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永靖
炳灵寺石窟
西行漫记之八——炳灵寺石窟
#小众发现社 #大自然的奇观

作为一名石窟爱好者,对于炳灵寺石窟心怡已久,它是中国比较早期开凿的石窟之一,也是甘肃地区著名石窟,一直纠结于交通不便,看到网上攻略都说需要走水路经刘家峡水库乘船前往,船期间隔时间长,导致实际石窟参观时间受限,可能来不及参观特窟留下遗憾,如果走陆路的话,好像说山路很多非常不便,所以一直没有成行。这次终于在平台上看到有走陆路的一日行程,当天可从兰州往返,想着最多辛苦些,便马上报了名,了却心愿。早上从甘肃博物馆附近上车,大约两个多小时便到达炳灵寺石窟,一路上非常顺畅,问了司机师傅,说四五年前路就修得很好了,看来几个旅游平台上的信息还是不够完善,需要到那个搜索平台找更好些。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崖壁上,西汉前该地域为羌人聚居地,北魏前称为“唐述窟”,“唐述”为羌语“鬼窟”的音译,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

据文献记载,炳灵寺石窟的开凿历史可上溯到晋泰始年(公元265年),此后炳灵寺石窟不断开凿、营建、修葺、扩建,特别是吐蕃王朝时期及其后藏传佛教的长期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仅次于敦煌石窟寺的具有藏汉两种风格的著名石窟寺。

西秦、北魏、唐代和明代是炳灵寺历史上佛教最为兴盛的四个阶段。西秦时期的石窟主要有169、192和195窟,西域佛教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的造像上有明显的反映。北魏时期的石窟主要以126、128、132等窟为代表,充分反映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佛教艺术风格。
而北周至隋代的造像从北魏细颈细腰、秀骨清像转型演变为形体丰满、挺拔秀美的造型风格,这一时期的造像大多比例匀称,造型丰满,动作舒展,具有纯厚的造型感。唐代和吐蕃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造像风潮再次兴起,炳灵寺石窟的开凿进入第二个主要时期,造像都比较注重形象动态节奏,身材与体态都趋于自然美感,著名的171龛内的弥勒佛大像龛,依山开凿雕刻,主供坐佛高达27米,原为石胎泥塑,虽泥塑部分早已经毁坏,但仍保存着唐代造像面型丰满、端祥和蔼,比例匀称的特征。大约在元明之际,藏传佛教传入炳灵寺,对原有洞窟进行了大量的重修重绘,留下了在同一洞窟里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种佛教艺术共存的局面。

炳灵寺石窟有上下四层,存有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内容丰富,沿着西岸一路前行,崖边的石窟单体规模不大,无法入内参观,只能在外面欣赏,通过导游小姐姐的指引和讲解,整体观赏体验不错,一路往前,后面还有不少崖壁上小的摩崖石刻,也很精美。

西岸的尽头便是著名的171唐代大佛以及其上方的两个特窟169和172窟,169窟是炳灵寺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是炳灵寺石窟的精华所在。它距地面50多米,原为一个天然石洞,宽26.75米,高15米,深19米,洞内非常宽敞,窟内现存佛龛24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佛龛为第6、7龛,第6龛位于窟内北壁,龛内塑一佛二菩萨像,分别有墨书题记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佛像造型生动,表情丰富,衣纹线条自然流畅,富于动感,佛的圆形背光外围均绘有火焰纹,背光内绘伎乐,左右各五个,大势至菩萨上方彩绘十方佛,上下两排,窟内还发现了现存最早的西秦“建弘元年”的墨书题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过桥来到东岸,北魏16窟涅槃像也很精彩,佛像经过搬迁,去除了原有唐代和明代的重塑外层,恢复了北魏时原貌,非常不容易。

甘肃的著名石窟基本都属敦煌研究院管理,个人感觉炳灵寺石窟是其中参观体验最好的之一,五十元门票可以参观所有普窟,讲解员小姐姐耐心细致,169+172特窟费用300元,物超所值,虽然需要通过陡峭的木梯爬上50米高空,依然觉得不虚此行,不过我们去时是淡季,基本没什么人,可以随意上下,如果是旺季,可能会限流,因为木梯只能供一人通行,洞内容纳人数也有限制,会影响参观体验。另外的特窟是北魏三窟,价格60-90元不等,也是非常精彩。

炳灵寺位于永靖县积石山,是著名的炳灵丹霞所在,两岸奇峰峭壁,黄河河道蜿蜒曲折,彼此交相辉映,观石窟,赏美景,还可以坐船去临夏地质公园一览壮观的丹霞地貌以及刘家峡水库的万顷碧波。
8天前2024-03-11
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