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重庆
国民参政会办公地旧址
重庆国民参政会办公地旧址一日游
育才学校位于红岩村的旧址——原国民参政会办公地。抗战胜利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私立育才学校迁至重庆化龙桥红岩村办学,与中共中央南方局比邻而居。在黑暗政治和萧条经济的双重压迫下,育才学校历经诸多坎坷,始终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斗争的堡垒作用,积极参加抗议美军暴行等革命活动,深入农村开展斗争,在黑暗中探索光明,在斗争中艰难成长,谱写了育才学校在红岩的光辉华章。1945年秋,陶行知从红岩村女主人饶国模手中租借到原国民参政会办公地及其附近的几栋房屋,并于1946年初,陆续将育才学校迁移至红岩村办学。该年5月,校刊育才通讯第一期刊登搬迁工作简讯,称音乐、舞蹈、自然、文学、社会五组,加上在化龙桥大店子的绘画组,已集中到红岩村总校。最高会议、指导委员会、教导部、总务部、学生总自治会等机构业已成立,各项活动逐渐活跃起来。迁址红岩村,结束了育才学校过去六年散居各处的局面。学校离市区更近了,便于学生课外实践和接触新兴事物。1946年7月,陶行知因劳累过度猝然离世,育才学校艰辛办学之路再添坎坷。消息传来,全校悲恸。为继续陶行知未竟的事业,学校在新校长马侣贤和党支部书记廖意林的带领下,发起爱校运动,号召每一个同学都要爱护学校,帮助学校,以渡过难关。育才学校在合川草街子时期就曾多次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打压和排挤,迁到红岩村后,则经常有特务在学校四周窥探。除了被严密监视,1947年学校还遭受了一次正式搜查。据校友石正宽在国民党军警特务搜查红岩村育才学校一文中回忆:3月1日傍晚,国民党军警特务来到红岩村,对学校进行了搜查,查得非常仔细,连每个座位和墙壁都再三摸敲,尤其是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送给学校的那几把椅子更为重视,搜查了近7个小时,最终一无所获。1948年,川东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廖意林也被迫转移,重庆分部再遭打击。危难之际,原育才教师、陶行知的得意门生孙铭勋(中共党员)临危受命,开始全面负责分部工作。孙铭勋接手时,重庆分部已是极度困难:上海校本部无力再拨发经费,经济来源几近断绝。为此,学校不得不进一步收紧开支,倡导节衣缩食;继续开展草街子时期的自主生产运动,全校师生一起开荒种菜、担煤挑水、洗衣做饭。1948年,育才通讯新八期刊登的山城来札一文,详细记叙了分部发动全体师生、工友搬煤的运动:工人从煤厂搬到马路口,学生从马路口搬到校内,用传递的方式,小的抬、大的挑,4500斤煤一个下午就搬完了。红岩村时期,育才重庆分部不仅得以保存,而且有所发展。1949年春,学校先后增设社会组、教育组、戏剧组、绘画组,学校人数增加到170余人。加上与饶国模所办的红岩小学合并,育才焕发生机。此外,育才还积极支援其他学校的建设,如王朴创办的莲华中学,韩秉炀、陈尚芳创办的私立建国小学,都曾得到育才学校的援助。重庆解放时,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的学生合绣了一面五星红旗,挂在抗战胜利纪功碑上。恰如育才赋所言:华蓥山三次起义,师生挺身躯血染沙场;解放碑率先举旗,同学昂头颅迎接曙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市政府同意育才重庆分部与邹容中学合并,迁往谢家湾,改名重庆育才学校,育才学校在红岩村的办学历程由此结束。
22天前2024-05-25
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