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钢城区
山东-济南-钢城9363军工遗址
  在济南市钢城区南部山区,沿着蜿蜒的山道拾级而上,一座静谧而庄重的院落赫然出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以无声的坚守默默注视着山河美景,这里就是秘密代号为“国营9363厂”的小三线军工企业——国营山东新华翻砂厂旧址。

  大山里的武器生产基地

  20世纪中叶,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局势十分严峻,为加强战备,1964年10月,毛主席作出了建设三线的战略决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三线地区指中西部省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自身的腹地通称为“小三线”。

  国务院国防办公室组织编制了全国各省市“小三线”的建设规划,按照规划,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主要承担生产半自动步枪、枪弹、手榴弹、地雷、迫击炮、迫击炮弹、硝铵炸药等军工产品,目的是一旦战争爆发,交通切断,各省可以立即装备起地方部队和民兵武装,做到独立作战。


  “国营9363厂”就是根据中央和毛主席的决策部署,华东局和山东省委作出的决定,于1966年建设的山东“小三线”武器生产基地之一,它对外叫国营山东新华翻砂厂,秘密代号为“国营9363厂”,其中“93”代表“小三线弹药生产”,“63”则是工厂序号,主要生产60毫米和82毫米迫击炮弹。

  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选址方针,泰沂山区成为山东“小三线”建设的理想选址,“国营9363厂”就选址在泰沂山区腹地的沂源县黄庄公社大上峪大队(现为济南市钢城区大上峪村)的北山坡上,工厂北面与莱芜相邻,西面和南面与新泰接壤,处于沂蒙山区七十二崮之一的青杨崮。

  1966年5月26日,筹建组来到青杨崮,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国营9363厂”的地理勘探、项目论证、规划调整、工程立项、工业设计等工作,8月25日,“国营9363厂”项目正式立项。

  1966年10月,2000余人的施工大军奔赴沟壑纵横、群山连绵的青杨崮,拉开了“国营9363厂”的基础建设序幕。全厂占地面积1903亩,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分别建设了101铸造车间、102机加工车间、103总装车间、104硝铵炸药生产车间、105木工车间等生产分区,分布在青杨崮南麓的九条山沟中。

  1966年12月底,170多人开进厂区安装设备,为尽快投入试产创造条件。同时,从西南地区大三线工程282厂、济南456厂,以及济南、青岛、东北各省份军工企业选拔的四批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熟练技工陆续集结到刚刚诞生的“国营9363厂”,做好生产准备。北京、济南、青岛以及全国各地的大中院校毕业生、军工企业专业人才、退伍转业军人招工进厂,组成一批批实习队,前往湖南282厂(一家生产迫击炮榴弹的军工企业)进行岗前培训。


  1968年7月,“国营9363厂”开始试制1953式82毫米迫击炮稀土铸铁杀伤榴弹。迫击炮因其体积小、质量轻、机动性强、杀伤效果好等优势,成为重要的杀敌“神器”,从诞生以来一直占据着陆军装备的一席之地。7月21日,毛坯弹的浇注开了第一炉,后经过技术人员上百次攻关,1970年4月,在潍北732厂的靶场第一次打靶,取得了满意结果,并于4月底交验了1.2万发合格产品,6月份正式进行批量生产。

  到1973年1月,“国营9363厂”原工业设计方案确定的1953式82毫米、1963式60毫米迫击炮稀土铸铁杀伤榴弹、硝铵炸药三种主要产品,全面转入了正常生产,并且规模逐步壮大。

  从1978年开始,“国营9363厂”开始批量生产82毫米稀土增重弹,并一度成为主导产品。其间,鲁中木材厂被划归“国营9363厂”,除满足军品82毫米、60毫米迫击炮榴弹的包装需要外,还承担起了山东省所有小三线军工产品的包装供应。

  1969年至1986年,在这18个春秋里,“国营9363厂”这座潜隐在山坳里的小三线军工企业,共为国防前线生产了1953式82毫米迫弹155万余枚,60毫米迫弹86万余枚,生产硝铵炸药6.3万余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2亿元,为保家卫国、壮大军工、捍卫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军工企业转向民品生产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国营9363厂”为了方便职工家属及时就医和安全事故及时施救,建厂之初,先后在各个车间设立了卫生室,在北山机关设立了中心医务室。后来逐步发展成为集中医、内科、外科、妇产、放射、化验、理疗、门诊、住院等于一体,拥有45名专业医务人员、1618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职工医院。

  为了确保下一代的教育成长,“国营9363厂”从1968年开始,着手在厂区各点建设托儿所6处。1969年工厂出资与大上峪村联办了一所学校,并于1971年正式建设了厂子弟学校,在校学生达到近700名。

  为了让3000余名职工和家属在这片深山沟里拥有他们温暖的家,从1979年开始陆续建设了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的职工家属宿舍和单身职工宿舍。宿舍为了达到隐蔽的目的,最大限度缩小长度、跨度、高度,尽量做到与当地群众居住的建筑相似,布置成阶梯化、乡土化、村落化的民居形式。

  为了就近方便生活,安置家属就业,大上峪村把100余亩优质农田和400余亩山坡地划拨给了“国营9363厂”,用于开办“五七”农场。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军品任务大量缩减,“国营9363厂”和所有的三线军工企业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考验,工厂慢慢把精力转移到民品生产上。“9363”人拿出当年开进大山拓荒创业时的热情和干劲,依托自身在翻砂铸造领域的国内领先水平,很快完成了民品生产对传统军品的替代转型。

  自1980年开始,他们就以铸造、机械加工、木工加工为主,与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联合生产“双喜牌”JB-2家用缝纫机零部件。第二年就建成了缝纫机零部件、铸造、机加、台板生产线,形成了年产10万配套件生产能力。

  自1984年开始,“国营9363厂”还研制开发了发动机195曲轴产品,并迅速形成了从翻砂铸造到机械加工的成套生产能力。

  在这期间,“国营9363厂”还生产“金象牌”自行车的主要配件,当年的“金象牌”自行车飞驰在山东广大城乡,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后来,“国营9363厂”由于经营不善,企业发展一直没取得突破。1997年11月,由于国家政策调整,企业整体迁往泰安,结束了这家“小三线”军工企业的辉煌历史。

  “三线精神”历久弥新

  从诞生之初,“国营9363厂”一代代的工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书写了三线军工人报效祖国的壮美篇章。

  邸芬莲毕业于沈阳化工学校,当时在湖南生产迫击炮弹的282军工厂担任技术人员,1967年,在新华厂试生产任务十分紧迫、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被调到了“9363厂”,从东北沈阳,到中南湖湘,再到泰沂山区,她一次又一次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并将她在湖南工作时结识的男朋友,同为技术人员的彭宗雨也带到了新华厂,一干就是30年。“9363”人就像种子被春风吹进山沟,扎根在最艰苦的环境,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1970年的寒冬,打山洞的艰巨任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加快进度,厂里把新职工按部队编制成立了9个排,其间每一个人的棉袄都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整整三个月天天如此,直到洞成。最怕的是遇上雨雪天,因为101车间铸造出来的毛坯弹,要运到5公里以外的102车间进行机械加工,运输靠的是厂里唯一的一辆解放卡车,如果碰上雨雪天坡陡路滑,车根本派不上用场,那么运送只能靠人来背,大家会不约而
14天前2024-05-18
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