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视频
合作
合作桃源大酒店(香巴拉文化广场店)3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甘南万人锅庄舞。
历史渊源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在全国各大藏区广为流传,在甘肃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模仿部落图腾动作的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丰富完善的,在原始宗教信仰中,锅庄、火塘是神灵集聚之地,是维系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所在。因此,人们通过祭祀等取悦鬼神的形式来自我安慰和取得信心。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5世纪,蕃域高原处于藏族历史上的“小邦时期”,小邦时期是锅庄舞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锅庄舞处在历史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初具规模。锅庄舞在藏区真正的流传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形成的寺院文化,为锅庄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给了锅庄舞新的生存空间。
种类形式
锅庄舞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舞”,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舞”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舞”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舞和新锅庄舞之分,古旧锅庄舞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新锅庄舞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舞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
甘南锅庄舞动作大多来源于高山牧区,舞蹈动作往往以雄健、奔放、敏捷、豪壮的气势节奏而著称,有牧民挤奶的动作、有夯土垒墙的动作、有放牧瞭望的动作、有打猎奔跑的动作、也有宗教祭祀的动作等,规范起来后,有“前后甩手”“单手统袖”“双手绕花”等动作。甘南锅庄舞的特点在于队形多变,脚步的踏、踩组合,舞步稳沉柔韧,舞者自身动作丰富,其中男子伸展双臂,如雄鹰盘旋奋飞,动作豪放刚劲,女子点步转圈,如凤凰摇翅飞舞,动作则端庄优雅,由此形成强烈对比和独特的视觉观感。
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男女在广场或庭院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相随。歌声嘹亮,穿透力强。舞蹈者做“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歌词唱完一个段落,众人齐声呼叫——“哑”,随之加快速度,甩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动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其中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飞翔,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
传承发展
锅庄舞是从藏族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而来,同时也在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渴望,从形式看也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锅庄舞也开始走向更加多元的舞台。由于锅庄舞舞姿优美,生动活泼而且简单易学,容易上手,比较适合大众学习。逐渐成为了广场健身舞的主要舞蹈形式。如今,陇原各地随处可见的广场舞,锅庄舞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藏族锅庄舞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科学的体育手段。由于锅庄舞的节奏有差异,对此舞者也要作相应的调整。锅庄舞如果跳得恰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体的心肺功能,提升舞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耐力素质。整套动作对于人体的身体健康十分有利,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体育锻炼方式。锅庄舞带着民族文化的符号,与中国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着更高层次的融合。
随着锅庄舞普遍走入人们的生活,藏族文化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到丰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也逐渐受到关注,走进艺术舞台。
22天前2024-05-25
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