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北京
报国寺
与黄宗羲、王夫之、唐甄并称“四大启蒙思想家”的顾炎武,本名顾绛,字宁人,南直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后,亭林先生将自己的名字由顾绛改为顾炎武。他在昆山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清活动,但明朝大势已去。
明朝灭亡后,顾炎武不愿为清朝效力,他将昆山的家产悉数变卖,辞别故里,开启北游生涯。他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旅途中,骡马驮书随行,随时将书中内容与所见所闻进行核对,实地考察后勘误。顾炎武把对故国的怀念化作对学问的执着,而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学识使他著述颇丰。
历史上的报国寺香火旺盛,还曾是北京最大的旧书市场,文化氛围浓厚。在清代,有不少诗人、词人、诗词理论家、文学家、戏曲家、书法家、收藏家、学者、金石学家等文化名人经常光顾报国寺旧书市场。由于报国寺地处皇城外知识分子聚居的核心区域,顺理成章地成为宣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45岁的顾炎武第一次入京,此后,在他北游的25年中,多次往返京都,在京期间,多次寓居报国寺。在这里,文化大儒顾炎武可以淘到他感兴趣的古籍,同时也结交到来此淘书的文化名人。顾炎武在报国寺以文会友,著书立说,创作出《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等著作。
顾炎武与报国寺的不解之缘,为后世顾亭林祠选址于此埋下了伏笔。



乱世中的顾炎武手不释卷,沉醉于诗书学问,终成一代大儒。
23天前2024-05-23
7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