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敦煌
莫高窟
莫高窟:千年文化瑰宝的传奇历程
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那里蕴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文化瑰宝。而其中,莫高窟无疑是最为璀璨耀眼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窟内有壁画、彩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前秦建元二年(366 年),一位名叫乐樽的僧人云游至此。某一日,他在三危山的崖壁上突然看到了奇异的光芒,宛如万道佛光闪耀。深受震撼的乐樽认定这是佛祖的启示,于是便在此地开始凿窟修行,莫高窟的历史就此拉开帷幕。

在随后的北朝时期,莫高窟的营建持续进行。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但佛教却在这样的环境中蓬勃发展。无数的僧侣、工匠汇聚于此,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着一个个洞窟。这一时期的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等。壁画内容多以佛教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为主,比如“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等,生动地展现了佛教的教义和精神。这些壁画虽然风格质朴、粗犷,却具有浓郁的西域特色,反映了当时文化交流融合的景象。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与昌盛,莫高窟也进入了它的鼎盛阶段。隋朝的短短几十年间,莫高窟就新开凿了大量洞窟。而唐朝,更是将莫高窟的营建推向了极致。这一时期,国力强盛,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中外交流频繁。唐太宗时期,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归来,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异域文化,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莫高窟的洞窟数量急剧增加,形制多样且更加宏伟壮丽。壁画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佛教题材,还出现了大量的经变画,如“西方净土变”“维摩诘经变”等,这些经变画以宏大的场面、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还有众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自然风光等的壁画,如“张议潮出行图”生动地记录了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的威武英姿和盛大的出行场面,为我们了解唐代的军事、政治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直观资料;“雨中耕作图”则细腻地描绘了农民在雨中辛勤劳作的情景,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状况。

五代和宋时期,莫高窟的营建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在这期间,也发生了许多与莫高窟相关的故事。例如,一些地方政权为了彰显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对佛教的尊崇,对莫高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和维护。五代时期的归义军政权就曾大力支持莫高窟的建设,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艺术作品。

西夏和元时期,莫高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西夏时期的壁画和彩塑呈现出独特的风格,色彩鲜艳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元朝时,由于蒙古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莫高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的壁画中出现了许多蒙古族的形象和元素,反映了民族融合的特点。

然而,莫高窟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磨难。自然的侵蚀如风沙的磨损、雨水的渗漏等,一直对莫高窟的保存构成威胁。而战争的破坏更是令人痛心,在历史上的多次战乱中,莫高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尤其在近代,西方列强的探险家们以所谓“考察”的名义,纷纷来到敦煌,对莫高窟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他们盗走了大量珍贵的壁画、彩塑等文物,使莫高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其中,以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等人为代表,他们将无数的国宝级文物带离了中国,给莫高窟留下了难以弥补的伤痛。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的保护、修复和研究。科研人员们通过艰苦的努力,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尽可能地还原莫高窟的本来面貌,保护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莫高窟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它的神奇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同时,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和深化。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如数字化技术等,对莫高窟的文物进行记录和保护,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价值。

莫高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智慧结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它,让它的光芒永远照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莫高窟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颗千年文化瑰宝永远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续写属于它的传奇篇章。在未来的岁月里,莫高窟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向人们诉说着那古老而又神秘的过往。 #弘扬佛教文化打卡著名佛教寺院 #弘扬佛教文化参拜佛教寺院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 #鸣沙山月牙泉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
22天前2024-05-26
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