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北京
三里河公园
北京东城胡同草厂二条②广东韶州会馆
北京东城胡同草厂二条⑥广东韶州会馆
草厂二条
胡同全长261.1米。因明朝时此处为养羊积草之地,故名草厂。由西向东依次排列至十条,称为羊房草厂一条,到清朝后称草厂二条。《京师坊巷志稿》载:“芦草园即坊巷胡同集之芦苇园也,盖前明积草之地,故其北草厂诸胡同皆以是名。”京剧名琴师杨宝忠曾居住于此。本胡同被列为鲜鱼口历史文化保护区。
——摘自《前门志稿》

广东韶州会馆
GUILD HALL OF SHAOZHOU, GUANGDONG
韶州会馆,又称韶州新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草厂二条2号,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建筑面积284平方米,为二进四合院建筑布局,坐东朝西。另有韶州会馆老馆位于大江胡同(旧为大蒋家胡同路南),同治七年(1868年)废。历史上曾为广东省韶州府旅京人士在京建立的同乡试馆。会馆现存建筑坐东朝西,为一进院落,2013年核定公布为东城区不可移动文物。2023年修缮完成,打造韶州文化展厅、茶文化空间、兰花书房等主题文化会客厅。

韶关,古称韶州,是远古“马坝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书写了岭南人类历史的序章;是“石峡文化”人群聚居的地方,点亮了岭南人类社会的文明曙光;是中原入粤的咽喉要地,见证了秦始皇统一岭南、汉武帝平定南越的历史烽烟;是岭南开发的起点,是中原黄土文化和岭南海洋文化交流交汇的“立交桥”,烙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帆影;是唐风宋韵的文化高地,大唐宰相的风度、北宋名臣的风采,交相辉映;曹溪禅风、古道铃声,影响深远;是客家人广府人的“桑梓地”,千百年魂牵梦绕的善美故乡;是一片红色热土,南昌起义军余部从这里走上井冈山,红军长征在这里突破封锁线,《梅岭三章》气壮山河,战时省会砥柱华南。
这里还是北回归线上保存最完整的一片绿洲,今天,韶关人民在这里续写着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1958 年,在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岩发现的距今13.5-12.9万年前的“马坝人”人类头骨化石是我国早期智人较晚阶段的典型代表。“马坝人”的发现,填补了华南地区人类进化系统的空白。同位于狮子岩地区的石峡遗址(含石峡文化遗存),距今6000年至2700年,是广东地区重要的新石器考古文化遗址,打开了认识岭南史前文化的窗口,还为探索这一地区社会发展诸阶段与我国同阶段其他地区诸发达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石峡遗址出土的玉琮,其形制、纹饰与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存在明显的相似性,这正是石峡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例证。
2001年,《考古》杂志评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广东有3项入选,韶关独占2项,分别是马坝人和石峡遗址,2006年,马坝人遗址与石峡遗址合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石峡遗址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是广东省3个被列入的大遗址之一。

岭南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
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称韶关“唇齿江湘,咽喉交广,据五岭之口,当百粤之冲”,历来是中原地区与岭南以及中国内陆与海外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清朝中期全国税额最大的内陆税关之一的太平关就设在这里,韶州因此也在民国时期改称为韶关。境内有梅关古道、乌迳古道、西京古道等南北东西水陆联运以及海外与中国内陆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交通干道。梅关古道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像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是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之一。

佛教禅宗南派的发源地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唐时,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禅寺)弘法37年,为禅宗的传承和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惠能弟子法海根据惠能言论整理、汇编成书的《六祖坛经》不仅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更是唯一一部称“经”的中国佛教经典。禅宗经过进一步的发展,从岭南到江淮再到黄河流域, 衍生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宗派,形成了“一花五叶”的格局,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载体,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南华禅寺始建于公元 502年,坐落在韶关市曲江区曹溪之畔,是“南宗禅法”的发祥地,被誉为“ 禅宗祖庭”。寺内珍藏着大批珍贵历史文物,如六祖惠能真身、唐武则天赐六祖的金绣千佛袈裟和圣旨、元仁宗八思巴文圣旨、明英宗金书“大藏”经圣旨、宋代木雕罗汉等。

广府人的乡梓地
韶关南雄珠玑巷是中原南迁氏族的驻足地和发祥地,在岭南人文史上有重大影响。自唐朝开元名相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新路以后,珠玑巷便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是宋末中原人民为避战祸纷纷向南迁徙的歇脚点,也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站。
从珠玑巷迁播出去的姓氏至今已达200多个,其后裔繁衍达7000多万人,遍布海内外,他们都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桑梓乡”。珠玑巷被称为广府人的祖居之地,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

海外瑶族的祖居地
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是世界过山瑶之乡,居住着约3万瑶族同胞,是瑶族向中国西南地区以及海外各地迁出的主要地区,是历史上瑶族迁徙过程中的重要聚集地和海外瑶族的祖居地。
乳源瑶族村寨颇具特色, 分布在大瑶山深处的山头、山腰、山坑、田峒、山窝之间,一般是以家族为基础,以姓氏宗族聚居而组成。乳源瑶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语言、婚姻、服饰、丧葬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并成为瑶族的一大特色。”瑶族盘王节””瑶族刺绣”“瑶族民歌 ”“乳源瑶族传统服饰”等列入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米瑶绣作品(瑶岭长歌》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并被省选送参展上海世博会。

红色革命热土
韶关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孙中山先生两次在这里督师北伐;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在这里修整练兵和编写游击战教材。策划岭南起义,为井风山会师打下基础;邓小平等层率红七军鏖战梅花岭后辗转上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朱德曾在这里指挥红军主力取得“水口战役”的胜利:红军长征在这里突破国民党三道封锁线,继续推进长征征途;这里是三年游击战的跟据地,陈毅在这写下著名的《梅岭三章》;这里还是抗战时期广东的省会城市,中国共产党在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和游击战。
目前,韶关境内有502处革命遗址被列入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名录,其数量全省排名第三,是广东省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是广东省内唯一的红军长征纪念馆,更是长征国家文化主题的重要组成服分,活化红色资源将助力韶关建设成为全省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播高地、红色旅游首选地。

华南工业重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超关因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被国家选为重点发展的工业领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根据中共华南分场“边建边改”的指示,韶关先后新建大小矿企业63个,迁并、扩建和改造旧企业100多个。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韶关被定位为“华南重工业基地”。1966年至 70年代初,向韶关转移了大量的企业。韶关再次获得大发展的机会。
三次工矿业发展的高潮,彻底改变了韶关的产业结构,建起了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练厂、韶关发电厂、大宝山矿、凡口铅锌矿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工矿企业,翻开了粤北工矿企业发展的辉煌篇章,韶关成为广东的工业重镇。其中,翁元下庄士法铀水冶厂的建成投产提供了制造第一颗成功爆炸的原子弹所使用的铀材料的70%,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按计划爆炸争取了时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时期,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源源不断赶赴韶关,仅19
12天前2024-04-23
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