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视频
武夷山
朱子故居
航拍武夷山五夫古镇,理学精神在此流淌千年,到处都是朱熹记忆
提起福建省武夷山,我想很多朋友一定都是不会陌生的,即使你没有来过,想必也一定听说过这里,但如果提起武夷山五夫古镇,也许很多朋友就会觉得非常陌生了。
当我今天仔细翻看这座古镇历史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它也是历史感满满的存在了千年。
五夫古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距今已有了1700多年的历史。
这里不仅是“白莲之乡”,还被誉为“邹鲁渊源”,它也是朱子理学发源地,理学宗师朱熹曾在此求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近50年,可以说这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朱子理学摇篮。
其实对于我们今天的很多人而言,第一次知道朱熹的名字,想必你也和我一样,都是因为课本上《观书有感》中的那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吧,正因为这句诗,我们记住了朱熹。
千百年来很多的名人大家都公认,朱熹理学继往开来,实现了儒学的复兴。历史学家钱穆也曾这样评价朱熹: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朱熹的生平,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其父朱松,举家南迁入闽,先后到政和、尤溪做县尉。朱熹1130年生于尤溪,14岁那年父亲去世,朱熹受父亲遗命同母亲来到武夷山五夫里(今南平武夷山市五夫镇)居住,在此求学、成家、讲学、著述,“琴书五十载”。1192年,朱熹离开五夫定居建阳(今南平建阳区),8年后辞世,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享年70岁。
可以说,朱熹的一生都是和五夫这里紧密相连的,在今天五夫镇政府部门食堂前的一块石上,仍刻着这样几行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这首小诗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传说朱熹某日跑去看女儿,女儿既欢喜又犯愁——“家贫市远无兼味”,只好煮一碗麦饭,用香葱做点清汤。端上葱汤麦饭,女儿愧对欲泪,朱熹遂写下这首《乐道葱汤麦饭》安慰。一位讲理又有情的慈父,是今天鲜为人知的朱子形象。
对于很多喜欢旅游的朋友们而言,我们今天在中国的很多古镇里面,都会看到古代大家族的祠堂,其实祠堂制度也是朱熹设计的。此前,老百姓是没有祠堂的,只能“路祭”先人,朱熹规制了祠堂的建构,使祠堂进入了民间生活,直至今日,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宗祠制度。
来到五夫古镇,最值得看看的就是这里的老街了,而老街里最有名的就是兴贤古街,这里是朱子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地方,它的地面全用鹅卵石铺成,两侧为黄泥夯实的民房土墙,当年朱熹携徒探友,讲学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里,因此也被称为“朱子巷”。
这条古街早在中晚唐时期,当时的刘氏家族迁居到五夫里,就具有了雏形。到了宋代这里开始逐步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由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当时的这里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这条古街,虽经1000余年的世故沧桑,至今尚保留着许多宋代时期的风格建筑,并留下了古朴淳厚的民风习俗。
古镇上还有一座兴贤书院,这里曾是朱熹年少求学和学成后授课的地方,书院大门上方的造型,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三顶乌纱帽,寓意儒家求取功名乃是为了做一番治国平天下的事业。大厅高悬仿朱熹笔体的匾额“继往开来”,这则耳熟能详的成语来自朱熹的话“继往圣,开来学”。
在五夫古镇的屏山脚下,还藏着一座紫阳楼,朱熹曾在此住了近50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他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下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后来这也成为千古名句。
这座五夫古镇虽然小众,但却见证和陪伴了朱熹的一生,我们可以在这里访古抚今,追思先贤,感受博大精深的南宋理学文化,这样的旅途一定是充满意义的。#五一旅行任意门 #旅行过家家 #城市人文手记 #小众发现社 #值得去的古镇古村
18天前2024-05-04
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