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广州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
2024广美毕业展观后感
今年2024年广美毕业展,改变了布局,一楼不再是纯艺。

分享一下以下几点我的观后感:

1.是ai艺术。之前我写过几篇AI艺术是大势所趋的小红书,当时收获到了不少热情的板砖。这不是我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去判断的趋势,而是时代洪流的必然产物。

AI大潮势不可挡。这次展览里有不少ai作品。

但是,AI创作的便捷性可能导致作品雷同,真正的创意在于艺术家在AI的框架下,如何融入个人情感和独特视角,这是机器无法模仿的精髓。

AI降低了创作的门槛,却提升了创意的价值。

2.人与人之间的社交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倾向于通过MBTI性格类型或其它标签来快速界定陌生人,
来迅速找到共鸣。
这种做法看似提高了社交效率,减少了筛选成本,但实际上可能构筑起无形的信息茧房。
真正深入的交往往超越了这些简单的分类,人与人的连接远比任何标签都要复杂且多元。

我深有同感的是,我不喜欢给人贴标签。
比如,不要轻易给人归类为“社恐”或“社牛”。我在视频里滔滔不绝,私下我没话说,我有些朋友跟陌生人没法聊天,但跟好朋友话很密,
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各异,真正的了解需要时间和耐心,而不是依赖标签化的速配。

3.设计趋势
这三年,新中式美学特别火。粉色的龙、渐变的山水。
然而,当这些元素逐渐成为标配,产品一定会趋于饱和和雷同,展览中新中式风格的作品我大概看到了4个。

创新,也许在于如何跳出这个已经走红的设计舒适区,寻找下一个未被触及的美学领域。

“反内卷”依旧是热门议题,但似乎已不再那么激进,话题度没有前三年高了。因为现在大家想开了,直接开摆。
“尸体回温”是今年的关键词,这是在高强度竞争后,大家的生存哲学

从奶茶店赠送的圣杯到星巴克的木鱼,是去年营销的爆款案例。“赛博拜佛”主题今年再用,就有点迟了。

4年前,麻省理工的教授,曾将新冠病毒做成电子音乐,有个展品将声音变成图象,是同样的思路。

创意的生命周期在加速缩短,信息爆炸的背景下,设计师可能更需要预见未来趋势。

4.商业化
总而言之,这次展览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没有前几年那种特别偏门奇奇怪怪(非贬义)的装置作品,对大众来说,接受度会更高。互动性强了非常多,可玩性增强了,并且设置了咖啡摊位。

另外,也没有去年因教培机构的无序参观。

工作人员告诉我,展览分为三期,雕塑部分在第三期,还没开放,这样很好的分流了人群。

今年的毕业展,新增了商业合作项目,很多作品有赞助商,艺术落地应用需要资金支持,这真的很棒。
#博物馆奇妙漫游
21天前2024-05-27
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