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锦州
辽沈战役纪念馆
👨‍👩‍👧带娃浏览红色印迹——辽沈战役纪念馆

——锦州的第二天我们上午来到了辽沈战役纪念馆,阴天的光线下,纪念馆显得肃穆了很多🤫

👉展馆概述

纪念馆建立于1959年,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01平方米,由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组成,纪念馆最早设在大广济寺内,直至1988,我们现在所参观的新馆建成落幕,隔年,攻克锦州全景画馆全面完工😊

👉游览历程
在胜利门前打卡留念,这里没有拍摄全,胜利之门是由三个单体建筑组成,前面两个单体建筑,从远处看是一个英文字母“ V ”,是胜利的象征,同时又像张开的手臂,欢迎来在各方的客人➡️走入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序厅,地面是光洁的黑金沙石材,中间镶嵌一条古典黄麻石材色带,于暗色中透射出一种鲜亮。正面大型主题雕塑《决战决胜》,采用仿铜高浮雕,以人民解放军突破城垣的瞬间为创作背景,表现出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勇往直前、胜利进军的雄伟气势🫡从序厅左侧进入开始正式的参观➡️首先是战史馆,介绍了大概的战役背景,以及整个战役的进程,陈列馆有很多像这样当年东北野战军用过的武器➡️支前馆着重介绍了东北解放战争中,东北地区百万居民到前线支援解放战争的壮举,为前线的战士提供了后勤保障➡️英烈馆中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前仆后继的无畏精神,用战斗事迹描绘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烈士面孔➡️最后,沿着螺旋式坡路上行,来到《攻克锦州》全景画馆

👉纪念馆看点

『烈士名录墙』通过胜利门,走在中轴线上,远远的就能望到胜利纪念塔了,而在塔前的广场上,则是辽沈战役纪念馆烈士名录墙,主体由花岗岩方石砌成,碑面镶贴黑色磨光花岗岩板,烈士碑廊高为2.5米,长为258.99米。分首碑、主体碑、尾碑三部分。主体碑铭刻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英名

『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座落于辽沈战役烈士陵园中轴线北端,辽沈战役纪念馆南侧,是为纪念和缅怀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塔塔身高8米,全部为花岗岩砌筑,纪念塔塔顶是一座持枪振臂呐喊的青铜铸就的解放军战士全身塑像(锦州民间俗称“大铜人”),铜像高达6米,重约18吨。塔身正面镶嵌着朱德元帅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鎏金大字,塔身两侧是长8.8米、高2.4米的花岗岩浮雕群像,表现的是锦州攻坚战和辽西围歼战的战斗场面

『吉林团山子连旗』1947年10月31日,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17师49团9连作为战斗突击连担负吉林外围团山子主防御阵地突破的任务,仅用20分钟就占领山头,一举攻下国民党军号称“模范工事”组成的坚固防御阵地。战后荣获“吉林团山子连”称号。奖旗由原部队保存,1959年捐赠给辽沈战役纪念馆

『功臣号坦克』1945年12月1日,人民军队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宣布成立。这辆坦克加入人民军队序列,编号为“102”。该坦克先后参加了绥芬河剿匪、三下江南等战役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因其型号老、多处有伤、常出故障,坦克手索性称它为“老头坦克”。攻打锦州时,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同序列的3辆坦克被击伤无法作战。董来扶驾驶“老头坦克”孤车冲向敌阵。他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边打边修,持续作战31个小时,将敌军火力点一个一个打掉。战后,董来扶荣立一等功,所驾驶的“102”坦克被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部授予“功臣号”荣誉称号。随后还参与了平津战役,在进攻金汤桥战斗中,摧毁敌3个暗堡、 5个火力点,再获战功,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第一次大阅兵。由数十辆坦克组成的战车方队隆隆驶过天安门前,打头开路的坦克,就是战功累累的“功臣号”!

『攻克锦州全景画馆』这是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被誉为中国博物馆和世界美术史的艺术精品和经典之作。画面长122.22米,高16.1米,占地面积1968平米,净重达4吨。全景画馆为圆柱型密闭式碉堡式建筑,直径42.24米,高28米,建筑主体为混凝土结构筑造。中心环形观景台可容150人。充分利用现代光影声色等科技手段,360度广角再现战场的实景。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北京路5段1号
⏰营业时间:09:00-16:30
3天前2024-06-15
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