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淄博
稷下文化园酒店·团建·宴席
荀子议兵
荀子年近八十,从秦国回到自己的故国一一赵国。一天,赵孝成王让临武君和笥子议论用兵之道。
赵孝成玉开门见山地说:“请问二位用兵的要领。”
临武君曲恃通晓兵法,马上回答说:“上取得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取得地理上的有利形势,观察好敌人的变动情况,比敌人后行动但比敌人先到达,这是用兵的要领。”
笥子说:“不对。善于使民众归附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用兵的要领在善于使民众归附自己。”荀子的儒家用兵理论,和临武君的用兵观念相悖。
临武君反驳道:”不对,用兵所看重的是形势有利,所实行的是机变诡诈。“
荀子掷地有声地说:”不对,我说的是仁德之人的军队、是称王天下者的意志。您看重的是权变谋略,形势有利,所实行的是攻取掠夺,机变诡诈,这些是诸侯干的事。仁德之人的军队,集合起来就成为有组织的队伍,分散开来便成为整齐的行列:伸展开来就像莫邪宝剑那长长的刃口,碰到它的就会被戳断;向前冲刺就像莫邪宝剑那锐利的锋芒,阻挡它的就会被击溃:摆成圆形的阵势停留,或排成方形的队列站住,就像磐石一样岿然不动,触犯它的就会头破血流,稀里哗啦的败退下来。仁德之人当政,国家日益昌盛,诸侯先去归顺的就会安宁,迟去归顺的就会危险,想和它做对的就会削弱,背叛它的就会灭亡。”
赵孝成王笑了笑说:“说得好!请问称王天下者的军队应该采用什么办法,采取什么行动?"
笥子说:“一切都在于大王,将帅是次要的事。君主贤能的,国家就安定:君主无能的,国家就混乱;君主崇尚礼法、看重道义,国家就安定;君主怠慢礼法、卑视道义,国家就混乱。安定的国家强盛,混乱的国家衰弱。这是强盛与衰弱的根本原因。”
赵孝成王说:“说得好!再问阁下一个问题,那就是做将领的原则。"
荀子说:“智慧没有比抛弃犹豫不决更高的了,行动没有比不犯错误更好的了,事情没有比毫无悔恨更美的了。做事到没有后悔的地步就到顶了,不能要求一定成功。谨慎地根据六种策略、五种权衡、三条最高原则办事,并且用恭敬而不大意的态度来处理一切,就是举世无双的将领,就能与神明相通了。“
临武君没有更好的理论反驳荀子了,只能说:”说得好!”接着问:“请问称王天下者的军队制度怎样才能切实可行?"
荀子说:“将军为战鼓而牺牲,驾驭战车的死在缰绳旁,各级官吏以身殉职,战士死在队伍中。听见战鼓的声音就前进,听见钲铙的声音就后退。服从命令是最重要的,取得战功在其次:命令不准前进却前进,就像命令不准后退却后退一样,他们的罪过是相同的。不杀害年老体弱的,不践踏庄稼,对不战而退的敌人不追擒,对抵抗的敌人不放过,对前来投顺的,不抓起来当俘虏。凡是讨伐杀戮,不是讨伐杀戮百姓,而是讨伐杀戮扰乱百姓的人,百姓如果有保护乱贼的,那么他也就是乱贼了。"
临武君佩服而又无奈地说道:“说得好!”。 (译自《简子,强国)
#荀子
22天前2024-05-25
2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