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商丘
黄河故道
黄河古道
黄河古道在河南商丘境内有南北两段,南段为金朝末年金哀宗时期至明朝弘治时期的黄河古道;北段为明朝弘治时期至清朝咸丰时期的黄河古道。金朝天兴二年(公元1232年)十二月,金国即将灭亡时,金哀宗由汴京迁都归德府(今河南商丘),蒙古军队久攻归德府不下,在今商丘西北处人为决黄河,黄河流经商丘南部,黄河水夺濉水入泗水。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河南省的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处决口,折流向东北,于山东省德州利津县附近注入渤海。这样,黄河就在商丘北部留下了一条尾闾,故称废黄河,又叫黄河故道

黄河古道流经商丘境内的民权、宁陵、梁园、虞城4个县区,涉及26个乡镇、5个国有林场及5座水库,在商丘境内总长136公里。经过两次南北大改道,黄河流经商丘共621年。

南河道金朝天兴二年(公元1232年)十二月,金国即将灭亡时,金哀宗由汴京迁都归德府(今河南商丘),蒙古军久攻归德府不下,在今商丘西北处人为决黄河,河水夺濉水入泗水。明朝初年黄河的下游河段流经河南的荥泽、原武、开封,根据史书记载“自商丘、虞城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然和在经过宿迁向南流入了淮河。明朝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由于在沙湾将黄河水堵塞,黄河主流复回开封府以北,沿归德府(今商丘)、徐州一路旧道,经宿迁、淮阴入淮河。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以后,白昂、刘大夏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孙家渡旧河,从而舒缓了下流水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于黄河南岸的故道被全被堵塞,这样黄河水便全部的从徐、郊流出,侵入了淮河和泗水进海。

北河道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南岸的河堤加固,断绝了黄河向南决口的危险,从而使黄河的河道变得比较稳固。此后,黄河归为一条河道,由开封府、兰阳县、归德府、虞城县,下徐州、邳县入淮河,一直维持了280余年。此河道又被称为“明清黄河故道”。

黄河是国人的母亲河,千年以来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蜿蜒曲折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不仅赋予了人类的生命,还流传着诸多传奇故事,有些黄河捞尸人就是传说中沿河而居的“水鬼”,这个称呼和他们从事的行业有关。每个行业都有行业的禁忌,作为长期在黄河上讨生活的人,自然是见惯了各种邪乎事,所谓的邪乎事,就是超过人类认知,还没有用科学观点来解释的一些事情。黄河捞尸人只捞尸体,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挑起飘在水面上的杂草树枝,捞起尸体后便用准备好的白布盖上,然后会取一根缠了黑狗毛的绳子把尸体捆住,吊在背阴的悬崖边上,然后等着家属来认领。黄河捞尸人也不是什么尸体都会打捞,如果遇见尸体直立在水里,水面只飘着一绺黑发,他们会立即调转船头而去,绝不会试图打捞,用他们业内规矩解释是,他们只负责替人捞尸,不替枉死之人伸冤,这种直立于水中的尸体,在他们眼中并不是尸体而是一种令人恐惧的“煞”。说来也怪,有些人落水之后,尸体并不会浮上来,待捞上来之后犹如刚死一样,还保持原来的样子,不仅如此还会一直保持着直立的姿势,随着水流缓缓前进,犹如散步一般。很多时候在干涸的河床上面#玩转户外
12天前2024-05-22
2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