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亳州
花戏楼
亳州游记(二)
(上接《亳州游记》(一))
花戏楼歌台,最引人注目的是木雕,这也是一绝!木雕分为普通木雕和大木透雕两种。大木透雕的材质是从云南那边运过来的大洋木,大木透雕共刻有人物600个,神态逼真,呼之欲出,层次分明。舞台正中屏风透雕,二龙戏珠,上方匾额清歌妙舞,舞台正中是红底四字“演古风今”,中间上下敞门,是“想当然”和“莫须有”,台前有副楹联: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整个戏台主要的木雕内容是:三国戏文18出,如长坂坡割须弃袍,七擒孟获,诸葛亮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空城计,长坂坡,千里走单骑,三英战吕布……虽然历经岁月风霜,却仍然色彩艳丽。外面的一幅木雕,是长坂坡之战,赵子龙七进七出,这也体现了曹孟德惜才的风范,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同时也体现了白马银枪赵子龙的勇猛,得以青史留名。整体看,花戏楼真是五彩斑斓;居然没有用一根钉子,全部都是榫卯结构。戏楼前面是个大广场,可以容纳几百人同时看戏。后面大殿,供奉的就是义薄云天的关二爷了。
花戏楼的山门和背面的歌台,集中了砖雕、木雕艺术之大成,是我国建筑中艺术珍品。这是一座山陕会馆,是清顺治十三年即1656年,由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资修建的,戏楼增建于康熙十五年四月(1676年),乾隆年间又增建了许多彩绘和雕刻,道光年间(1821年),商人们又集资铸造了16米余高的铁旗杆和三千余斤重的铁熏炉。会馆之所以称为“花戏楼”,是因为院中歌台戏楼色彩绚丽、美轮美奂。旧时亳州有俗语:“苏州卖得好头油,亳州看得花戏楼”。
来到“关帝庙”大殿前,一副长对联写得非常好:上联,“擎汉尽忠揖曹全义一人而行唯偃月”,下联是,“破邪为帝倡善称君千古不动在春秋”。进殿上匾四个大字“忠义千秋”,光彩照人。三座巨雕,十分威严,正中是关公坐像,右手捋胡须,左手掌贴左腿,两边雕塑是周仓、关平,分别手托春秋和大印。
东看楼一层是中华祖训展览馆,有赵氏、朱氏、吴氏、胡氏等众多家训,里面渗透不少商业氛围浓厚的味道。西看楼一层是皮影观看的地方。没有时间,匆匆看过,就从鼓楼边门出来,经张飞庙,到朱公书院门前水塘边的长廊坐了坐,仔细打量一番花戏楼东侧的风景,碧水红亭绿树,然后找同游,进入朱公书院。
原来,东边的朱公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是亳州人为纪念康熙年间知州朱之琏的德政而修建的生祠(为健在的人建祠,称书院)。朱之琏,清康熙三十一年中进士,同年敕封为亳州知府。两度在亳州任职长达18年,他“绝请托,寡宴会,治梗顽,不累民,重农桑,铁面无私”,后改任安庆知府。1709年亳地水灾,瘟疫四起,又领命回亳,与百姓一起渡过灾害,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亳州人崇敬岳飞,建庙以祭祀,现存“岳武穆王庙”为清康熙年间建筑,山门上有一砖雕麒麟,脊两端有龙形大吻(兽头),大殿为主体建筑,分前殿和后殿,内供岳飞及牛皋、张宪等抗金名将神像;院内正中有秦桧夫妇石雕受刑跪像。看到岳武穆王庙,真是感慨万千,岳大人在余心中,真是高于泰山,这位南宋抗金名将,既是军事家,又是战略家,既是诗词人,又是书法家,就是这位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为国为民战绩辉煌的名将,却遭秦桧、张俊、万俟卨等人诬陷,这只能说大王赵构是个昏君,南宋灭也是情理之中。“三十功名尘如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首《满江红》,激发了多少仁人志士,真是“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来到亳州,心里还供着一个华佗。这位“建安三神医(华陀、董奉、张仲景)”之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照人。
离开花戏楼,是贴着火神庙西墙外的北巷,进入花园,出北门,眼前就是涡河。
接着,点了网约车,前往曹操地下运兵道。来到谯城人民路,从北门入口进入,一开始步入地下,里面全是介绍建安时期的人物简介和故事,介绍建安文学及对后世的影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事绵延,社会动荡,曹操统一北方,社会渐渐安定。由于曹操父子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文采大发,出现生机,在其父子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文人。他们临涡而同赋、登楼高歌、宴游赏乐、诗酒风流,诗、赋、文创作出现空前的高涨。
建安文学辉煌的五十余年,其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初期,建安诗人饱尝战乱之苦,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创造了以悲愤感伤为基调的诗歌。之后,建安诗人安居邺城,宾主“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唱和诗赋,公宴赠答,多属魏响,为建安正格。后期,建安七子相继逝去(孔融、陈琳、王粲、徐干、刘桢等),文坛寂寞,文学衰落,唯子建以八斗七步之才,慷慨悲心,兴情成篇,自放奇光异彩,诗赋骨气奇高,辞彩花茂。后来谢灵运赞子建:“天下才共有一石,子建独占八斗”。当看到曹植现存诗110首左右,其中比较完整者77首,真感怀也。乐府诗39首,如《丹霞蔽日行》、《飞龙篇》、《苦思行》、《名都篇》……;文人诗38首:《责躬》、《应诏》、《朔风诗》,《矫志诗》、《喜雨诗》…… ;赋58篇:《静思赋》、《怀亲赋》、《登台赋》、《归思赋》、《慰情赋》、《洛神赋》、《闲居赋》、《洛阳赋》、《东征赋》、《感时赋》……后世盛赞建安文学,如没有建安,何来盛唐,如没有三曹,哪有李杜……足见建安文学强大艺术魅力,也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范式。时至今朝,文学建树者,无一不从建安文学中吸了一杯营养。
在展览通道,遇见了曹操留存于世的书法隶书真迹《衮雪》和蔡邕的三幅隶书(拓本),乃神品也。
之后,游人进入地下运兵道,穿越时光隧道。
运兵道于1938年被发现。1969年,在城内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两侧挖出运兵道数条,总长2000米。从当下发掘情况看,曹操运兵道以市内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门延伸,由青砖筑成,总长度12000米,离地面1.8米至3.5米不等,底宽0.7米左右,高2米左右,有单行道、并行双道、上下双层道、转弯道等多种类型,纵横交错,规模较大。
进入隧道,如入迷宫,若不是有标识,恐难寻到出口。隧道里,冬暖夏凉,空气流通不闷,干澡没有异味,脚下没有潮湿。行走在隧道,感到运兵道,一开始建设时,就考虑很周全。为防止相对而行时的拥挤,隔一段修上下两层,上层既可容一至数人隐身,也可起到人员分流之用。另外壁道还留有可放灯的小龛,还有猫儿洞、单人掩体、多人掩体,绊腿板、通气孔,通话孔等,设计十分巧妙。
出了运兵道,不时惊奇地回看,这可是二千多年前的军事设施,它见证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由于它是军事设施,古代可能没有多少人会知道,以至于《三国志》、《三国演义》的作者,都没有将此写入书中,也不知掐指神算孔明可知否?
23天前2024-05-02
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