽头,甬道两边则摆有几尊石像。经查阅资料方知,甬道两侧对应站立着孟子、曾子、颜子、孔伋的八尊汉白玉雕像,意指儒家思想不是孔子一人孤心独想,而是一群智者思想的集大成。甬道的尽头是孔子的铜像,正立在夫子庙的主殿——大成殿的正前,大成殿的后面即为学宫。夫子庙这种前殿后宫的建筑布局,让我们这样来迟的人,自然是看不到庙宇内部和学宫的内景,只能靠着想象去构筑画面,不免留下些许遗憾。#春天玩点花的 #五一旅行任意门
14天前2024-05-03
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