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乐山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Leshan Giant Buddha),又名凌云大佛,全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大佛左右两侧沿江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像。大佛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山道,沿绝壁开凿而成,曲折九转,奇陡无比。大佛雕凿完成后,曾建有7层楼阁覆盖(另有9层或13层之说),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但佛阁屡建屡毁。
佛像建造的发起人是海通禅师。海通是贵州人,在凌云山结茅修行。他看到三江水肆虐,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便立志开凿大佛,欲仰仗佛法,减煞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遍行大江南北、两湖淮海等地,筹集人力财力,于公元713年动工开凿。当时弥勒佛像作为武周时期广泛流传的佛像代表,自然成为海通造像的首选。当大佛头、胸初具雏形,海通就圆寂了,大佛工程第一次停工。沿九曲古栈道下去可以走到大佛脚部,可以向上仰望大佛、拍到大佛全貌。因栈道在维修此次无法完成这一愿望,只欣赏了大佛上半部。或者可以选择乘船在水道上整体观望大佛,我们因为时间紧张没有安排,有些遗憾。大佛头部后方,就是凌云峰顶,此地有一座海师洞,是当年海通和尚居住的地方。考古队员把天宁阁残碑移到了海师洞内,以进一步保护好这块残碑。
乐山大佛能够坚持到今天,应当归功于独特而巧妙的排水系统,将水流完美地避开。大佛头顶的螺髻分为18层,其中有三层中间被设计成了排水道,顶部的雨水会顺着这三条道排走;身上的排水道则潜藏在各个衣领、褶皱处;胸口、臂膀也设计了类似的排水道。
24天前2024-05-19
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