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临汾
大云寺
大云禅院。鬼魅的五代建筑,唐到宋的过渡
大云院 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后晋建立的第3年,位于山西长治平顺县的太行山深处。
大云院是一个非常“五代”的一座建筑,散发着一种鬼魅气质,而这种气质在五代的雕塑和绘画中都可以看到,比如山西平遥的镇国寺内的五代彩塑(北汉),以及《韩熙载夜宴图》(南唐)。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这种鬼魅从何而来,也许是来自中唐藩镇割据以来贵族间的“卷”带来的东西。而这种“卷”在五代十国时期达到了顶点。
太行山是古代关陇贵族集团的发迹地,基本都是军事贵族,而山东(太行山以东)则是以士族文人集团为主。五代的五个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中3个时期(国家)都发迹于太行山,分别是后唐、后晋、后汉。而大云院正位于太行山中部,在
后唐和后晋的河东节度使管辖范围之内。五中
代时期的皇帝往往只顾享受,疏于治理,各地军阀各怀鬼胎,一心想着篡权;同时中原地区又面对北方契丹的军事压力,使气氛非常诡谲。当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灭了后晋,建立后汉,为了稳固政权而大肆削弱部下,导致逼反各地军阀,使后汉仅维持了3年的国祚。这就基本宣告了军事统治的失败,以及关陇集团的没落。
真正的转折是后周。来自山东士族集团的郭威是后周的建立者,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躬行节俭,奖励耕殖,招抚流亡,平均赋役,发展经济;同时解决武将蛮横的问题,有效平衡武将力量,改变了自唐安史之乱以来争权夺利的政治风气;笼络山东士族文人,提高文人待遇,使国家治理变得有序。在后周之前,中国的资源在唐武则天时期就越来越集中在山东(太行山以东),必然导致政治中心的东迁。然而朝廷对山东士族文人集团的笼络一直存在问题,不论是唐的河朔三镇割据,还是各地军阀对文人的轻视;因此在五代的各个时期,国都一直在洛阳、开封和汴梁之间东西摇摆。直到后周提高了山东士族文人的地位,才真正完成了文武共治,奠定了未来的治理模式的基础,从此完成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
正是因为从后周开始到北宋建立期间重视文人的作用,才让国家真正的安定了下来,自然而然的在艺术审美上减少了五代时期的“火气”,这点在五代时期建筑和宋代建筑的对比中就有体现。而这个特点甚至在北宋山水画中也有:从过去的“青绿山水”与简单墨色的山水画并重,演变成以简单墨色为高雅的变化,从此单墨色绘画成为了文人追求的无上审美……
17天前2024-06-10
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