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威远
静宁寺
静宁寺
刚故去的齐邦媛先生在她的回忆录《巨流河》里多次叙及四川威远县的静宁寺。1934年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在北平创立中山中学,招收九·一八后流亡的东北青年学生。七·七后,中山中学又一路南迁,经南京、武汉,“到湘乡,到桂林,到怀远,有车搭车,无车走路,跋涉流离进入四川”,于1937年5月抵达威远的静宁寺,在此安顿八年。
齐世英的访谈录《齐世英口述自传》)就学校入川一事提到:“……由桂林徒步走贵阳,再坐车至威远县入川。我原拟把学校安置在成都附近,但四川的教育厅长郭有守却找不出一个适当的地方,适有一个东北同乡在四川盐务局当总务科长,他告诉我盐务局(设在自流井)旁边有一庙宇叫静宁寺,因有纠纷要查封,现在空着不用,盐务局有相当的发言权,他要我先去看看,如果合适就可以搬去。就这样把学校搬到静宁寺……”“查封”是指1936年以来该寺因开展“迷信”活动而被县政府查封。

静宁寺位于乡野当中,距自贡市区、威远县城都在20公里左右,按现今行政区划由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白石村管辖。此寺据说初创于明朝,大规模的建设其实始自清光绪年间,后成为川南一大丛林。留寄此处的八年里,东北中山中学共培养4000多名学生,其中有少量招收自威远本地。齐邦媛以“弦歌未绝”形容动荡时代该校对办学的坚持:“我今天回想那些老师随时上课的样子,深深感到他们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信心。他们真正地相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除了各科课程,他们还传授献身与爱,尤其是自尊与自信。”
我的爷爷当时家住向义红豆湾,虽是农村子弟,但近水楼台,得以进入中山中学,接受一流教育。90年代后他还多次参加校友会的活动,也时常跟我讲起求学经历。可惜年少的我没有太用心倾听,也未做记录,留下无尽的遗憾。每年清明节回乡扫墓,都会在静宁寺走走。现在它只是一间静谧的禅院,但堂宇、檐梁、阶梯无不在诉说往昔的峥嵘岁月。
如今交通发达,公路修到寺门,非常推荐来到自贡、威远的游客亲至静宁寺,领略中国近代史上传奇的一笔。#中国古建筑 #四川旅游 #抗日 #历史文化遗产 #近代史
21天前2024-05-27
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