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丽水
古堰画乡景区
古堰+画乡 瓯江两岸的生活+艺术
古堰画乡景区,位于瓯江中游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的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景区由“古堰”和“画乡”两部分组成,分别座落位于瓯江北、南两岸,瓯江北岸是古堰部分,南岸则是画乡部分。两者间通过渡船让游客往返其间,摆渡用时约十分钟。
★古堰画乡概念是20年前楼阳生任职丽水市领导时,在谈及大港头区域文化产业项目定位时首先提出的。“古堰”具有深厚的水利灌溉历史文化底蕴,是指始建于南朝时期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古堰景区内有古街、古亭、古埠头、青瓷古窑址,古村落和古樟树群,展现出该区块真山真水、自然古朴的江南古镇的美丽风貌。
★“画乡”则突出了其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是浙江省内外著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的基地,在大港头镇建有丽水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院、古堰画乡展览馆、古堰画乡分校等,另有专业美术写生创作基地-“在水一方写生创作基地”,是中国美术学院及其附中的教学实训基地,也是丽水九龙巴比松写生创作基地。
★据当地县志记载,南朝以前的碧湖盆地,松阴溪在雨季时经常泛滥成灾,洪水经常吞噬成片的庄稼和耕地。大旱时,松阴溪水又白白地流失,造成大量农作物枯死甚至绝收。当地广大人民的农业生产根本无法做到旱涝保收,无法安居乐业,每逢灾荒年景,碧湖盆地的百姓理更是叫苦不迭。于是,坚守故土的先人们奔走呼吁,请求官府在松阴溪上修筑围堰,希望沿着碧湖盆地开挖堰渠灌溉农田,利用堰渠湖塘分流洪水,一劳永逸地解决困扰千年的水利难题。
★时间到了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在詹姓和南姓两位体恤民情的司马的率领下,终于拉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修建通济堰的工程序幕。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古代,只靠人力的情况下,千百名古代劳动人民历经多年千辛万苦,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才得以修筑完成。现在展现在世人眼前横亘在松阴溪上黑漆漆的水中脊梁就是古堰:通济堰,总坝长约275米,坝底宽25米,高2.5米,是现存的世界上第一座拱坝水利工程,在其建设成后的1500多年时间内,发挥了灌溉和泄洪巨大作用。
★让你矗立在河岸上远远望去,看到的是一道外表呈弧形的拱形大坝稳稳地兀立在水中,如同一张巨型弯弓,也像从皎洁夜空中坠落人间的一轮弦月俯卧在松阴溪上。1500多年来,堰坝就这样用自己伟岸坚实的身躯默默地拱卫着下游千万黎民百姓一代接一代的风调雨顺和生生不息。两位没有留下名字的司马没有想到,当年他们带领百姓们修建的堰坝,在今天成为了一项世界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型大坝。
★然而,堰坝修筑好后并不会一劳永逸地发挥作用的,因为从山上冲下来的洪水往往会携带大量泥沙,长年累月大量在堰坝堆积淤塞,加上长年水力的破坏作用,都会使堰坝下降和失去功能作用。因此,堰坝修筑好后的后期管理非常重要!
★当地县志记载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当时41岁的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出任处州(今丽水市)知州,第二年到任时,见通济堰“往迹芜废,中、下源尤甚”,第三年,他主持了通济堰整修工程。他带领民夫垒石筑防、浚淤通塞,并设置水闸49处,历时3个月完工。
★范成大重修通济堰后,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为什么通济渠反复修反复淤塞,除了天灾之外,有没有人为的因素?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和多方征求意见,一个一致性的建议就是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依规治堰的保障下,人人都自觉遵守,一渠之水才能融通调济,才能畅通无阻地到达目的地,才能达到利民通博、济世千秋的大目标。于是,经深思熟虑后,范成大提笔写下了20条堰规。他对通济堰的管理机构设置、用水分配制度、经费来源及开支、如何平衡各方的权益、处理手段、甚至细到入山砍蓧时几点上工、几点收工等均作了详尽细致、公正可行的规定。
★范成大命人勒石刻碑,将《通济堰碑》立于堰坝之首。范成大撰写的碑文字迹隽秀,写得朴实无华,条理清晰,非常接地气,让老百姓看得懂。14行跋语中,范成大梳理了通济堰的历史与作用,此次重修的艰巨过程,制定堰规的目的,言之凿凿地劝说百姓要真心爱护这条赖以生存的堰坝。
★据考证,这块其貌不扬的《通济堰碑》是一部世界最早使用的古代农田水利法规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堰渠法规碑刻实物。堰渠法规规定管理机构是堰规的核心,由堰首、监当、甲头、堰匠、堰司等组成,各司其职。一条条堰规或刻划在石碑上,或抄录在当地先民族谱上,或誊写在县志上,如同灌溉农田的涓涓细流,淌进了百姓的心里。他们严格地遵守堰规,像爱护自家财物一样爱护通济堰,确保了灌溉体系的完好如初。
★土著大叔、大婶作为现代游客,在四月下旬多雨的季节,在古堰景区内沿着古驿道漫步前行,在高大的浓荫蔽日的古樟林下漫步,眺望远处河面,宽阔的松阴溪水在平整的溪流流经堰坝时时仿佛受到一种神力的阻遏,轰然间断裂成高低两截水面,一道堰坝隐没在水下,隐约显现出一条弧形的脊背,阻击着上游前呼后拥奔腾而来的滚滚波涛,翻腾的溪水让堰坝下整片区域笼罩在蒸腾的水汽中。
★古堰的堰头村因位于通济堰的堰首(堰头)而得名,有着华东地区最为壮观、村龄最长的古樟树群,树龄在1000至1500年间,分布于渠首至三洞桥主干渠两岸。这些巨大高耸的古樟树历经千年岁月沧桑,默默守卫着堰渠,见证了千年历史风雨变迁。
★村东首的石函(俗称三洞桥)号称千年水上立交桥,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可谓历史悠久。桥下层流的是通济堰的渠水,中层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山坑水,上通行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
★堰头村内至今仍保留着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约20多处,建筑样式基本相同,风格统一,多为三合、四合式两层天井院落。
★如果说对岸是具有厚重历史感的古堰,那画乡就呈现出文艺范十足的气息,这里依托民居分布着各式特色小店、茶馆、民宿、艺术陈列馆。主要游览步行街东西长度才两三百米,平时游客并不多,商业气氛也不是太浓郁,相比其他地方的旅游商业街,多了几分艺术气息。如果你是一个长年累月被工作和家庭负担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中年上班族,朝九晚五是奢望,九九六、零零七是常态的话,土著大叔建议你不妨请上几天年假,暂时剥离和抽身于眼前的苟且和无奈,只身或者结伴来到古堰画乡这个还不算太吸引游客的4A级景区,用慵懒的下午时光,在画乡找一间茶室,在临河的一个座位上,泡上一杯新上市的浙江当地绿茶,随手打开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机,戴上耳机,放上一部或两部近期一直想观看而根本没有时间观赏的电影,或者干脆就听几首让人静心,听不满两首就能让人昏昏欲睡的曲子。你用葛优躺的优美坐姿,瘫软地坐在靠窗的位子,眺望着窗外宽度在一两百米不急不慢流淌的瓯江水面,对岸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长满杂草和杂树的绿意盎然的河岸。就这样消磨大半天的时间。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当你的肚子开始咕噜噜叫唤了,你就到茶室隔壁的烧饼摊花上十多块钱买上几个单价才6块钱的缙云烧饼,新鲜出炉,热腾腾冒着香气,当地特色的梅干菜加肉丁馅的,脆、香!如果你觉得这样让脑子慢速运行的日子真不错,明天再来一次也无妨!
10天前2024-04-22
1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