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成都
四川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截止到2023年10月,四川博物院现有院藏文物35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7万余件。馆藏文物分陶瓷类、砖石类、金属类、钱币类、书画类、民族民俗类、碑帖类、近现代类共八大类三十余小类,具有浓郁的巴蜀地方特色。
镇馆之宝有:
象首耳兽面纹铜罍,为西周时期文物,以其精美的造型和工艺著称。造型大方,铸造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其造型、纹饰和铸造技术,综合了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于一体,曾在日、美、法等诸国展出,观众无不为之叹为观止,不愧为国之重宝。
观音菩萨头像,其宝冠及头发刻画相当写实亦非常精美,被称为"东方美神"。在万佛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中这尊唐代观音菩萨头像是杰出代表,是万佛寺遗址中唐代造像中的精品。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目前存世仅有2件,一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一件现藏在四川博物院。采用“嵌错”制作工艺,其嵌错精致、工艺高超、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其颈部的装饰区描绘的是采桑劳动和习射情节,在铜壶身上展现的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技法,开创了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艺术的新格局。
双面刻石经,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在碑石上刊刻官定儒家经书,被称为“石经”,对于统一文字、推广教育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石经要在内部环境相对稳定,国家经济条件相对富庶的环境下,才能会被刊刻。五代是唐宋之交的“大乱斗”时期,后蜀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国家,以成都为国都。身处战火纷飞的五代,为什么偏偏后蜀能刊刻石经呢?这要归功于四川盆地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在冷兵器时代为后蜀提供了防御属性加成,让后蜀有了可以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四川盆地水土丰饶,为发展生产和耕作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此外,当时的后蜀,境内很少发生战争,也没有大的动荡。所以,天时地利之下,让四川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经济发达地区。只有好的经济条件,还不足成为诞生蜀石经的理由,还要当时的统治者重视才可以。后蜀皇帝孟昶和宰相毋昭裔都很重视教育。国宝“后蜀残石经”就是在毋昭裔的主张下,请当时著名书法家手写之后刊刻完成的。蜀石经共刊刻了包含《孟子》在内的儒家十三部经典,对儒学“十三经”的正式定型和对儒家经典“文献典范”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决定了后来中国儒学经典体系的基本格局。后蜀石经的存在,也充分证明了古代文人眼中“蜀学之盛冠天下”绝非徒有虚名。石经还首次在典籍之外,将注释同时刻于石碑之上,方便公众阅读理解,同时还是中国历代石经刻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因此被学者誉为“冠天下而垂无穷”的壮举。
四川博物院免费,但需提前预约。旁边就是浣花溪公园,风景秀丽,离杜甫草堂比较近,可以一并参观游览。
22天前2024-05-18
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